文化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中国文化心理学:(4)不是指中国的文化心理学,而是指中国文化里的心理学,即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
换而言之,就是指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和底蕴,兼顾中国文化与心理学两个角度来研究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2.(4--5)文化:有三种含义。
其一分广义与狭义。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物质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则专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其二泛指一般知识。
其三为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所实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3.语义分析法:(38)指先纵向剖析某一关键术语的原始含义及其后的变化义,从而澄清此关键术语的本来面目,然后再用心理学的观点进行关照,界定出此关键术语在心理学上所讲的准确内涵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时的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
4.深度比较法:(39)指对生活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大文化圈或小文化圈里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比较研究时,要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进行对比,而不是进行雾里观花或是隔靴搔痒式的比较。
是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进行比较时所常用的深度比较方法。
5.社会化:(53)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6.做人:(54)一个生物性个体(自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转变成一个社会性个体(社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7.道德社会化:(度娘)是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过程。
一般认为,个体的道德性表现为3个方面:①道情感;②道德判断;③道德行为。
道德的具体内容与会的价值标准有密切联系,在分析某特定社会中个体道德社会化问题时,必须考虑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标准。
8.性别社会化:(度娘)性别社会化是指人们将其所在社会的性别规范内化的过程。
性别社会化的内容涉及性别期望、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
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教化个体有关性别规范和相关的象征意义,个体同样加入到这一过程中,学习和使用性别规范及其象征。
9.(中式)自我:(99生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或是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的外国人,把自我描述为我们自己,更强调“个人对人--我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即更强调跟家庭成员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个体的独立性或个性。
对自己描述为我们自己,问不是我自己,既包括个体我,还包括社会我,含义不西方人讲的自我宽泛的大多。
10.大我:(75)与小我想对,是自我的一种,指代表多数人利益的自我。
11.小我:(75)与大我想对,是自我的一种,指代表少数人利益的自我。
12.公我:(76)与私我想对,是自我的一种,指代表公家或公众利益的自我。
13.私我:(76)与公我想对,是自我的一种,代表私人或私人小集团利益的自我。
14.肉体化倾向:(103)是中国人在对待身体我和心理时,偏重讲身体我少讲心里我而产生的身体化倾向的一个表现方面,即关注人的身体(肉体)远甚于关注人的心理与精神。
15.口腔化倾向:(103)是中国人在对待身体我和心理时,偏重讲身体我少讲心里我而产生的身体化倾向的一个表现方面,即将人优先看成吃东西的“嘴”,并主要从这个方面来理解、设计与对待人的生活。
16.尚和心态:(111)中国人心理的一个突出特点。
中国人自先秦以来就非常推崇“和”,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导致尚和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意识,同时,尚和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平衡人我关系与群我关系所一贯信守的基本准则。
17.真和:(122)指真正意义生的和谐人际关系。
即交往双方从心底彼此尊重并接受对方合理合情的个性特征,并相互鼓励对方发展自己健全的人格,同时,交往双方要心和,从心底彼此友爱,彼此理解对方合乎道义或法律的所作所为,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协商对话、互融互谅或适度竞争等方式所寻求的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
18.伪和:(123)所谓“伪和”,是指虚假的和谐人际关系,主要有“面和心不合”和“以同代和”两大类。
19.迎合:(129)迎合是指一种猜度别人心意而投其所好的心理或行为。
是某一种个体为了谋求和谐人际关系的局面而主动地去适应他人或群体的心态与行为。
20.迁就:(128)一个人为了不失和,尽管心中不同意他人的意见或做法,表面扔对他人曲意求和或将格相就,是一种服从或顺从的心理。
在中国人看来,迁就是有原则的,故迁就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21.人情:(149)原本指的是表示人的感情的一个术语,后来成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和衡量某个人会不会做人的重要标尺。
就其含义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来讲,指人心世情。
即泛指一切合乎情理的处世之道;狭义来讲,是指一个人对待熟人的一套合乎情理的处世法则。
22.脸:(170)狭义的脸,也叫道德上的脸,是指团体或社会对一个有道德声誉者的尊敬度,同时道德上的脸也是个人对自己是否遵守了适宜的行为规范的判断,23.面子:(168)面子(狭义)是指一个人因自己通过某种方式(自己努力或继承等)获得或拥有非伦理性成就,而在认可、了解或知道其人在人面前拥有的声望的函数。
即社会或他人评价一个人拥有了有形的或无形的非伦理道德性成就之后产生的认可度。
24.面子功夫:(189)也叫脸面功夫,是中国人在总结自己和前人为人处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应用到人际交往中,特别是面对面的交往中发展出来的种种维护自己或他人面子的人际交往技巧。
25.报:
26.交换行为:
27.报恩:
28.报仇:
29.报应:(230)人的行为所获得的必然的吉凶应验。
30.孝道:(200)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良好的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组合,亦即孝道孝道是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组合。
31.孝心:(200)孝道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良好社会态度,可分为孝知、孝情、孝意三个方面。
32.孝行:(200)孝道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良好社会行为。
33.真孝道:(200)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地孝行。
在真孝道中,孝知、孝感、孝意、孝行四者之间一定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不是可能相互影响的关系。
34.伪孝道:(200)是一种不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地孝行。
施孝者往往无真正的孝心可言,即便有一点点孝心,也往往是言不由衷,故其孝心与孝行之间是脱节的,一般只有迫于外界压力或基于某种利益驱动的孝行。
35.合理孝道:
36.悖理孝道:
37.他律孝道:(216)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借助皇权大力推行孝道,从而为中国古人
行孝提供一个强大的外部环境,并产生出强大的文化压力和权威式的教育去迫使古人行孝,使孝道由双向关系为单向关系,因而由自律孝道变为他律孝道,子女丢失孝心,只是机械地按照孝仪去尽孝,而不能真正地设身处地理解孝道的真正含义。
38.自律孝道:
39.情结:(度娘)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
每个心理学理论对于情结的详细定义不同,但不论是弗洛依德体系还是荣格体系的理论都公认情结是非常重要的。
情结是探索心理的一种方法,也是重要的理论工具。
旧称情意结或情意综。
40.恋家情结:
41.团圆情结:
42.恋权情结:
43.恋钱情结:
44.田园情结:
45.大同情结:
46.迷信心理:(222)人们对于某些事物、观点、或认识的非理性的的执着,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47.禁忌:
48.心病躯体化:(227)一个人本来有某种情绪问题或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是转换或躯体化为各项身体症状表现出来,患者本人有时候甚至否认自己有任何心理上的或精神上的症状。
49.思维方式:(435)反映在客体的思维过程中,长期的、较稳定的、普遍起作用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与统一。
50.整体思维:(436)认为世界自产生之日便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之中,有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和部分,他们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若想认识世界,乃至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最宜的视角是用联系的、整体的观念看待问题,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联系,主张将事物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合二为一”,进行通盘考虑,而不喜欢从局部细节上把握事物。
51.辩证思维:(441)从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的与复杂的观点出发看待矛盾,认为任何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任何事物当中都蕴含着相反相成的矛盾,认为矛盾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含或共生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死活关系,以求得整体系统的动态平衡。
52.分析思维:
53.模糊思维:p466
54.实用思维:(455)指注重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强调知识的实用性的一种思维方式。
55:形象思维:(458)是指对原本外在的感性形象进行了思维加工,使之成为更适合于思维需要的工具,表现方式是善于使用比喻和类比推理。
56.直觉:(446)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无法表达的东西相吻合。
57.权威思维:(449)凡权威所讲的观点、意见、或思想,不论对与错,一般人多不加以思考地予以接受。
58.独立思维:
59.批判性思维:(464)对前人尤其是先贤的观点采取批判的继承,而不是全盘接受,是一种理智的思维方式。
60.循环思维:(460)即所谓的圆道观,认为起点即时终点,终点也是起点,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61.中庸思维:(444)中国的一种传统思维方式。
是指喜欢用一种恰如其分或恰到好处的分寸来把握问题,以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
(二)问答题(简答题或论述题)
1.心理学是一门超文化的学科吗?
2.假若将外国的心理学(主体是西方的心理学)内容抽掉,当代中国的心理学还能剩下些什么?
3.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当代中国的心理学从中吸取了什么营养?
4.在中国,学心理学的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这样的体会: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从学理上讲好像头头是道,可一旦放进日常生活,却犹如“虎入平川”,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尴尬局面?
5.怎样运用语义分析法进行研究?
(p38)猎叉出席神必定---列、查、除、析、审、比、定。
6.如何看待深度比较法?
(p39)深入匪浅,中外比较。
内部进行,非归文化,求同存异,三点做到。
7.中国人的“社会化”历程有何特点?
(p60)1、对待个体的方式随年龄变化而变化2、对未来走上社会的个体和已走上社会的个体有不同的社会化要求
8.中西方人的自我有何同与异?
(p98)不同:1、含义与大小不同2、对自我核心内涵认识不同3、对自我结构的认识不同4、研究自我的角度不同5、无我与重我的差异6、对自我最高境界追求态度上有差异9.实现真正和谐人际关系的策略有哪些?
(135)1、态度上诚待人2、行中庸(向人提要求应遵循换位的原则;对待诺言诚实守信;对待对方过错委婉劝说;与人意见不合应宽容谦让)3、求诸己
10.什么是“人情”?中国人的人情运作法则有哪些?
(p148)原本指的是表示人的感情的一个术语,后来成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和衡量某个人会不会做人的重要标尺。
就其含义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来讲,指人心世情。
即泛指一切合乎情理的处世之道;狭义来讲,是指一个人对待熟人的一套合乎情理的处世法则。
运作法则: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善待曾经帮助自己的人3、讲回报4、应延时回报5、增量回报6、不能算清
11.什么是“脸”?什么是“面”?二者之间有何同与异?
(p168)同名解。
不同点:1、侧重点不同2、产生的的时间地域不同3、人数不同4、个人对待两者态度不同5、丢失的时效性不同6、丢失的普适性不同7、是否拥有的决定归属权不同
12.中国人的“面子功夫”有哪些?
(p190)1、事先避免失面子(事先声明性行为;加强自我修养;躲避;通过中间人交涉)2、人际交往中避免失面子(宁小勿大;恪守礼仪;忍耐;以幽默的方式化解;
适度表现)3、事后避免失面子的做法(补偿性行为;报复性行为;自我防御)4、增加面子的做法(以德服人;自我表现;水涨船高;水落石出)
13.当代中国人应如何看待孝道?
(p281)1、适度讲孝道可彰显孝道的积极功能,又可以除去其中的消极因素2、适当扩大限定孝道的适应范围3、舍弃他律孝道,提倡自律孝道4、倡导平等的、双向的慈式亲子关系。
14.中国人有哪些常见的迷信心理与行为方式?
(222)心理:忌讳心理(忌言死、性、心病)、盲信心理(盲信天、命、报、缘)、崇拜心理(鬼神、数字、图腾、颜色)、过度依恋心理
15.破解迷信心理的对策有哪些?
(242)1、加强科技教育2、破除某些心理习惯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4、加强信仰教育5、加强心理教育6、引导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16.报与交换行为有何同与异?
17.如何正确看待报恩?
18.如何正确看待报仇?
19.谈谈你对报应的看法。
20.谈谈你对恋家情结的看法。
21.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大同情结?
22.如何看待中式恋权情结?
23.为什么一些中国人有恋钱情结?
24.如何看待团圆情结?
25.如何看待“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P436
26.中美实用思维有何同与异?P456
27.如何看待中式辩证思维?P461
28.如何看待中式循环思维?P460
29.如何看待中庸思维?P444
30.经典中式思维方式有何得与失?P461
31、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学习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P26
32、请简要谈谈中国人自我表现的主要特点。
P93
33、请简要谈谈你对中国人尚“和”心态的认识。
P122
34、请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孝道的看法。
P201
35、一些中国人为什么讳言心病?在违言心病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中国人一般是如何对待心病的?P266
36、请联系生活实际论述人情的通用法则。
P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