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7拉萨的天空(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拉萨的天空
第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并借助音乐和图片感悟、想象、体验课文的意境,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词语“纯净”“明洁”等,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美,能用朗读或描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讨论、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拉萨天空之蓝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产生对拉萨的这种圣洁的美的向往与追求。
体会作者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自己对美好的事物有热爱、向往之情,善于观察身边美好的事物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并借助音乐和图片感悟、想象、体验课文的意境,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词语“纯净”“明洁”等,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美,能用朗读或描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难点】
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想象句子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
方法一
回忆“蓝”天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拉萨的天空》。
(生齐读课题)
师:昨天我们乘着文字的翅膀,来到了遥远的西藏,来到有名的“日光城”拉萨,看见了拉萨的天空。
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湛蓝、透亮。
师: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背诵第1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背诵。
然后评价。
师:过渡:是呀,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
那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这片湛蓝、透亮的天空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3、4自然段,用笔勾画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然后再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 通过对上节课学习的回顾,加深对拉萨天空特点的认识,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把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方法二
板书课题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第一节课的教学进程继续学习《拉萨的天空》,看老师写课题,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板书?
(师板书课题,“天空”二字用蓝色粉笔写。
)
生:“天空”用不同颜色的笔写,我猜这篇课文主要写天空。
师:你猜得有道理。
生:“拉萨”两个字写得比较大,我猜是为了突出“拉萨”的天空,而不是写别的地方的天空。
生:“的”字写得比较小,提醒我们要读轻声。
师:你读一读题目。
生读题。
师:注意字体的颜色。
(适当点拨给了学生观察思考的方向)
生:拉萨的天很蓝,所以老师用蓝色粉笔写“天空”二字。
师:你真聪明。
老师的板书都是有意图的,大家以后要注意看。
[设计意图] 还是从题目入手,用不同颜色的字,让学生在感官上对拉萨的天空有直观的认识。
一、赏读“蓝”天
师述: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你感受到了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仔仔细细再读一读课文,说一说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个人学习,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设计意图] 巧妙的话题帮助学生完成读书内化,读出了意境,读出了感悟。
真诚的赏识给了学生阅读的动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激情、表达的欲望,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阅读中统一。
PPT出示:
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师:在拉萨,为什么说话的声音可以碰到蓝天,伸手可以摸到蓝天,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呢?
生1:说话的声音碰到蓝天,伸手能摸到蓝天,说明拉萨的天空很低。
生2:“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拉萨的天空很蓝,作者把它比作海水了。
师:拉萨的天空为什么很低?
生:拉萨的天空很蓝,很干净,看上去很低。
师:对,拉萨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那里离天空就比我们这儿近,也没有很多高大的建筑阻挡,声音能很快传到天上。
说话、伸手就能碰到如蓝宝石般湛蓝、透亮的天空,那天空蓝得纯净、明洁,让人冲动得要掬一捧来洗脸。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读这两句,顾老师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诗,叫《夜宿山寺》,会背吗?
生齐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
师:拉萨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近,触手可及,这里的一切都被湛蓝所包容、所浸润。
人们总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从海拔高度上说,这里才是真正的人间天堂,没有污染,没有噪音,生活在拉萨,生活在西藏,就是生活在天堂。
谁能再把这种奇妙的感觉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师:记得去年中秋节的晚上,我和家人赏月,我看见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
八月十六,我们一家人又在家中的阳台上赏月,那天天上还漂浮着片片白云,看上去更美。
明月在白云的映衬下更美!读下面一句,是什么把拉萨的蓝天衬得更美?
生自由读:“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
师:红花虽美,还是需要绿叶相衬呀。
读一读,体会体会。
有了白云、草地的映衬,拉萨的天空更美了。
蓝天美,作者的语言也美。
P PT出示:
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师:读起来多像诗歌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诗歌般的语言,把蓝天的美、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都读出来。
指名读,让学生打分。
PPT出示:
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师:第3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谁来读一读?
师:什么叫“神往”?
生:拉萨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生:精神和灵魂前往。
师:今天大家书读得好,明天跟老师一起去拉萨游览、欣赏湛蓝、透亮的天空,好不好? 生(大声):好!
师(笑):开个玩笑。
拉萨的天空很美,大家心里都想去,这就叫“神往”。
师:是呀,看着、想着,想着、看着,忘了时间,忘了周围的一切,这因为——
男生读:“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师:别人叫你,回答一声“来了”,双脚却不曾移动半分,这也因为——
女生读:“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师:来了,来了,脚步终于挪动了,双眼却仍然注视着蓝天,这还是因为——
齐读:“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
师:拉萨的天空让人神往,在拉萨,还有一个闻名中外的建筑物,也让人神往。
这就是——生:布达拉宫。
师:蓝天下的布达拉宫,又是怎样的景象?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布达拉宫看看那里的天空。
(出示图片)
师:瞧,你看到了怎样的天空啊?(蓝晶晶的)
PPT出示:
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师:在最寒冷的冬天,布达拉宫的上空是(蓝晶晶的);在最炎热的夏天,还是
(蓝晶晶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齐读)
(图片)你看,布达拉宫坐落在这山上,它依着山的地形而建,这就是“依山而建”。
师:布达拉宫头顶着蓝天,如果你就站在下面,会有什么感觉啊?
PPT出示:
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师:如果没有蓝天的衬托,布达拉宫有这么雄伟吗?(对比)就失去了一半的美。
师:在蓝晶晶的天空的衬托下,布达拉宫多有气魄啊!老师请男生来读,读出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感觉。
师:这湛蓝的天空不仅让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给其他各种景物增色不少。
不信,瞧——(多媒体出示一组图:蓝天映衬下的雪山、草原、湖泊等图)
PPT出示:
有了这蓝天, 显得。
生1:有了这蓝天,雪山显得更加晶莹透亮。
生2:有了这蓝天,清澈的湖泊显得更加宁静美丽。
[设计意图] 注重展开联想想象画面,观看图画欣赏画面,感情朗读留下画面,在诵读中,学生把画面、文字、情感融为一体,在感受拉萨天空美妙的同时,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同时以读代讲,建构话题,引领读书内化。
二、呵护蓝天
师:蓝天让拉萨的每一寸土地都变得美轮美奂。
作者对它有千言万语,在这里都汇成了一句话:“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课件出示)生齐读。
师:这句话中,作者把湛蓝的天比作什么?
生:作者把湛蓝的天比作窗帘。
师: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窗帘?
生:房间里。
师:窗帘把房间装饰得更加美丽。
就像我们的教室,两面墙上的窗帘,给我们教室增添了亮丽和柔美。
(出示课文中的最后一幅图)瞧,近处是献祭的羊头和表达祝福的经幡,远处是藏民们心中神圣、庄严的布达拉宫,谁把它装饰得更雄伟壮观?
生:天空!
师:对呀,巨大的蓝色“窗帘”,装饰着圣地。
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妙的比喻呀!让我们把这“窗帘”永远敞开在心中,永远留驻在脑海里。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5自然段。
师:课文学完了,老师还想请同学们读课文,不过这一次读,不用嘴巴,用自己的耳朵,用自己的心去读。
(配乐范读)
师:听出来了没有,在作者心目中,这拉萨的天空就是一首诗,还是同学们这节课共同写的一首诗呢,(指板书),齐读。
拉萨的天空
湛蓝、透亮,
是用清水洗过的蓝宝
纯净、明洁
掬一捧就能洗脸
蓝晶晶,蓝晶晶
这是圣地的窗帘
师:走进西藏,也许会发现理想;走进西藏,也许能看见天堂。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
师:拉萨的天空那么湛蓝、透亮、纯净,我们不仅要赞美它,更要呵护它,让美永恒。
作业1
教材第38页第1、4题。
作业2
一、读拼音,写汉字。
lán xiàn
jiàn shèng
二、把城市和它的雅称用线连起来。
昆明日光城
广州春城
哈尔滨石头城
南京羊城
拉萨冰城
三、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管……总是……
1.( )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 )令人神往。
2.( )天空乌云密布,( )没有下雨。
3.一年四季中,( )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 )蓝晶晶的。
四、课外阅读。
布达拉宫
在中国西藏拉萨的红山之巅,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宫堡式古建筑群,这就是建于公元七世纪,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70米,主楼13层,高117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
布达拉宫依山而筑,宫宇叠砌,巍峨耸峙,气势磅礴,其建筑艺术体现了藏族传统的石木结构碉楼形式和汉族传统的梁架、金顶、藻井的特点。
在空间组合上,院落重叠,主次分明,既突出了主体建筑,又协调了附属的各组建筑;上下错落,富有节奏美感,又在视觉上加强了高耸向上的感觉,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1.摘抄文中直接描写布达拉宫特点的词语。
2.用“”画出文中表明布达拉宫历史悠久的句子。
3.下列各项也是建筑史上的奇迹的建筑是( )
A.埃及的金字塔
B.北京的故宫
C.水上乐园
D.游乐场
4.文中介绍布达拉宫采用了的说明方法,我也能用这种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如: 。
【参考答案】
一、蓝篮现线建健盛圣
二、昆明——春城广州——羊城哈尔滨——冰城南京——石头城拉萨——日光城
三、1.因为……所以…… 2.虽然……但是…… 3.不管……总是……
四、1.宫宇叠砌,巍峨耸峙,气势磅礴。
2.在中国西藏拉萨的红山之巅,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宫堡式古建筑群,这就是建于公元七世纪,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
3.A B 4.
列数字胡夫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千米的路程。
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
拉萨的天空
我围绕着“拉萨天空的特点”,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课文情境的引领。
我和学生一起看图片,品读句子,赏读着课文里优美的语句。
让简单枯燥的文字学习,变得生动有色彩。
我充分利用图片的直观优势,精心选择美图并展示,从学生的一次次惊叹中,明显地感觉到这一举措收到十分明显的效果。
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中。
其次,注重课内外知识的融合,使学生不再依文学文,而是感受课文的学习有许多拓展的空间。
在学习课文第2
自然段时,不只是引导学生认识“夸张”的写法,抓住课内外知识的相同点,让学生延伸到李白的《夜宿山寺》诗句的学习,有机地将课内外知识进行扩展、深化。
学生对语言的想象力有限。
本文语言书面语化较强,有些语言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较难,加上学生对于拉萨比较陌生,体会起来就更难了,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时,一部分基础薄弱学生对语言美的体验不足。
对文本语言较难理解和拉萨美景学生较为陌生这两个难题,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语文教学
的尺度。
重视语言学习,扎扎实实读书、背书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名师来指导〕背诵课文可尝试使用这样的方法:读课文,理解每段主要写了什么,哪几段内容相关,理清文章的层次;然后,抓住每段的中心词语串联起来,列出背诵提纲。
例如本课,简易背诵提纲为:日光城天空湛蓝、透亮——能碰、能摸、可洗;纯净、明洁——让人神往——蓝晶晶——圣地、窗帘。
根据这组词语试一试,就能很快地背诵了。
4.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再抄一抄。
〔答案大家找〕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1.描写景色优美的古诗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