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婚恋诗中的男尊女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经》婚恋诗中的男尊女卑
【摘要】《诗经》中写恋爱和婚姻问题的诗,是《诗经》中最为晶莹璀璨的一部分。
它或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相思之意;或赞扬对方的风采容貌,或描述幽会的情景;或表达女子的微妙心理;或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内容丰富,感情真实。
《诗经》中的婚恋诗具体形象地记录了《诗经》时代的婚制习俗,同时也体现了《诗经》时代的男尊女卑的社会性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关键词】诗经婚恋诗女性形象男尊女卑
一、《诗经》中婚恋诗的由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祭祀诗、周民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政治美刺诗、战争徭役诗和婚恋诗,而婚恋诗也是《诗经》中最精彩的部分。
《诗经》时代大致是由对偶婚向专偶婚过渡的阶段,对偶婚是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婚姻形态。
由于主夫、主妻的婚姻相对稳定,所生子女已经能够确认自己的父亲,再加上频繁的战争使男女失衡,且男性具有生理优势,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男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对偶婚也由最初的一妻多夫逐渐演变为一夫多妻而成为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婚姻形态。
正是由于当时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变动的婚恋关系时期,因而对于婚恋的看法就会存在有很多不同,进而引发人们的创作欲望,同时在这样的婚恋变动下,婚恋诗的创作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作者范围也很广,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使得婚恋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这些诗中也以看出当时的社会习俗和男尊女卑的社会性质。
二、从《诗经》中婚恋诗的女性形象体现男尊女卑
1、强烈反抗的女性形象体现男尊女卑。
由于当时的中国虽然对于婚恋有了一定的放松,但是还是存在有一定的社会了礼教束缚,因此强烈反抗的女性形象在《诗经》中所占比例较少,但可以看出先秦女子对爱情的忠贞,和对阻饶的强烈反抗。
《鄘风·柏舟》中主人公已有意中人,却受到母亲的反对,她痛苦至极,一心追求爱情自由,婚姻幸福,表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发出了“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呼声。
如《召南·行露》中,表现了一个女子对强迫婚姻的反抗:
行露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
从!
男子想借官府势力,强迫她从命,但她绝不屈服,痛骂男子是鼠、雀之辈,干的是穿墙破屋,陷害良民的勾当。
《毛诗序》中说:“《行露》,召伯听讼也,衰乱之俗微,贞信之教兴,强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也。
”一个有家室的男子,要娶一个已有家室的女子,并还要以打官司作要挟,遭到不畏强暴女子的严词拒绝和愤怒斥责。
不女子的不屈和坚定描写得淋漓尽致。
当然,在《诗经》中出现的反抗的女性形象不止这两首诗,但是为什么在《诗经》中会出现虽少但是却描写的如此生动而形象的女性呢?这不仅是因为描写之人的文采,更因这样的现象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毕竟文学是源于生活的。
而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女性已经对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公开始有了反抗的意识,但是从这些诗中也看出了当时的社会形象是男尊女卑,女子的地位远低于男子,还有遵守“三从四德”。
如《鄘风·柏舟》中的女子没嫁之前在家收到母亲的强制约束,不能和自己心爱的男子结婚,《召南·行露》中的女子被男子强迫从命等,这都体现了在当时社会下女子地位的低下。
2、弃妇的女性形象体现男尊女卑。
在《诗经》中描写弃妇形象的诗为数不少,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于妇女来说,常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厌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
《邶风·谷风》以女主人公自诉的口气写她初到夫家时,家境贫寒,经过辛勤劳作,逐渐富裕起来,而其丈夫却变了心,另有所娶,竟将其赶走。
《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在夫家尽心尽力工作,在收到丈夫冷脸对待是依然不忘曾经的誓言,希望丈夫回心转意(“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
对于家中繁苦的劳作她尽力承担,对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也一再忍让。
当她遭遗弃不得不回娘家时,还故意走得很慢希望丈夫能来送信,哪怕是送出大门(“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这些都体现了男子的绝情和女子的懦弱。
女子的懦弱不仅是因为爱情上,更是因为她们在当时的社会上的地位的地下,男子可以妻妾成群,女子就得忍受男子的冷落,女子的弃妇形象是女性地位卑下的一个显著体现。
《卫风·氓》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
刚开始时,氓对于女子极尽哄和温柔,但是婚后对女子却被氓所厌弃(“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是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
《氓》中的女主人公的弃妇形象极其传神,它把女子在夫家在生活上被使唤劳作和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的哀怨描绘的淋漓尽致,体现了弃妇悲惨的现象。
出了这两首,还有《邶风绿衣》等也是深刻描绘了《诗经》时代女性遭男性抛弃虐待,表现了当时社会中女性不得不依附于男性却又被弃的悲哀。
这些诗篇成功地塑造了个性鲜明、现象生动的弃妇形象。
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弃妇们的悲惨命运。
她们曾和自己的丈夫恩恩爱爱、同甘共苦,共创家园;那些遗弃她们的丈夫们也曾信誓旦旦,与子偕老。
但当生活安定生计无忧,她们已容颜不再时,丈夫便喜新厌旧,无情地抛
弃了她们。
在那个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她们没有反抗能力,孤立无援,正是在她们的声声哭诉中,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3、思妇的女性形象体现男尊女卑。
思妇是《诗经》中最常见的女性形象。
春秋时期,战争十分频繁,政局动荡,使得《诗经》中因夫远征、行役而空守家室、独宿思夫的女性形象占有特别大的比重,如《王风·君子于役》和《卫风·伯兮》等。
《王风·君子于役》塑造了一位怀念长期远出服役不归的女性形象,丈夫去服徭役已经很长时间,妻子在家十分思念(“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却不见丈夫归来影。
这首诗既体现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也暗示了对战争的厌恶。
而《卫风·伯兮》一诗写妻子对远征的丈夫的怀念时,一方面为丈夫的英武出众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又因其出征而对他深切思念,生动地表现了这个妇女感到生活的乏味和空虚(“首如飞蓬,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诗经》中的思妇诗内容往往是丈夫出征。
思妇们希望丈夫能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能为国效力的人,同时也是迫于现实战争的残酷需要,丈夫们不得不出征,因此思妇们在思念丈夫的同时也担心着丈夫的安危,而令思妇们担忧的还有丈夫的忠贞之心,她们怕丈夫功成名就之时也是她们被弃之日。
这是当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在当时社会动乱的情况下,一旦出征后有所成就,必定会得到封赏,有钱有势之后男子极有可能会抛弃原来容颜不再的妻子而另觅新欢,这也是思妇们的悲哀。
思妇们每天翘首以待归家的丈夫,到时却惨遭抛弃何其悲哀!男子的先天优势使女子在当时动乱的社会下对于国家的贡献比男子要小,因而也造成了女子地位的地下,通过这些哀怨无奈的思妇诗表现妇女们对于现实战争的不满,对丈夫的殷切期盼却也担心彷徨的心理,同时也暗示了《诗经》时代严重的男尊女卑社会现实女不如男的普遍社会思想。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而作为在《诗经》中最耀眼的婚恋诗在塑造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和描绘各式爱情是爱情(如追求爱情、幽会等)时,用词精准,生动传神,有着一定的文学研究价值。
《诗经》中的婚恋诗表现了反抗女性的勇敢,渲染了弃妇的悲惨,描绘思妇的哀婉无奈……诗通过写这些无辜却悲哀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当时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深刻揭露了男尊女卑残酷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诗经学概论》
【2】《中国文学史》
【3】《诗经》的女性和女性地位
【4】自然纯朴秀外慧中——《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