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治蜀要深思
能攻心即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什么意思
![能攻心即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ab5a5e6d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e.png)
能攻心即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什么意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能攻心即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句话出自明朝战争家洪武帝朱元璋的名言,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句话告诫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不能急于决策,要慎重对待事态,才能取得最好的结果。
能攻心即反侧自消,意味着在与人交往中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情绪冲动而导致后果不可收拾。
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要尽量避免冲突和矛盾,要懂得耐心和忍让,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感受。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产生误会和分歧,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平静和安宁。
从古知兵非好战,说明战争是一种最极端的手段,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
战争一旦爆发,就会造成无数的生灵涂炭,带来无尽的伤痛和破坏。
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冲突时,我们要尽可能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问题,避免采取武力冲突的方式。
只有通过谈判和协商,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发展。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意味着在应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来制定计划和措施。
不能盲目乐观或悲观,要客观冷静地分析形势,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明智的决策。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入歧途,防止因为虚假的希望或过度的恐惧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后来治蜀要深思,是指在处理问题和解决困难时,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只有不断思考和反思,才能不断进步,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
在治理国家和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时,要不断深思熟虑,不断学习和改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和效果。
能攻心即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理性思考、审时度势,避免盲目从众、跟风行事,要善于自我反省、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取得真正的成就。
【2000字,中文】。
第二篇示例:能攻心即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后来治蜀要深思的楹联
![后来治蜀要深思的楹联](https://img.taocdn.com/s3/m/c9998099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8.png)
后来治蜀要深思的楹联治蜀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曲折的历程,塑造了无数英勇智慧的形象。
而这其中,治蜀时所创作的楹联更是富有指导意义,让人深思,让人追溯那段屈辱与反抗的岁月。
首先,提到治蜀时的楹联,必然要谈到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描写的“兵蜀之日,蔽野而不留钱者”,这两句简短而质朴的楹联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中凸显出了人民生活的艰辛。
楹联之中所蕴含的深意,是对反动统治者的无声抗议,是对人间苦难的真实写照。
整个楹联唤起了治蜀时期人们不畏艰难的精神,让后世得以汲取力量。
而在治蜀的道路上,楹联扮演着重要的指导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治蜀时期招募革命志士的楹联“国家遭难,当有人才”是大力鼓励人才报效国家的呼吁。
这个楹联不仅点醒了那些当时被无知束缚的人们,更是激励了后来一代的革命者们为国家发展而努力奋斗。
在抵抗入侵的过程中,楹联也起到了重要的动员和鼓舞士气的作用。
例如“当须猛将,万众等仓卒”就是那个时期楹联创作中的一颗明珠。
这个楹联以简练的措辞和深刻的内涵直接传递出了当时国家危机时刻的紧迫感。
这不仅是对才华横溢的将领们的期盼,还是整个社会团结抗敌的呼声。
同时,在治蜀的历史上,还有一些楹联体现出了智慧与警示。
比如“五虎上山,听一朝名成后。
十亿观众,情何已已然逝”,这是治蜀时期用来激励文化界的楹联之一。
他提醒我们尽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保持谦逊与警醒的态度。
治蜀时期的楹联是一段深思的历史,他们激励人们勇往直前,并警示我们历史不能重演。
正如曾经在川岛芳子所创作的楹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即使是最艰难的时刻,也要坚持奋斗,相信坎坎坷坷之后必有美好的未来。
治蜀时期创作的楹联,用中文生成了一篇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他们历久弥新地教诲着后人,让我们懂得坚毅奋斗的重要性,引导着我们面对困难,不畏艰险,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无论何时何地,这些楹联都会给我们以启示,激发出团结奋进的力量。
武侯祠门口的对联
![武侯祠门口的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63fd1399f121dd36a22d8205.png)
武侯祠门口的对联成都武侯祠是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在这个博物馆中也有不少的经典对联!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仁纲,百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沥胆披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下一仁。
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仁与?君子仁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心。
兄弟君臣,一时际会,当年铁马金戈,树神旗而开西川大业;祖孙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画栋,崇庙貌而志后汉丕基。
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同祀武乡侯。
只手挽残局,常归谈笑;鞠躬悲尽瘁,剩有讴歌。
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汉季;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仁谋六出师。
二门三代有儒者气象;诸葛真名士风流。
隐居以求,行义以达;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伊吕允堪俦,若定指挥,岂仅三分兴霸业;魏吴偏并峙,永怀匡复,犹余两表见臣心。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此老不攻画,不善书,不经杂诗,压倒蜀吴魏中几多伪士;其仁可托孤,可寄命,可临大节,算来夏商周后一个纯臣。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冯灌父集杜甫诗题武侯祠刘备殿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泪洒山河,志在五伦扶正轨;纵极王侯非富贵,英灵照天地,身经百战为斯民。
刘咸荥题刘备殿,联赞备孙刘谌帝本燕仁,犹向乡祠崇百祀;蜀为正统,漫言天下尚三分。
二门兄弟君臣,一时际会,当年铁马金戈,树神旗而开西川大业;祖孙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画栋,崇庙貌而志后汉丕基。
二门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汉季;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
诸葛大名垂千古;元戎小队出郊坰。
兴亡天定三分局;今古仁思五丈原。
攻心联
![攻心联](https://img.taocdn.com/s3/m/00e196f9f90f76c661371a3b.png)
成都武侯祠景点简介: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注:这是一幅著名的治国名联。
作者赵藩,(1851——1927),云南省剑川县白族人,字樾村,一字介庵,号蝯仙,晚自号“石禅老人”。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南征,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孟获,使其心服。
下联:反侧:指怀有二心而疑虑不安的人。
本联可译为:用兵能攻心,反叛就会自然消除。
从古至今,真正懂得用兵的人并不好战。
不审时度势,施政方针或宽或严都会失误。
此联位于诸葛亮殿。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的“攻心联”相信去过和没去过成都武侯祠的人都熟悉这副对联:武侯祠的匾额和对联众多,而最著名的就要算这幅挂在诸葛亮殿门前“名垂宇宙”匾额两侧清人赵藩撰书的“攻心”联(也有称之为“宽严”联的)了。
其“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的联文颇负盛名,它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
另外在诸葛亮殿中还有一处文字很值得大家铭记,那就是由乌木制成的大殿顶梁上书写的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诫子书》中的一句话:“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它告诉我们“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诸葛亮殿门高悬“名垂宇宙”(垂:留传;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这匾额是说诸葛亮名满天下,为清康熙帝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书。
殿门两侧悬挂就是刚刚提到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在这副对联里,“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说的是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南征,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孟获,使其心服。
“反侧”是指怀有二心而疑虑不安的人。
“审势”就是“审时度势”,也就是说要正确估量客观形势。
这是一幅著名的治世名联,涉及内涵、典故甚多。
《丧乱帖》
![《丧乱帖》](https://img.taocdn.com/s3/m/36a51f0d2e3f5727a5e962d1.png)
武侯祠对联赵藩原文: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注释:1.攻心二字出于《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论》,马谡被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他认为打仗最重要的是瓦解敌人斗志,收服敌人之心。
2.反侧:反侧在这里是不正直、不顺从。
译文:能采取攻心办法服人的,会使那些疑虑不安、怀有二心的对立面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人并不喜欢用战争解决问题;不能审时度势的人,其处理政事无论宽或严都要出差错,后代治理蜀地的人应该深思。
说明: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
和历史任何优秀的哲理诗相比,它都毫不示弱。
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
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深刻性和严肃性。
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增广贤文》原文:人生知何时足(1),到老偷闲且是闲(2)。
但有绿杨堪系马(3),处处有路通长安(4)。
即堕釜甑(5),反顾何益(6)?反覆之水(7),收之实难(8)。
注释:1、足:知足,满足;2、偷闲:忙中抽出空闲时间;3、堪:能够。
系:拴;4、长安: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也泛指都城;5、既:已经。
堕:掉下。
釜:锅。
甑:古时蒸饭用的炊具;6、反顾:回头。
益:好处;7、反覆:翻过来,这里指泼掉,倒掉;8、收:收回。
实难:实在艰难。
译文:人生应当知足,可什么时候才是足呢?到了老年得到闲适才是闲适。
只要有杨柳树就能拴马,到处都有路通向长安。
既然釜与甑都已经摔碎了,回头看一下又有什么用处?泼掉的水,想收回来难上加难。
《增广贤文》原文:羊有跪乳(1)之恩,鸦有反哺(2)之义。
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3)还生忤逆儿。
不信但看檐(4)前水,点点滴在旧窝池(5)。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https://img.taocdn.com/s3/m/5c0154c67375a417876f8f26.png)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邹荣昌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成都武侯祠的一副楹联,讲的是诸葛亮治国和作战的指导思想。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教育中的“宽”和“严”呢?一、“宽”和“严”是两种教育方法,但不能走两种极端教育中采取“宽”或“严”教育态度和方法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特点,但这并不是指两者选其一,走向或“宽”或“严”的极端。
我初做教师即担任班主任工作,当时我对班级工作充满了美好且浪漫的期待——我要让我的教育像清风一般拂过学生的心田,在完美的轻松宽容的氛围中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快乐成长”。
一开始,我对学生亲切、和蔼:学生早上迟到,我关切地询问情况;学生作业没写,我温和地提醒;学生自习课不遵守纪律,我耐心地和他们讲道理……学生们表示:“这个老师容易交往,像个大朋友一样!”就这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迅速建立起来。
正当我陶醉于师生之间的和谐的时候,问题接踵而至:早上迟到的变多了,课堂纪律开始难以控制,任课老师开始向我抱怨班级的混乱。
为此我召开了一次班会来解决问题,出乎我的意料的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我的管理太松导致班级混乱。
这次班会的结果让我心情很复杂,我突然觉得我宽容学生的教育理念是完全错误的。
我决定改变教育方法,用严格的要求管住学生。
教室里再也见不到我的笑容,迟到的学生的待遇变成在教室门口被狠狠地批评一顿;课堂上的任何不守纪律的行为都将被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未能达到班级要求的学生立即给与处罚……在班级的严苛要求的笼罩下,大多数学生很快顺从,难以“驯服”的学生也偃旗息鼓,或者只能“转入地下”,班级开始变得“秩序井然”起来。
但是学生感觉我不再亲近,甚至生出逆反心理,我与学生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虽然最终通过调整,我在宽和严之间找到了平衡,但对班级的发展来说是走了弯路。
初中学生处于习惯和情感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自觉性尚不高,而习惯的培养是需要长时间强化来形成的,所以严格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好习惯。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三思”求问这句话的上半句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三思”求问这句话的上半句](https://img.taocdn.com/s3/m/50beba3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8.png)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三思”求问这句话的上半句出自赵藩《武侯祠攻心联》【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解读】上联言诸葛亮的军事成就,而其主要特点是“攻心”。
所谓“攻心”,即从精神上或心理上战胜对方,并使人心服。
作者认为,自古以来那些真正懂得军事的人并不在于“好战”,而是注意从精神上或心理上摧毁敌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除敌对双方的对立情绪,从而保持长久的安定局面。
诸葛亮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七擒孟获”便是中国战争史上以“攻心”取胜的典范。
诸葛亮北伐中原前,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曾于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三月先率军平定南中。
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对南中夷军的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从而使得孟获心服口服。
当最后一次诸葛亮又要放孟获回去时,孟获便不肯走了,说:“公,天威也。
南人不复反矣。
”这样一来,不但南中叛乱被很快平定,而且诸葛亮不留一兵一卒,南中社会仍能保持安定。
更有意思的是,孟获其人此后也担任了蜀汉的御史中丞,孟获手下的有些将领还参加了由诸葛亮领导的北伐。
可见,这种化敌为友、化不安定因素为积极因素的“攻心”战略,在诸葛亮的手中被运用得是何等纯熟!而赵藩对诸葛亮用兵特点的把握也可谓深得其要领。
下联言诸葛亮的“治蜀”,而其特点是“审势”,即对形势的准确把握。
经验证明,只有对形势的特点有了准确的判断之后,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当宽则宽,当严则严。
否则,不明形势随意施政,则政策无论“宽”或“严”,都是注定要失误的。
赵藩认为,在“审势”以“治蜀”方面,诸葛亮也为后人做出了榜样。
事实正是如此。
当刘备集团入蜀之初,法正就曾劝诸葛亮要学习“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缓刑驰禁,以慰其望”,即应先施恩惠,放宽刑罚,以收人心。
但诸葛亮通过对蜀地形势的深入分析,却得出了与法正相反的结论。
他在著名的《答法正书》中指出,刘备入蜀与当年高祖入咸阳所面临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
成都 武侯祠 攻心联
![成都 武侯祠 攻心联](https://img.taocdn.com/s3/m/03c852006c85ec3a86c2c502.png)
⑦《三国志·刘焉传》注引《英雄记》。
⑧《三国志·刘焉传》注引《英雄记》。
⑨《三国志·刘焉传》注引《英雄记》。
宽严相济谓得法
![宽严相济谓得法](https://img.taocdn.com/s3/m/dacffff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6.png)
成都武侯祠里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清朝学者赵藩所题,世人称为“攻心联”。
该联名义上是总结诸葛亮治蜀的经验教训,实际上是劝谏四川总督岑春p%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岑春p冷酷无情,派重兵镇%赵藩苦劝无效,于是创作此联。
“攻心联”上联讲的是攻心,下联讲的是审势%攻心易理解,孙子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最好的结果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为真正用兵的话,“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三国演义》以蜀国为正统,因此把诸葛亮的形象塑正面。
学术界认为赵藩这副攻心联是称颂诸葛亮的,他七擒孟获可谓“攻心”,“挥泪斩马谡”并自贬三级可谓治军严谨,而同时他对蜀国另一位谋臣法正宽%有学者为赵藩对诸葛亮持批评态度。
一来对联中出现的词语是“宽严皆误”,也就是说宽也不对,严也不对,二来下联讲的要是审势,不审势就会宽严皆误%《蜀》对诸葛亮给予极高评价:“三顾,朝心%,宽严相济谓得法-------------------■万雄泪满襟。
”诸葛亮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型。
我觉得,诸葛亮在局部“宽严得当”,对于“势”的把握还是出了点问题。
以蜀国当时的国力,与曹魏无法相比,司马懿只用一招“避战”,蜀国就完全耗不起,六出祁山注定徒劳无功。
“势”并不在蜀国这一方,诸葛亮却要举全国之力北上伐魏,明知其不可而为之,悲剧不可避免。
当然,对于这段公案,也有很多不同的解读。
有人说,诸葛亮年轻时《隆中对》,应该是审势的高手,刘备托孤之后,他别无选择,只能知其不可而为之。
回到班级管理上,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崇尚严。
“严师出高徒。
”“教不严,师之惰。
”有一种炫耀,叫作“我的学校管得很严”“我的老师很严格”。
其次,宽与严是相对的概念。
你觉得自己很严,碰到另外一个更严的老师,你就算很宽松了。
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一个老师去班,学你玮比,如果反差过大,可能会有反情绪产生。
政策执行要因地制宜的古典事例
![政策执行要因地制宜的古典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899514e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0d.png)
政策执行要因地制宜的古典事例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的门楣上,悬挂着幅对联,甚受人称道。
联文曰:“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诸葛亮在隆中耕读时,就能审时度势,被大名士司马徽称誉为“识时务的俊杰”。
他的《隆中对》,具体分析了天下形势,紧紧把握住当时时局发展的趋势,是一篇审时度势的好文章。
他出山后,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开创基业,治理蜀国,进行复汉统一大业,处处都表现出不拘死理,能审时度势。
赤壁大战前夕,他出使江东,游说孙权,建立了抗曹的联盟,就是他透过现象,正确分析战争双方形势,审时的结果。
人蜀后,他的《答法正书》,提出“恩威并济”的治蜀方针,力矫蜀地“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状况,充分体现了他因时因地制宜的法治思想。
平定南中的叛乱之后,在要不要留汉官、汉兵来治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他根据实际情况,不留兵不留人,收到了“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良好效果。
在对待东吴的问题上,他一次又一次地“应权通变”,根据形势的变
化,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策略,派使臣去江东,巩固和发展了吴蜀同盟。
使蜀之“北伐无东顾之忧”,维护了北伐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
他审时施政,因地制宜最典型的例子,是处理法正乱法这件事。
诸葛亮治蜀的读后感
![诸葛亮治蜀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660694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1e.png)
诸葛亮治蜀的读后感《诸葛亮治蜀的读后感》一嗨,朋友们!最近我读了诸葛亮治蜀的这段历史,真的是感触良多呀!你想啊,诸葛亮接手的蜀国那是什么情况?那可是内忧外患,困难重重。
但他愣是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定决心,把局面一点点扭转过来。
他治理国家那叫一个井井有条,重视农业,让老百姓都能有饭吃。
这就好比咱们过日子,先得把温饱问题解决了,才有心思去做其他的事儿,对吧?而且他还大力发展商业,让经济活跃起来,国家有了钱,才能办大事嘛。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也是很有一套。
他能发现人才,还能合理地使用人才,让大家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这就跟咱们在工作中一样,遇到个好领导,能赏识咱,那干起活来多带劲!还有啊,他制定的那些法律法规,那叫一个公平公正。
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多难得呀!要是咱们现在的社会也能这样,那得多和谐。
读完这段历史,我真的特别佩服诸葛亮。
他那种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太值得咱们学习啦。
反正我是下定决心,以后做事情也要像他一样,认真、负责、有担当!《诸葛亮治蜀的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读诸葛亮治蜀的感受哈。
哎呀,一开始看到诸葛亮要治理那么一个复杂的蜀国,我心里都替他捏把汗。
可人家诸葛亮是谁呀,那是超级厉害的大人物!他一上来就搞清楚了重点,先让老百姓能吃饱饭,把农业整得明明白白的。
这就像咱们家里,先得保证有足够的粮食,心里才有底嘛。
而且他对人才的重视,真的让我特别感动。
他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出身或者背景就看不起人家,只要有本事,他就给机会。
这多好呀,让有才能的人都能有用武之地。
还有法律这一块,诸葛亮可真是铁面无私。
不管是谁犯了错,都得接受惩罚。
这才让蜀国的秩序越来越好,大家都知道要守规矩。
说真的,我觉得诸葛亮治蜀就像是一场精彩的大冒险。
面对那么多的困难和挑战,他从来没有退缩过。
他的智慧和勇气,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从他的故事里,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要有决心,有方法,还要坚持到底。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https://img.taocdn.com/s3/m/5bdb713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2.png)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成都武侯祠里一副著名的对联,它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文治武功,同时也体现了客观、务实、灵动的东方智慧,与主观、教条、僵化的学院派作风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它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隧道,给今天的我们——尤其是全力解决执行难、全面打响攻坚战的法院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该对联的大意是:能采取攻心的办法,自然会使那些疑虑不安、怀有异志的人打消对抗的念头。
自古以来,深谙用兵之道的人绝不是喜欢穷兵黩武的人;不会审时度势,其治国理政无论是从严还是从宽,都是盲目的、错误的,以后治理蜀地的人对此可要深思熟虑啊!据《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佐备治蜀,颇尚严峻,人多怨叹者”。
老百姓一开始不太适应,颇有微词。
法正(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就劝诸葛亮效法刘邦入关中之后约法三章的先例,“缓刑驰禁”、从宽治蜀。
诸葛亮批评了这种“本本主义”的观点,指出不论从宽或者从严,都要先“审势”,才能确定最终实施何种治国方略。
并精彩地分析说,秦朝用法过于严苛,百姓深以为苦,致使天下“土崩”。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反其道而行之,约法三章,顺应民心,大获全胜;而刘璋治理蜀地却失之于软弱,“威刑不肃,蜀地人士,专权自恣”,君主对待臣民过于宽大,“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才失败。
新建立的蜀汉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反其道而行之,从严治蜀,“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矣”。
实践证明,诸葛亮的“攻心”与“审势”,在“七擒孟获”及巩固新生政权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说毛泽东同志十分推崇这一名联,他在1958年来到武侯祠时,曾在此联前驻足、沉思良久。
邓小平同志也称赞此联写得好,富有哲理。
其实,治国理政要“审势”“攻心”,宽严相济,民事执行何独不然?对待“老赖”,何独不然?要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硬仗,何独不然?从历史沿革及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民事执行制度失之于宽。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谈谈你的理解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谈谈你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99561b8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f.png)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
这句话出自清朝末年赵藩为成都武侯祠所题的一副对联,表达了对诸葛亮治蜀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这句话: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这句话,强调攻城为上的重要性。
倘若我们在处理武装冲突时,靠着智慧与计略赢得了敌方心灵上的信服,那就可以避免许多叛变行动自发产生。
好的不是通过战斗取得胜利,而是采用智慧来达到目的,避免无谓的流血。
称赞这一策略和诸葛亮运用治理南方的方法一样,以攻心为战略目标,达成了让当地部族真诚服从的效果。
如果没有考虑形势,就会犯错误对待事情太宽松或严厉都不对,治理四川需要认真思考。
此处强调重视权衡利弊的要素。
在处理国家或地区的事务时要根据不同情况调整策略,无论其是宽大或是严格都应根据当时、当地和当事人而异。
如果不了解审时度势,不管政策是宽松还是严苛,都可能造成错误。
这是对三顾茅庐里智慧过人的诸葛丞相的大加称赞。
由于种种复杂情况,他能灵活应对并制定最佳策略,使蜀国在整个三分天下的形势下繁荣强盛起来。
这话称赞了诸葛孔明非凡的才智与领导才能,也突显了在战争与和平中掌握人心和大局极为关键。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这句话仍然具有深刻的深刻意义,不管是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治理上,都需要他们学会攻心和审时度势。
能攻心即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什么意思
![能攻心即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27b1e23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3.png)
详解“能攻心即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清人赵藩撰书的“攻心联”,悬挂于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上。
上联讲的是诸葛亮之用兵和爱民。
“能攻心即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是赞颂诸葛亮用兵已达到攻心为目的,让对手诚心归服,而不是通过血战获得胜利。
“反侧自消”中的“反侧”,指心怀异志、疑虑不安的人。
下联讲的是治理国家的策略。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意指不仔细研究当下的形势,就难以制定适当的方针,否则可能处处出错。
这里的“审势”,指认真分析形势,正确估计敌我力量对比,估计政治、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的状况,以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宽严皆误”,是说统治者对下属过宽过严都有害。
下联用“后来治蜀要深思”结束,是对后人的一个警告:后来治理蜀地的人要深思熟虑,引以为戒。
总的来说,这副对联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誉和对后人的警示,强调了用兵和治国的策略都要深思熟虑,不能单凭好战或一味宽严来处理问题。
武侯祠 攻心联
![武侯祠 攻心联](https://img.taocdn.com/s3/m/2e2997aa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a.png)
武侯祠攻心联
武侯祠的“攻心联”是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对联相传是赵藩所写,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攻心联”的解读有多个视角。
一方面,它暗示了诸葛亮在治理蜀地时所采用的策略。
上联指出,如果能有效攻克对方的心理防线,那么对方的反抗自然会消减,因为自古以来,真正懂得兵法的将领是不会轻易动武的。
下联则强调,如果不审时度势,无论宽严都会误事,因此,后来的治理者需要深思熟虑。
另一方面,“攻心联”也可以被解读为对领导艺术的深刻见解。
上联告诉领导者要善于攻心,通过理解和满足员工的需求,以及有效沟通等方式来消除他们的反抗情绪。
下联则告诫领导者要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措施,避免因过于宽松或过于严格而犯错误。
总之,“攻心联”在赞美诸葛亮的同时,也表达了对领导艺术的深刻见解,以及对“攻心”和“审势”这两个概念的精辟阐述。
这副对联对于理解诸葛亮的领导风格以及在现实中的领导力具有重要意义。
攻心联作文
![攻心联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f8e68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c2.png)
攻心联作文篇一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攻心联,真的是越品越有味道。
也许你会问,这副对联有啥特别的?我觉得吧,它可不仅仅是几个字那么简单。
它就像是一位智慧的老者,在跟我们诉说着治理的奥秘。
能攻心,多厉害啊!想想看,要是能走进别人的心里,知道他们在想啥,那些不安分的想法不就自动消失了?这可比用武力镇压强多了。
就像我和朋友闹矛盾的时候,如果能了解他为啥生气,好好跟他聊聊心,矛盾不就解决啦?不审势,那可不行!好比我们做事情,不看看形势,不管是宽松还是严格,都可能犯错。
我之前做数学题,不看清题目要求就匆忙下笔,结果错得一塌糊涂。
这难道不是不审势的后果吗?这副攻心联啊,真得让我们好好深思,不论是治理一方,还是处理生活中的小事。
篇二攻心联要说这攻心联,那可真是蕴含着大智慧!我觉得“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这句话,简直就是人际关系的秘籍。
比如说在班级里,有个同学总是跟大家合不来,要是能搞清楚他为啥这样,也许就能化解矛盾,让他融入集体。
这可不就是攻心的力量嘛!“不审势即宽严皆误”,这让我想到自己学习的时候。
有时候盲目地拼命学,不看看自己的状态和学习的重点,结果累得够呛效果还不好。
这难道不是没审势?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一副对联,能有多大作用?我可不这么认为!它就像一盏明灯,在迷茫的时候给我们指引方向。
在生活中,我们得学会攻心,懂得审势。
不然,可能会到处碰壁,你们说是不是?篇三攻心联攻心联,真是妙不可言!能攻心,这得多难啊!但一旦做到,效果那是杠杠的。
就像老师教育我们,要是能知道我们心里在想啥,对症下药,我们肯定能进步飞快。
不审势,那后果可能很严重。
比如我参加比赛,没搞清楚规则和对手的情况,就瞎准备,结果可想而知。
我常常想,古代那些能做到攻心和审势的人,得有多厉害啊!他们是不是有着超乎常人的洞察力?这副对联,时刻提醒着我们,不管做啥,都得走心,都得看清形势。
不然,可能就会摔跟头。
成都武侯祠对联
![成都武侯祠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c78591165ef7ba0d4b733b0a.png)
成都武侯祠对联郭沫若题诸葛亮殿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合祖孙父子兄弟启臣,辅翼在人纲,白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刘咸荥题二门,位地南郊。
西晋末年十六国成(汉)李雄为纪念三国蜀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 与刘备昭烈庙相邻。
祠内文物有著名唐碑,通称三绝碑,殿西侧为刘备墓沥胆披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下一人。
二门。
二表:诸葛亮前后《出师表》。
三代:U、商、周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白里之命,启子人与?启子人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心。
二门。
六尺之孤:幼儿。
白里之命:国家的命脉兄弟启臣,一时际会,当年铁马金戈,树神旗而开西川大业;祖孙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画栋,崇庙貌而志后汉丕基。
张叔夜题二门。
神旗:正统之旗。
后汉:蜀汉。
丕基:大的基业只手挽残局,常归谈笑;鞠躬悲尽瘁,剩有讴歌。
二门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汉季;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
鄂润泉题二门诸葛大名垂千古;元戎小队出郊圳。
苏鳌石集句题二门。
郊圳:遥远的郊野兴亡天定三分局;今古人思五丈原。
赵橄村题二门曰宫、曰殿、曰幸且曰奔,诗史留题,千古犹存正统;书吴、书魏、书汉不书蜀,儒臣持笔,三分岂是偏安。
蒋砺堂题二门心悬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帅,共仰神明传将略;目击三分鼎,东联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躬。
二门。
对策:隆中对。
出师:出师表布衣引啸足千秋,草庐频顾,卧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勋名垂两代,汉祚将终,霄沈鹤羽杜少陵,酸心呕血有由来哉。
曾跃斗题二门闲时抱膝,梁父成吟,吴宫魏阙半消磨,眷念真王,九洲幸有先皇帝; 尽瘁鞠躬,佳儿足继,裴注陈书多刺谬,凭谁假托,两表常疑后出帅。
万慎子题二门。
梁父成吟:传诸葛亮曾作《梁父吟》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活高。
沈尹默集杜甫诗题二门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二门三分天下四川地;六出祁山五丈原。
漫谈成都楹联
![漫谈成都楹联](https://img.taocdn.com/s3/m/d98db21d10a6f524ccbf8568.png)
漫谈成都楹联毛主席推荐的两副楹联成都楹联最有名的当然是武侯祠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联对诸葛亮的用兵方略和治蜀功绩作了精辟的概括,发人深思。
自题写以来受到了无数文人墨客和政治家们的喜爱,得到了极高的赞誉。
虽然对此联的理解存在“经验”说和“教训”说的分歧,也不过是对诸葛亮是非功过的评价不同罢了,丝毫不影响此联本身的神彩,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理解上的分歧,才使此联更具魅力,使得广为传诵。
据有关资料介绍,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曾向派往四川的干部推荐了两副楹联,其中之一就是这副“攻心联”。
毛主席推荐的另一副是清代何元晋题写的新都宝光寺正殿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此联,极具佛教哲理,从佛教教义阐发了处世的态度,不执着于“了”,也不执着于“不了”,随缘随性,放下执着,真心显露,即心见佛。
这与文殊院的“了了”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时无生。
)有异曲同工之妙。
崇丽阁的半副楹联崇丽阁的半副楹联,百多年来,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本人以为,有没有下联已无关紧要。
从理智上说,其实没有下联的这半副楹联才更有魅力,正是因为其残缺,才使得这半副楹联广为流传,同时也增加了望江楼人文色彩。
我认为望江楼公园应开发一个旅游项目,叫什么“游客应对”都行,如何开发可以探讨。
这样不但可以增加游客的乐趣,对望江楼公园也是一个无形的广告宣传。
本人不才,在此抛砖引玉也对两个下联,算是对这个旅游项目的产生投入一点催化剂。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浣花溪,浣花居,浣花溪畔浣花居,花溪万年,花居万年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浣笺亭,浣笺情,浣笺亭里浣笺情,笺亭长留,笺情长留稍作说明,“浣花溪”联的浣花居代指杜甫草堂。
我认为在成都的风景名胜中,能与望江楼的豪放相匹配的只有浣花溪的婉约。
一副知人论史关于诸葛武侯的对联
![一副知人论史关于诸葛武侯的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6ca2f5a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d2.png)
一副知人论史关于诸葛武侯的对联一副知人论史关于诸葛武侯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灼灼其华成都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楹联,是清末民初人赵藩写的,原文如下: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联语讲的是诸葛亮治国和作战的指导思想,意义十分深刻。
上一句所说的“反侧”,意即反复无常,指的是当时征服孟获的故事。
这个战略方针是马谡向诸葛亮提出的,诸葛亮虚心采纳了,果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原话不载于《三国志》的马谡传(附于马良传),而见于裴松之注所引的《襄阳记》。
据记载说: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南征时,马谡送行,诸葛亮向他征求意见,马谡回答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这个战略方针是由诸葛亮实现的,但最初提出的则是马谡。
马谡虽然后来犯了严重错误,在街亭打了一个大败仗,可是我们也不能以人废言,应该说他对于孟获要采取“攻心为上”的意见是正确的,而诸葛亮对周边关系实行了互不侵犯、区域自治的办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因此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里也采用了这段对话(见毛批本《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使我们对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联下一句所说的“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是诸葛亮对法正的回答。
这段对话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的记载: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主客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驰禁,以慰其望。
” 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
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
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所以致弊,实由于此。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