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概述.pptx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PPT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PPT](https://img.taocdn.com/s3/m/75097d34227916888486d7f8.png)
第 一 节 场 地 选 择
第四章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第二节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1. 建筑平面布置
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 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避免楼层错层; 平面长度不过长,突出部分长度l不过大;L、l等 值满足要求; 不宜采用角部重叠的平面图形或细腰形平面图形。
第 一 节 场 地 选 择
第四章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第一节 场地选择
1. 避开地震危险地段 地震危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崩塌、滑坡、地陷、 地裂、泥石流等地段,以及震中烈度为8度以上的 发震断裂带在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地段。 地震危险地段包括: 断层 陡峭的山区 存在液化或润滑夹层的坡地 大面积采空区
第 一 节 场 地 选 择
第四章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2.选择有利抗震的场地 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场地 土或密实均匀的中硬场地土。
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条状突出的山嘴,孤立的山包和山梁的顶部,高 差较大的台地边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 的边缘 软弱土、宜液化土、故河道、断层破碎带、暗埋 塘浜沟谷或半挖半填地基 在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地 段
8度
9度
框架 、板柱-剪力墙 框架-剪力墙 剪 力 墙 筒中筒、框架-核心筒
5
4
3
2
5
6 6
5
6 6
4
5 5
3
4 4
第 一 节 场 地 选 择
第四章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5.防震缝的合理设置
合理设置防震缝,可以将体型复杂的建筑物划 分为“规则”的建筑物,从而降低抗震设计的难 度,提高抗震设计的可靠度。
第四章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课件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e4aab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8.png)
Part Five
确定抗震目标: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功能、结构形式等因素确定抗 震目标
抗震措施的选择:根据抗震目标选择合适的抗震措施,如加强结构构件、 设置隔震层、采用减震装置等
抗震性能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包括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 应、破坏程度等
优化设计方案:根据抗震性能评估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提高抗震性 能,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提高抗震性能:采 用新型抗震材料和 结构设计,提高建 筑物的抗震性能
节能环保:采用节 能环保的建筑材料 和设计,降低能源 消耗和环境污染
智能化设计:采用 智能化设计,提高 建筑物的智能化水 平,降低维护成本
绿色建筑:采用绿 色建筑设计,提高 建筑物的生态效益 和社会效益
综合考虑:综合考 虑经济、社会、环 境等多方面因素, 实现可持续发展
施瘫痪等严重后果
地震灾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等长期 影响
抗震设计:通过合理设计,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稳定,避免倒塌 抗震概念设计:在结构设计初期,考虑抗震因素,进行抗震设计 重要性: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基本原则:安全、经济、适用、美观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 全:抗震设计可以减 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 坏,保护人民的生命 财产安全。
数字化: 采用数字 化技术进 行结构抗 震设计, 实现设计 过程的自 动化和智 能化
云计算: 利用云计 算技术进 行结构抗 震设计, 提高计算 速度和存 储能力
大数据: 利用大数 据技术进 行结构抗 震设计, 提高设计 质量和效 率
物联网: 利用物联 网技术进 行结构抗 震设计, 实现设计 过程的实 时监控和 调整
抗震防线布置: 合理布置抗震 防线,提高结 构的整体抗震
【精品】15建筑抗震概念设计PPT课件
![【精品】15建筑抗震概念设计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bc89fc6edb6f1afe001f79.png)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பைடு நூலகம்内容:
• 注意场地选择和地基基础设计 • 把握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 选择合理抗震结构体系 • 合理利用结构延性 • 重视非结构因素 • 确保材料和施工质量
第一章作业: 教材第17页,1.5、1.6、1.10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 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当确实需要在不利地段或危险地段建筑工程时 应遵循建筑抗震设计的有关要求进行详细的场地评价,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
1.5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物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 对称、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结构对称—— 有利于减轻结构的地震扭转效应
形状规则—— 在地震时应力集中现象较少,有利于抗震
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平面内使结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 心相一致,避免扭转效应。 高度方向均匀变化,避免薄弱层, 减小变形集中、鞭梢效应。
1.5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扭转不规则 凹凸不规则
楼板局部不连续
定
义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 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 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1.5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建筑结构平面的扭转不规则示例 建筑结构平面的凹角或凸角不规则示例
1.5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建筑结构平面局部不连续示例 沿竖向的侧向刚度不规则(有柔软层)
1.5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三、利用结构延性
利用结构弹塑性阶段的性能 通过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时输入结构的能量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x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x](https://img.taocdn.com/s3/m/7a0dd5e8866fb84ae55c8d72.png)
1 绪论
· 本章要点
■ 掌握:地震的含义、地震的类型;地震波 的类型、震级的含义;地震烈度、基本烈 度和设防烈度的异同
■ 理解: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计方法以及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 了解:我国及世界的地震活动性;地震震 害
1.3地震震害
3.次生灾害造成的破坏 次生灾害主要有水灾、火灾、毒气污染等。
1.3地震震害
1.3.2 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1.局部地形条件的影响
孤立突出的山梁、山包、条状山嘴、高差较大的台地、陡坡及 故河道等,均对建筑物的抗震不利。 2.局部地质构造的影响
局部地质构造主要指断层。 断层分为发震断层和非发震断层。 非发震断层对建筑物的破坏无明显影响,但在具体布置建筑时 ,不宜将建筑物横跨在断层上。 在选择建筑物的场地时,应尽量使房屋或工程设施远离断层及
1.抗震建筑的概念设计
(1)定义: 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
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称为概念设计 (2)基本内容: 三部分:①建筑设计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②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选择; ③抗侧力结构和构件的延性设计。
2.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 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Ⅸ
坐立不稳。行动的 人可能摔跤
一般房屋
门、窗轻微作响
门、窗作响
门窗、屋顶、屋架颤动 作响,灰土掉落。抹灰 出现微细裂缝 损坏——个别砖瓦掉落 、墙体微细裂缝 轻度破坏——局部破坏 开裂,但不妨碍使用
中等破坏——结构 受损,需要修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套课件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2ff77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9.png)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套课件第一部分:建筑抗震设计概述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设施日益增多,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巨大。
因此,如何设计出能够抵御地震影响的建筑结构,是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抗震设计是指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地质条件、建筑类型和用途等因素,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使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抗震设计的原则1. 以预防为主:在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地震因素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而不是等到地震发生后才进行补救。
3. 材料选择:应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
4. 施工质量: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四、抗震设计的步骤1. 地震烈度评估: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活动历史和地质条件,评估地震烈度。
2. 结构设计:根据地震烈度、建筑类型和用途等因素,进行结构设计,包括结构体系、构件截面尺寸、材料选择等。
3. 抗震措施: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如设置防震缝、增加支撑体系、采用减震隔震技术等。
4. 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结构设计的实现。
五、抗震设计的未来发展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步骤,为未来的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抗震设计的具体方法1. 静力设计法:这是一种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考虑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平衡。
设计时,需要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并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 动力设计法:这种方法考虑了地震作用的动力效应,通过计算结构的动力响应来评估其抗震性能。
动力设计法需要考虑地震动的频谱特性、结构的自振频率和阻尼比等因素。
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这种方法以建筑结构的性能目标为导向,通过选择合适的性能指标和抗震措施,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达到预定的性能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ppt课件
![建筑结构抗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4ebbc9866fb84ae55c8d1c.png)
第一章 绪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烈度表
分为1-12度(不同的国家的分度方法不同)
中国地震烈度表
分项:人的感觉,大多数房屋震害程度,其他现象, 加速度(水平向)厘米/秒² ,速度(水平向)厘米/秒
I度:为无感觉,损坏一个别砖瓦掉落墙体微细裂缝; 河岸和松软土上出现裂缝。
第一章 绪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VI (6)度:惊慌失措,仓惶逃出;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 水。地面上有的砖烟囱轻度裂缝、掉头;加 速度63厘米/秒² 。
第一章 绪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多遇烈度)
.55度
(设防烈度)
度左右
(罕遇烈度)
第一章 绪论
设计地震分组
6度近震
设计地震分组是新规范新提 出的概念,用以代替旧规范设计 近震、设计远震的概念。 6度远震
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 条件下,处于大震级远离 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 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距的 情况严重的多。
第一章 绪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板块说:
大陆漂移假说:它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Wegener) (1880~1930年)在讲课中提出来的。
这一假说在约10年时间内没有受到地质界的重视。在 1922年2月16日有一篇评述魏格纳的书的一无人署名的短文, 发表于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上,说“该书直接应用了物 理学原理,但遭到许多地质学家的强烈反对”。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震级是一次地震强弱的等级。
现国际上的通用震级表示为
里氏震级。(Richter)
查尔斯·里 克特(1900~
用标准的地震仪在距震中100km19处85年记) 录 最大水平位移A(以µm=10-6 m计)。
震级M=logA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概述.pptx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概述.pptx](https://img.taocdn.com/s3/m/a7e1fc6ba32d7375a5178018.png)
1)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 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 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 倍,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 放宽;
2)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 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高烈度或 不规则程度较大时,宜计入楼板局部变形的影响
立面不规则类型
定义
侧向刚度不规则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 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 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
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主要破坏:第4层与第5层之间(竖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周围柱子严重开裂,柱钢筋压屈; 横向裂缝贯穿3层以上的所有楼板(有的宽达1cm),直至电梯井东侧; 塔楼西立面、其他立面窗下和电梯井处的空心砖填充墙及其它非结构构件均
严重破坏或倒塌。
震后计算分析结果:1.结构存在十分严重扭转效应;2.塔楼3层以上北面和南面大多数柱子抗剪能力 大大不足,率先破坏;3.水平地震作用下,柔而长的楼板产生可观的竖向运动等。
台湾集集大地震九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破坏,结构布置不合 理,单跨框架且不封闭,传力途径隔断。
只设有圈梁而无构造柱的房屋
4.2.3 房屋的高度 一般,房屋愈高,所受到的地震力和倾覆力矩愈
大,破坏的可能性也愈大,但不是绝对的,与经 济有关。 多层、高层混凝土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见 P100表5.1。 多层砌体房屋的高度限值见P140表6.1
建筑结构第十五章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二.pptx
![建筑结构第十五章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二.pptx](https://img.taocdn.com/s3/m/3c63b0f7284ac850ad0242fe.png)
概念设计带有一定的经验性。但它和抗震计算、构 造设计等是不可分割、互为补充的抗震设计的重要 组成部分。
❖ 一般把各层质量集中在楼
层处,n个楼层即形成n个 质点。每一楼面标高位置 的重量(称重力荷载代表 值)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① 恒荷载(本层楼面结构及上、 下各半层墙、柱)的全部;
② 雪荷载的50%;
③ 一般楼面活荷载的50%,藏 书库、档案库活荷载的80 %。
❖ 简化后的计算简图如图,
图中Gi为第i层质点的重力 荷载代表值。
二、常用术语
1. 地震震级:
1)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释放能量多少)的尺度。目前, 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其原始定义为1935年由里 克特(Richter)给出,即地震震级M为 M = logA
2) 震级与震源释放能量的大小有关,震级每差一级,地震释 放的能量将差32倍。
❖ 微震 —— 小于2级的地震; ❖ 有感地震 —— 2 ~ 4级地震,人能感觉到; ❖ 破坏性地震 —— 5级以上地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 ❖ 强烈地震 —— 7级以上的地震。
二、单质点弹性体系的地震作用
1.单质点体系
❖等高单层厂房、水塔等。 ❖该结构中参与振动的所有质量全部折算至顶部; ❖墙、柱视作一无重的弹性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单质点体系; ❖该体系只作单向振动时,就成为一个单自由度体系。
2.单质点弹性体系的地震作用
F
mSa
x0 max g
Sa x0 max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53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53页](https://img.taocdn.com/s3/m/eec15bb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0.png)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综合了地震成因,强烈地面运动,结构物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多科性的学科,它涉及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震学、工程力学(结构动力学、材料力学、结构静力学)、工程结构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基与基础)、施工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
1.0.2 课程性质和目的
1.1.1 地震类型与成因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8.9级,发生于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7度
8度
9度
设计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05g
0.1g(0.15g)
0.2g(0.3g)
0.4g
1.2.3 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设计地震分组:是新规范新提出的概念,用以代替旧规范设计近震、设计远震的概念。
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条件下,处于大震级远离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的多。 设计地震分三组,对于Ⅱ类场地,第一、二、三组的设计特征周期分别为:0.35s、0.40s、0.45s.
1.1.2 地震波
地震波:地震产生的地壳运动(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种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包含:体波和面波。1、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纵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又称为压缩波或疏密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 引起地面竖向颠簸。纵波也叫初波横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故又称为剪切波。特点:周期较长,振幅较大,波速慢, 引起地面水平摇晃。横波也叫次波。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规范3.4.1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 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 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 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 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 规范3.4.2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 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 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 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 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 渐减小置塔楼西端,西端有填充墙。 4层以上的楼板仅为5cm厚,搁置在高45cm长14m小梁上。
2)竖向不规则 塔楼上部(4层楼面以上),北、东、西三面布置了密集的小柱子,共64根,支承在4层楼板水平处 的过渡大梁上,大梁又支承在其下面的10根1m× 1.55m的柱子上(间距9.4m)。上下两部分严重不 均匀,不连续。
4.1.1 避开抗震危险地段
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一般是指地震时可能发生 崩塌、滑坡、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地段,以及 震中烈度为8度以上的发震段裂带在地震时可能发 生地表错位的地段。
发震断层:在过去3.5万年以内曾活动过一次,或
在5万年内活动过两次的地质构造上的断层。
非发震断层:与当地的地震活动性没有成因上联 系的一般断层,在地震时一般不会发生新的错动 。
应采取有效措施。
4.1.2 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
有利地段:一般是指位于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场 地土或密实均匀中硬场地土。
在选择高层建筑的场地时,应尽量建在基岩或薄 土层上,或应建在具有较大“平均剪切波速”的 坚硬场地土上,以减少输入建筑物的地震能量, 从根本上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
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平面不规则类型
定义
扭转不规则 凹凸不规则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 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局部不连续
➢ 地震区的高层建筑,平面以方 形、矩形、圆形为好;正六边 形、正八边形、椭圆形、扇形 也可以。
➢ 不宜采用有较长翼缘的L形、T形、U形、H形、Y形 等平面形状。
➢ 高层规程的规定: 设防烈度 L / B l / Bmax l / b
6、7度 ≤6.0 ≤0.35 ≤2.0
8、9度 ≤5.0 ≤0.30 ≤1.5
•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 地基上;(图4.1)
•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 基;(可设沉降缝,成为两个单元)
• 地基为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 均匀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 利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图4.2,措施见第2 章)
4.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 抗震概念设计:基于震害经验建立的抗震基本原 则和思想。包括工程结构的总体布置和细部构造 。
➢ 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建筑场地选择;建筑选型 与结构布置;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刚度、承载力 和延性的匹配;结构整体性的确保;非结构部件 处理。
4.1 场地选择
场地选择的原则
挑选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对不利地段,应提 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 造丙类的建筑。
➢ 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对抗震能力的重要影响的认识 始自若干现代建筑在地震中的表现。
➢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1972年2月23日南美洲的马那瓜 地震。
➢ 马那瓜有相距不远的两幢高层建筑,一幢为十五 层高的中央银行大厦,另一幢为18层高的美洲银 行大厦。
➢ 当地地震烈度估计为8度。一幢破坏严重,震后拆 除;另一幢轻微损坏,稍加修理便恢复使用。
主要破坏:第4层与第5层之间(竖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周围柱子严重开裂,柱钢筋压屈; 横向裂缝贯穿3层以上的所有楼板(有的宽达1cm),直至电梯井东侧; 塔楼西立面、其他立面窗下和电梯井处的空心砖填充墙及其它非结构构件均
严重破坏或倒塌。
震后计算分析结果:1.结构存在十分严重扭转效应;2.塔楼3层以上北面和南面大多数柱子抗剪能力 大大不足,率先破坏;3.水平地震作用下,柔而长的楼板产生可观的竖向运动等。
马那瓜美洲银行大厦 马那瓜中央银行大厦
马那瓜 中央银行大厦
结构是均匀对称的,基本的抗侧力体系包 括4个L形的桶体,对称地由连梁连接起来,
美洲 这些连梁在地震时遭到剪切破坏,是整个结 银行 构能观察到的主要破坏。
分析表明:1.对称的结构布置及相对刚强的 联肢墙,有效地限制了侧向位移,并防止了 明显的扭转效应;2.避免了长跨度楼板和砌 体填充墙的非结构构件的损坏;3.当连梁剪 切破坏后,结构体系的位移虽有明显增加, 但由于抗震墙提供了较大的侧向刚度,位移 量得到控制。
地下采空区属于危险地段。
不利于抗震的地段: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 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陡坡,陡坎,河岸和 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 不均匀的土层(含故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 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高含水量的 可塑黄土,地表存在结构性裂缝等。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
一幢房屋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它的建筑布局 和结构布置。
4.2.1 建筑平面布置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 变化均匀,避免楼层错层。
对称的结构容易估计其地震时的反应,容易采取 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
“规则”包含了对建筑的平、立面外形尺寸,抗 侧力构件布置、质量分布,直至强度分布等诸多 因素的综合要求。
4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4.1 场地选择 4.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4.3 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4.4 多道抗震防线 4.5 刚度、承载力和延性的匹配 4.6 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4.7 非结构部件处理
➢ 抗震设计:对地震区的工程结构进行的一种专业 设计,一般包括抗震概念设计、结构抗震计算和 抗震构造措施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