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1、论述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新闻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表现:生存的需要;生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
第二,社会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
1、物质条件的制约:载体、传播工具;2、精神条件的制约:民族精神、国民性格、社会教育水平;3、社会制度的制约。
第三,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
两个极端倾向:夸大新闻传播的作用;给新闻传播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社会作用:1、马克思主义:宣传、鼓动、组织、社会监督——政治工具。
2、实用主义新闻观:环境监测、联系社会、传承社会精神遗产、娱乐——信息传播。
2.工业革命对近代报业的影响(1)工业革命使各国经济飞跃发展,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因之密切,人们对他们的信息需求大增。
(2)工业革命需要大量产业工人,从而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化的加快,社会的信息需求进一步提高。
(3)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急需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于是国民教育有所普及。
粗通文字的平民形成了新的读者群。
(4)由于邮电通信,印刷出版、交通运输的新进步,电报、电话、轮转印刷机、火车、轮船等新事物的出现,使得新闻的采集和传递更加迅速和便捷,报纸也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从而直接推动近代报业的成熟。
(5)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的繁荣。
广告数量大为增加,报纸不仅能在经济上自立,而且还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再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
(6)从政治上看,工业革命后阶级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逐步成长的工业无产阶级也在为自身的民主权利而斗争。
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新闻出版的自由度有所提高,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3、试论述大众化报业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政治民主化的完成。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发达资产阶级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学说深入人心,三权分离的民主政治秩序基本确立。
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

• 沃尔夫社演变
• 1870年,沃尔夫参加三社四新协定 第一 次世界大战期间,终止海外新闻业务。 战后,沃尔夫降格为国内通讯社 1933年, 德国法西斯上台,政府接管了沃尔夫社, 并将其改组为德国通讯社
• 1945年德国战败,德国通讯社解散 战后 德国被战胜国分别占领。
• 1946年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通讯社 (AND);该社为原民主德国的国家通 讯社。
• 1921年哈瓦斯社合并了“通用广告社”,控制了法 国报界广告收入的80%。
• 1940年,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哈瓦斯被德军接管。
• 同年12月,维希政府将哈瓦斯社改组为三个机构。 同时,该社一些爱国员工在国内外建立了四家反德 通讯社。
• 1944年,法国光复,在战时四家反德通讯社的基础 上,建立了官方的法新社。该社的社址、设备均来 自原哈瓦斯社。
• 1916年,路透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 1941年,琼斯引退,路透社再次改组, 由报业主联合会和英国报联社共同拥有 股权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路透社吸收澳大利 亚联合新闻社得为任何利益 集团或派别控制
• 路透社的宗旨
• 公正、独立、自由
• 1984年,路透社向社会公众出售部分普 通股票,但这并不影响四家拥有优先股 的集体股东的所有权
(二)、通讯社的历史前提
• 1、工业革命、市场化、城市化进程 • 2、通讯技术革命:电报 • 3、大众化报纸的兴起与发展
(三) 、通讯社的发展以国家实力为前提
• 1、通讯社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2、通讯社是国家软实力的具体表现 • 3、国家的强盛是通讯社发展的前提 • 4、例外的情形:日本、德国
• 美联社的性质 合作组织,会员均摊费 用,非赢利性
• 社务由社员大会产生的董事会主持,董 事会任命社长。经费由会员以股款的方 式分担。 国内90%的报纸为该社订户, 电台订户6000多家,海外订户8500多家。 1994年,收入3.7亿美元。
外国新闻传播史之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

通讯社的业务拓展还包括对新兴技术的运用。例如,利 用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提高新闻信 息的价值和影响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信息进行 自动化生产和分类,提高生产效率和准确性;利用云计 算技术建立大规模的云数据中心,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 存储能力。
通讯社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通讯社在新闻传播史上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它们不仅是新闻信息的生 产者和发布者,也是连接各个媒体 和用户的桥梁。通讯社通过提供及 时、准确、全面的新闻信息,满足 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影响了媒 体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定制化新闻服务
通讯社将更加注重提供定制化的新闻服务,以满 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兴趣。
全球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通讯社将更加注重国际 新闻的传播,加强与国际媒体的合作。
通讯社在未来的角色与影响
信息整合者
通讯社将扮演信息整合者的角 色,收集、整理和筛选来自各 种渠道的新闻信息,为受众提
供全面的新闻报道。
舆论引导者
通讯社将通过发布权威性和可 信度高的新闻信息,引导社会 舆论,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行业领导者
作为新闻传播业的重要参与者 ,通讯社将在新闻采集、发布 和传播方面发挥行业领导作用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19世纪30年代,随着电报技术的发明和普及,通讯社开始 逐渐兴起。其中,哈瓦斯通讯社、路透社和沃尔夫通讯社是 当时最著名的三家通讯社。
早期通讯社的发展
早期通讯社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这些通讯社在发 展初期,主要是为报纸提供新闻稿件,同时也为政府提供 情报和信息。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科技的进 步,通讯社开始扩大业务范围,向更多的领域提供新闻稿 件和服务。同时,通讯社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分社和办事处 ,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新闻网络。
西方通讯社发展史

201230715 林亚丹
目录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首批新闻通讯社的诞生和竞争 第三节:20世纪前期的兴衰演变 第四节:20世纪后期的发展变化 第五节:新闻通讯事业的现状
第一节:概说
1采集并向用户供应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报道和资料的专业传播机构。 是社会新闻流通的重要渠道,是各种新闻媒介以及许多企事业单位的重 要新闻来源· 2通常认为新闻通讯事业的主体就是指各类新闻咨询机构及其业务活动, 其主体是新闻通讯机构。 3· 新闻通讯事业传播新闻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经报刊、广播、电视等 大众媒介采用后再向广大公众传播;二是直接向个人或团体订户传送。 4新闻通讯事业常被称为“消息的总汇”“供应新闻的大动脉”,影响广 泛,有着左右舆论的作用。 5分类:因活动范围和实力大小分为国际通讯社和国内通讯社。 · 国内通讯社又分为三种:全国性的、地方性的和专业性质的。 各国新闻通讯社体制分类:私人经营、合作经营和国家经营。 6新闻通讯社有着明显的国际性特点。
美联社最初稿件只供给本社成员报纸,1945年以后开始向非成员报纸和电 台供稿。它是由美国报业(1300家报纸)和广播成员 ( 3890家电台、电 视台 ) 组成的新闻联合组织。全社工作人员约3000名,其中编辑、记者 1600多人。截至2005年年底,美联社的合作伙伴包括1700多家报纸,超 过5000家电视和广播电台。超过10万张新闻图片。243家新闻分社,在全 球121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
三、发展中国家新闻通讯事业的兴起
随着名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原来并无通讯 社的发展中国家开始陆续兴 办自己的新闻通讯事业,而原先有新闻通讯社 (往往不痛程度的依赖西方西 方通讯社)的发展中国家则将新闻通讯社归于政 府接管或组改,成为国家通 讯社现在发展中国家的通讯社占世界主要通讯 社总数一半以上,是国际新 闻通讯事业中的一重要支柱。 发展中国家新闻通讯社一半是国营的官方 通讯社,规模小,设备简陋 势力不强,大多只采写国内新闻,在人力、财 力和技术上都有诸多困难。
外国新闻传播史之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

外国新闻传播史之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是外国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通讯社以其快速、准确和全面的新闻报道,成为大众获取国际新闻的主要渠道。
本文将介绍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其对外国新闻传播的影响。
通讯社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
当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首个通讯社——法国的法新社(France Presse)在1835年成立。
其宗旨是为法国报纸提供海外新闻报道。
此后,随着需求的增长,法新社逐渐扩大了其服务范围,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讯社之一。
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法新社,在国际新闻市场上掘得一席之地。
英国的路透社(Reuters)在1851年成立,以金融新闻为主,并逐渐发展为全球最重要的通讯社之一。
德国的德国新闻社(DPA)、美国的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等通讯社相继成立,形成了通讯社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格局。
通讯社的兴起源于对新闻报道的需求。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报纸出版商和读者对获取及时而准确的国际新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通讯社通过建立分支机构、雇佣记者以及利用电报等新技术手段,能够快速、有效地报道新闻。
这使得报纸出版商不需要再独立派遣记者到各地采访,而是可以依赖通讯社直接获取新闻稿件。
通讯社的报道直接出现在各国报纸上,从而加快了新闻传播的速度。
通讯社的发展对外国新闻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通讯社提供了国际新闻的广泛覆盖。
由于通讯社建立了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和记者网络,因此他们能够报道范围广泛的新闻事件,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
这为读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新闻内容,有助于加强国际交流和理解。
其次,通讯社的快速报道促进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通讯社将新闻通过电报等快速传输技术迅速传送到各个报纸社,使得新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被报道出来。
这为读者提供了及时的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国际形势和事件的发展。
最后,通讯社的世界范围影响力加强了国际新闻的一体化。
通讯社

世界性通讯社的产生与发展(一)什么是通讯社1、商业报纸(b to c)2、通讯社(b to b)3、通讯社的种类4、通讯社产生后的影响(二)法新社前世今生1、哈瓦斯社的创立与发展(一个商人抓住了商业报纸崛起提供的商机)1783年生1806年买下《法兰西公报》,1814年破产1825年在巴黎编译外报,后创“信息编辑事务所”1835年挂牌“哈瓦斯”,《新闻报》《世纪报》等法国商业报刊是其客户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期间获得大发展1859年与路透、沃尔特通讯社瓜分世界新闻市场1870年“三社四边”协定p224哈瓦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沃尔夫:德国、奥地利、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俄国路透:英国、荷兰、远东1940年德占领巴黎,哈瓦斯瓦解2、法新社在哈瓦斯社基础上成立1、1945年9月31日戴高乐没收哈瓦斯资产,成立法新社性质:国有企业精神: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正确性,不接受党派控制管理:信托最高委员会160多个分社机构,拥有3000多家新闻订户(三)路透社的经营之道1、1851年创建路透社之前的窘困不堪的路透夫妇2、突破《广告晨报》,赢得事业兴旺发达之机(1851-1858)3、独家新闻建立世界声誉(1858-1915)(1)追求独家新闻:1859年提前拿到拿破仑三世的演讲稿,1865林肯遇刺麦克莱恩的独家详细报道,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停火、1956年3月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发表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1990年7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1年的苏联事变等,使路透社在快速报道重大国际事件方面赢得了声誉。
(2)全面地报道英国:1868年与英国报联社签订合同(3)赫伯特领导的路透社在1898-1908年达到历史黄金时期:1900年的“三明治独家新闻”记者麦凯的智慧让新闻得以传播4、今日路透(1915至今):琼斯1941年以后英国报联社和英国报业主联合社成为路透股东,经过改组后的路透社成立了托管会,声明在任何时候,路透社都不能落入任何单一利益集团或派别之手。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七讲

梁启超时代
• 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创办 《万国公报》,12月16日起改名为《中外纪闻》 。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少数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也开 始对新闻事业这一新生事物进行探讨和研究。
之后,王韬、郑观应等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发表了比 较系统的办报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以及其他主 要人物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无不对新闻学研究具有浓厚的兴 趣,提出了不少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十分有益的见解。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办报活动兴起后,革命派人士也对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作出了 不少贡献。
此外,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创建后,东北无线电长途 电话监督处也曾颁布过经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公署“镇威上将军公署 ”批准的《无线电广播条例》、《装设广播无线电收听器规则》和 《运销广播无线电接收器规则》3个地方性无线电广播事业法规。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一、外国新闻通讯社在华分支机构的建立
中国的新闻通讯事业,与近代报业一样,首先是由 外国人在中国创办通讯社开始的。1872年,路透社远 东分社在上海的设立,揭开了中国新闻通讯事业的第 一页。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配套题库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配套题库内容简介本书是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
本部分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详解。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章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第二章17世纪:新闻事业的“创世纪”第三章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第四章19世纪(上):从政党报刊到商业报刊第五章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第六章19世纪(下):大众社会与大众报刊第七章20世纪(上):电子媒介之广播篇第八章20世纪(中):电子媒介之电视篇第九章20世纪(下):电子媒介之网络篇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1精确新闻学[清华大学2014年研]答:精确新闻学又称精确新闻体、精确新闻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
由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其特点是用精确的数据、概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这一新闻报道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风行于美国新闻界,后传遍世界各国新闻界。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界开始运用这种新闻报道理论和方法报道新闻信息。
2棱镜门事件[清华大学2014年研]答:棱镜门事件是指发生在2013年的美国情报局泄密事件。
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诸多秘密被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自考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知识(20)

自考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知识(20)安莎通讯社:意大利。
新闻业务特点:①政治报道强调客不雅、公正。
②注重发展中国家的报道。
埃菲通讯社:西班牙语系国家中规模最大的通讯社。
共同社:日本最大的通讯社,半官方性质。
交流新闻社:1964年成立于罗马。
不是某个国家的通讯社,而是一批欧美新闻记者发丐组成的国际合作组织。
初创时意在架设拉丁美洲和欧洲之间的“新闻桥”,把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报道、改变世界新闻传播中的不平衡倾向作为本身的宗旨。
中东通讯社:埃及国家通讯社。
现在是阿拉伯世界最有影响的通讯社。
美洲通讯社:阿根廷的国家通讯社。
第七章广播电视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概说广播电视是本世纪发展起来的大众传播媒介。
它们是顺应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
广播的诞生过程:①无线电波的发现。
②无线电传送信号成功。
③无线电传送声音的实现。
④电台广播的诞生。
正式的电台广播: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办于匹兹堡的KDKA电台开播。
这是第一个向政府领取营业执照的电台,一般认为它的开播标记着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
广播事业的发展过程:1.20世纪20年代,是它的初创阶段。
2.20世纪30-40年代,是它的大发展阶段。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播事业在全世界趋于普及。
4.20世纪90年代,广播事业开始了新的飞跃。
电视的诞生过程:①电视技术的准备。
②实验性的电视播映。
③正式的电视播送。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电视发射台。
④电视发展的中断和恢复。
电视传播样式:电视媒介不竭从低级向高级、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
①彩色电视。
②卫星传播。
地面微波传送:是一种接力的方式的传播,每隔50公里摆布就要设立一个中继站,因而传送环节多,建设费用昂贵。
卫星传送比地面微波传送的环节少、覆盖面大、信号质量高、投资少,并且不受地形的限制,这就极大地促进了电视的普及和国际化。
③卫星直播电视:电视机用户安装简单的接收装置就能直接收看卫星传送来的节目。
80年代以后,卫星直播电视广泛使用于跨越国界的电视传播,成为国际电视的重要传播和接收方式④有线电视(电缆电视):把接收装置收到的电视信号用电缆传送到用户家中。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9世纪

第五章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通讯社概述1.通讯社的成因(1)通讯社,是一种以批量采集与批量供应新闻信息以及相关信息为主要职能的媒体。
(2)通讯社诞生于19世纪初的欧洲。
它和商业报刊一样,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都是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3)通讯社的出现,为报业提供了丰富的新闻,从而使以新闻为主的商业报刊获得长足发展。
尤其是世界性通讯社的拓展,才使全球新闻传播开始真正形成。
新闻传播领域的生产和消费,也开始呈现彼此分离的趋势。
(4)伴随整个社会生活的同步化、标准化、一律化等趋势,新闻传播也告别小农时代的各行其是,而越来越趋于统一一律的专业化操作,这就是工业革命以来日渐盛行的所谓“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其中包括一系列专业理念、职业操守、行业技能等。
2.通讯社的种类(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通讯社分为三类。
①国际通讯社。
比如,过去的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法新社等所谓四大通讯社。
②国家通讯社。
比如,新华社、德新社、安莎社、共同社等。
③专业通讯社。
(2)专业通讯社中最典型的,当数美国的“辛迪加”——又称为“特稿辛迪加”、“报业辛迪加”等。
①辛迪加是英文syndicate的音译。
所谓syndicate,是指向若干媒体同时出售特稿供同时发表的组织。
②它与一般通讯社的最大区别在于:辛迪加主要提供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特稿,故有“特稿辛迪加”之称;而一般通讯社的主要产品是新闻,以及新闻类材料如背景分析、人物专访、新闻评论等。
③辛迪加必须获得材料,然后把材料进行编辑(指书写材料和连环漫画),再送去制作。
制作人员将稿子准备就绪,发送各媒介机构。
④专业通讯社主要仰仗专栏作家。
专栏作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姑且称之为“精英型”(elite),另一类姑且称之为“大众型”(mass)。
精英型的专栏作家,以沃尔特·李普曼等为代表。
第七章 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

四、三边四社的影响
•《通讯社条约》对全球新闻传播格局的形成 与演化,特别是对国际通讯社的竞争与发展, 都产生了显而易见的深远影响。至今都可在 国际新闻传播秩序中发现其历史身影。
一、形成时期(1844—1900)
1、电报的发明和新闻电讯
莫尔斯——“上帝究竟干了些什么?”
2、港口新闻联合社 纽约新闻联合社 伊利诺伊联合新闻社 美联社(1900)
与 合 众 社 的 竞 争
形 成 过 程
斯通,“美联社之父”,5W+H报道模式
二、发展时期(1900年以来)
•美联社与路透社、哈瓦斯社等不同,它是一个不以盈 利为目的的合作社,是一个全国性的新闻合作组织和机 构,为加入该社的各报纸提供新闻服务。
一、通讯社的定义
•通讯社,是一种以批量采集与批量供应新闻 信息以及相关信息为主要职能的媒体。
《美国大百科全书》:通讯社
•《美国大百科全书》(1982):“通讯社是 在它的大多数大众媒介订户、用户或成员力 所能及的地理范围外和超乎各自的财力物力 限度外收集信息的组织。通讯社在大多数情 况下不直接向公众提供新闻。”
外收集和发布新闻。
五、中央社、新华社、中新社
•中央社(CNA):1924年广州。1927年迁南京,中华民国
国家通讯社。1949年,迁台北。 •新华社:1931年创建于瑞金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
年易名“新华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
职能有四:一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二是国家通讯社;三 是消息总汇;四是世界性通讯社。 •中新社(中国新闻社):由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1952年 创办于北京,以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为主要服务对象, 向境内外媒体供稿。
第七章 日本新闻史

三、战争中的日本报业
1、日本报业为对外战争大造舆论 、 原因:举国体制, 原因:举国体制,报业也被纳入到日本军国 主义体系; 主义体系;对外战争扩大了民族和国家的 生存空间;单向的舆论臣服了报纸言论; 生存空间;单向的舆论臣服了报纸言论; 报业硬实力显著增强( 报业硬实力显著增强(现代新式新闻事业 的实力),软力量相对落后( ),软力量相对落后 的实力),软力量相对落后(黄色新闻时 代的水准)。 代的水准)。 2、一战中的日本报业 、
日本近代报业
4、大众化报刊时期 、 面向下层读者的小报出现, 面向下层读者的小报出现,1874年《读卖新 年 闻》和1879年《朝日新闻》; 年 朝日新闻》 1887年报业开始商业化经营、市场化竞争 年报业开始商业化经营、 年报业开始商业化经营 杂志业: 西洋杂志》 杂志业:《西洋杂志》1867年,日本近代杂 年 志先驱; 世纪末步入繁盛期。 志先驱;到19世纪末步入繁盛期。 世纪末步入繁盛期
第七章 日本新闻史
一、日本早期报业 1、“瓦版”、“读卖瓦版”(日本早期报纸 读卖瓦版” 、 瓦版” 的雏形): ):17世纪出现在日本东京街头的 的雏形): 世纪出现在日本东京街头的 类似于近代报纸的出版物, 类似于近代报纸的出版物,这种单面印刷 品用粘土做成瓦坯,在上面雕以图文, 品用粘土做成瓦坯,在上面雕以图文,经 烧制定型后,印在纸面而成。 烧制定型后,印在纸面而成。 2、17-18世纪幕府时期的“锁国时代”, 世纪幕府时期的“ 、 - 世纪幕府时期的 锁国时代” 信息对内对外都很闭塞( 信息对内对外都很闭塞(海外唯一的信息 渠道《荷兰传闻书》 渠道《荷兰传闻书》
2、一战中的日本报业 、
大规模的战地新闻报道实践 一战中《朝日新闻》 一战中《朝日新闻》迅速崛起 报业开始出现垄断趋势 3、一战后到二战前的报业发展情况 、 报界与政府出现冲突, 报界与政府出现冲突,最终报纸为政府降服 关西记者大会” 白虹贯日”事件) (“关西记者大会”,“白虹贯日”事件)
新闻通讯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PPT

第三节
20世纪前期的兴衰演变
一、美国通讯社的崛起 二、路透社的调整 三、哈瓦斯社的瓦解 四、沃尔夫社的衰亡 五、塔斯社的创建 六、国内通讯社的发展
一、美国通讯社的崛起
美国是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报业发展后来居上,他们的新闻通 讯事业也随之迅速发展。 首先,美国联合通讯社(美联 社)不甘居于从属地位,1912年宣 告不受“三社四边协定”的约束, 逐步在国外扩张势力。 其次,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 两家新的通讯社:合众社和国际新 闻社。
第二节:首批新闻通讯社的诞生和竞争
新闻通讯事业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手抄新闻时代的新闻信,但是作为 专业机构的新闻通讯社则是在19世纪前期欧美工业革命之后才诞生的。 背景:(1)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飞跃,资本主义市场逐步形成。 (2)近代报业得以快速发展,他们对外地或外国新闻的需求大大 增加。(3)电信实业的兴起为新闻通讯社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首批创建的新闻通讯社有四家:法国的哈瓦斯社、德国的沃尔夫社、 英国的路透社、美国的港口新闻社(美联社)
六、早期的竞争和垄断
19世纪60年代,哈瓦斯通讯社、沃尔夫通讯社和路透通讯社分别在 法国、德国、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发展成为国际性通讯社。它们竭力扩大 和争夺市场,到60年代末基本上把世界新闻通讯市场瓜分完毕。为了确认 既成事实和势力范围,1870年1月17日,路透社、哈瓦斯社和沃尔夫社三 方签订了“联环同盟”。该协议以三大通讯社为主,美联社也参加了协议, 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把世界划 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 与发布,并规定互换新闻。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个协议名存实亡, 1934年在美国提议下终止,结束了四大通讯社垄断状况。 新闻通讯社从诞生时起就同本国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需要期,世界各地陆续兴办了一些新闻通讯社,但是他们的活动 范围一般都在国内。 其中,较早的为斯蒂法尼通讯社(1853、利尔摩.斯蒂法尼)随后在 欧洲出现的还有:奥地利国家电讯局(1860)、丹麦通讯社(1866)、 西班牙法布拉通讯社(1867)等。 日本在当时出现了好几个小通讯社,但存活时间都不久,其中时事通 讯社(1888)、新闻用达会社(1890)后来合并成帝国通讯社(1892) 成为当时日本最有影响力的通讯社。 大洋洲的新西兰在1879年成立了报联社,拉丁美洲的阿根廷成立了新 闻通讯社。
路透社外国新闻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合肥学院.docx

课程名称:外国新闻史课程代码:学时/学分:48 / 3要求具备知识和能力:外国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等适应专业:新闻学本科专业课程口的:外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和研究外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和现状的课程。
其任务在于开阔视野,鉴古察今,继承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国外经验教训,培养从宏观上把握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能力,以便今后能更好地从事新闻实践或理论研究,更好地为建设屮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服务。
主要内容:外国新闻史是高等学校新闻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主要涵盖17・20世纪外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重点是国外近百年来的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共分绪论、人类新闻传播的发轲期、17世纪:新闻事业的“创世纪”、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19世纪(一):政党报刊、19世纪(二): 四方自由主义报业(商业报刊一廉价报刊时期)、19世纪(三):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19世纪(四):大众社会与大众报刊、20世纪(一):电子媒介之广播篇、20世纪(二):电子媒介之电视篇、20世纪(二):电子媒介之网络篇、20 世纪(三人电子媒介之手机篇,共十二章。
教材和重要参考书:一、课程教材: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1、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 •罗伯茨:《美国新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5月。
3、郭亚夫、殷俊:《外国新闻传播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4、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6、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7、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
8、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5(褚)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

• 2、二战爆发,哈瓦斯社瓦解分裂。 二战爆发,哈瓦斯社瓦解分裂。 • 1944年 巴黎光复, 1944年,巴黎光复,在原哈瓦斯社基 础上建立法国通讯社—— ——法新社 础上建立法国通讯社——法新社
“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圣杯应当是客观性法则。如果 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圣杯应当是客观性法则。
他缺乏这些东西,其身份就会贬低,结果可能使其职 他缺乏这些东西,其身份就会贬低, 业遭到毁灭之灾。 阿特休尔) 业遭到毁灭之灾。”(阿特休尔)
合众国际社
UPI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美国第 二大通讯社,国际性通讯社之一。 二大通讯社,国际性通讯社之一。 1958年5月由合众社与国际新闻社 赫斯特创办) 月由合众社与国际新闻社(赫斯特创办 年 月由合众社与国际新闻社 赫斯特创办) 合并而成。总社在华盛顿。(合众社创办于1907 。(合众社创办于 合并而成。总社在华盛顿。(合众社创办于 国际新闻社成立于1909年)。 年,国际新闻社成立于 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社均发展成为国际性通讯 两社合并后,受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报业集团 社。两社合并后,受斯克里普斯 霍华德报业集团 控制。 控制。
• 肯特· 库珀 肯特· 宣称客观性法则作为一种至善至 新的道德法则,发展于美国, 新的道德法则,发展于美国,奉献于全世界 • 将记者的公正无私与法官、律师的专业伦理相提 将记者的公正无私与法官、 并论 • 斯通 : 5W1H,倒金字塔结构 5W1H,
3、影响 、 在西方新闻界,客观性法则被奉为神圣的职业理念。 在西方新闻界,客观性法则被奉为神圣的职业理念。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的新闻机构。
四、塔斯社(俄通社-塔斯社)
•1925年7月10日,经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和
苏联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联盟电讯社(Телеграфное Агентство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简称塔斯社(TACC),统管全苏的新 闻通讯工作。
•塔斯社受苏联人民委员会领导,负责在全苏联和国
三、通讯社产生的条件
•工业革命的进展,促成欧美经济、金融、贸 易的国际化,形成统一世界市场。 •通讯技术的革命(物质技术前提)。
•近代报业的初步发展,为通讯社提供了为数 众多的消息客户。
四、通讯社的类型
•纯商业性质通讯社:路透社、彭博社
•合作社性质通讯社:美联社、共同社
•国营性质的通讯社:新华社、塔斯社
•韦斯· 加拉格尔:将记者的公正无私与法官、律师 的专业伦理相提并论; •戈布莱特:“我的任务就是传播事实,我的机构不 允许我就我传播的事实作任何评论”
4、客观性法则的影响
•西方新闻界,客观性法则被奉为神圣的职业 理念。 •“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圣杯应当是客观性法 则。如果他缺乏这些东西,其身份就会贬低, 结果可能使其职业遭到毁灭之灾。”——阿 特休尔,《权力的媒介》,P153。
“迅速、准确、客观、公正”
“英国的贸易、电报公司和路透社丰富的消息来源
和声誉共同使伦敦成为世界新闻的中心” •1871年(20周年)、1891年(40周年)路透分别 被德国、英国分封爵位,声望和地位远超哈瓦斯、 沃尔夫。【1872年,上海路透社远东分社】
三、今日路透社
•在全球94个国家,200个城市设有营运处及 197所新闻分社,提供20多种语言的新闻, 几乎所有主要的新闻媒体都有订阅路透的新 闻。
•大通讯社可以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国际 有线通信网络,从而排挤中小通讯社的参与 竞争,垄断世界通信市场。无线通信使得任 何通讯社都可以迅速便捷的传送新闻,不受 电报线路的限制。
第七节
其他国家与地区的通讯社
一、合众国际社UPI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美国第二大通讯社,四大国际性通讯社之一。
2、客观性法则的由来
•客观性法则是由美联社最先提出并大力倡导 的,“美联社是客观性报道的先驱”。 •美联社的合作组织性质,会员利益千差万别。
•美联社对客观性法则的大力鼓吹。
3、美联社新闻人与客观性法则
•斯通 :5W1H,倒金字塔结构
•肯特· 库珀:宣称客观性法则作为一种至善至新的
道德法则,发展于美国,奉献于全世界
一、通讯社的定义
•通讯社,是一种以批量采集与批量供应新闻 信息以及相关信息为主要职能的媒体。
《美国大百科全书》:通讯社
•《美国大百科全书》(1982):“通讯社是 在它的大多数大众媒介订户、用户或成员力 所能及的地理范围外和超乎各自的财力物力 限度外收集信息的组织。通讯社在大多数情 况下不直接向公众提供新闻。”
一、19世纪三大通讯社——“三国演义”
• 法国:哈瓦斯社
• 德国:沃尔夫社
• 英国:路透社
二、三边四社的形成
•1870年,三大通讯社制定《通讯社条约》, 瓜分世界新闻市场,确立各自采集新闻和发 布新闻的势力范围。后来美国有参加,形成 “三边四社”。
三、三边四社的内容
•路透社:大英帝国下属的国家和东亚地区;
•法国:法新社(AFP) •西班牙:埃菲社(EFE)
通讯社分布(二)
•德国: 德新社(DPA)
•意大利: 安莎社(ANSA) •东欧:乌通社 •俄罗斯:俄塔社(ITAR-TASS)、俄新社(RIA Novosti)、 国际文传电讯社(Interfax)
•日本:共同社(Kyodo News) 、时事社(Jiji)、 同盟社
•哈瓦斯社: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和葡萄牙 帝国所属地区; •沃尔夫社:奥地利、德国、斯堪的纳维亚国 家和俄国的地域范围。 •纽约联合社:美国。
四、三边四社的影响
•《通讯社条约》对全球新闻传播格局的形成 与演化,特别是对国际通讯社的竞争与发展, 都产生了显而易见的深远影响。至今都可在 国际新闻传播秩序中发现其历史身影。
五、三边四社的瓦解
•一战后,《通讯社条约》名存实亡。
•1934年,各国通讯社开会宣布废除《通讯社 条约》和其他所有垄断性协定,遵循新闻自 由的原则。
六、瓦解的原因
第一:国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 一战后,德国沃尔夫社一蹶不振,而美联社、 合众社、国际新闻社脱颖而起,迅速崛起。
六、瓦解的原因
第二:无线通信打破有线通信垄断局面
《中国大百科全书》:通讯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1989): “以采集和发布新闻为主要职能,以报刊、 广播电台、电视台为主要对象的新闻机构。”
二、通讯社和商业报刊的关系
•商业报刊的崛起,对新闻的需求量大增,各 报不可能单独奔赴世界各地采集新闻,于是 专业化的新闻通讯社应运而生。
•通讯社为报业提供丰富的新闻,使以新闻为 主的商业报刊获得长足的发展。
外收集和发布新闻。
五、中央社、新华社、中新社
•中央社(CNA):1924年广州。1927年迁南京,中华民国
国家通讯社。1949年,迁台北。 •新华社:1931年创建于瑞金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
年易名“新华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
职能有四:一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二是国家通讯社;三 是消息总汇;四是世界性通讯社。 •中新社(中国新闻社):由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1952年 创办于北京,以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为主要服务对象, 向境内外媒体供稿。
•1944年,巴黎光复,在原哈瓦斯社基础上建 立法国通讯社——法新社。
一、成立
•1849年,沃尔夫在柏林创建沃尔夫通讯社,
利用电报收集和发布股票行情和经济信息。
•1855年,逐步增发政治新闻和其它非经济信
息,成为德国报刊的新闻供应者。
•1860年代后,沃尔夫社与哈瓦斯社、路透社
齐名世界三大通讯社。
五、通讯社的影响
•商业报刊的发展:凸显以新闻为主体
•新闻业务升级:客观主义、新闻专业主义
一、法新社
•法新社,即法国新闻社,Agence FrancePresse,成立于1944年,前身是“哈瓦斯通 讯社”。
二、哈瓦斯社
•哈瓦斯社,L'Agence Havas
•1832年,葡萄牙人哈瓦斯于巴黎成立翻译事 务所,经营翻译外报新闻的业务。 •1835年,翻译事务所正式易名哈瓦斯通讯社, 世界第一家通讯社(报纸的报纸)。 •传播手段:快马 → 信鸽 → 电报
•1958年5月由合众社与国际新闻社(赫斯特创办) 合并而成。总社在华盛顿。(合众社创于1907年, 国际新闻社创于1909年。二战后,两社均发展成为 国际性通讯社。)
•两社合后,经营不善,几度易主。1992年6月被设
在伦敦的中东广播中心公司买下。
二、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
•彭博新闻社于1981年由美国彭博资讯公司创 办,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公司。 •彭博社主要为一个经济资讯的平台,提供世 界各地的使用者使用其来交换资讯,它也提 供权威性的经济评论及观点。
•朝鲜半岛:朝中社(KCNA)、韩联社(Yonhap)
通讯社分布(三)
•东盟 : 越通社(TTXVN)、 马新社(Bernama)、泰通社(TNA)、
老挝巴特寮通讯社(KPL) 、柬新社(AKP)、 印尼安塔拉通讯社 (Antara)、 菲律宾通讯社(PNA) •印度:印度报业托拉斯(PTI) 、印度联合新闻社(UNI) •中东:中东社(埃及)(MENA))、 伊通社(伊朗)(IRNA) •拉丁美洲: 拉美社、加勒比通讯社
附录:通讯社分布(一)
•台湾:中央社(CNA)
•中国大陆:新华社(Xinhua)、 中新社(CNS) •香港:新华社香港分社 、中通社(CNA)、 中评社 · 经济通(ETNet)
•澳门:新华社澳门分社
•美国:美联社(AP)、合众国际社(UPI)、彭博新闻社 (Bloomberg News)
•英国:路透社(Reuters)
三、共同通信社
•总部位于东京港区的非营利合作通讯社,1945年11月成立,
由建于1936年的同盟通信社改组而成。 •共同社是“日本全国的报社、广播电台采取合作形式组织
的、以收发消息为目的的共同组织”。
•它与日本全国各报社、NHK等新闻机构通力合作,积极 开展着各项新闻报道活动。 •将日本国内的最新动态提供给世界上其他新闻机构,同时 将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新闻通过网络联机系统提供给日本
•大洋洲:澳联社(AAP)
•加拿大:加通社
•1848年,路透在哈瓦斯社担任译员。
•1850年,路透在德国亚琛设办通讯社。
•1851年,路透创办伦敦“路透通讯社”。
二、路透社的壮大
•1851-1858,业务限于商业金融界,无缘新 闻界。 •1858-1865,向新闻界拓展,攻下《泰晤士 报》“堡垒”
二、路透社的壮大
•1865年后,获得长足发展和良好声誉。
•一战前后随着美国国力提升和全球扩张,美联社开始 崛起。 •二战后三大通讯社名存实亡,美联社迅速向海外拓展, 庞大网络遍布全球。
三、美联社与客观性法则
1、客观性法则的内容
•客观性法则(objectivity)是在新闻报道中,力求客观、中 立、不带感情色彩,不加主观评判的一套报道原则以及一系 列相关手法。 •作为一种职业意识形态,客观性包括三项承诺: 独立(新闻应该不受政治压力的左右);平衡(新闻在表现 上应该不偏不倚);客观(新闻应该仅仅陈述事实,不能渗 透主观判断)” •“客观性法则三个基本内涵:事实与观点分开、不带感情 色彩、力求公正平衡”
一、形成时期(1844—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