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三农问题备考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政策
2012年2月1日,中央公布了2012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继2004年以来连续第9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专家认为,今年的一号文件有以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文件表述: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亮点二:明确“三大指向”——强农惠农富农
文件表述: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过去一直提“支农”,后来提“支农惠农”,这次一号文件又提升到“强农惠农富农”。这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丰富发展。
亮点三:在总体思路上,提出“三强三保”
文件表述: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中央采取的重大措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不断强化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二、不断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三、不断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亮点四:在“三农”投入上,要求“三个持续加大”
文件表述: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
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我国农业科技“三个不足”:
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
亮点五:在农业科技定位上,界定“三是三性”
文件表述: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三是三性”的界定要求我们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亮点六:在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上,集中出台“三大政策”
文件表述: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
亮点七:提高市场流通效率,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文件表述:准确把握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保持价格合理水平。从总量来看,中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5亿7千多万吨的粮食在全球粮食总产量中大概占到22%,而中国的总人口在全球总人口中大概占19%。我国粮食已经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目前能够保证完全自给的主要是小麦和稻谷。大豆整个产业链条基本上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我们自己的发言权很低。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作为主粮的稻谷和小麦领域,后果不堪设想,必须未雨绸缪。
历年“一号文件”的主题词:
2004年:促进农民增加收入2005年: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2008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010年: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2011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2012年: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2012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招来,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为12287亿元,比2011年增加1868亿元,增幅17.9%。种粮补贴的范围不断扩大、标准不断提高、制度不断完善;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稳步推进棉花、油料、糖料、蔬菜等生产基地建设,不断增大良种研发与应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等在农业稳产增产中的作用。
回顾2011年,各项政策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粮食产量实现半个世纪以来的第一次连续8年增产,达到11424亿斤;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发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 3%。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4%,为1985年以来最高,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让我们了解一些材料,会进一步体会到:党和政府在“三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还会继续努力。
历史背景
“三农”问题的提出
“三农”:农民、农村、农业
1993年,党中央出台文件《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第一次出现这个提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曾创造出世界领先的农业文明。在1840年以前,农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鸦片战争以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开始
走上历史舞台,并扮演起主导性的角色,农民和地主阶级已经不能独自承担改朝换代的责任。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即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由于中国农民人口众多,处于社会的底层,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因此他们始终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共产党依靠“工农联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前后的各项改革,标志着民主革命的胜利,也标志着农民作为革命主力军历史使命的结束。以工业化为中心的和平建设时期开始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然而,高兴之余,人们却发现,广大农民从这场伟大改革中获得的利益似乎太少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拉得太大了。
到了199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明显,引起了决策界的关注。2000年,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总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三、农问题的历史
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央着力于解决城市失业和通货膨胀,无力顾及地方财政,允许各地在征收农业正税的同时, 有一定的地方附加税。有人计算,1952年,国家公粮、地方附加税、抗美援朝捐赠、乡村摊派四项税费共占农民收入的21.53%。后来,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农民的生活比较艰难:
大跃进、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大锅饭、割资本主义尾巴。1977年,全国人民公社分配统计资料:农民平均劳动日值仅是一角一分钱。
(二)1979年--1984年:第二次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