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扑异构酶I的结构特点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UGT1A1研究进展

UGT1A1研究进展

UGT1A1研究进展JSurgConceptsPract2008,Vol.13,No.4 伊立替康自20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结肠直肠癌、肺癌等实体瘤治疗,可明显提高病人的总生存期,但因其毒性较大(Ⅲ~Ⅳ度腹泻和粒细胞缺乏),应用受到限制。

伊立替康毒性与其主要的药物代谢酶UGT1A1有关,而其酶活性高低又受UGT1A1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现就伊立替康的代谢、作用机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ridinediphosphate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疗效、毒性关系进行综述。

伊立替康代谢及作用机制伊立替康系喜树碱半人工合成物,喜树碱及其衍生物以两种可相互转化的形式存在:①pH值依赖的生物活性形式-- -内酯;②非活性形式-- -羟化物。

较低的pH值可促进喜树碱向内酯形式转化。

伊立替康进入体内可经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s)转化为SN-38(活性形式),后者为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可抑制DNA单链断裂后修复,干扰DNA 复制和转录,导致肿瘤细胞死亡[1] 。

SN-38在血液中循环时,上述平衡也受到SN-38内酯与血清白蛋白优先结合的影响。

伊立替康代谢的主要特征包括羧酸酯酶分解药物水溶性部分产出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SN-38和CYP3A4介导的氧化作用使其变为APC非活性代谢产物,SN-38主要经UGT家族特别是肝内的UGT1A1和UGT1A7灭活为葡萄糖醛酸产物(SN-38G) [2] ,然后经胆汁排泄入肠道,在肠道细菌β- 葡萄糖醛酸酶转换为SN-38,引发肠黏膜损伤及迟发性腹泻;而肠道内的UGT1A1又可再度催化SN-38为SN-38G而解毒(见图1)。

早有多个重要的临床试验(样本数为20~118)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在伊立替康药物代谢、分布及毒性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启动子区TA序列重复次数,如TA由6→7 (UGT1A1*28)基因变异能引起UGT1A1表达下降,减少了SN-38转化为SN-38G,使伊立替康引起严重腹泻和粒细胞减少的风险增加[3,4] 。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毒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毒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通信作者:徐亮,E m a i l :L w s 0114@y a h o o .c o m.c nU G T 1A 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毒性关系的研究进展陈文兴,徐 亮,綦晓龙(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四川泸州646000) 摘 要:消化道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肿瘤,目前消化道肿瘤治疗方案多为根治性手术切除后辅以化学治疗㊂既往消化道肿瘤化疗方案以5-氟尿嘧啶(5-F u )或其衍生物为主㊂而近年来研制出如伊立替康㊁奥沙利铂等细胞毒类药物,使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效果有了很大提高㊂含伊立替康的化疗方案,治疗效果明显㊂但同时可能发生严重毒性反应,如严重延迟性腹泻㊁中性粒细胞减少等㊂以往对伊立替康所致严重毒性反应分子水平研究较少㊂近来大量分子水平研究表明伊立替康化疗严重毒性反应与其代谢过程的某些酶基因多态性相关㊂关键词:消化系统肿瘤;伊立替康;D N A 拓扑异构酶类,Ⅰ型;基因多态性;药物毒性中图分类号:R 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6)01-0112-05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6.01.029 伊立替康为半合成水溶性喜树碱,为D N A 拓扑异构酶Ⅰ(T o p o i s o m e r a s eT O P O Ⅰ)抑制剂,作用于细胞周期S 期,通过与D N A 形成裂解复合物导致D N A 链断裂,导致肿瘤细胞死亡而发挥抗肿瘤活性㊂伊立替康抗肿瘤普广,现已用于胃癌㊁结直肠癌㊁肺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1]㊂尤其是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方面,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治疗结直肠癌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2]㊂但是,伊立替康的应用受其剂量限制性毒性的影响,尤其是严重的延迟性腹泻和骨髓抑制㊂因此各国学者就伊立替康代谢机制㊁毒性相关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参与伊立替康代谢过程的某些酶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伊立替康的毒性,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尿苷二磷酸葡苷酸转移酶1A 1(U r i d i n e D i p h o s p h a t e G l u c u r o n o s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 1A 1,U G T I A I )㊂我们就伊立替康毒性与U G T I A I 基因多态性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㊂1 伊立替康1.1 伊立替康结构及体内代谢过程 伊立替康为可溶性喜树碱类似物,主干结构类似喜树碱的五环化学结构,在五环结构的C 7和C 10分别加入一个乙基和双六氢吡啶酸链,从而使其具有水溶性㊂在水溶液中伊立替康有内酯和羧基两种形式,且呈动态平衡,平衡常数受P H 值影响㊂在酸性环境下,偏向内酯形式㊂一般认为内酯形式是其活性形式,而羧基形式对拓扑异构酶(T O P O )没有抑制作用㊂伊立替康主要在肝脏代谢,在肝内经高亲和性羧酸酯酶(C a r b o x y l e s t e r a s eC E S )水解脱去C 10基团,形成活性代谢产物7-乙基-10-羟基喜树碱(7-e t h y l -10-h y d r o x y c a m p t o t h e c i n ,S N -38),S N -38的细胞毒活性较伊立替康原药增强100~1000倍㊂随后伊立替康及S N -38经血液循环到达肿瘤细胞,作用于拓扑异构酶而发挥抗肿瘤作用㊂剩余S N -38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在肝内经U G T I A I 介导醛酸化成无活性的S N -38葡糖甘酸(S N -38G )后经胆道系统排入肠道㊂在肠道内伊立替康及其代谢产物又可经细菌β-葡萄糖醛酸酶作用转化为S N -38,继而引起肠黏膜损伤和延迟性腹泻[3]㊂1.2 伊立替康抗肿瘤机制及应用价值 拓扑异构酶通过催化D N A 拓扑结构转变而影响细胞D N A 的复制㊁转录等生命过程[4]㊂拓扑异构酶在肿瘤细胞中高水平表达,因此抑制D N A 拓扑异构酶的活性就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使肿瘤细胞凋亡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进入细胞后通过氢键和分子间疏水键作用与T O P OⅠ-D N A 复合物共价结合形成相对稳定的T O P O1-药物-D N A 复合物,导致D N A 链的断裂,抑制D N A 修复,促进细胞凋亡㊂伊立替康作为T O P OI 抑制剂,它将T O P OI 转变成对D N A 有害的物质,即T O P OI 的浓度越高,对药物就越敏感㊂研究表明大肠癌㊁宫颈癌㊁卵巢癌等肿瘤细胞内的T O P OI 含量远高于正常组织,尤其在S 期肿瘤细胞中活性大幅度提高㊂因此,T O P OI 抑制剂可以选择性作用于增殖期肿瘤细胞,抑制D N A 复制,发挥抗肿瘤活性㊂1.3 伊立替康毒性反应 伊立替康毒性反应有延迟性腹泻,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急性乙酰胆碱能综合征等㊂特别是其剂量限制性毒性:延迟性腹㊃211㊃‘临床荟萃“ 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a n u a r y 5,2016,V o l 31,N o .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泻和骨髓抑制㊂日本有3㊁4级延迟性腹泻和骨髓抑制至患者死亡的报道[5]㊂国内也有类似报道[6]㊂故我们需深入研究其毒性反应发生机制及处理措施,及时发现㊁干预,避免此类悲剧的再发生㊂1.3.1延迟性腹泻延迟性腹泻指应用伊立替康24小时后出现的腹泻,为剂量限制性毒性㊂常发生在用药后第5天[7]㊂严重延迟性腹泻致化疗终止㊁进而影响其疗效,国外报道接受伊立替康治疗后因出现3~4级延迟性腹泻而导致化疗方案提前终止者约40%[8]㊂而国内许多学者研究显示,伊立替康致3~4级延迟性腹泻的发生率为5.9%~ 20.0%[9-10]㊂其机制可能是经胆道排入肠道的伊立替康及代谢产物在C E S和β-葡萄糖苷酸酶的作用下转化为S N-38㊂而S N-38可以通过干扰D N A的T O P OⅠ而对肠黏膜产生损伤[11],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干扰体内电解质平衡,导致延迟性腹泻的发生㊂1.3.2骨髓抑制伊立替康及其代谢产物抑制D N A复制,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导致正常细胞的损伤,从而引起骨髓抑制㊂伊立替康所致骨髓抑制高峰为用药后第8天㊂发生率高,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㊂然而伊立替康引起的骨髓抑制是可逆转㊁非蓄积的,故使用前后需监测血常规变化㊂国外一项Ⅱ期临床试验研究,采用联合伊立替康㊁5-氟尿嘧啶(5-F u)㊁亚叶酸钙(C F)组成F O L F I R I 方案治疗54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其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61%[12]㊂由此可见,伊立替康致骨髓抑制发生率高,尤需注意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及时给予处理㊂2U G T1A1基因多态性U G T1基因定位于2q37,至少有13个不同的启动子序列,其第1个外显子剪接成共有外显子2~5,形成具有特殊N末端和保守C末端结构域的不同亚型㊂U G T1A1为其一个亚型,是唯一与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化生物途径相关的亚型㊂U G T1A1基因变异有插入㊁缺失㊁单核苷酸多态性等㊂U G T1A1基因变异可导致U G T1A1表达减少,从而引起药物及胆红素代谢障碍,致使药物毒性增加,导致C r i g l e r-N a j j a r 综合征或G i l b e r t综合征的发生[13]㊂U G T1A1基因位点的改变多达50余种,其中U G T1A1*28和U G 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毒性反应和疗效关系尤受关注[14]㊂U G T1A1基因启动子区存在大量T A碱基重复序列, U G T1A1*1为6个T A重复序列,即(T A6/T A6或*1/*1);U G T1A1*28为7个T A重复序列,包括纯合型(T A7/T A7或*28/*28)和杂合型(T A6/T A7或*1/*28)㊂随着T A重复序列数目的增加, U G T1A1表达下降,使用伊立替康后其代谢产物S N-38转化为S N-38G减少,S N-38过度累积,引起严重的伊立替康相关毒性[15]㊂U G T1A1基因多态性情况,见表1㊂表1U G T1A1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核苷酸改变氨基酸改变类型外显子U G T1A1*1野生型---U G T1A1*2879d e l13平截缺失突变2 U G T1A1*31124CңT S375F错义突变4 U G T1A1*41069CңT Q357X无义突变3 U G T1A1*5991CңT Q331d e l44132n t缺失2 U G T1A1*6221GңA G71R错义突变1 U G T1A1*7145TңG Y486D错义突变5 U G T1A1*8625CңT R209W错义突变1 U G T1A1*9992AңG Q331R错义突变2 U G T1A1*101021CңT R341X无义突变3 U G T1A1*11923GңT G308E错义突变2 U G T1A1*12524TңA L175Q错义突变1 U G T1A1*13508d e l3F170d e l缺失突变1 U G T1A1*14826GңC G276R错义突变1 U G T1A1*15529TңC C177R错义突变1 U G T1A1*161070AңG O357R错义突变3 U G T1A1*171143CңG S381R错义突变4 U G T1A1*181201GңC A401P错义突变4 U G T1A1*191005GңA W335X错义突变3 U G T1A1*201102GңA A368T错义突变4 U G T1A1*211223i n sG移码移码突变4 U G T1A1*22875CңT A292V错义突变2 U G T1A1*231282AңG K426E错义突变4 U G T1A1*241309AңT K437X错义突变5 U G T1A1*25840CңA C280X错义突变1 U G T1A1*26973d e lG移码移码突变2 U G T1A1*27686CңA P229Q错义突变1 U G T1A1*28T A A T A7转录插入突变启动子U G T1A1*291099CңG R367G错义突变1 U G T1A1*3044TңG L15R错义突变1 U G T1A1*3111609C CңG T P387R2n t丢失4 U G T1A1*321006CңT R336W错义突变3 U G T1A1*33881TңC1294T错义突变2 U G T1A1基因多态性在种族间分布存在差异性㊂U G T1A1*28/*28在非洲人和高加索人中的频率分别为12%~27%和5%~15%㊂而在亚洲人中仅为1.2%~5%[16]㊂一项汉族人U G T1A1基因分布频率研究发现U G T1A1*1/*1占79.7%, U G T1A1*1/*28占15.6%,U G T1A1*28/*28占4.7%[17]㊂N9741试验报道显示U G T1A1*28/ *28在黑种人较白种人更多见(14%v s.9%)[18]㊂最新调查发现即使在亚洲,U G T1A1*28/*28的分布亦存在差异,其中在印度人约为8%,中国人约为4%[19]㊂由于其分布差异,导致各种族患者使用伊立替康后严重毒性反应发生率存在差异㊂㊃311㊃‘临床荟萃“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a n u a r y5,2016,V o l31,N o.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U G 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毒性反应关系伊立替康的活性产物S N-38作用于肿瘤细胞后经U G T1A1灭活,可见U G T1A1的浓度及活性将影响伊立替康的活性产物S N-38的浓度,进而影响其毒性反应㊂国内外多个实验表明遗传因素在伊立替康作用机制中起重要作用㊂U G T1A1基因启动子区T A序列重复次数尤为重要,如U G T1A1*28可能引起U G T1A1表达下降,减少S N-38向S N-38G 的转化,使伊立替康引起严重延迟性腹泻及粒细胞减少㊂可见U G T1A1的遗传多态性及酶表达水平与伊立替康的细胞毒性反应发生均密切相关㊂3.1伊立替康毒性反应与U G T1A1*28基因多态性关系U G T1A1*28是目前研究最多的U G T1A1基因位点,其多态性指T A T A盒胸腺嘧啶-腺嘌呤重复序列㊂纯合基因型T A6/6为(6次T A重复)的两个U G T1A1*1个体;纯合突变基因型即T A7/7为两个U G T1A1*28等位基因(7次T A重复)的个体;杂合突变基因型T A6/7是指1个U G T1A1*1等位基因和1个U G T1A1*28等位基因的个体㊂最早的一项研究发现与野生型患者相比, U G T1A1*1/*28突变杂合子患者使用伊立替康后粒细胞减少的风险达12.5%,而U G T1A1*28/*28纯合突变患者发生严重毒性反应的风险高达50%[20]㊂此后大量研究表明U G T1A1*28基因多态性增加伊立替康化疗所致严重粒细胞减少的风险[21-23]㊂鉴于此,2005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 D A)要求伊立替康制药公司修改其说明书,警告患者若为U G T1A1*28纯合突变,使用伊立替康后毒性反应风险增加,并呼吁减少用药起始剂量㊂一项纳入20个试验,1760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伊立替康所致严重延迟性腹泻风险:中等以上剂量时U G T1A1*28/*28组明显高于U G T1A1*1/*1组,U G T1A1*1/*28组也高于U G T1A1*1/*1组㊂而低剂量伊立替康(<125m g/m2)中并未发现U G T1A1*28基因与严重延迟性腹泻相关[24]㊂而一个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纳入105例晚期结直肠癌白种人,发现U G T1A1*28与延迟性腹泻无关[25]㊂近来一项Ⅲ期随机临床研究证实U G T1A1*28/* 28基因型增加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延迟性腹泻的风险[22]㊂而另一项国外研究并未发现U G T1A1*28与伊立替康毒性反应相关[26]㊂一项来自台湾,纳入128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U G T1A1*28与U G T1A1*1相比,3~4度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及严重延迟性腹泻的发生率㊁化疗前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显著增高[17]㊂季楚舒等[9]发现U G T1A1*28非野生型的基因多态性使患者发生Ⅲ度以上延迟性腹泻的风险增加㊂李虎等[27]研究同样发现U G T1A1基因多态性为伊立替康所致延迟性腹泻的独立影响因素,T A6/7和T A7/7基因型患者发生延迟性腹泻的风险高于T A6/6基因型㊂日本一项研究证实U G 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严重粒细胞减少相关[23],但也有研究发现U G 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严重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无关[28]㊂由此可见U G 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严重延迟性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㊂3.2伊立替康毒性反应与U G T1A1*6基因多态性关系 U G T1A1*6是亚洲人常见的U G T1A1基因变异体,且仅在亚洲人中发现,并已证实此变异体能使U G T酶活性减低[29]㊂U G T1A1*6为U G T1A1基因第一个外显子211位碱基的突变(211G>A),包括U G T1A1*6野生型G/G, U G T1A1*6杂合突变型G/A,U G T1A1*6纯合突变型A/A㊂因U G T1A1*28在亚洲人群分布率低,故U G T1A1*6已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一定进展㊂但是其对伊立替康毒性反应的预测作用尚不明确㊂一项对177例接受伊立替康单药或联合用药的日本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具有U G T1A1*6(211G >A)单倍体患者S N-38G㊁S N-38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 U C)减少,发生严重粒细胞减少的风险增加[30]㊂Y a m a s h i t a[31]和S a t o h等[32]进行的研究同样得出类似结果㊂故美国F D A修改了伊立替康说明书,增加U G T1A1*28和*6对伊立替康代谢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内容㊂在我国一项对70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U G T1A1*6基因型频率分布情况为A/A3.7%,A/G36.0%,G/G60.3%㊂大肠癌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基因型分布无差异㊂但U G 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毒性反应无关系[33],因U G T1A1*28突变在亚洲人中发生率低,而U G T1A1*6可能与伊立替康毒性反应相关,故结合两者综合考虑它们与伊立替康严重毒性反应的关系已成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㊂随后我们需进行多中心㊁大样本㊁随机实验研究,确定它们与伊立替康严重毒性反应的关系㊂目前在伊立替康毒性反应分子标志物研究方面尚有U G T1A1*27,U G T1A7,U G T1A9,M D R1, A B C G2等㊂各研究结果不一,结论不同,尚需进一步研究㊂㊃411㊃‘临床荟萃“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a n u a r y5,2016,V o l31,N o.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小结伊立替康是治疗进展期消化道肿瘤的重要药物,因其不可预知严重毒性反应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㊂遗传差异对其毒性反应影响大,目前很多学者着手研究基本达成共识,U G T1A1*28突变型纯合子(T A7/7)的患者,使用伊立替康时发生严重延迟性腹泻及骨髓抑制风险高,需调整用药剂量或改变治疗方案㊂若发生严重延迟性腹泻,在患者第一次发生腹泻时立即予以易梦停治疗,避免病情加重;若发生严重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予以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㊂但伊立替康毒性反应影响因素众多,即使排除U G T1A1*28基因型,患者在使用伊立替康时仍可能发生严重毒性反应㊂且遗传因素中U G T1A1*27,U G T1A7,U G T1A9,M D R1, A B C G2,C E S,C Y P3A4等基因变异均可能影响伊立替康体内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毒性反应㊂但是目前各家研究结果不一致,得出不同结论,尚需进一步研究㊂总之,药物的个体化治疗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达到共识㊂如何根据患者年龄,分期,疗效与毒性的预测标志物确定化疗药物的种类及剂量?未来我们将依靠更多综合的基因检测结果为伊立替康的个体化治疗服务㊂进而使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提高㊂参考文献:[1]杨立学,马韬,张俊,等.伊立替康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与U G T1A1*28基因多态性的关系[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4):300-304.[2] D o u i l l a r d J Y,C u n n i n g h a m D,R o t h A D,e t a l.I r i n o t e c a nc o m b i n e dw i t hf l u o r o u r a c i l c o m p a r ed w i t hf l u o r o u r a c i la l o n ea sf i r s t-l i n e t r e a t m e n tf o r m e t a s t a t i c 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am u l t i c e n t r er a n d o m i z e dt r i a l[J].L a n c e t,2000,355(9209):1041-1047.[3] T o f f o l iG,C e c c h i n E,C o r o n a G,e ta l.P h a r m a c o g e n e t i c so fi r i n o t e c a n[J].C u r r M e d C h e m A n t i c a n c e r A g e n t s,2003,3(3):225-237.[4] C h a m p o u xJ J.D N A t o p o i s o m e r a s e s;s t r u c t u r e,f u n c t i o n,a n dm e c h a n i s m[J].A n n uR e vB i o c h e m,2001,70:369-413. [5] O g a w a r aD,F u k u d a M,N a k a m u r a Y,e ta l.L i f e-t h r e a t e n i n gt o x i c i t y i n a p a t i e n t w i t h U G T1A1*6h e t e r o z y g o u sp o l y m o r p h i s m a f t e ri r i n o t e c a n-b a s e d c h e m o t h e r a p y:a c a s er e p o r t[J].A c t aM e dN a g a s a k i,2014,59:63-65. [6]曹凯,司继刚,孙敏,等.伊立替康相关腹泻及粒细胞缺乏致死亡[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4,11(1):57-59. [7]江伟,陈振东.F O L F I R I方案治疗老年结直肠癌安全性临床观察[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0,45(2):237-240. [8] A l i m o n t iA,G e l i b t e r A,P a v e s eI,e ta l.N e w a p p r o a c h e st op r e v e n t i n t e s t i n a lt o x i c i t y o fi r i n o t e c a n-b a s e dr e g i m e n s[J].C a n c e rT r e a tR e v,2004,30(6):555-561.[9]季楚舒,何义富,胡冰,等.U G T1A1*28基因多态性与晚期结直肠癌伊立替康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J].肿瘤,2010,30(10):870-874.[10]王晖,武晓楠,丁丽,等.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与U G T1A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1):161-163.[11] D r a n i t s a r i sG,S h a h A,S p i r o v s k iB,e ta l.S e v e r ed i a r r h e ai n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d v a n c e d-s t a g e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r e c e i v i n gF O L F O Xo rF O L F I R Ic h e m o t h e r a p y: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r i s k p r e d i c t i o n t o o l[J].C l i n 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2007,6(5):367-373.[12] D u f f o u r J,G o u r g o uS,D e s s e i g n eF,e t a l.M u l t i c e n t r e p h a s eⅡs t u d y u s i n g i n c r e a s i n g d o s e so fi r i n o t e c a nc o m b i n e d w i t has i m p l i f i e d L V5F U2r e g i m e ni n m e t a s t a t i c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J].C a n c e rC h e m o t h e rP h a r m a c o l,2007,60(3):383-389.[13]张新玉,田辉.遗传性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J].肝脏,2005,10(1):51-52.[14] T a k a h a r aN,N a k a iY,I s a y a m a H,e ta l.U r i d i n ed i p h o s p h a t eg l u c u r o n o s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1f a m i l y p o l y p e p t i d e A1g e n e(U G T1A1)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a r e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t o x i c i t y a n de f f i c a c y i ni r i n o t e c a n m o n o t h e r a p y f o rr e f r a c t o r y p a n c r e a t i cc a n c e r[J].C a n c e rC h e m o t h e rP h a r m a c o l,2013,71(1):85-92.[15] D e s a iA A,I n n o c e n t iF,R a t a i n M J.U G T p h a r m a c o g e n o m i c s: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 c a n c e r r i s k a n d c a n c e r t h e r a p e u t i c s[J].P h a r m a c o g e n e t i c s,2003,13(8):517-523.[16] H i r o s eK,K o z u C,Y a m a s h i t a K,e ta l.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p l a s m a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r a t i o so fS N-38g l u c u r o n i d ea n dS N-38a n dn e u t r o p e n i ai n d u c t i o n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a n dw i l d-t y p eU G T1A1g e n e[J].O n c o l L e t t,2012,3(3):694-698.[17] L i u C Y,C h e n P M,C h i o u T J,e t a l.U G T1A1*28p o l y m o r p h i s m p r e d i c t s i r i n o t e c a n-i n d u c e d s e v e r e t o x i c i t i e sw i t h o u t a f f e c t i n g t r e a t m e n to u t c o m ea n ds u r v i v a l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m e t a s t a t i cc o l o r e c t a lc a r c i n o m a[J].C a n c e r,2008,112(9):1932-1940.[18]S a n o f fH K,S a r g e n tD J,G r e e nE M,e t a l.R a c i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a d v a n c e d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o u t c o m e sa n d p h a r m a c o g e n e t i c s:as u b g r o u p a n a l y s i s o f a l a r g e r a n d o m i z e d 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J].JC l i nO n c o l,2009,27(25):4109-4115.[19] T e h L K,H a s h i m H,Z a k a r i a Z A,e ta l.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 o fU G T1A1*6,U G T1A1*27&U G T1A1*28i nt h r e em a j o re t h n i c g r o u p sf r o m M a l a y s i a[J].I n d i a nJM e dR e s,2012,136(2):249-259.[20]I n n o c e n t i F,U n d e v i aS D,I y e rL,e ta l.G e n e t i cv a r i a n t s i nt h eU D P-g l u c u r o n o s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1A1g e n e p r e d i c tt h er i s k o fs e v e r en e u t r o p e n i ao f i r i n o t e c a n[J].JC l i n O n c o l,2004,22(8):1382-1388.[21] W a n g Y,S h e n L,X u N,e ta l.U G T1A1p r e d i c t so u t c o m e i n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t r e a t e dw i t h i r i n o t e c a na nd f l u o r o u r a c i l[J].W o r l d 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12,18(45):6635-6644. [22] M a r t i n e z-B a l i b r e a E,A b a d A,M a r tín e z-C a r dús A,e t a l.U G T1A1a n d T YM S g e n e t i c v a r i a n t s p r e d i c tt o x i c i t y a n dr e s p o n s eo f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t r e a t e d w i t hf i r s t-l i n e㊃511㊃‘临床荟萃“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a n u a r y5,2016,V o l31,N o.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i r i n o t e c a na n d f l u o r o u r a c i lc o m b i n a t i o n t h e r a p y[J].B r JC a n c e r,2010,103(4):581-589.[23] O k u y a m aY,H a z a m aS,N o z a w aH,e t a l.P r o s p e c t i v e p h a s eⅡs t u d y o f F O L F I R I f o rm C R Ci nJ a p a n,i n c l u d i n g t h ea n a l y s i so fU G T1A1*28/*6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J].J p nJC l i n O n c o l,2011,41(4):477-482.[24] H uZ Y,Y u Q,Z h a o Y S,e ta l.D o s e-d e p e n d e n t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U G T1A1*28p o l y m o r p h i s ma n d i r i n o t ec a n-i nd u ce dd i a r r he a:a m e t a-a n a l y s i s[J].E u rJ C a n c e r,2010,46(10):1856-1865.[25]S c h u l zC,H e i n e m a n n V,S c h a l h o r n A,e ta l.U G T1A1g e n ep o l y m o r p h i s m:i m p a c to nt o x i c i t y a n de f f i c a c y o f i r i n o t e c a n-b a s e d r e g i m e n t s i n m e t a s t a t i c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J].W o r l d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09,15(40):5058-5066.[26] B r a u n M S,R i c h m a n S D,T h o m p s o n L,e ta l.A s s o c i a t i o n o fm o l e c u l a r m a r k e r s w i t ht o x i c i t y o u t c o m e si n ar a n d o m i z e dt r i a lo f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f o r a d v a n c e d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t h eF O C U S t r i a l[J].JC l i nO n c o l,2009,27(33):5519-5528.[27]李虎,黄鹤,刘继红.U T1A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毒性作用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12):888-891.[28]S u n a k a w aY,I c h i k a w a W,F u j i t aK,e ta l.U G T1A1*1/*28a n d*1/*6g e n o t y p e sh a v en oe f f e c t so nt h ee f f i c a c y a n dt o x i c i t y o f F O L F I R Ii n J a p a n e s e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d v a n c e d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C a n c e rC h e m o t h e rP h a r m a c o l,2011,68(2):279-284.[29] F u j i t a K,S a s a k i Y.P h a r m a c o g e n o m i c si n d r u g-m e t a b o l i z i n ge n z y m e sc a t a l y z i n g a n t i c a n c e rd r u g sf o r p e r s o n a l i z e dc a n c e rc h e m o t h e r a p y[J].C u r rD r u g M e t a b,2007,8(6):554-562.[30] M i n a m iH,S a iK,S a e k iM,e t a l.I r i n o t e c a n p h a r m a c o k i n e t i c s/p h a r m a c o d y n a m i c s a n d U G T1A g e n e t i c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i nJ a p a n e s e:r o l e s o fU G T1A1*6a n d*28[J].P h a r m a c o g e n e tG e n o m i c s,2007,17(7):497-504.[31] Y a m a s h i t aK,N a g a s h i m aF,F u j i t aK,e t a l.P h a s e I/I I s t u d y o fF O L F I R I i n J a p a n e s e p a t i e n t sw i t h a d v a n c e d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J p nJC l i nO n c o l,2011,41(2):204-209.[32]S a t o h T,U r a T,Y a m a d a Y,e ta l.G e n o t y p e-d i r e c t e d,d o s e-f i n d i ng s t u d y o f i r i n o t e c a n i n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w i t hU G T1A1*28a n d/o rU G T1A1*6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J].C a n c e rS c i,2011,102(10):1868-1873.[33]徐建明.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和毒性的预测研究[D].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2009.收稿日期:2015-09-23编辑:﹏﹏﹏﹏﹏﹏﹏﹏﹏﹏﹏﹏﹏﹏﹏﹏﹏﹏﹏﹏﹏﹏﹏﹏﹏﹏﹏﹏﹏﹏﹏﹏﹏﹏﹏﹏﹏﹏﹏﹏﹏﹏﹏﹏﹏﹏﹏﹏﹏﹏姜恒丽致谢2015年度审稿人本刊在2015年的编辑过程中,得到了以下审稿人的支持(按审稿数量和审稿人姓名的汉语拼音排列)㊂特致谢意!崔炜郭艺芳李玉坤平芬宋宁孙武装佟飞王富军王建华王绵肖文良赵彩彦郑华城常英军傅淑霞管兴志郭红仙郭惠芳郝玉明胡振杰姜慧卿李星涛李英李拥军李震中林凤茹刘凡刘改芳刘俊艳刘巍田凤军王冬梅王维平王战建魏平夏金荣徐金升袁雅冬张海松赵建宏甄真董士民段争冯珏冯平勇冯荣芳冯志杰冯志山付向华高原顾平郭晓楠韩若凌郝长来霍丽娟贾辛未靳洪涛孔丽李广平李静李筠李俊侠李勇刘爱京刘刚刘好文刘淑霞陆祖谦吕佩源吕英谦南月敏倪爱华彭应心齐晓勇秦照明任金海宋光耀孙吉林孙英彩谭会斌檀国军田英平汪明明汪昕王军王立芹王铭维王荣王文王小玲王晓鹏王新良王学义王毅吴明利武湘云谢瑞琴辛虹邢恒国鄢盛恺杨红申杨冀萍杨金国展玉涛张成张凤肖张会丰张金巧张敬宇张力辉张莉张玲张瑞星张松筠张祥宏张祥建张晓岚赵宗茂(临床荟萃编辑部)㊃611㊃‘临床荟萃“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a n u a r y5,2016,V o l31,N o.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NA拓扑异构酶的研究进展

DNA拓扑异构酶的研究进展

均位于 T p 的核心结构域 ,Tr 2 o oI y 7 3位 于羧基端结构域 。核 心 结构域和 羧基端结构域重组后可 以得到接近全酶 的活性。 Tp o oI的结构域还有连接子区域和 N端域, 前者与催化活性无
结构动态变化, 是控制核酸生理功能 的关键酶。 扑酶 的生物 拓 学作用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一是调节控制 D A 的超螺旋状 N 态及打结或解结 D A 的环连体状态,从而间接地影响细胞 内 N 核酸代谢过程:二是直接参与那些需打断并重新连接 D A分 N
30 0 30 6)
文 章编 号 :17 — 0 5 (0 8 . 2 70 2 5 8 2 0 )30 5 . 3 6
D A 拓 扑 酶 广 泛存 在于 生物 体 细 胞核 内 , 调 节 核酸 空 间 N 能 结 构 动 态变 化 , 是控 制 核 酸 生 理 功 能 的关 键 酶 。 参与 D A 的 其 N
为 3k , 通 常 I B型 酶相 对 分 子 量在 8 ~ 1 Ou之 间 。因 6u 而 O lk 此它 已成 为 研 究 该类 酶 的结 构 功 能 的重 要 模 型分 子 。
构 :双螺旋结构构成其二级结构;真核生物 D A 分子很大 , N
D A 很 长 ,但 却要 存 在 于 小 小 的细 胞 核 内 ,因 此 D A必 须 在 N链 N 二 级 结 构 的基 础 上 紧密 折 叠 ,这 就形 成 了三 级 结 构 :DA分 子 N
人 T p I为单体酶,相对分子量为 9 u oo 1k ,共含 7 5个 6 氨基酸 ,由位于染色体 2 1 ̄1.2上 的单拷贝基 因编码 。 0q 2 3 最早 发现 的 T p 个关 键功 能活 性位 点为 : h g8 , o oI 4 r 4 8

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目前针对肿瘤的治疗手段有很多,但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仍是手术联合放疗和化疗。

探索新的、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或者在目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辅助手段,进而提高疗效,减轻毒副反应,是目前肿瘤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肿瘤治疗新领域。

本文介绍了热疗的起源与现状,简述了热疗的基本原理及其现有的技术支持及具体临床应用,其中重点介绍了迄今已经证实可与热疗发挥协同作用的药物。

1.热疗的起源与现状热疗起源于19世纪末期,最早西医文献记载于1866年,Busch报告1例恶性肿瘤病人因感染丹毒产生高热后肿瘤完全消退。

1893年Co1ey用细菌毒素注入人体引发机体产生高热治疗38例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其中12例肿瘤完全消退,19例好转,还同法治愈了10例肉瘤患者,其中1例无瘤且存活期达27年。

但直到20世纪中叶热疗才作为实验性疗法治疗晚期病人。

早期热疗由于设备落后、加热剂量和温度无法控制、作用机制不清、副作用严重等诸多限制,因而发展相对滞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能被广泛应用。

近20年以来在医、工两界的共同寻求与探索下,分子热生物学、细胞热生物学、血管热生物学、热剂量测定法、加热与控温技术等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肿瘤热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现代肿瘤热疗技术以其无创或微创性并对免疫系统损伤较小且有可能增强免疫力等优势,逐步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后的又一种抗肿瘤手段。

2.基本原理热疗,即通过各种致热源的热效应,将肿瘤区域或全身加热至有效治疗温度范围并维持一定时间,从而引起肿瘤细胞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和溶酶体活性增强以杀灭肿瘤细胞,热疗过程中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温度均升高,但正常组织因热效应导致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故散热充分,且因其血液循环良好,温度升高并不显着;而肿瘤组织由于血流缓慢,甚至血管闭塞,导致散热困难,热量积聚,可以高于正常组织5℃~10℃,进而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介导的DNA损伤、修复和检验点应答

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介导的DNA损伤、修复和检验点应答

一 步被 3 磷酸酶 ,例如聚合苷酸激酶磷酸酶(PNKP)(或 Ape1)加工.Tdpl催化裂解后产生的3 磷酸根 , 被进一步水解产生 3 羟基 ,然后经 DNA聚合酶和连接酶加工时将 DNA再度连接.在芽殖酵母 中,这一
3 磷酸酶活性是 由DNA 3 一磷酸酶 Tpp1和两种作用重叠的多功能的无嘌啉(AP)核酸内切酶 Apnl和 Apn2来完 成 的 J.人 类 的 AP核 酸 内切 酶为 Ape1.Tppl的 3 磷 酸 酶 同源 物 在 裂殖 酵 母 中是 Pnkl[6 J,在
关键 词 :拓 扑 异 构 酶 I;DNA;检 验 点 :喜 树 碱
中 图分 类号 :R979.1
文 献 标 识 织中,其 主要功能是在染色质转录和复制过程 中松弛 DNA超 螺旋 .DNA的超长 线度 和双 螺旋 性质使 其 在复制 和重组 期 间经 常缠 绕 ,阻 碍 DNA的 复制 、转 录和重 组 . DNA Topo酶在 DNA的核糖 一磷酸 主链上产生一次性的断裂 ,断裂 DNA围绕完整 DNA绕旋 ,改变了 DNA的拓扑结构,从而使 DNA的缠绕解开 ,再通过逆 向转酯反应再次连接断裂的 DNA,恢复 DNA的完 整性.DNA拓扑异构酶包括 DNA拓扑异构酶 I(topoisomerase I,Topoi)和 DNA拓扑异构酶 It(topoi— somerase 11,TopoⅡ)两种 ,分别断裂 DNA单链 和 DNA双链.… 目前 已知有多种不 同类型 的拓扑异构 酶 I(Topoi)抑制剂 ,其 中首 先被 发现 以及最 重要 和最 广 泛使 用 的是 喜树 碱 .喜 树碱 以 Topoi为靶 目标 , 已成为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普遍认为喜树碱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机制,是形成 Topo I—DNA一喜树碱三 元复合物后,与复制叉发生冲突,造成 DNA损伤 ,激活 DNA损伤检验点 ,从 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引发 凋亡 ,杀伤肿瘤细胞.喜树碱已成为探讨 DNA损伤以及相关的修复和检验点应答分子机制的有力的药 理学 工具.

盐酸槐定碱注射液对DNA拓扑异构酶活性抑制作用的研究

盐酸槐定碱注射液对DNA拓扑异构酶活性抑制作用的研究

盐酸槐定碱注射液对DNA拓扑异构酶活性抑制作用的研究【关键词】盐酸槐定碱,;,,,拓扑异构酶;,,活性作用摘要:目的研究盐酸槐定碱对 DNA拓扑异构酶I和酶II(TOPO I、II)活性的影响。

方法DNA超螺旋解旋法检测盐酸槐定碱注射液对拓扑异构酶I及酶II介导的 PBR322 DNA解旋反应的影响。

结果盐酸槐定碱注射液能明显抑制 TOPO I介导的 DNA 解旋及断裂,在终浓度为6 250 μg/ml 和3 215 μg/ml 时对拓扑异构酶I均有抑制作用,且剂量--效应关系密切,但对拓扑异构酶II介导的 DNA 解旋反应无影响。

结论结果提示盐酸槐定碱注射液的直接作用靶点是 DNA拓扑异构酶I,该药为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

关键词:盐酸槐定碱;拓扑异构酶;活性作用Abstract:Objectiv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inciple of activity of promoting DNA topoisomerase. MethodsThe effect of Sophoridine hydrochlorium on topoisomerase was measured by supercoiled DNA relaxation assay. ResultsSophoridine hydrochlorium could markedly inhibit the activity of topoisomerase I,by 6250μg/ml and 3215μg/ml respectively, could not prove that it inhibited the activity of topoisomerase II.ConclusionIt may be the fact that DNA topoisomerase I is a direct target in antitumor activity of Sophoridine hydrochlorium.Key words:Sophoridine hydrochlorium; DNA topoisomerase; antitumor activity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寻找有效的抗癌药物是目前世界医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由于合成药物在伴随治疗中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刘潇-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研究进展

刘潇-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研究进展

[接受日期] 20092042093通讯作者: 李志裕,副教授;研究方向: 药物化学与合成工艺研究;Tel:025*********; E 2ma il:zhiyuli@doi:10.3969/j .issn .1001-5094.2009.07.004拓扑异构酶I 抑制剂研究进展刘 潇, 王汝冰, 符 伟, 李志裕3(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摘要] 综述近年来拓扑异构酶I 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分类介绍其抗肿瘤活性以及构效关系,并分析讨论其与靶酶结合作用的特点,旨在为设计、合成与筛选新型拓扑异构酶I 抑制剂候选化合物提供一定参考。

DNA 拓扑异构酶I 是抗肿瘤药的重要靶点,随着对酶的构象及其抑制剂的深入研究,多种高效低毒的化合物被相继发现并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为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

[关键词] 拓扑异构酶I 抑制剂;抗肿瘤药;喜树碱;吲哚并咔唑;茚并异喹啉酮[中图分类号] R 97911;R 91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5094(2009)07-0311-10Advances i n the Researches on Topo iso m era se I I nh i b itorsL I U Xiao, WANG Ru 2bing, F U W ei, L I Zhi 2yu(D epart m ent of M ed icina l Che m istry,China Phar m aceutical U niversity,N anjing 210009,China )[Abstract] The advances in researches on t opois o merase I (t opo I )inhibit ors were intr oduced,and the s pecies,anticancer activities and their structure 2activity relati onshi p s (S AR s )were summarized .W e als o analyzed the correlativity bet w een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ternary comp lex and their S AR s,in order t o offer reference for designing,synthesizing and screening ne w t opo I inhitibor candidates .The t opo I has become a useful therapeutic target against cancer,and with the incessant discovery int o the conf or mati on of t opois omerase and the related inhitibors,many kinds of compounds with high 2efficiency and l ow t oxicity were discovered .Moreover,s ome compounds have already entered int o the clinical research successfully,which has br ought hope for cancer patients .[Key words] t opois omerase I inhibit or;anticancer agents;ca mp t othecins;indol ocarbaz oles;indenois o 2quinol ones DNA 拓扑异构酶(DNA t opois omerase,Topo )是一种重要的核酶,可通过催化DNA 链的断裂和结合控制其拓扑结构。

拓扑异构酶作用特点

拓扑异构酶作用特点

拓扑异构酶作用特点
拓扑异构酶是一类重要的酶,在生物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功能是改变DNA分子的拓扑结构,从而影响DNA的复制、转录和重组等生物过程。

拓扑异构酶的作用特点如下:
1. 双链DNA断裂和连合
拓扑异构酶能够将DNA分子断裂成两部分,并将其重新连接在一起。

这种能力使得拓扑异构酶在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去除DNA缠结
DNA缠结是指DNA分子在复制和转录过程中遇到的拓扑问题。

拓扑异构酶能够去除这些缠结,使得DNA分子能够正常进行复制和转录。

3. 调节DNA拓扑结构
拓扑异构酶能够调节DNA分子的拓扑结构,从而影响DNA的复制、转录和重组等生物过程。

这种调节作用对维持DNA分子的正常生物功能非常重要。

4. 与其他酶协同作用
拓扑异构酶通常与其他酶协同作用,完成DNA复制和转录等生物过程。

这种协同作用可以提高酶的效率和准确性,从而保证DNA分子的正常功能。

总之,拓扑异构酶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作用特点对于理解DNA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DNA拓扑异构酶Ⅰ和Ⅱ的结构特性及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DNA拓扑异构酶Ⅰ和Ⅱ的结构特性及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D A复 合物 的晶体 结构 。认 为 T p N o oI活性位 点 内 的 A g 8 , r5 0与 D A骨架 上磷酸 二 酯键 的一个 r4 8 A g 9 N
非桥 连氧原 子形成 氢 键 。 一 个非 桥连 的 氧原 子与 Hi 3 端 N 2氧 原 子形成 氢键 , 而 稳定 五 价配 另 s 2末 6 e 从 位 的催化 中 间体. 而 ,y7 3羟基 04n 内没有 发现 可 作为 广 义碱 的侧 链 原子 . 近 , 割位 点 2 位 然 T r2 . m 最 切 1
( e a stt o ce c n e h o g , ixa g 4 3 0 , hn ) H n nI tue f inea dT c n l y X n i 5 0 3 C ia ni S o n
Absr c : h ae oy h rceit o ta t T e c tg r,c aa trsi fDNA tp io rss I a d I a e b e rve e ,a d dsu s ter c o os meae n I h v e n e iw d n i s h i c
点 下游 的核苷 酸形 成 氢键 , 而 对 D A下游 有 稳定 作 用 , 而减 缓 再连 接 过 程 ; 从 N 进 核心 结 构域 包 含 了 除
T r2 y7 3以外 的 (  ̄4 8 A g 9 、 i 3 A g 8 、 r5 0 H s 2和 L s3 6 y5 2等 ) 有 活 性位 点 残 基 . e at 过 分析 人 T p 所 S w r通 t o oI与
其 中 T p 该类 酶 通过 调 节超 螺旋 、 锁 、 o oI, 连 去连 锁 以及 核 酸解 结 (n n tn ) 用 , 响 D A 拓 u k ot g 作 i 影 N 扑结 构.o oⅡ是通过 调节 核酸 结构动 态变 化 , Tp 与肿瘤 发生 、 展 以及治 疗和 预 防等方 面有较 密 切 的联 发

DNA拓扑异构酶概述

DNA拓扑异构酶概述

DNA拓扑异构酶概述DNA拓扑异构酶是一类在细胞中起关键作用的酶,它们能够调节DNA的拓扑结构,包括DNA超螺旋结构、环形DNA和分支点。

DNA拓扑异构酶对于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生存至关重要,它们参与DNA复制、转录、重组和修复等生物学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DNA拓扑异构酶的功能、结构与机制,并探讨其在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拓扑异构酶I是一类单亲DNA断裂酶,它能够在DNA链的一条链上引入单向的单股断裂,通过扳手旋转法将DNA的拓扑结构解开。

拓扑异构酶I广泛参与DNA的解旋、复制和转录等生物学过程,因此被认为是细胞生存所必须的酶。

拓扑异构酶II是一类双股DNA断裂酶,它能够在DNA的两条链上同时引入双向的双股断裂。

拓扑异构酶II是DNA解旋的重要酶,它能够通过扳手旋转法将DNA链解开,并在解旋时将自身链接在DNA的两端,从而维持DNA的稳定性。

扳手旋转法是DNA拓扑异构酶的基本机制,它通过将DNA链进行旋转来解开DNA的拓扑结构。

具体来说,DNA拓扑异构酶会通过与DNA特定结构的结合,如DNA环或DNA分支点,然后将DNA链进行旋转,形成空的DNA链区域。

在旋转过程中,DNA拓扑异构酶可以保持一条或两条链的连通性,从而解开DNA的超螺旋结构或环形结构。

分子引导法是DNA拓扑异构酶另一种重要的作用机制。

在这种机制中,DNA拓扑异构酶会通过与DNA的特定序列或结构进行结合,然后将DNA链引导到特定的方向。

在引导DNA链的过程中,DNA拓扑异构酶可以通过形成捆绑、滑块移动或将DNA链拉伸等方式来调节DNA的拓扑结构。

首先,DNA拓扑异构酶在DNA复制和转录中起关键作用。

在DNA复制过程中,DNA拓扑异构酶可以解开DNA的超螺旋结构,为DNA聚合酶提供拓扑上的空间。

在转录过程中,DNA拓扑异构酶可以解开DNA的环形结构,使得RNA聚合酶能够顺畅地进行转录。

其次,DNA拓扑异构酶在DNA修复和重组中起重要作用。

抗菌素治疗新进展2024年版

抗菌素治疗新进展2024年版

抗菌素治疗新进展2024年版1. 引言抗菌素治疗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发展和新型抗生素的较少发现,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现有抗菌素资源,以及研发新的抗菌素治疗方案,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介绍2024年抗菌素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抗菌素耐药性的管理以及抗菌素治疗策略的优化。

2. 新型抗生素的研发2.1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2024年,一种新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如ETA-013)成功进入临床实验,对多种耐药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为治疗多重耐药感染提供了新的选择。

2.2 肽聚糖合成抑制剂肽聚糖合成抑制剂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2024年,一种新型肽聚糖合成抑制剂(如BBL-102)完成了临床试验,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效果,为治疗严重感染提供了新的策略。

2.3 核酸合成抑制剂核酸合成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和RNA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长。

2024年,一种新型核酸合成抑制剂(如AC-75)成功进入临床实验,对多种耐药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为治疗多重耐药感染提供了新的希望。

3. 抗菌素耐药性的管理3.1 细菌耐药性监测细菌耐药性监测是抗菌素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为抗菌素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3.2 抗生素使用指南抗生素使用指南为医生提供了关于抗生素治疗的推荐方案。

2024年,多个专业组织发布了抗生素使用指南,强调针对感染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滥用。

3.3 抗菌素耐药性干预策略抗菌素耐药性干预策略旨在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2024年,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抗菌素耐药性干预项目,包括加强感染控制、优化抗生素治疗方案、推广快速诊断技术等。

4. 抗菌素治疗策略的优化4.1 个体化抗生素治疗个体化抗生素治疗根据患者的感染病原体、耐药性状态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

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研究进展

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研究进展

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研究进展
黄敏;丁健
【期刊名称】《中国新药杂志》
【年(卷),期】2007(016)013
【摘要】拓扑异构酶Ⅰ(topoisomerase Ⅰ,Topo Ⅰ)是抗肿瘤研究的重要靶点,以Topo Ⅰ为靶点的药物在肿瘤化疗中被广泛应用.目前临床使用或处于临床前研究的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主要分为喜树碱类(camptothecin,CPT)和非喜树碱类(non-camptothecin Topo Ⅰ inhibitor)化合物.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Topo Ⅰ抑制剂研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并重点就近年来涌现出的一些新的Topo Ⅰ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和药理学特性做一综述.
【总页数】11页(P990-1000)
【作者】黄敏;丁健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肿瘤药理组,上海,201203;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肿瘤药理组,上海,2012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9.1
【相关文献】
1.DNA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中的研究进展 [J], 张游华;顾牣赜;牛天力;张青川
2.细菌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非喹诺酮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J], 任青成;徐志
3.茚并异喹啉酮类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J], 丛蔚;吴晓明;徐进宜
4.新型非喹诺酮类细菌ⅡA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抗菌药物研究进展 [J], 曹刚;赵西林;薛云新;王岱
5.金属配合物作为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J], 韩天植; 张琴; 何思哲; 农林青; 王金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na拓扑异构酶的种类

dna拓扑异构酶的种类

dna拓扑异构酶的种类DNA拓扑异构酶是一类重要的酶,在细胞生物学和基因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DNA拓扑异构酶,包括DNA拓扑异构酶I、DNA拓扑异构酶II、DNA拓扑异构酶III和DNA拓扑异构酶IV,并讨论它们在DNA拓扑结构调控中的作用。

一、DNA拓扑异构酶IDNA拓扑异构酶I(TopoisomeraseI,TopI),是一种能够剪断单股DNA链的酶,它能够解除DNA双链的超螺旋结构,从而缓解DNA在过程中产生的超螺旋张力。

TopI在DNA复制、转录和重组等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类酶能够识别和结合双链DNA中的特定位点,并通过剪切DNA链的一条链来缓解DNA的超螺旋结构。

在剪切过程中,TopI在DNA链上形成一个共价的酯键复合物,然后再通过重新连接DNA链,使DNA恢复完整。

DNA拓扑异构酶I 的活性与DNA链的结构密切相关,可以有效调节DNA的超螺旋张力,维持DNA的结构和功能。

二、DNA拓扑异构酶IIDNA拓扑异构酶II(TopoisomeraseII,TopII),是一种能够解除DNA双链的超螺旋结构并催化DNA双链的切断和粘连的酶。

TopII 在DNA复制、转录和重组等生物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类酶能够剪切同时离开DNA链的两条链,从而缓解DNA的超螺旋结构,并形成一个稳定的DNA酯键中间体。

通过粘连两条DNA链的末端,恢复DNA双链的完整性。

DNA拓扑异构酶II在DNA 拓扑结构的调节和维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DNA拓扑异构酶IIIDNA拓扑异构酶III(TopoisomeraseIII,TopIII),是一类能够解除DNA结构中存在的过多的正超螺旋结构的酶。

TopIII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并参与DNA拓扑结构的调控和维持。

这类酶可进一步解除DNA链的正超螺旋结构,从而消除DNA双链上存在的正超螺旋结构。

与DNA拓扑异构酶I和II不同,DNA拓扑异构酶III在解除超螺旋结构的同时,还能够调节DNA拓扑结构的稳定性和方向性,对DNA链的重组和重排具有重要作用。

拓扑异构酶i和ii名词解释

拓扑异构酶i和ii名词解释

拓扑异构酶i和ii名词解释拓扑异构酶I和II名词解释导论在人类体内,存在着一种重要的酶类物质,被称为拓扑异构酶,它在维持DNA的结构和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拓扑异构酶I和II进行详细解释,并分析它们在细胞中的功能和影响。

一、拓扑异构酶I的定义和特点1.1 定义拓扑异构酶I(Topoisomerase I)是一种能够介导DNA断裂和连接的酶,它能够调节DNA的拓扑结构,维持DNA的超螺旋状态。

该酶通过在DNA链上切割,松弛或整合 DNA 的连结,帮助细胞进行染色体复制、转录和重组。

1.2 功能拓扑异构酶I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1)解旋:在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DNA链的双螺旋结构需要解开,以使DNA聚合酶获得访问基因序列的机会。

拓扑异构酶I能够切割一个DNA链未配对部分的DNA,减小其超螺旋的紧张程度,从而实现DNA的解旋。

(2)断链:拓扑异构酶I能够切割DNA链中的磷酸二酯键,从而在DNA链上产生一个短暂的断裂。

这对于染色体重组和机械性拓扑学变化等过程至关重要。

(3)连接:拓扑异构酶I不仅能够断裂DNA链,还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和位置上重新连接它们,以确保DNA链的完整性。

1.3 影响拓扑异构酶I的功能异常或缺陷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在肿瘤细胞中,拓扑异构酶I的活性增强可能导致DNA拓扑结构的不稳定,从而促进染色体异常和癌症的发生。

一些抗肿瘤药物,如喜树碱,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I的活性,阻碍了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修复,进而抑制了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二、拓扑异构酶II的定义和特点2.1 定义拓扑异构酶II(Topoisomerase II)是一种双链DNA分子的切割和连接酶,它在DNA复制和细胞分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拓扑异构酶II 可以解开DNA双链,对染色体进行结构改变,并帮助维持染色体的拓扑构型。

2.2 功能拓扑异构酶II的功能主要包括:(1)DNA切割:拓扑异构酶II能够切割DNA的两个链,并且在需要的时候重新连接这些链。

细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细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相似性, 因此 使得 研 发可 同时 作 用于 这 2 酶 ( 重作 种 双
用机 制 ) 的新型 抗菌 剂成 为可能 。 一步 的研 究 结果 表 进 明, 菌拓扑异 构 酶I 有 在使DN 细 I 具 A负超 螺旋 化 的同时 消 除 正超 螺旋 化 ( 细 菌D 复 制所 必需 ) 为 NA 的功 能 , 该 酶 是 由2 亚 基 ( r *2 亚 基 ( r )( 别 由 个A GyA) H 个B GyB 分
g r 基因¥g r 基因编码) yA  ̄yB 组成的四聚体 ( ,, , A B ) 其中 A 基介导 染 色体DN 亚 A的 断裂 与重 接 , 亚 基 参 与转 移 B
W o l t so t i t s 2 0 , o . 0 No 1 rdNo e nAn i o i , 0 9 V 1 3 , . b c

AT 水 解所 释放 的 能 量 。 扑异 构 酶I 由两个 C P 拓 、 亚基
和两个E 亚基 ( 分别由pr 基因*p r 基因编码) ac NaE 组成的
四聚 体 , aC ̄p r 分 别 与g r p r f aE l yA和g r 有 高度 同源 yB具 性。 拓扑异 构 酶I 在 革兰 阳性 菌细胞 的分 裂过 程 中协助 V 子 代D NA的分离 。 扑异构 酶结 构与功 能的进 一步 阐明 拓 对寻 找新 型抗菌 剂大有裨益 。 迄 今 已有多篇文 章对 抗菌拓 扑异构 酶抑制 剂进行 了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 0 年第3 卷第 1 09 0 期
细 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冯连顺 ,刘明亮 编 写 郭 慧元 审校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 医学院 医药生物技术研 究所 ,北京 105 ) 000

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录 、重组 ,以及在 形成正确 的染 色体结构 、染色体分 离 、浓 缩 中发挥 抗体,如贝伐单抗(阿瓦斯丁);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
重要作用,它是 生物体内广泛存在 的一类 必需酶 。由于肿瘤细胞具 的多靶点小分子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 索拉 非尼 、舒尼替尼 ;作用 于
有快速增殖 的特性,其 Topo I的水平及活性远远高于正常体细胞,因 血管 内皮细胞靶点 的血管生成抑 制剂 ,如重组人血管 内皮抑制素(恩
科 技 论 坛
·1 ·
靶 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刘 建 亚
(哈 药集 团制 药 总厂 ,黑龙 江 哈 尔滨 150000)
摘 要:随着肿瘤药理 、分子药理 学研究的飞速发展 ,靶 向抗肿瘤 药物的研发 已成为 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 方向。靶 向抗肿 瘤 药物有独特 的靶 向抗肿瘤作用,在 当前临床 治疗中已发挥重要作用 ,但仍 不能完全根 治恶性肿瘤 。继续寻找更有效的抗肿瘤 药物仍 然 是热点。近来,研 究者们 已发现 Telomestatin(SOT-095)、elesclomol、PI-88及 其类似物等化合物 ,在抗肿瘤方面显示 出良好 的应 用前景。对 此 ,结合 大量研究结果介 绍近年来靶向抗肿 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
性 淋巴细胞 白血病患者中进行 Ⅲ期 临床试验删;目前 由 GENTA公 司 代应 用药学杂志,2007,24(4):278.
开发研 制的反义 Bcl一2(G3139)在黑素瘤 、骨髓瘤和 白血病 的治疗 中 [2]黄艳.肿瘤治疗新策略:调节凋亡『J1.中国处方药,2008,12(8):9.
CPT)类似物在临床中的广泛应 用,拓扑异构 酶 I抑制剂 已成为高选 是硫酸化寡 聚糖 PI一88在临床试验 中的良好表现 。PI一88是通过半

新型抗菌药物治疗淋病奈瑟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菌药物治疗淋病奈瑟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综述新型抗菌药物治疗淋病奈瑟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钟娇娇 苏晓红【摘要】 淋病奈瑟球菌(淋球菌)是引起淋病的病原菌。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淋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国内外出现对一线治疗药物(如头孢曲松钠)耐药的菌株。

WHO 已将淋球菌列入急需新型抗菌药物的重点病原体清单。

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探讨新型抗菌药物治疗淋球菌的疗效,包括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新型大环内酯类、胸膜多肽类、小分子抗菌药物等。

该文主要介绍上述药物的结构、体外药敏试验、耐药突变、临床试验和不良反应等研究进展,为淋球菌治疗药物的进一步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型抗菌药物;淋病奈瑟球菌;淋病;细菌耐药Research progress on new anti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infection Zhong Jiaojiao, Su Xiaohong. Institute of Dermatolog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Nanjing 21004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Su Xiaohong, E -mail:****************【Abstract 】 Neisseria gonorrhoeae is the pathogen of gonorrhea.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antibiotics , drug resistance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is a growing problem. In recent years ,drug -resistant strains to the fi rst -line treatment drugs (such as ceftriaxone sodium ) have emerged at home and abroad. The WHO has included Neisseria gonorrhoeae as one of the priority pathogens in urgent need of new antibiotics. In recent years ,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 ffi cacy of novel anti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 including topoisomerase inhibitors , novel macrolides , pleural polypeptides and small molecule antibacterial drugs , etc. In this article ,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structure , in vitro drug sensitivity , drug resistance mutation , clinical trial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se drugs was reviewed ,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Neisseria gonorrhoeae and their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 New antibiotics ; Neisseria gonorrhoeae ; Gonorrhea ;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基金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2016I2M -302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资助项目(AI084048,AI116969)作者单位:210042 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性病科通信作者,苏晓红,E -mail:****************DOI: 10.3969/j.issn.0253-9802.2022.11.002淋病奈瑟球菌(淋球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是引起淋病的病原菌,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名词解释拓扑异构酶

名词解释拓扑异构酶

名词解释拓扑异构酶拓扑异构酶是一类酶,可将DNA双链解缠成单链,拓扑异构酶在生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维护并修改DNA的拓扑结构,对DNA 复制、转录和修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拓扑异构酶及其作用的详细介绍:一、拓扑异构酶的概念和分类:1. 定义:拓扑异构酶是一类酶,用于维护DNA的拓扑结构。

它们可以将DNA 双链解缠成单链,或是将两个绕组拓扑异构化。

2. 分类:目前已知三种拓扑异构酶:DNA拓扑异构酶(Top)、反转酶(Res)和拓扑异构酶Ⅲ (Torsina)。

它们各自发挥着不同的生物学作用。

二、拓扑异构酶的生物学作用:1. 帮助DNA解缠:DNA解缠是生命周期中一个必需的步骤。

它的发生对于DNA复制、转录和修复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

拓扑异构酶通过断裂和重连DNA链的方式,使得DNA降低了扭曲度,容易解开。

2. 参与DNA的复制和转录:在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中,需要在DNA链中输入或移除旋转来维持正确的拓扑结构。

拓扑异构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它们通过对DNA的解缠,可以帮助酶复制或转录DNA链。

3. 参与DNA的修复:当DNA发生损伤或错误时,拓扑异构酶可以帮助维持或重建DNA的拓扑结构。

这对于细胞的正常运行来说非常重要。

三、拓扑异构酶药物研究:在对拓扑异构酶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拓扑异构酶在癌细胞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

因此,有许多制剂被开发来抑制和利用这些酶,作为抗癌治疗的一种策略。

1.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能够抑制拓扑异构酶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非常有益。

这些药物的研究正在继续进行。

2. 拓扑异构酶促进剂:另外一些化合物也被发现可以促进拓扑异构酶的活性,从而增加DNA 的重结合和细胞生长。

这些化合物已经被研究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综上所述,拓扑异构酶在维护和修改DNA拓扑结构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其功能的研究也为生物医学领域带来了重要的进展。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扑异构酶I的结构特点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引言
DNA拓扑异构酶是存在于细胞核内的一类酶,他们能够催化DNA链的断裂和结合,从而控制DNA的拓扑状态。

近来的研究表明,在RNA转录过程中,拓扑异构酶参与了超螺旋结构模板的调节。

主要存在两种哺乳动物拓扑异构酶,一类叫拓扑异构酶I,一类叫拓扑异构酶II。

拓扑异构酶I催化DNA链的断裂和重新连接,每次只作用于一条链,即催化瞬时的单链的断裂和连接,它们不需要能量辅因子如ATP或NAD。

E.coli DNA拓扑异构酶I又称ω蛋白,大白鼠肝DNA拓扑异构酶I又称切刻-封闭酶(nicking-closing enzyme )。

拓扑异构酶II能同时断裂并连接双股DNA链.它们通常需要能量辅因子ATP。

拓扑异构酶Ⅰ( topoisomerase, Topo)参与DNA复制、转录、重组、修复等所有关键的细胞核内过程,是抗肿瘤研究的重要靶点,以TopoⅠ为靶点的药物在肿瘤化疗中被广泛应用。

目前临床使用或处于临床前研究的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主要分为喜树碱类和非喜树碱类化合物。

1拓扑异构酶I的结构特点(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研究进展)
1.1 拓扑异构酶I的四个主要结构域
人TopoⅠ为三维晶体结构的单体酶[4],分子量为91ku,共含765个氨基酸,定位于第20号染色体。

有限蛋白裂解实验表明,该酶包含4个主要结构域,分别为N端域、核心域、连接子区( linker)和羧基端结构域。

其中N端域具有高度正电性,疏水氨基酸很少,不能形成稳定的球形结构域。

核心结构域包含了除Tyr723以外的所有活性位点残基。

连接子区包含氨基酸636~712,与催化活性无关,但通过Lys650、Arg708与DNA 切割位点下游的核苷酸形成氢键,从而对DNA下游有稳定作用,进而减缓再连接过程。

羧基端结构域,包含关键活性位点残基Tyr723,与独立的核心结构域(含氨基酸215-635)重组后可以得到接近全酶的活性。

突变实验表明,该区还与TopoⅠ的激酶活性有关。

1.2拓扑异构酶I的活性位点
Stewart通过分析人TopoⅠ与DNA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认为TopoⅠ活性位点内的Arg488,Arg590与DNA骨架上磷酸二酯键的一个非桥连氧原子形成氢键,另一个非桥连的氧原子与His632末端Nε2氧原子形成氢键,从而稳定五价配位的催化中间体。

然而, Tyr723羟基0.4 nm内没有发现可作为广义碱的侧链原子。

最近,切割位点21位为胞嘧啶的TopoⅠ与DNA的非共价复合物Topo70晶体结构测定结果表明,距Tyr723羟基0.23 nm处存在一个水分子,与Arg590的胍基形成较强的氢键作用(距离为0.25 nm),这很可能就是活化Tyr723羟基的特异碱。

在该晶体结构中,还发现磷酸基团旋转约75°,使得Lys532可以与一个非桥连氧原子形成氢键。

这提示Lys532是继Arg488、Arg590、His632和Tyr723后发现的第5个活性位点功能残基[5]。

2拓扑异构酶I的作用机理
在DNA的复制、转录等过程中,TopoⅠ的酪氨酸残基与DNA的3′末端以磷酸二酯键结合,形成TopoⅠ-DNA可裂解复合物,介导DNA单链断裂,使超螺旋得到松弛,然后再将已断裂的DNA连接起来[1]。

肿瘤细胞中TopoⅠ含量及活性远高于正常体细胞,抑制TopoⅠ-DNA可裂解复合物解离,就能选择性抑制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进而杀死肿瘤细胞, TopoⅠ由此成为公认的抗癌药作用靶点。

TopoⅠ抑制剂并非单纯抑制该酶的催化活性,还可通过与TopoⅠ-DNA可裂解复合物可逆结合,形成抑制剂-TopoⅠ-DNA三元复合物,阻止DNA重新连接,致使复制不能进行下去,从而使细胞死亡。

3拓扑异构酶I的抑制剂
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新的分类方法把TopoⅠ抑制剂分为喜树碱(camptothecin,CPT)类化合物和非喜树碱类化合物。

3.1喜树碱类
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喜树碱(CPT,1)最早由Wall等人于1966年从珙桐科植物喜树中分离得到。

研究表明,在人体内环境中,喜树碱内酯环可通过水解作用断裂而形成开环结构,且开环与闭环两种结构间存在动态平衡。

其中,闭环喜树碱可发挥抗肿瘤药效,而开环喜树碱易与人血清蛋白(humanserum albumin,HSA)结合,从而引发严重的毒副作用,同时还会推动平衡向生成更多开环喜树碱的方向移动,因此使闭环喜树碱的浓度降低,影响其抗癌效果。

此外,喜树碱还存在水溶性差等问题,使其开发与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故研究人员将研究重点放在改善喜树碱理化性质、提高其内酯环稳定性等方面,近年来已合成了一系列喜树碱衍生物,包括其与大分子多聚物共价结合所得到的喜树碱前药[2],并展开了相应的活性研究,发现在抗肿瘤活性方面,喜树碱类TopoⅠ抑制剂具有如下构效关系。

1)若在喜树碱A、B环的7、9、10位引入碱性基团,并与酸成盐后,可使其水溶性增加及生物利用度提高,而引入卤原子、氨基、羟基、烷基和氰基,则可提高其抗癌活性;若7位被大基团取代,化合物活性下降;当10与11位连有亚甲二氧基或亚乙二氧基、或7和9位的取代基连成六七元环、或9和10位相连成环时,均可使化合物抗癌活性改善;当12位有取代时,化合物活性明显降低。

2)E环是喜树碱类化合物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开环后抗癌活性消失;若将其20位上的羟基替换为卤素、氢或烷基,则抗癌活性下降;当环中的氧原子被氮、硫原子等替换或内酯结构变成酮、醚或胍后,抗癌活性也会消失;而若E环为七元内酯环(其对应化合物称高喜树碱),化合物化学性质则更稳定,抗癌活性提高; 20位羟基与氨基酸等分子成酯后,内酯环稳定性提高,化合物水溶性增强。

现已上市的喜树碱类药物有10-羟基喜树碱(HCPT,2)、拓扑替康(topotecan,TPT,3)、伊立替康( irinotecan, IRT,4)和贝洛替康(belotecan, BLT,CKD602,5),其中伊立替康在体内代谢为活性产物SN-38(6)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研究发现,拓扑替康与SN-38均为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和P糖蛋白的底物,部分肿瘤易对其产生耐药性。

因此,寻找不易引发肿瘤耐药性的TopoⅠ抑制剂显得尤为迫切。

目前,除上述已上市药物外,还有其它喜树碱类化合物处于研发阶段,有望成为抗肿瘤新药,如正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的NSC606985(7)和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S-CKD602、Gimatecan(ST1481,8)等。

3.2非喜树碱类
3.2.1吲哚并咔唑类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吲哚并咔唑类化合物BE-13793 (14)最早是从链轮丝菌属(Streptoverricillium)发酵液中分离获得的。

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可作用于TopoⅠ-DNA 可裂解复合物,抗癌机制与喜树碱类似。

而在其吲哚环氮原子上引入一个吡喃糖后得到的ED-110 (15)对TopoⅠ抑制能力与细胞毒活性都很强,但水溶性差。

因此,人们继续对ED-110进行结构改造,得到了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且毒性较小的化合物NB-506 (16),目前其已进入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此外,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此类化合物还有Edotecarin ( J-107088,17)、Becatecarin (NSC655649,18)和BMS-205749(19
3.2.2 茚并异喹啉酮类
NSC 314622(21)最初是在光花椒碱的合成过程中意外获得的一种茚并异喹啉酮类化合物,后受到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密切关注,该所在分析了NSC 314622对不同
来源的60种肿瘤细胞株的抑制活性后,确定其为一种TopoⅠ抑制剂。

该化合物在毫摩尔浓度下即可抑制TopoⅠ介导的DNA断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