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出对皖北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流出对皖北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皖北人口和经济状况,建立了理论模型探索人口流出对皖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并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等实证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长期大规模的人口净流出对流出地的经济发展不利,因此皖北地区应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外出务工人口“回流”,从而促进皖北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人口流出;皖北地区;经济增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

32-0190-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2.101

1 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流动数量逐渐增加,到20

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流动人口规模高达2.6亿,占我国全部人口近20%。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的人口流动不仅表现为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而且表现为由农业部门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流动。导致人口大量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较大,人口的流动必然带来劳动力等资源的重新配置,而根据时间跨度不同,对

流出地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在短期内人口流出影响输出地经济生产中劳动投入的数量、性质、比例与分布,在长期内的人口流出则通过影响经济生产的其他因素,如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等,对输出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作用。

安徽省一直是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劳动力来源地,人口流动呈现高流出、低流入的特点,流动规模巨大,且呈逐年增长趋势。五普期间安徽省流入人口23.01万人,流出人口432.58万人,净流出人口为409.57万人;六普期间安徽省流入人口71.75万人,流出人口962.26万人,净流出人口为890.51万人,六普期间净流出人口较五普期间增加了117.43%。而相较皖南地区,地处淮河流域以北的皖北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促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据统计,皖北地区的外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5%左右,巨大的人口输出规模产生显著的经济影响,并改变着输入与输出地经济发展的状态。因此,研究皖北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的影响更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研究人口流动对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对当地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等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2 皖北地区人口、经济发展状况

2.1 皖北地区人口情况

2.1.1 人口总数稳定,农村人口比重高于非农人口比重。2000~2013年,皖北六市的户籍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比重都基本保持平稳,且各市农村人口比重均高于55%,其中宿州、亳州、阜阳三市的农村人口比重高于安徽省整体水平,其余三市淮北、蚌埠、淮南的非农人口比例均高于安徽省整体水平。

2.1.2 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总数及其占从业总人口比重均呈下降趋势。皖北六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在各市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基本从2000~2013年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并且降低的速度较快、幅度较大。与安徽省整体进行比较,只有淮南和淮北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其余四市亳州、宿州、蚌埠和阜阳均高于安徽省整体平均水平。

2.1.3 皖北地区人口流出以Ⅲ类为主。皖北地区Ⅲ类(向省外地市)流出人口比重最高,近年来该比重略有下降,但仍占主导;其次为Ⅰ类(向市内其他区或乡镇街道)人口流出所占比重;Ⅱ类(向省内其他地市)人口流出所占比重最小。

人口流出主要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员,皖北六市的人口流出根据流向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Ⅰ类指从本市一个区域流向市内的另一个区域;Ⅱ类指从本市流出流向安徽省内的其他市区;Ⅲ类指从本市流向安徽省外地区。其

中Ⅰ类反映了人口在本市地区内的合理流动以及导致的劳

动力的合理流动与分配,Ⅱ类和Ⅲ类反映了人口从户籍所在城市流出及其导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跨省市合理

分配。

皖北六市的Ⅰ类流出人口指各市从某区或乡镇街道流

向市内另一个区或乡镇街道的人口,该类人口流出的统计反映了皖北六市的流出人口在本市区内的自由配置。由《安徽统计年鉴》2002~2013年数据分析,皖北六市的Ⅰ类流出人口占各自同流出人口比重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淮南和淮北两市水平在皖北六市中最高,且基本在20%以上,蚌埠处于中间水平,大约在15%~25%之间,其余三市的水平则较低,基本处于10%左右。

安徽省整体的Ⅱ类流出人口指人口从安徽省内一个城

市地区流向省内另一个城市地区半年以上人口,反映了人口在安徽省内不同城市间的流动情况。2002~2009年安徽省Ⅱ类流出人口占全省流动人口的比重保持平稳且有小幅度降低,而2010~2013年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从侧面反映了安徽省流出劳动力的回流现象。从各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皖北六市的Ⅱ类流出人口所占各市流动人口的比重明显低于安徽省的整体平均水平,2003年之后皖北六市基本都低于15%,而安徽省整体平均水平处于20%~30%之间。

皖北六市流出省外的人口占流出总人口的比重最大,除淮南市和淮北市的个别年份外,比重值大都高于50%,且明显低于安徽省整体平均水平,阜阳、亳州和宿州三市基本常年高于安徽省整体平均水平,且比重值均超过70%,2009

年以后皖北六市省外流出人口占流出人口比重大都出现了

下降趋势,与安徽省的整体下降趋势同步,从侧面反映出安徽省作为东部劳动力输出大省近年来出现的人口回流的现象。

2000~2013年,皖北六市的户籍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比重都保持平稳,且各市农村人口比重均高于55%。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总数及其占从业总人口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并且降低的速度较快、幅度较大。

2.2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2.2.1 人均GDP上

升趋势明显,但常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省的人均GDP 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且增速较快,皖北六市也是如此,其中淮南、淮北和蚌埠三市的人均GDP水平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而亳州、宿州和阜阳三市则较低。从《中国统计年鉴》和《安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中可看出,2004~2013年,安徽省的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2 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最高,但其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皖北六市中,亳州、宿州、阜阳三市的第一产业比较高,而淮北、淮南两个资源型城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