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的当代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信仰的当代反思
【摘要】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本文站在当代的角度对宗教信仰的本质及内涵进行探讨反思。

【关键词】宗教信仰;当代;超越理性
宗教信仰,是指人们信奉某个宗教,对超自然的神灵、神学理论和宗教教义的认同和崇拜,同时,以坚定不移的信念、绝对依附的态度对该宗教全身心皈依。

这种认同感、崇拜感体现在宗教的仪式、活动中,并指导、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

宗教信仰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一、宗教信仰是对超自然和超人间的神秘力量的皈依和崇拜
宗教信仰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又是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的一种独特形态,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不是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它是在一定的环节过程中间接地反映出来的,是人们超乎自身异化表现的一种意识形态。

在原始时代,人们没有办法脱离自然的压迫,于是把自然力量上升为神的帮助,由此产生了宗教。

在阶级对抗的文明社会,宗教信仰的对象开始发生转变,人们将平常生活中
的社会力量异化,将其想像成超乎人间的力量,然后就形成了神学宗教。

所谓的“万能之神”,究竟是是原始时代的自然力量?还是文明社会的社会力量?这两者均不是,而是人们将其本质加以神化,并付诸于自然和社会,形成脱离实际的人,将人的实质与自然和社会融合,演化为一种超自然和超人间的神秘力量。

因此,恩格斯以反映论的角度揭露宗教的本质:“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二、宗教信仰的基础不在理性而在意志
启蒙哲学家康德通过对理性的批判阐明了宗教信仰的
超越理性的本质,于是,宗教信仰就变成了一种实践理性在道德规范上的价值诉求。

因此,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家试图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宗教信仰的种种努力都被康德斥之为理
性主义的独断论,不能成立。

康德以后,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斯则通过对宗教经验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宗教信仰的意
志本质。

因此,宗教信仰的基础是意志而不是理性。

(一)消除对未知恐惧的需要。

宗教信仰的根本来源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的无法理解、无法解释,进而产生难以抗拒的膜拜之感,形成以自然为核心的最早宗教。

从古代到现代,历史和已知世界在不断扩大,但是未来和未知世界永存。

虽然,当下是一个由科学占据半壁江山的时代,科学技术已
经非常发达,可是依然有许多现象是目前科学水平难以解释的。

人们需要一种机制来给出合理的解答,安抚、消除这种恐惧和不安,而宗教信仰就是满足这一诉求的有效机制。

(二)满足依赖感的诉求。

根据费尔巴哈的观点可以得出宗教的本质表现在献祭之中。

他指出献祭的根源就是“依赖感”,也就是恐惧、怀疑、对后果、对未来的无把握和对所犯罪行良心上的咎责;献祭的结果可以使人感到自信、满意、对未来、对后果有把握及自由、幸福。

因为这一点,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基础”归之于人对自然的依赖感。

依赖感对于一个人而言,不是时可有时可无之性,而是人的最正常的特性。

我们总是在自己与他人所建立的语言和爱的关系之中存在的,基于这一点,信徒在自己与信仰的神圣关系中找到了信赖感,也就找到了可以依赖的对象。

这种依赖的对象永远是唯一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信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宗教。

(三)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人生活在这世界上、社会中,总是不可避免的面临很多磨难,会对自己不满意、对他人不满意、对社会不满意。

而宗教信仰可借助宗教道德的信仰化来诉求理想愿景,具有使人减少对现实黑暗社会的仇视,憧憬理想社会的功能。

宗教信仰宣扬建立理想的乌托邦,在那里没有痛苦,人和人彼此真诚相待。

宗教中的神永不会放弃你、抛弃你,永远在你身边,予你佑护。

宗教信仰引导人们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追求最高价值,追求下一世,让人们可以忘记现实中的存在的忧虑和烦恼,寄希望于下一世,使得心灵可以解脱。

宗教信仰,使人们对未来有幻想,对所求有期望,对遥不可及理想有期盼。

二、宗教信仰的精神超越性
一切宗教信仰都具有精神超越性,这种精神超越性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绝对的真、善、美的追求,指向人性的升华和完善。

(一)宗教信仰对象的超现实性。

宗教信仰是人们信奉上帝、神鬼等虚幻的东西,虽然这些东西是虚幻的,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都是人们以自己形象为基础而塑造的,我们甚至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其原型。

宗教信仰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有经验性基础的对象才有可能会成为宗教信仰的客体。

但是宗教信仰又不仅仅是以当时的事实为依据,而是进一步的事实的超越,是用美好理想来看待不完美的现实,使人们对真善美的一种期望。

(二)宗教信仰是主体的一种价值追求。

宗教信仰既包括了宗教信仰的主体对所在的现实环境所允许其达到的目标的认识和价值追求,也包括了对其所期望的未来理想的认识和价值追求。

并且,宗教信仰更多时候指的都是未来,是超越现实的对未来理想的认识和价值追求,这就是其超越性所在。

宗教信仰使人类超越生物的本能生活,超越个体的孤
独无助,超越人生的不安与寂寞,解决了肉与灵的矛盾,解决了有限与无限的冲突,与更高的理想境界相关联。

(三)宗教信仰超越理性。

宗教给人的心灵以启示和安定,人们都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即受神之光辉照射的生活。

宗教为人类制定了一种超越自我的道德准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追求高尚精神和崇高人生价值的欲望。

通过宗教信仰,人们可以脱离因怀疑主义而造成的烦恼空虚,但凭借个人的理性不可能得到确定性,由于个人的理性总是怀疑的、否定的,因此人们追求的确定和与它相关联的和平稳定,只能从普遍的理性和广泛的认同得到。

宗教信仰是超越理性的,因为宗教信仰所认识到的和所带来的存在不仅仅是理性的事情。

以宗教思维的纯粹性来讲,宗教信仰是追溯本源的形而上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心灵上升、超越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张珂.宗教本质与宗教功能略论[J].商场现代化,2012,(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