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各个版本翻译对比

合集下载

红楼梦 英译本 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

红楼梦 英译本 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

杨译: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旨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
霍译:只用”years“泛化的译了”春秋',采用了规划的翻译策略, 使原文的文化色彩在译文中变得浅淡,这样更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 和接受。 观点: 杨译保留了中国的文化信息,霍译在文化信息的传达上有所亏损, 但英语语言的表达更地道。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只用years泛化的译了春秋?采用了规划的翻译策略使原文的文化色彩在译文中变得浅淡这样更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翻译比较
《红楼梦》Y:Hsueh Pan(Wen-chi) H: Xue pan
杨译:Hsueh在英语中就是薛姓,并且还将薛蟠 的字加入译文之中。 霍译:将汉语 拼音直接作为翻译。 观点:杨的版本努力将中国文化表达给外国人, 并且将中国特有的字也加入译文之中,霍的版本 则直接将字略去。
《红楼梦》两英译本比较之 ——文化
原句 薛蟠心中暗喜道:“……可知天从人愿。”
Y: It shows Heaven is kind . H:Fortune is on my side.
杨译:用Heaven表示天。 霍译:直接将这句话用理解的意思表达。
观点:明显这句话是霍的版本比较好。 杨的版本着重于对中国文化的表示,选择了 直译,因此语言的弹性受到了限制,用 Heaven表现天,为了让外国人理解天对中 国古代人民的重要性。 而霍的版本则更注重语言的功能对等。天从 人愿的意思就是自己想的能够实现,就是幸 运,所以他的版本在读起来的时候更为通顺 易懂。
杨译:翻译简单直观。 霍译:用present sovereign和widespread recruitment等词语使译文更加贴合原文。
观点:霍的版本更好一点。杨的版本简单直 观,直接用普通的语言将句子的意思表达出 来。霍的版本则语言精美,几乎做到了逐字 逐句的翻译,保持了原文的风格,用较为高 级的词语将原文中表现出来古时候语言的华 贵感觉表示出来。

红楼梦 英译本 对比翻译

红楼梦 英译本 对比翻译

原文:…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
H:…for his father’s and grandfather’s sake, he was allowed to register at the Ministry and receive regular payments of grain and money,… Y: …but prevailed on his grandfather’s old connections to find him a well-paid sinecure in the board of revenue… 分析: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 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这个官职比较大,在清代是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副部长。 So its payment should be well-paid, which is much appropriate.
原文: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
H:The family was immensely wealthy. As one of the official Court Purveyors they received money from the Privy Purse with which to make purchases for the Imperial Household. Y: For they were millionaires, in receipt of an income from the State Treasury as Purveyors for the Imperial Household
原文:各省中所有的卖买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 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译者的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

译者的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
}对 译本 的影 响 生
霍译和畅译风格截然不同, 但都得到了广泛好评。 周珏良这样 评价 :霍译本以文雅见长 ,杨译本 以忠实原著见长…如果能同时 “ 阅读这两个译本 .无法阅读原作的人也能理解这本 书的真实面貌 ” ( 良 19 : N 周珏 94 5 3
… …
关 键 词 : 者主 体性 : 梦 译 红楼 中图 分类 号 : 0 文 献标 识码 : I 7 2 A 文 章 编号 :6 32 1 (0 20 -0 4- 17 - 1 12 1)50 2 -2 0
1 . 3泽者 的 动机 任何翻译都不可能没有目的。翻译是一种动机 艮 的跨文 强 化活动。 军 珊 栅 直接决定了作品的选择和翻译身 。 潞 梁启超翻译
的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9 1 世纪末期, 梁 启超认为翻译是一种振兴国家 的途径 。他认为中国最需要关于西 方法律 , 政治, 历史 , 教育和商业等等的作品翻译来改革中国当时
“ 在汉语中象征“ 龙” 帝王”“ ,权利” “ ,繁荣”而在英语文化中 , 象征“ 邪恶” 是贬义的。所以霍克斯省译了“ 只保留了“ . 龙” 凤”汉语 中的“ 和英语 中的“ 并不完全对等 , 凤” 风” 但都指传说中的神鸟, 表 达的是一种积极的意义。
()你倒 也 三从 四德 的 , 这 贤惠也 太过 了! ( 4 3“ 只是 ”第 7回1 Q i d l f il sb i i n iu, rnt o ?・ ut amoe o wf y u m s o adv te ae yu ・ e e sn r ・ (a gp 3 1 Y n , 12)
文 学评 论
译 者 的主 体性 对译本 的影响
— —
《 红楼 梦》 两个英译本的对 比

《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文化翻译比较

《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文化翻译比较
什么, 难道 我说 的不是 ?一 个女儿嫁 了汉子 , 当忘 要
八 , 怎 么不伤 心呢 ?” 他
计, 近十几年来新增加 的《 红楼梦》 译本 尚未包括在 内, 但仅此即可看出《 红楼梦》 不朽 的魅力所在 。由
于 《 红楼梦》向来有 中华古典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 誉 ,翻译 工 作 者们 乐 此 不疲 地 重 译 这部 不 朽 之 作 , 对 于传播 中华 文化 , 进 中外 文化 交 流起 了直 接推 促
译本 ) 。前 5 6回本 由英 国驻澳 门副领 事 H B n rf . e ca l Jl 译 成 , oy 书名 为 T eD e m o eR dC a e( h ra f h e h mb r 以 t
Jl 译 本 没有 理会 原文 里 的文 化专有 项 ,而是 o y 自顾 自地 把乌龟 译 为 as os h b rn 。一 uew oi al et e p s i i

在《 红楼 梦》 2 第 8回中 , 有这样 一段 文字 : 1 .薛蟠 道 :我 可要 说 了 : 儿 悲— — ” 了半 “ 女 说 日, 不见说 底 下的 。 紫英 笑道 :悲什 么? 冯 “ 快说 来。 ”
薛蟠 登 时 急的 眼睛铃 铛 一般 ,瞪 了半 日,才说 道 :
“ 儿 悲— — ” 咳嗽 了两 声 , 道 :女 儿 悲 , 了 女 又 说 “ 嫁 个 男人 是 乌 龟。 众人 听 了都 大 笑起 来。薛蟠道 :笑 ” “
个 女儿 家嫁 给 一个 浪 荡子 肯定 是 一件 不 爽 的事 情 ,
这样 原 文 似 乎 不 通 的地 方 被 译 者 弄 “ ” 。殊 不 通 了
知, 这样 却 和下一 句发 生 了矛盾 。因为薛 蟠 这句话
下 简称 Jl译 本 ) 因手 头有 这三个 译 本 , o y 。 时常 品读

《红楼梦》六译本人名英译量化比较研究

《红楼梦》六译本人名英译量化比较研究

《红楼梦》六译本人名英译量化比较研究《红楼梦》六译本人名英译量化比较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底层阶级生活和精神世界。

由于该作品的语言复杂而丰富,不同的翻译者在翻译人名时往往会有不同的选择和方法。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六个英文译本中人名的比较研究,探讨不同翻译版本在人名翻译上的特点和取舍。

首先,我们梳理了纳兰性德、高鹗、王国维、杨宪益、程伟元和高希坚这六个英文译者在人名翻译上的选择。

我们发现,他们的翻译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直译法:纳兰性德采用的是直译法,即将人名直接翻译为音译的形式。

例如,贾宝玉(Jia Baoyu)、史湘云(Shi Xiangyun)、王熙凤(Wang Xifeng)等。

这种方法更能保留原作中的意味和韵味,但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可能较难理解。

2. 音译法:高鹗则主要采用音译法,即根据人名的读音来翻译。

例如,贾宝玉(Chia Pao-yu)、史湘云(HsüehPao-chai)、王熙凤(Wang Hsi-feng)等。

这种方法更符合英语读者的习惯,但可能会失去原作中一些深刻的文化内涵。

3. 义译法:王国维采用的是义译法,即根据人名的意义来翻译。

例如,贾宝玉翻译为Precious Gem、史湘云翻译为Dai-yu、王熙凤翻译为Phoenix。

这种方法注重传递人物的特点和寓意,但可能与原作略有偏差。

4. 综合法:杨宪益和程伟元采用了综合法,即综合考虑音义译进行翻译。

例如,贾宝玉翻译为Jia Baoyu、史湘云翻译为Shi Xiangyun、王熙凤翻译为Wang Xifeng等。

这种方法在准确性和可读性上做出了权衡,成为较为中庸的选择。

在对这六个翻译版本进行比较后,我们发现不同的翻译方法和选择会给人名的英译带来不同的特点。

直译法在保留原作文化特色上更胜一筹,但可能让读者不易理解;音译法较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但可能失去一些文化内涵;义译法强调特点和寓意,但有可能与原作有些偏差;而综合法则在准确性和可读性上做出了权衡。

红楼梦 翻译 对比分析

红楼梦 翻译 对比分析

合家俱厮见过,忙又制席就风 H:everyone had been introduced to everyone else, there was a family party to welcome the new arrivals Y:When the entire family had been introduced,a feast of welcome was spread for the travelers 王夫人未及留 H:Lady wang had wanted all along to ask her sister to stay Y:before lady wang could extend this invitation
凡世宦名家之女,皆亲送名达部,以 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 赞善之职。 ……were permitted to have their names sent in to the Ministry for selection as study-companions, with the rank and title of Maid of Honour or Lady-in-waiting, of the Imperial princesses and the daughters of princes of the blood.(霍译) the Emperor in his infinite goodness had made the Board compile a list of the daughters of ministers and noted families from whom to choose virtuous and gifted companions for the princesses in their studies.(杨译)

《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文化翻译比较.1999

《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文化翻译比较.1999

读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译不完的《红楼梦》。

据胡文彬先生《红楼梦在国外》一书附录《(红楼梦)外文译本一览表》介绍,《红楼梦》摘译本有7种文字,17种版本;节译本12种文字,26种版本;全译本9种文字,19种版本。

总共17种文字,62种版本。

这还只是1991年前的统计,近十几年来新增加的《红楼梦》译本尚未包括在内,但仅此即可看出《红楼梦》不朽的魅力所在。

由于《红楼梦》向来有中华古典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翻译工作者们乐此不疲地重译这部不朽之作,对于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了直接推动作用。

至于英译本,据统计,共有三个零星章节译本,三个节译本,一个前56回译本和两个全译本。

这两个全译本,大家都比较熟悉。

一个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的分译合成本(ne Story of the Stone)(霍克斯译前八十回,闵福德译剩余部分,以下简称霍译本);另一个是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合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下简称杨译本)。

前56回本由英国驻澳门副领事H.Bencraft Joly译成,书名为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以下简称Joly译本)。

因手头有这三个译本,时常品读比较,倒也发现一些趣味。

其中关于“乌龟”和“忘八”的翻译涉及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其翻译颇见功力。

三个译本各有章法,足可借鉴。

不敢独享,愿列出一二,与大家一起赏析。

一、《红楼梦》三个英译本中一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比较分析。

在《红楼梦》第28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薛蟠道:“我可要说了:女儿悲——”说了半日,不见说底下的。

冯紫英笑道:“悲什么?快说来。

”薛蟠登时急的眼睛铃铛一般,瞪了半日,才说道:“女儿悲——”又咳嗽了两声,说道:“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

”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

《红楼梦》两种译文翻译策略的对比

《红楼梦》两种译文翻译策略的对比

化 层 面 两个 方 面来 比较 两 种 译 本 的 翻译 策 略 。 ( ) 言层 面 的 比较 一 语 例 1第一个 肌肤 微丰 , 中身材 , 凝新荔 , . 合 腮 鼻腻鹅脂 , 温柔 沉 默 , 之 可 亲 _ 观 l 1 。
霍 译 : h r r w s o d m h i t a d s g t T e s D l a fme i e h n l hl t u g i y
He h e r hetxur fn wl pe e ihe s e o e a rc e kswe et e t eo e yr n d l i c e ,h rn s s se ka o s a.Ge l ndde le sg o eft nt a mur e e.s o ke e p o c - helo d v r a pr a h y

要: 红楼梦》 在《 的众多英译版本 中杨 宪益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相较而言是比较具有代表性 的。对《 红
楼梦》 两种英译本的翻译 策略进行 比较 赏析 , 这 分别从语 言层 面和文化层面来揭 示两种译本 的差异 以及两种译本分别
使 用 了异化 和 归化 的翻 译 方 法 的 原 因及 效 果 。 此 得 出结论 : 部 好 的译 作 , 在语 言层 面上 运 用 归化 的 翻 译 策略 , 以 一 应 而 在 文 化层 面上 应 保 留原 作 的 文 化 背 景 即运 用 异化 的 策略 。
Sh a e l s e .e e v d e h d a g nt e. we t r s r e ma ne .To lok a e s t n r o th r wa O lv e 2 o e h r[. 1
杨 译 : h rt a o e h t lmpado m du e h. T efs w ssm w a pu n f e i h i t i m g

红楼梦翻译版

红楼梦翻译版

红楼梦翻译版《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史两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批女性人物为主要形象,描绘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贾府的兴衰起伏,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浮华、空虚,以及人性的善恶和复杂。

本文将对《红楼梦》的英文翻译进行简要介绍。

《红楼梦》的英文翻译通常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以最早的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为代表,另一种是以更近年来的英译本“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为代表。

“A Dream of Red Mansions”是第一部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的版本,于19世纪末由梁实秋先生主持翻译,共有三卷。

该版本采用了传统的翻译风格,忠实地保留了原作的文化背景和氛围。

不过,由于翻译时期的限制以及翻译者个人的水平等原因,这个版本在语言表达和文化转换方面并不完美,有时候会出现文意不准确的情况。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是由高鼎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翻译的版本,在1990年由罗尔斯楼社出版。

这个版本一共有五卷,对原作进行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翻译。

翻译者对原作进行了删减和修改,使翻译的语言更符合英语读者的习惯,同时还做了一些适当的解释和注释,便于读者理解。

这个版本相对于前一个版本来说,在翻译质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英文翻译,《红楼梦》作为一部体现中国文化的古代文学巨著,它的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内涵和风格,还需要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

因此,对于英文读者来说,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版本非常重要。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古代文学作品,在不同的英文翻译版本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无论是以“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为代表的早期版本,还是以“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为代表的近年版本,它们都为英语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窗口。

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对红楼梦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对红楼梦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对红楼梦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对《红楼梦》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概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红楼梦》近年来以不同的版本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其中英译版本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翻译中的功能对等问题。

功能对等的概念功能对等是指翻译过程中,不仅仅是词汇上的替换,还要具备相同的功能,即在目标语言中能够传达与原文相同的意思、情感和风格。

在翻译《红楼梦》的英译版本中,作者需要做到在语言上保持与原文相同的美感,并尽可能传达出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比较研究本文选择了两个著名的《红楼梦》英译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曹雪芹著、纳兰性德译的《红楼梦》和杨宪益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首先,我们分析翻译的风格和语言表达方面。

曹雪芹原著中,言辞华美,文笔细腻,这个美感可以在纳兰性德的翻译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纳兰性德在翻译中不仅保持了原文的美感,还将其转化为英文的华丽词汇和句式。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比如过多使用了拗口的词汇和句式,使得阅读起来不够流畅。

杨宪益的翻译则更注重传达出作品的沉重和庄重。

他通过使用简单明了的英文表达方式,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尽管在词汇和句式上有所简化,但他仍然尽可能地保留了曹雪芹原著的情感和思想。

接下来,我们分析翻译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纳兰性德的翻译费尽心思地保持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并在注释中详细解释了中国文化的背景和意义。

然而,这也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过多的注释会干扰读者的阅读体验。

相比之下,杨宪益的翻译则更注重在文化内涵的表达上做一定的适当处理,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读者的阅读习惯。

最后,我们对两个翻译版本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估。

纳兰性德的翻译继承了曹雪芹原著的华美风格和细腻情感,但其过于拗口的表达对于非母语读者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杨宪益的翻译在表达方式上更为简明,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原著的华美风格。

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

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

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选段3)《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首,凝聚了中华文化之精华。

对《红楼梦》的翻译也一直吸引着众多翻译专家和翻译爱好者们。

在各翻译版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全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全译本。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是受中国政府赞助并受政府“向外国读者如实地介绍中国文化”之托,翻译《红楼梦》全120回。

杨宪益先生是中国当代成就卓越的翻译家,先生本身作为中国人,传统文化修养极高,因此对原著忠诚度极高,视忠实更重。

David Hawkes是当代英国的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出于自己对《红楼梦》的喜爱,对《红楼梦》进行翻译,译作倾向于“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尽可能感受到和原文读者所感受到的一样效果”。

由此可见,两者的翻译目的是有着差别的。

“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也就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1]。

杨戴的目的是如实反映中国文化,因此,杨戴版本采用了异化策略。

译作以“忠实、清新”为风格,认为“翻译作品可以多一点异国情调,因为翻译毕竟是翻译”。

因此,他们采用从原文出发的翻译原则,以原文为中心,为了忠于原文保留原文在目标读者眼中的异国情调[2]。

而霍克斯的目的在于使西方读者爱上这部经典,因此在翻译中主要采用了意译或归化的翻译策略。

霍译本更侧重于以英文读者的语言习惯为准,在文化含义翻译时多参照了译文读者自身文化中的对等意象,以便于使此些读者更易理解接受文中之义,也使得霍译的语言更地道。

以下就以选段三中的具体例子,对比赏析两版本的译文。

例1:众婆子去后,探春问宝钗如何。

宝钗笑答道:“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

”杨译:And as soon as the women had gone Tanchun asked Pao-chai her opinion.“‘One who is zealous at the start may grow lax before the finish,’” quoted Pao-chai smiling. “Fine speech may hide a hankering after profit.”霍译:After the women had gone, Tan-chun looked at Bao-chai inquiringly:‘Well?’Bao-chai laughed:“‘He who shows most en thusiasm in the beginning proves often to be a sluggard in the end; and he who promises the fairest is often thinking more of his profit than of his performance.”’就这一段的翻译,可以看出,霍克斯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加入了Tan-chun looked at Bao-chai inquiringly表达探春征询的看向宝钗这一小动作,同时将英语里征求意见的习惯用语well加了进来,更加接近英语的习惯表达,更易被西方读者接受。

红楼梦译文

红楼梦译文

红楼梦译文
《红楼梦》的译文有很多种,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译本:
1. 林语堂译本:由林语堂翻译的《红楼梦》最早于1930年出版。

他在翻译时保留了原文的韵律和押韵,并使用了许多古文词汇,使译文具有古韵古风的特色。

2. 杨宪益译本:杨宪益的翻译于1960年代开始出版,至今仍是最完整的《红楼梦》译本之一。

他的翻译注重了对原著细节的还原,并力图传达作者曹雪芹的独特风格。

3. 许钧译本:许钧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着重于辞章的平实和通俗,以期更好地将故事传达给现代读者。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学者和翻译家对《红楼梦》进行了翻译,每种译本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选择一种合适的译本取决于读者自己的阅读偏好和习惯。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精选资料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精选资料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红楼梦》在传入西方不久就被译为英文,在我国对《红楼梦》的翻译也起步很早。

其中最有影响的英译本有两个,其中一个版本由杨宪益夫妇所译,即《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另一个版本由英国译者大卫霍克斯所译,即《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 。

正如《红楼梦》这部小说在古今中外掀起的热浪一样,关于杨霍二译本孰优孰劣的争论也从未停息过。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国民观念,国家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分别从政府和人民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1. 两个译本对人物称谓的不同处理方式。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身份各异,即使是国内的读者,在首次阅读这部巨著时也难免将其中的人物混淆,遑论外国人。

因此,小说中人物名字和称谓的翻译对有心的译者来说就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称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于中国这个封建历史悠久、宗族观念浓厚的国家尤为如此。

而《红楼梦》涉及到的九百多个人物当中君臣、主仆、同僚、亲戚等关系错综复杂。

在中国封建大家族中,几代同堂,人员之间关系复杂,为彼此区分,亲属间称谓词语数量众多,语义明晰,且长幼有序,如“大姨”、“二叔”、“三侄”、“四弟”等;而西方人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大,特别是家庭内部,子女一旦成年就独立门户,各自谋生,人们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因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在家庭内部,血缘观念比较淡薄,亲属关系松散。

这一点可从下面列举的两个例证中看出来。

①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霍译:“ This is your Uncle Zheng ' s wife , AuntWang ⋯⋯”杨译:“ This is your second uncle ' s wife ⋯⋯”杨宪益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他认为,我国人民应该知道外国的文化遗产,而外国也应该了解中国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将“二舅母”翻译为“序数词+ 亲属词”的格式。

《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

《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

《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几乎囊括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的文化。

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众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

目前已有几十种外文译本和节译本 ,其中以两种英译本影响最大:一是 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杨宪益、戴乃迭合译(以下简称杨译) ;二是 The Story of the Stone ,由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ford)合译(以下简称霍译) 。

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

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

其中“杨译本”更忠实于原著,对原文理解深刻,深得原意;并且采用“异化”手段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即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直译是他的主要翻译方法, 倾向于“ 语义翻译”。

而“霍译本”采用了“归化”手段,即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英文流畅自然,倾向于“交际翻译”。

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 对两译本其中的宗教文化, 习语人名,诗词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分析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

1 宗教文化翻译宗教文化, 一直是不同语言之间沟通的一个障碍,译者很难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找到对等的平衡点。

所以译者往往采用概念移植,并且辅以文化阐释,如霍译就采用了意译的手法将原文中的东方文化转移为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便于读者理解。

以此来达到,使得译语文本与原文文本有着同样的吸引力。

习语是语言中某些部分经过长期使用自然形成的,寓意深刻,形式固定的短语和短句。

《红楼梦》,中有大量含有宗教意味的习语。

《红楼梦》诗词翻译批评与赏析——以《好了歌解注》两译本为例

《红楼梦》诗词翻译批评与赏析——以《好了歌解注》两译本为例

《红楼梦》诗词翻译批评与赏析——以《好了歌解注》两译本为例《红楼梦》诗词翻译批评与赏析——以《好了歌解注》两译本为例近代中国文学宝库中,有一部流传广泛、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

作为一部为数不多几乎没有争议的文学经典,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备受关注。

其中,作者曹雪芹以优美的诗词展现了作品深厚的艺术内涵。

然而,由于中文与英文的语言差异,进行《红楼梦》的诗词翻译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

本文将以《好了歌解注》的两个英文译本为例,进行翻译批评与赏析,探讨《红楼梦》诗词翻译的难点和挑战。

《好了歌解注》是一部将《红楼梦》中的部分诗词翻译成英文的著作。

其中,两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版本分别是陈与义的《红楼梦英译本》和高鹗的《红楼梦随笔英译本》。

这两个版本的翻译早在19世纪末就出版了,迄今为止仍被广泛使用和研究。

首先,这两个版本的译本在翻译方向上存在差异。

陈与义将《红楼梦》中的诗词以双语对照的方式呈现,目的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文化背景。

而高鹗则将诗词翻译成英文,力求保留原诗的韵律和美感。

这种差异在翻译效果和观感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其次,这两个版本对于《红楼梦》中诗词的翻译准确性和诗意再现上存在争议。

陈与义注重对原诗的注解和解释,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义。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他往往采用了过于直译的方式,导致原诗的美感和意境无法完全呈现。

与之相比,高鹗在翻译诗词时更加注重诗意的再现,但在一些案例中,他的翻译会偏离原诗的文字和意境,引发了一些争议。

在评价这两个版本的译本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翻译的困难和限制。

首先,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巨大差异,导致直译并不容易。

其次,中文诗词善用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这些元素在英文中难以完全表达。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诗词翻译就没有价值。

相反,正确的译稿不仅可以让英语读者了解原诗的内涵,还可以向他们展现中国文化与艺术的魅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诗词翻译需要在准确性和诗意再现之间找到平衡。

红楼梦各个版本翻译对比

红楼梦各个版本翻译对比

• 贾政之子贾宝玉则直译其名 , 同理 ,与宝玉同辈 的大部分情况下也都直译其名。贾宝玉有时也被 称作 Master Bao (不是Master Jia),以显示他的 身份 ,同时以避免与贾政 Master Jia 混淆。 • 宝玉同辈的女性则有时亦称为 Miss , 如林黛玉 Miss Lin ,这样就可以与她们上一辈的称呼Lady 区分开来。凡是已经完婚的则以丈夫的名字前冠 以 Mrs , 如王熙凤就被叫做 Mrs.Lian 。无论是 Miss 还是Mrs, 都可以与他们的上辈Lady 做到长 幼分明。王熙凤系贾琏之妻 , 按英美习惯 , 应以 Mrs Jia 称呼,但如这样去译 ,不但会同贾珍的妻 子尤氏混为一谈 , 而且会同长她一辈的王夫人 , 甚至与长她两辈的贾母难辨你我。
称谓语的翻译
例: 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王熙凤道) 霍译: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y dear. 杨译: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 例中王熙凤的言辞用杨译本中的Old Ancestress更加强调了贾 母在家族中有权威、受尊崇的重要地位,体现了“ 老祖宗”所 具有的深层含义,比霍克斯的译文“Granny dear ”更胜一筹。 称谓语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转移。在文化的转移过程中, 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地域、习惯诸多差别的客观存在, 译者会遇到种种棘手的问题。翻译只有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 考虑到语用含义即“ 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具体的交际情境 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 和“ 言外之意”,译本才可能有成功。
• 《红楼梦》中的人物 ,除了亲戚之间的的长 幼关系之外 , 还有主人奴婢之间的尊卑关系。 为 了区别这两种不同身份的人 ,霍克斯的做 法是凡奴婢一律译意而不译音。比如袭人 译成了 Aroma ,紫鹃译成了Nightingale ,晴 雯译成了 Skybright ,平儿译成了 Patience , 鸳鸯译为Faithful ,香菱译成了 Caltrop, 等 等。

红楼梦翻译对比

红楼梦翻译对比

红楼梦翻译对比《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由于《红楼梦》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较为复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版本和不同的翻译风格。

目前,《红楼梦》的翻译版本主要有三种:王国维版、杨宪益版和高鹗版。

其中,王国维版翻译风格优美,语言华丽,但对原文的忠实度较低;杨宪益版翻译风格较为贴近原文,但语言较为晦涩;高鹗版翻译风格简洁明了,但对原文的改动较大。

除了以上三种版本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翻译版本,如钱钟书版、郑振铎版等。

这些版本在翻译风格和忠实度上各有特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版本。

总的来说,不同的翻译版本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忠实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

同时,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红楼梦》的读者,建议多读几个版本的翻译,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扩展:《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兴衰沉浮,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作品的语言华丽、文化内涵深厚,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宝库”。

由于《红楼梦》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较为复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版本和不同的翻译风格。

王国维版翻译风格优美,语言华丽,但对原文的忠实度较低;杨宪益版翻译风格较为贴近原文,但语言较为晦涩;高鹗版翻译风格简洁明了,但对原文的改动较大。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翻译版本,如钱钟书版、郑振铎版等。

不同的翻译版本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忠实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红楼梦》,建议多读几个版本的翻译,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除了翻译版本的差异,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需要注意。

例如,由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未能完成全书,因此在不同版本中,后续的作者或编辑对于未完成的部分进行了不同的处理。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由于其深刻的社会观察、丰富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节结构,这本小说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热爱和推崇。

在英语世界中,有很多不同的翻译版本,本文将对比并分析其中的几个版本。

在早期的翻译中,最有名的是杨宪益先生的翻译版本,他在1931年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杨宪益的翻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没有用英文直接翻译小说的原名“红楼梦”,而是给出了一个新的名字,这可能导致读者对小说的认知产生混淆。

其次,他对一些细节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导致了一些翻译不准确或不恰当的地方。

后来,高鼎先生在1981年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高鼎的翻译更加准确和流畅,对于一些细节和文化背景的解读也更加全面。

他对于船仔、螃蟹等特色词汇给出了合适的解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鼎将小说的名字翻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强调了其中石头的重要象征意义,和小说中道出的“石头有性情”之说相一致。

这个翻译版本的问世,为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红楼梦》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此外,还有一些较新的翻译出现,如董斯扬的版本"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和陈荑华的版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等。

这些版本在语言流畅度和准确性上都有所提高,对于一些细节的解读也更加细致入微。

同时,由于翻译技术和工具的进步,这些版本还恢复了原文最初被删减或修改的部分,使读者更贴近原著。

总体而言,英译本中各个版本都有其独到之处和值得欣赏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此外,为了体现原著作者的命名意图,杨氏夫妇对部分人 名内涵用脚注的形式加以解释,使国外读者领会中国的命 名文化。例如: (1)甄士隐 Chen Shih-yin (homophone for “true facts concealed”谐音:“真是隐藏”) (2)贾化 Chia Hua (homophone for“false talk”谐音: “假话”) (3) 熙 凤 His -feng (homophone for “splendid phoenix” 谐音“:显赫的 凤凰”) (4)颦颦 Pin-pin (knitted brows 颦眉,这是宝玉送给黛玉 的表字) (5)李纨 Li Wan (plain silk 素绢) (6)官裁 Kung-tsai (palaces seamstress 宫殿女裁缝, • 这是李纨的字)
“潇湘馆”: 杨宪益译为 Bamboo Lodge 霍克斯译为 The Naiad’s House
Naiad是希腊神话中河边湖滨仙女。可见, 杨宪益是取潇湘竹之意, 霍克斯则取娥皇女英 的典故。两人各取一意, 但Naiad 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色彩, 从而掩盖了中国传统文化 色彩, 且Naiad 与竹毫无联系。因此, 相较之下, 倒不如简单的 Bamboo Lodge合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王熙凤因笑道:“……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 是个嫡亲的孙女,”(第三回) 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杨氏) 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 Grannie, she’s more like a Jar. (霍氏) 由于英语中没有外孙女和孙女的区别,更没有亲疏之 别。在翻译该句时,霍氏采取意译,表现王熙凤奉承 老祖宗,但没有译出隐含的家族亲疏关系。杨氏直译, 表现了句子的文化内涵。
杨宪益人名的翻译
• 杨译本的人名翻译采用音译翻译策略,主要参照威妥玛贾尔斯系统(The Wade—Giles System)(1978),简 称威氏拼音版本。现在在中国大陆,除了少数需要保持文 化传统的场合外,基本不用威氏拼音版本。所以杨译本的 人名翻译采用“音译法”也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 现。例如: • (1)贾政:Chia Zheng • (2)宝玉:Pao-Yu • (3)黛玉:Tai-Yu • (4)熙凤:His-Feng • (5)甄士隐:Chen Shih-yin • (6)林如海:Lin Ju-hai • (7)袭人:His-jen
•杨宪益主张译者应该尽量忠实于 原文形象。因此, 他在翻译过程 中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策略。 •霍克思在翻译过程中则倾向于用 西方读者所熟知的形象来代替源 语形象, 因此, 他主要采用归化 的翻译策略。
服饰翻译策略比较
•对于第一章中出现对贾雨村的描述“乌纱猩袍的官 府” 杨的译文是: An official in a black gauze cap and red robe; 霍的译文是: The mandarin in his black hat and scarlet robe of office. •普遍的女性装扮“长裙短袄”的翻译 杨的译文是: long skirts and bodices; 霍克思的译文是:tunics and trousers;
颜色词的翻译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第一回) 杨译:Yesterday, yellow clay received white bones; Today, red lanterns light the love-birds’ nest. 霍译:Yesterday her lord's bones laid in clay; On silken bridal bed shall lie today. 杨氏将“黄土、白骨、红灯”全部译出,分别为:“yellow clay,white bones ,red lanterns,” 但是, 在杨氏的直译 中,“yellow, white, red”根本没有传达出汉语所要表现的文 化内涵,译入语读者可能有些莫名其妙, 也可能要经历 culture shock (文化震惊)。霍氏则采取意译,没有翻译会导 致文化震惊的颜色词,只是提炼出意思。对于“鸳鸯”的翻 译,杨氏直译成“love-birds”,而霍氏则完全跳过此词,没 有拘泥于词的意思。
王熙凤出场时的服饰描写
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 杨的译文是:Her close-fitting red satin jacket was embroidered with gold butterflies and flowers. 霍克思的译文是:Her dress had a fitted bodice and was made of dark red silk damask with a patterm of flowers and butterflies in raised gold thread. satin: 缎子 embroider 刺绣 damask: 缎子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 它在中国文化里产生、流传,在异域文化里也 得到传播, 这主要是通过它的译文得以实现的。 迄今为止,已有多个译本, 其中最为完整、最为 成功的译本是 •杨宪益夫妇的 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霍克思(Hawkes)与闵福德(Minford)合作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 贾政之子贾宝玉则直译其名 , 同理 ,与宝玉同辈 的大部分情况下也都直译其名。贾宝玉有时也被 称作 Master Bao (不是Master Jia),以显示他的 身份 ,同时以避免与贾政 Master Jia 混淆。 • 宝玉同辈的女性则有时亦称为 Miss , 如林黛玉 Miss Lin ,这样就可以与她们上一辈的称呼Lady 区分开来。凡是已经完婚的则以丈夫的名字前冠 以 Mrs , 如王熙凤就被叫做 Mrs.Lian 。无论是 Miss 还是Mrs, 都可以与他们的上辈Lady 做到长 幼分明。王熙凤系贾琏之妻 , 按英美习惯 , 应以 Mrs Jia 称呼,但如这样去译 ,不但会同贾珍的妻 子尤氏混为一谈 , 而且会同长她一辈的王夫人 , 甚至与长她两辈的贾母难辨你我。
地名的翻译
如“怡红院”: 杨译本为 “Happy Red Court”, 霍译本为 “Green Delights”
杨先生作为一名中国的译者, 想要尽可能多地保存中国文化因素, 所以他把红楼和怡红 的字面意思转换到英文当中。但问题是英文读者看到Happy Red时, 是否能够感受到愉 悦和喜庆呢?事实上, 他们恐怕会觉得奇怪: red为何会与happy放在一起, 两者含义似乎 是相互矛盾的。霍克斯注意到这一点, 所以他选择了green, 一个在西方文化中同样表示 红的词
《红楼梦》人名的翻译
霍克斯人名的翻译
• 贾政译名为 Master Jia ,有时也译做 Sir Zheng, 贾政的妻子王夫人译名为 Her Ladyship , 有时也 称Lady Wang ,显然Master 与Lady 处于同一个层次 上 。比贾政夫妇长一辈的贾母 , 在王夫人的译名 Her ladyship 之上叠加一个 Old 成 Her Old Ladyship ,以示区别。贾府内凡是与贾政、王夫人 平辈的女性则均以 Lady 命名 , 如邢夫人为 L a dy Xing 。薛姨妈是从外边来的客人 ,尽管与贾政平辈, 却从小辈称其为 Aunt Xue , 以示区别 , 表明不是 贾家的媳妇 ,也同中文原文的称呼薛姨妈接近。
小说中人物性格对语言的制约
例“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霍译“: Oh dear! I’m late, I’ve missed the arrival of our guest.” 杨译“: I’m late in greeting our guest from afar!” 这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 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 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 个个 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 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仅仅 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读者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 明:“ 来者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 因为红所以才敢这般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她加上“凤辣子” 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 性格特点相适应,作者把凤姐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两译本中, 霍克斯英文形象习语,连接习语的活用使得他的译文更生动, 流畅, 更地道。
称谓语的翻译
例: 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王熙凤道) 霍译: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y dear. 杨译: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 例中王熙凤的言辞用杨译本中的Old Ancestress更加强调了贾 母在家族中有权威、受尊崇的重要地位,体现了“ 老祖宗”所 具有的深层含义,比霍克斯的译文“Granny dear ”更胜一筹。 称谓语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转移。在文化的转移过程中, 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地域、习惯诸多差别的客观存在, 译者会遇到种种棘手的问题。翻译只有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 考虑到语用含义即“ 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具体的交际情境 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 和“ 言外之意”,译本才可能有成功。
• 贾琏 Jia Lian 的妻子被称为Mrs. Lian 不但不 会感到别扭 , 而且会感到顺理成章。这也为将贾 宝玉译成 Master Bao ,将薛宝钗译成 Miss Bao 或 Miss Chai 提供了依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宝 钗的译法:Miss Bao 。将薛宝钗译成Miss Chai 不 失为一种可能。据笔者的分析 ,最后在大部分 场 合译成Miss Bao ,一是为了同Master Bao 形成对 照 ,帮助读者记忆 ,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影射宝玉与 宝钗 的 悲剧 结 合 , 后来 两人 成 婚后 , 正 好一 个 Master Bao ,一个Mrs Bao ,有点命里注定的寓意。 这样一来 ,主人这方面的三个辈份便通过姓名的翻 译 ,分得清清楚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