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因为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3)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4)社会历史任务的变化。
2.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重大转变。
答: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转折点:由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转折点: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为转折点: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演变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以及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
②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联合统治;
③封建剥削制度仍占据优势;
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已产生,但不是主要形式;
⑤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端不平衡;
⑥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举世少见。
4、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
答: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
5、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一任务)
实现国家富强,共同富裕(第二任务)
二者的关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
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后者是前者的最终目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
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在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近代中国丧失了哪些国家主权?
答:丧失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的丧失、领海主权的丧失、司法主权的丧失,关税主权的丧失,国防主权的丧失
领土主权的丧失:割让领土的不平等条约包括:《南京条约》。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日本割占澎湖列岛)
司法主权的丧失:领事裁判权1843年7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关税主权的丧失:协定关税始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领海主权的丧失:《南京条约》附件——《虎门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国防主权的丧失:列强在中国领土上的驻兵特权,1901年的辛丑条约
2、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经济侵略及其危害。
答:经济侵略: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危害:
①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工业品的市场,同
时又使中国的农业生产服从于帝国主义的需要
②在经济上,中国逐步地形成了对帝国主义资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
性。
③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压制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
义逐渐陷入困境
3、三元里抗英、镇南关大捷、《海国图志》。
答:三元里抗英: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镇南关大捷:近代历史上,中国不败而败的对外战争
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4、帝国主义列强未能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原因。
答: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与相互制约;
根本原因: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失败原因。
答:重要原因:经济技术落后。
以鸦片战争为例,中国清军共80万人,英国侵华远征军仅2万,但双方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相差悬殊导致了中国的失败。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腐败。
在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总体实力,一度堪称亚洲第
一。
但战争结果却是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师在辽东全线溃败。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造成“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应该说,与腐朽没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及其结局。
答:农民阶级:初期《天朝田亩制度》,理想天国的方案设计;后期《资政新篇》,提出近代
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从器物方面学习西方,大力兴
办洋务事业。
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三民主义理论,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子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民族资产阶级:走“中间路线“,实现英美式民主政治。
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
答:《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由农民阶级提出的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天京事变: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即今南京)
3、洋务运动的性质、指导思想、历史地位及其破产标志。
答:性质:封建地主阶级发起的以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改良运动。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
历史地位:①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一次尝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开办新式学堂,派遣最早官派留学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③传统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陆军全军覆没,标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破产
4、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答:性质: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历史意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爱国救亡运动;思想启蒙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导火线。
答:性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导火线:1911年5月兴起的保路运动。
2、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性。
答:主要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以治理国家);民生主义(一为平均地权,二为节制资本)
局限性:民族主义没有正面鲜明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主张;民权主义虽然强调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力得到真正的保证;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3、清末新政、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答:清末新政,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
二次革命,1913年孙中山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结果支持两月后以失败告终。
护国运动,1915年12月25日,即袁世凯准备“登极”前一周,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开展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
4、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①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③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④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阶段划分。
答:第一阶段:1919年~1927年(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失败)(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
第二阶段: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
第三阶段:1937年~1945年(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时期)
第四阶段: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2、共产国际、俄国十月革命。
答:共产国际又称第三国际,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组织。
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苏联莫斯科
俄国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3、1921-1949年间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三种政治力量与三种建国
方案。
答: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3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一党专政、军事独裁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的建国方案:实现英美式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第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的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基本口号与历史意义。
答: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性质: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思想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属于无产阶级的新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成为运动的主流。
基本口号:民主,科学
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思想先导。
2、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及历史特点。
答: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上的失败
特点: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历史意义。
答:特点: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
一方面,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另方面,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理论为基础的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斗争策略和革命方法,新的革命纲领(制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新的革命前途。
4、中共二大、国民党一大。
答:中共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举行)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统治,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中共二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表明,中国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国民党一大(1924年初,在广州召开)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通过了国民党的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5、新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区别。
答:民族主义:旧,未明确反帝。
新,突出反帝内容
民权主义:旧,限于资产阶级民权。
新,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
民生主义:旧,平均地权。
新,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6、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历史作用。
答: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
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
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
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
共产党人还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配合正规军作战,而上海工人的起义武装更是充当了解放上海的主力。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答:主要内容: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历史意义: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转折点。
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
为秋收起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2、古田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答:主要内容:会议认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
历史意义:它所确定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古田会议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遵义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
答:第一,集中解决了党的军事路线及组织路线问题,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
第二,是党独立自主领导革命,政治走向成熟的起点。
第三,是党内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取代“左”倾错误路线的开端。
第四,既是毛泽东个人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党内三次“左”倾错误。
答: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以瞿秋白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5、东北易帜.《井冈山土地法》.《反对本本主义》
1.答: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将
原来悬挂的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并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南京,宣称接受国民政府管辖的一个历史事件。
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中国、以及北洋政府时期的正式结束
《井冈山土地法》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反对本本主义》这是毛泽东最早的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揭露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批评了红军中一部分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迷信“本本”、不愿作实际调查的保守思想
6、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历程及
其历史教训。
答:艰辛历程:中国革命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大起义召开八七会议,开始了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理论著述到革命实践,都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做出重大贡献。
相反,左倾中央主张“城市中心论”,给中国革命带来极大危害。
抗日战争时期,洛川会议决定发动组织农民,深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使东北成为推动全国解放事业的战略基地,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历史教训:搞革命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能照搬十月革命外来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应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必须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作用。
答:形成过程:瓦窑堡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制定。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奠定国共二次合作基础。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国民党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与蒋介石庐山谈话,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历史作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的一次民族力量的凝聚,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
2、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大会议。
(瓦窑堡会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七大)
答: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9月至11月,在延安举行,在这次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
全会基本上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举行,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3、《论持久战》、台儿庄战役、西安事变
答:《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
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
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日军1万余人,是中国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民党与德国的合作练兵失败,加速了日本侵华的进程)
4、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背景与历史意义。
答:历史背景:
第一,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严重危害,必须从思想路线上加以彻底解决
第二,抗战初期王明的右倾错误一度引起党内思想混乱,必须予以肃清
第三,,皖南事变的发生,促使毛泽东思考如何尽快改变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这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导火线
历史意义: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得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中共七大召开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答:第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第二,中国坚持持久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并为同盟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第四,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
6、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历史转折?
答:首先,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由此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厄运,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中国民族的历史命运开始转机。
其次,抗日战争是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新中国的建立,则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人民一改过去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最后,抗日战争既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大国地位奠定的开端起点,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保证。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1、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重大意义。
答: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是在人民解放军数量上与国民党相比处于劣势以及战争局部还处于防御的情况下而展开的,这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