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重视农业,关注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重视农业,
关注民生
重农、民生、和谐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
罗斯福新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涉及的农业政策与举措、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与失误等,都体现了国家追求公平、公正、正义的社会目标,达到国家稳定、造福民众的目的。
高考命题中,与这一热点相关的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关发展农业改善民生的历史举措和政策、民生与和谐思想等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1)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福利国家”的建立等。
2.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危机。
(2)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使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的启示。
3.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1)赫鲁晓夫改革:领域——农业、工业,以农业为突破口。
评价: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改革以失败告终。
(2)勃列日涅夫改革:领域——政治、经济,工业改革为重点。
评价: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最终失败。
(3)戈尔巴乔夫改革:领域——政治、经济,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
评
价: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苏联经济改革的结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
4.(对接高考)高考命题主要着眼于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凯恩斯给罗斯福的信:“您已经使您自己成为各国有志于在现行制度的框框内进行合理的实验以改正我们所面临的弊端的委托人。
”“合理的实验”是指()
A.国家干预经济
B.建立“福利国家”
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答案】 A
【解析】“在现行制度的框框内进行合理的实验以改正我们所面临的弊端”就是指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进行国家干预经济,A项符合题意。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苏两国对各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都经历了一系列探索。
苏联:193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斯大林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1939年,宣布向共产主义过渡。
1959年,赫鲁晓夫断言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
1961年,宣布在20年内“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1977年,苏联宪法载明“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1956年,中共八大宣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要用十年赶英,二十年赶美,五十年实现共产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结合材料和苏、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谈谈你对“正确
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的认识,并对你的认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结论明确,依据史实,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
【解析】材料中呈现的是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及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苏联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先后经历“全面展开到基本建立到已经建成”,但是事实上,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脱离本国实际(国情)进而使得苏联在1991年解体。
中国也出现加速发展的过程,这是中国“左”倾错误的体现,中国能意识到错误,并拨乱反正,重新定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行改革开放,初步立足提高中国生产力水平,不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进步性,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答案】提示:须围绕苏、中两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这一核心问题得出结论;要概括出苏、中各自探索过程的特点,并联系相关史实,分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对结论进行充分阐释(论证);对认识进行适当升华。
举例: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必须立足国情。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主义的标准就是公有制。
在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犯了“左”的错误,给经济建设带来了损害,成为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效法苏联模式,50年代末“左”倾错误泛滥,严重脱离了经济建设的实际,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阶段,是制定经济建设方针的关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思想,经济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