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09历史学系彭晶
摘要: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它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接受,成为他们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摘要:本文认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其基本精神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整体精神。即人们为整体利益献身的精神, 它包括整体价值观、整体意识和整体思维等层面;二是仁爱精神, 其基本内容是强调人与人, 人与万物自然和谐相处, 互敬互爱. 达到整体上的相融关系状态; 三是人伦精神, 即强调人伦价值, 道德规范, 行为准Ml1 ; 四是生生精神, 即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的车严、价值和意义进行充分的肯定、赞美; 五是传承精神. 即文化立体流传万代而不息的内驱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思想观念整体仁爱人伦生生传承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长期受到人们尊崇并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广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它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接受,成为他们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现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各个时期的具体涵义不尽相同。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但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则是由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在中国哲学中,天有自然实体与精神实体之分,有人格化,神性之天与物质性之天的区别,故对“天人合一”历来存在着唯物与唯心的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的一面看,从其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的一面看,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基本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发行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求,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异己的本体,不是宰制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
以人为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中,人居于中心地位,人为宇宙万物的中心,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人神之间以人为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人文精神可以被称是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在中国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不占主导地位,恰恰相反,人本主义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自炎黄时代始,“人文”精神开始萌芽,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大禹治水等。至春秋末,“人文”精神才以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形式出现。这要归功于孔子,他继承商周时代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的发展。孔子以后,不仅在儒家学派,而且在其他学派和各个学科领域中,“人文”精神又有新的发展和创造。
以人为本,就是肯定人的个体价值;强调人性尊严,注重人性的完善,总是肯定人在天地间的崇高地位和伟大作用;高扬个体在道德自省自律与道德实践上
的主体性,自觉性;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人本思想的确立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以抵制宗教神学。
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表现是突出人在道德实践中的能力,将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强调个体在道德自省自律与道德实践上的主体性,自觉性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以道德自省自觉抵制宗教强制。这不仅对人的精神的开发,对个体道德的自我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当然,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由于过分强调道德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忽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消极因素。如:明显的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只强调个人的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贵和尚中
贵和尚中,即追求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如礼,其实质在于维持和谐。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即表明礼的实质在于维持和谐。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看来,和是天地万物的最高境界,故而推崇宇宙自然的和,人与自然之和,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不过追求和并不是要求取消个性的差异而达到统一,中国很早就有所谓的“和同之辨”的概念。和是不同事物间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同是取消个性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贵和”思想,往往是和“尚中”之义联系在一起的。“中”,是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适度允当。尚中的观念,即“中庸之道”。何为“庸”,“庸”即用。中庸:“中和之为用”。孔子用“持中”的办法,来规定和谐的界限,并作为达到与保持和谐的手段。在他看来,无过无不及,凡事叩其两端而取其中,便是“和”的特征,“和”的实现。而中又是以“礼”为原则的,认为不能超越礼的尺度、界限。所以,他强调“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贵和尚中思想,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它对我们民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由于全民族在贵和尚中观念上的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凡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