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品味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文品味阅读
诗文品味阅读,重在学生个性化品味,学生个性化品味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是,品味文本情感流露。学生在反复阅读诗文文本中,品味诗文文本中,文字流露的情感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再现艺术不同,它重视内在的天人和一的精神追求,努力揭示人的精神的境界和意义,强调言近意远,意在言外,,特别富于潜在的情感信息。故在引导学生品析诗歌时,应增强对诗歌的吟咏。而诗歌的情感流露,也在学生的反复吟咏中自然表现出来。诗歌的一字一句都带着滴滴真情,但它是潜在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品味文字塑造的情感意象。这种效果只有引导学生从多阅读中才能收到。例如杜甫的《春望》,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吟咏原诗,是不能真正品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二是,品味诗人情感流露。诗“缘于情”“诗言志”都是说诗歌创作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有人说诗歌是诗人心中真情的流露。要真正品味诗人的情感,仅从字面上去窥探是远远不够的。欣赏活动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很少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常常需要反复吟咏才能获得深刻的体会。更主要的是能从文本拓展开去,背景知识的了解,诗人生平事迹的了解,诗人思想境界的了解,都是品味诗人在诗歌中情感流露的很好的注脚。所以引导学生去收集背景知识,分析背景知识,再结合文本中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就能够品味诗人心中那独自的,个性化的情感感受。再如《春望》,如引导学生对杜甫的坎坷人生和境遇,当时社会的动荡和黑暗,杜甫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皆济天下”的思想境界多些了解,就会体会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饱含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命运的无限凄凉的感叹。
三是,品味自己心中的情感。诗文的阅读是对学生心灵的净化,诗歌的美在于它的精神性的感召力。阅读者在审美欣赏中能把自己的情感与诗歌文本的情感以及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达到超越自我的精神实现,享受到精神游离自由世界的快乐。如何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灵魂在文本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中得到升华,就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具体拓展。
如余光中的《乡愁》来说,学生在阅读中品味的触觉,最先接触到的是文本中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乡愁。不管这种乡愁是对亲人的思念,还是对祖国的认同感。总来说之均是故乡的那缕缕浓烈的依恋之忧愁吸引着对岸的诗人。这些情感意蕴是涵养在文本的文字之中的。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深入阅读才能真正地体会。为什么诗人要用少而小的事物,用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去承载那历史的厚重的乡愁。
再次,对诗人情感的深入品味,应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与历史背景去分析。诗人写乡愁,无论是对母亲也好,还是对妻子儿女也好。其实最深的最悲的还是一湾海峡隔断了大陆与台湾人民几十年的长久的别离。还有那种民族悲叹中的边缘化阻隔情绪以及诗人为代表的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情感皈依。炎黄子孙都有落叶归根的依念之情。台湾人民的根在哪里——在大陆,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厚重的民族文化沉淀之中。不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不了解台湾与大陆的隔绝的历史背景。要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仅仅空话。
最后,对学生自己心中塑造的情感意象的品味。学生阅读诗歌,并不在于读到什么,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品味到什么。在诗歌阅读审美欣赏活动中自己的情感是否引起波动。是否在波动之中,能荡起一层层涟漪。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
重新构建自己的诗歌品味的意境形象。生活是诗歌潜信息的根,诗歌所反映的是生活,但他对生活的反映只能以少总多,以小见大,以断求连,以偏求全。这个条诗歌创作规律支配了诗人,也支配着诗歌欣赏者的审美心理。诗歌的欣赏过程,就是在心理上持续向生活全体靠拢的过程。获取诗歌情感的潜信息靠的就是生活的经验积累。故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多积累生活实践经验,也是诗歌审美的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