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摘要: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和域外进行交流,相互交换吸收优秀成果,才能促进本国的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桥梁,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为例,对其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
0 引言
丝绸之路有陆、海二道,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经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路上贸易通道。

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外贸易通道,广东的广州、福建泉州、浙江的宁波、江苏的扬州等,它们在不同时期分别起过不同的作用。

它兴起于秦汉,发展于隋唐,繁荣于宋元,衰弱于明清,它与陆地“丝绸之路”南北呼应,相互补充,“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对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1 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原因
1.1 海岸线绵长,自然条件优越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海岸线绵延曲折,长达3000Km,位居全国第二,而海岸线的曲率则占第一,因此天然港湾较多,有120余个。

不但海阔水深,可当做优良的港址,而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进行海外贸易。

泉州北连莆田、福州,南接厦门,东隔宝岛,泉州港位于泉州市东南部,古代名为“刺桐港”,已有1500多年历史,该地气候适宜,夏季多西南风,冬季多东北风;降水丰富,年均降水量在1000mm以上;气温适合,年平均气温20.5℃;水文条件优越。

在历史上,泉州港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享誉世界,联合国认定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1.2 泉州经济繁荣发达
泉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在先秦以闽越族为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属闽越地区,闽越人对造舟航海非常擅长。

秦始皇立闽中郡,至汉朝,闽越人开始向汉族迁移,同时北方人口南下,促进了汉族和闽越族的经济交流,但显然闽越族经济较为落后。

西晋时期,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爆发,受其影响,北方许多阶层的人都先后来到福建,生产方法和技术工具也随着劳动人民涌入,为闽地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海外贸易逐渐繁荣,宋朝则达到了鼎盛时期。

1.3 人口数量增多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唐朝初年到天宝年间,这段时期,福建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更多的人口迁往福建,泉州和福州当时的人次分别达到约61000人、76000人,与唐初相比,此时两地总人数超过了初年的整个福建省。

随着人口的增多,各项生产活动先后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有了较好的发展,泉州已有农业灌溉之事。

唐朝贞观年间,泉州凭借自然优势凿塘灌溉、大兴水利,农田灌溉面积达千余顷。

之后,水利建设进一步发展,耕地规模逐步扩大,平原和山区均得到开发。

茶叶及种桑日益流行,为开辟丝绸之路提供了各种商品。

另外,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更新,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产生了许多外销商品,以宋元时期瓷器为例,福建当时窑址众多,如惠安、浦城、晋江、松溪、同安等。

而丝织业更为发达,泉州尤甚,生产的丝绸绢纻销往世界,是海上丝绸贸易的重要部分。

1.4 航海术和造船术较为发达
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航海术和造船术的进步则直接推动了海上贸易。

早在春秋时期,此地的闽越人就比较擅长造舟航海,有文字如此记录“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

到南北朝时期,远洋木船已经出现,可驶向南洋、
印度等地。

至唐朝,造船技术更为发达,作为当时的造船中心,泉州已具备制造大型华丽海船的能力,船长约18丈,底宽2丈,高有五尺,尖圆形状较为常见,舱舷可容纳许多物品。

宋朝随着指南针的出现,航海术和造船术达到又一个高峰时期,当时“海舟以福建为上”。

从近代泉州出土的宋朝古船来看,此船呈扁阔形状,长约34m ,宽为12m,型深近3.3m ,载重高达200多吨,与唐朝“路上丝绸”相比,此船运量与700多头骆驼组成的驼队总运量一致。

而且船内设置有水密隔舱,此技术极为先进,要先于欧洲近1000年,同时,航海罗盘和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外的影响
2.1 为中国产品的外销提供了便利条件
丝绸、茶叶、药品和瓷器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输出商品,泉州的丝绸全国文明,茶叶产量多,瓷器行业发达,加上泉州港的港口便利,很适合发展海上贸易,将各类商品输出。

据元朝《岛夷志略》一书描述,从泉州输出的各种商品销往海外60多个国家,以丝绸为主,贸易相当频繁,“刺桐缎”在当时享誉海外。

宋朝时,泉州的丝绢等物在朝鲜、东南亚地区均有销售,贸易进一步扩大,此时以瓷器为主,如泉州青瓷、德化白瓷等,远销海外,广受欢迎。

据历史资料记载,在1105年,有李姓商人从泉州出发,载白绫、生绢、瓷器等物东渡至日本进行贸易。

同时宋朝,福建建阳生产的黑釉器是一种重要的输出商品,该物俗称“建盏”,形如漏斗,口大底小,质感温润,颜色碧丽,黑釉上有一条兔毫状的银光细毫,故又名“兔毫盏”,传入日本后,被当做国宝级文物收藏。

2.2 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播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福建的文化也高度发达,在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时,除了实质商品,还有丰富的中华文化。

以刻书为例,当时麻沙享有“图书之府”的美称,刻书规模最大,刊刻内容涉及儒家经典、文学艺术以及日用百科等。

这些刻书从泉州港向海外传播,对中外文化交流有重大意义。

至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十分发达,从泉州逐渐传入日本,直接推动了日本的印刷术,随后日本开始模仿刻汉族书籍及各种佛经。

可以说,由福建出版的书籍,通过泉州港的传播,促进了汉字文化在亚洲的重要发展。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无法超越的高峰,不但推动了国内文化的高度发展,还传向海外,促进了航海的大发现,而火药的传入,对欧洲封建骑士阶层的摧毁起着重要作用。

2.3 有利于吸收海外文化
在我国文化输出的同时,也引进了海外文化,为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交往国家来看,宗教文化的输出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均源于南亚和西亚,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这些国家交往甚密,不但经济联系密切,而且促进了彼此间的文化融合。

在宗教文化的交往中,许多精神思想传入我国,对当时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泉州,中外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道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诸多宗教共存的局面,是世界级的宗教文化宝库。

如今,还存有开元寺、清净寺、老君岩、摩尼光佛等许多石刻,是古代泉州宗教文化的历史见证,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见证。

3 结束语
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担负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任,为我国与海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起点,其作用在历史上永放光辉。

参考文献:
[1] 涂师平.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看世界多元化融合[J].收藏家,2012,24(10):143-144
[2] 黄德旺. 浅谈福建海上丝绸之路与泉州港[J].福建文博,2009,20(4):132-133
[3] 豹鹿岛,溪克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J].前进论坛,2011,21(3):145-146
[4] 黄晓宏.浅谈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J].丝绸之路,2010,22(14):210-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