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 个连续的动作与“金’”、“清”、 “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 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更显情之哀.
有什么象征意义?这句 话怎样理解?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写出了四顾茫然的原因,诗人用“冰塞川”、 “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比 喻,形象地写出诗人的仕途仕途道路受到阻 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 播放视频朗读。 • 要求:
(1)注意字音
(2)把握感情基调
(3)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初读感知
行路难(其一) 李白
zūn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z箸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s塞è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qí路,今安在?
行路难
谯城区十河中心中学 刘兵舰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 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 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 (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 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 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 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 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 杜甫合称“李杜”。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 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 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 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
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 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 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
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 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 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 主义的情调。
写作特色
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1.细节描写——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 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2.比兴、象征手法—— “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 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3.用典—— (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 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2) 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发、 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品读理解 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宴会的欢乐场景。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
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盘”,极言饮 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 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 之珍贵。
面对美酒佳肴,作者的心情怎样? 有什么作用?
写作背景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44年)共三首, 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 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 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 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 债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 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 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比较阅读
• 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 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 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 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 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 么不同。
•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 是他的 “ 酒后真言 ”。他对自己的隐居 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 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有宁静安详的心态, 才能有这样的闲适心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了解诗意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 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 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 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 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 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 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 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 帆,渡沧海,酬壮志。
• 《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 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 好相反,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 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 溢于言表。
• 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 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 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 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 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 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 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 之心。
但理想与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 实。这样的痛苦交织在诗人心中,他终于发 出行路难的感叹。反复咏叹,节奏短促,声 调低抑,唱出可无穷的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
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 样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 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 到达理想的彼岸。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 实现,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 心的人生态度。
质疑探究
1.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
变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理想一定
实现
自信
对仕途前
程 期盼
仕途不顺 茫然
怀才不遇
2.联系诗人的生平,说说这首诗的主 旨。
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 具有慷慨悲歌的韵味。李白少有大志,以管 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 业。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 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 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 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 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 被迫出京。
引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姜太公溪边垂钓遇周文王后一展宏图 伊尹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后被商汤 重用。 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 表达了自己也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在 想象中拥有了一线希望。
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 叹?心情又是怎样的?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酒之诗话
• 诗酒巅峰——唐诗与酒
• 中华民族的盛世唐朝把诗酒结缘推向了历史的 巅峰,后世难以超越!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酿酒业空前发展, 酒已不在是奢侈品。唐代的诗人又把饮酒聚会、 吟诗作赋两项活动融为一体,文人们常常借酒激 发诗歌创作热情。唐代诗酒最相连,真正做到了 诗酒交融,形成了无酒就无诗,有诗必有酒的独 特文化。赞美酒的诗歌更是不计其数。 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等人以田园山水诗表 现出盛唐时代的和谐宁静,反映出诗人喜山好水、 淡泊宁静的思想状态。很多作品都写出了诗人饮 酒游赏、把豪放的诗情合着酒意融入自然,达到 令人神往的境界。
“停”、“投”、“拔”、“顾”四 个连续的动作与“金’”、“清”、 “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 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更显情之哀.
有什么象征意义?这句 话怎样理解?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写出了四顾茫然的原因,诗人用“冰塞川”、 “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比 喻,形象地写出诗人的仕途仕途道路受到阻 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 播放视频朗读。 • 要求:
(1)注意字音
(2)把握感情基调
(3)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初读感知
行路难(其一) 李白
zūn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z箸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s塞è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qí路,今安在?
行路难
谯城区十河中心中学 刘兵舰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 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 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 (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 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 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 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 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 杜甫合称“李杜”。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 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 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 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
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 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 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
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 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 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 主义的情调。
写作特色
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1.细节描写——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 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2.比兴、象征手法—— “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 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3.用典—— (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 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2) 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发、 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品读理解 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宴会的欢乐场景。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
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盘”,极言饮 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 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 之珍贵。
面对美酒佳肴,作者的心情怎样? 有什么作用?
写作背景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44年)共三首, 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 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 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 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 债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 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 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比较阅读
• 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 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 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 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 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 么不同。
•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 是他的 “ 酒后真言 ”。他对自己的隐居 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 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有宁静安详的心态, 才能有这样的闲适心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了解诗意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 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 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 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 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 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 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 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 帆,渡沧海,酬壮志。
• 《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 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 好相反,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 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 溢于言表。
• 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 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 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 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 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 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 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 之心。
但理想与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 实。这样的痛苦交织在诗人心中,他终于发 出行路难的感叹。反复咏叹,节奏短促,声 调低抑,唱出可无穷的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
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 样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 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 到达理想的彼岸。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 实现,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 心的人生态度。
质疑探究
1.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
变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理想一定
实现
自信
对仕途前
程 期盼
仕途不顺 茫然
怀才不遇
2.联系诗人的生平,说说这首诗的主 旨。
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 具有慷慨悲歌的韵味。李白少有大志,以管 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 业。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 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 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 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 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 被迫出京。
引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姜太公溪边垂钓遇周文王后一展宏图 伊尹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后被商汤 重用。 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 表达了自己也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在 想象中拥有了一线希望。
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 叹?心情又是怎样的?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酒之诗话
• 诗酒巅峰——唐诗与酒
• 中华民族的盛世唐朝把诗酒结缘推向了历史的 巅峰,后世难以超越!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酿酒业空前发展, 酒已不在是奢侈品。唐代的诗人又把饮酒聚会、 吟诗作赋两项活动融为一体,文人们常常借酒激 发诗歌创作热情。唐代诗酒最相连,真正做到了 诗酒交融,形成了无酒就无诗,有诗必有酒的独 特文化。赞美酒的诗歌更是不计其数。 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等人以田园山水诗表 现出盛唐时代的和谐宁静,反映出诗人喜山好水、 淡泊宁静的思想状态。很多作品都写出了诗人饮 酒游赏、把豪放的诗情合着酒意融入自然,达到 令人神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