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 100 {80
摧60
40 20
oooooooooqoqoooo拿 ∽寸”崞卜o。口o_.Nm寸In峪卜。。凸 也也也∞∞也、。卜卜卜卜卜卜卜卜卜卜 +++++++++++++++++ 口∞∞也也∞嶂∞∞田、。崞∞、。口∞∞ 譬譬2譬g冒冒回冒冒譬冒罐冒冒出g
图1 右线出口段地层
收稿日期:2007一09一17 作者简介:刘庭金(1976一),男,讲师,200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地下建 筑与工程系,工学博士。
鉴于现阶段对双向8车道特大断面低扁平率公路 隧道的建设较少,设计无标准的规范可参考,施工积累 的经验较少,从以下方面对目前国内建设规模最大的 广州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的建设情况进行较为 系统的介绍:(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2)隧道 出口段土样的室内试验结果;(3)隧道左右线问距、净 空断面尺寸和复合支护结构的设计;(4)隧道施工方 案及其主要施工流程;(5)工程事故及其原因探讨; (6)设计和施工需进一步探讨的部分课题;(7)隧道流 变及渗流效应研究创新点。以期对今后类似的特大断 面低扁平率公路隧道的建设有所裨益。
2工程地质条件
龙头山隧道所处地貌单元为长期风化剥蚀丘陵地 貌区,坡度一般为10。~30。。隧道进、出口处有残、坡 积层出露,其余地段为花岗岩及其风化层。进出口段 为V、Ⅵ级围岩,以砾质亚黏土为主;洞身段以弱~微 风化二长花岗岩为主,为Ⅱ~Ⅳ级围岩,岩性为硬质 岩,岩体较为完整。隧道右线出口段地质纵断面见图 1,地层从上往下依次为坡残积土、全~强和弱~微风 化花岗岩,其中上部地层条件较差,以砾质亚黏土为 主,且土层中夹杂孤石(全风化花岗岩地层中存在的 球状风化物),见图.2,孤石的存在导致土层强度和稳 定性降低,受隧道洞口施工扰动和地下水渗透力作用, 易诱发上方土层发生顺层滑坡。洞身段围岩较为完 整,施工过程未揭露该工程勘察报告中所反映的K6+ 225~K6+250地段处的构造破碎带,但局部地段存在 节理,施工过程裂隙水出露。
[7]严宗雪,宫成兵.龙头山隧道防排水技术[J].公路隧道,2005,50 (2):42—46.
1 工程概况
广州龙头山隧道位于同三、京珠国道主干线绕广
州公路东环段,地处广州市黄埔区南岗大庄村,进口为 南岗大庄村西南侧,出口为龙头山森林公园。隧道设 计行车速度为100 km/h,路线按上、下行分离式隧道 设计,左线长l 010 m,右线长1 006 m,最大开挖宽度为 21.47 m,最大开挖高度为13.56 m(含仰拱),最大开 挖面积为229.4 m2,隧道净宽18。O m,净高5 m,为目 前国内建设规模最大的分离式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
(5)隧道预警值确定。从支护结构受力、隧道二 衬变形等综合确定隧道预警值。
(5)爆破的影响。龙头山隧道工程临近存在油 库,为此,需考虑爆破对油库的影响。
8 流变和渗流效应研究创新点
限于篇幅所限,不详细介绍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 路隧道的流变和渗流效应研究成果,在此仅介绍该研 究的主要创新点。
通过开展流变效应研究,获得了特大断面隧道工 程围岩压力、支护结构受力和隧道变形随隧道施工及 运营过程的分布和发展规律,为深化认识特大断面隧 道围岩压力、支护结构受力发展和完善特大断面隧道 支护结构设计理论提供了依据。未考虑围岩流变效应 的复合支护结构设计理论,在确定围岩压力时,主要通 过经验系数确定初期支护和二衬各自所承担的围岩压 力,具有较大的人为因素,而考虑围岩流变效应的复合 支护结构设计理论,则可获得隧道初期支护和二衬各 自所承担的围岩压力,并可确定隧道变形和支护结构 受力的发展全过程,进而判断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结构 受力安全性,优化隧道复合支护结构设计参数,确保隧 道施工及运营安全。
李小林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710054)
摘要:以井深270m的通风竖井为例,简要阐述确定竖井施 工方案需考虑的因素及主要设备的选用方法。
关键词:高速公路隧道;山岭隧道;竖井;施工
中图分类号:U459.4
文献标识码:B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章编号:1004—2954(2008)01—0079—03
随着隧道修建技术的发展,铁路、公路隧道的长度 不断刷新记录。随之而来的是为了缩短工期,在某些 特定环境条件下有可能选择竖井作辅助坑道,增加施 工工作面;而长大公路隧道的通风竖井更是不可缺少 的构筑物。相对隧道、横洞、斜井而言,竖井的施工难 度要大得多,它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提升设备,而且施 工安全要求高,制约因素多进度慢。笔者以苍岭隧道 1号通风竖井的施工方案为例,与工程界的同仁们进
图10左线出口右导左侧壁坍塌 工程事故3为右线出口左导初期支护被挤出,见 图11。事故主要原因与事故2类似,其中被挤出的侧 壁支护结构曲率小于事故2的侧壁支护结构曲率。 7相关研究课题 基于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修建中存在的相 关问题,笔者认为,需对大跨度低扁平率公路隧道以下
78 万方数据
图11 右线出口左导初期支护被挤出
竖井位于与隧道轴线近乎正交的一山谷中,谷深 坡陡,林木繁茂,两侧自然坡度在40。以上。进场道路’
等方面较为系统的介绍了目前国内建设规模最大的龙 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的建设情况,为特大断面低 扁平率公路隧道的建设提供借鉴,积累经验,以期提高 今后类似特大断面低扁平率公路隧道的修建水平。
截至目前,龙头山隧道工程已施工完毕,除施工 阶段在隧道进出洞口发生的3次工程事故外,隧道施 工整体进展胜利,隧道二衬未出现开裂和渗漏水等 病害。 参考文献:
和水文地质情况;(2)隧道出口段的土样室内试验结果;(3)隧道
左右线间距、净空断面尺寸和复合支护结构设计;(4)双侧壁导
坑法和台阶法隧道施工方案及其所对应的主要施工流程;(5)现
场发生的工程事故及其原因探讨;(6)在设计和施工领域需进一
步探讨的部分课题;(7)流变和渗流效应研究创新点。
关键词:隧道工程;双洞8车道;支护结构设计;施工方案;流变
深化认识隧道流变效应和地下水渗流效应,为完 善隧道复合支护结构的耐久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前提, 为确保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提供了保证。隧道复合支 护结构的耐久性,与隧道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发展和 地下水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未考虑流变和地下水渗流 效应的耐久性研究,难以真实反映隧道复合支护结构 受力和地下水环境的发展变化状态,而考虑隧道流变 和地下水渗流效应,则可较真实反映隧道支护结构受 力和地下水环境的真实状态,为进一步合理研究隧道 耐久性提供了重要前提。
通过开展渗流效应研究,获得了地下水压力随时 间发展规律,并确定了二衬外水压力与隧道排水量关 系,了解了围岩裂隙对隧道地下水位下降和地层变形 的影响。未考虑地下水渗流效应的隧道支护结构设计
铁道标准设计RAILWAY STANDARD DESIGN 2008(1)
·隧道/地下工程·
山岭隧道竖井施工方案
[1]黄伦海.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方案研究[J].公路,2005<9):
206—211.
[2] 吴梦军,黄伦海.4车道公路隧道动态施工力学研究[J].岩石力 学与工程学报,2006(增1):3057—3062.
[3] 王应富,蒋树屏,张永兴.4车道隧道动态施工力学研究[J].公路 交通科技,2005,22(6):134—137.
工程事故1为隧道右线进口塌方,见图9。事故 主要原因为隧道上方覆土过浅和山体偏压造成。山体 沿隧道纵、横向均存在偏压,其中横向偏压较明显,受 到隧道洞口施工扰动,导致土层沿隧道纵向滑动,从而 造成隧道进口塌方。
图9隧道右线进口塌方照片
工程事故2为左线出口右导左侧壁坍塌,见图 10。其中导坑和侧壁的左右方向根据人背向图8隧道 而定。事故主要原因为:隧道核心土形状为Y形,造 成隧道上方土体压力向核心土部位传递,致使核心土 初期支护侧壁侧向压力急剧增大;上方孤石的存在,进 一步降低了隧道上方砾质亚黏土的强度;地下水的渗 透力作用;水力作用造成砾质亚黏土中细小颗粒流失, 导致土层强度降低;侧壁支护结构脚部未锁定,初期支 护结构未封闭;出口段左、右线最小净距偏小,仅为 20.8 m,造成左、右线隧道施工相互扰动。
·隧道/地下工程·
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
刘庭金,莫海鸿,房营光
(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 510640;2.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
摘 要:为提高我国特大断面低扁平率公路隧道的修建水平,从
以下7方面对目前国内建设规模最大的广州龙头山双洞8车道
公路隧道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1)工程地质
9 结语
从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净空断面尺寸和支护结构 设计、隧道施工方案、施工事故、流变和渗流效应创新
铁道标准设计RA儿WAY STANDARD DESIGN 2008(j)
万方数据
行切磋,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1 概况
1.1 工程简况 苍岭隧道位于台(州)缙(云)高速公路西段,左洞
全长7 536 m(K94+760~K102+296),右洞全长7 605 ITI(K94+760~K102+365)。1号竖井中心位置位于 左线K97+611.5左侧,垂直距离91.7 m处。井身围 岩主要为熔结灰岩、花岗斑岩、霏细斑岩等,岩质坚硬、 性脆,除井口及以下一定范围内属于Ⅵ、V级围岩外, 其余均属Ⅲ级围岩。竖井设计净空尺寸为10 m×7 m 的圆角矩形,用中隔板将井筒分为送风道和排风道 (图1)。竖井下设计有送风通道、排风通道、逃生通 道、运输通道、机房等将竖井与主洞相连。 1.2 施工环境
效应;渗流效应
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54(2008)01—0076—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逐步 出现了单洞4车道公路隧道…,如已建成的贵州大阁 山隧道和沈大高速韩家岭隧道。目前,针对特大断面 低扁平率的单洞4车道公路隧道建设已开展部分研 究。黄伦海…、吴梦军旧1、王应富¨1等研究了4车道 公路隧道的施工方案和动态施工力学。刘新荣等。4 o 介绍了4车道公路隧道特点及需解决的几个问题。黄 伦海等”1介绍了深圳雅宝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的设 计。宫成兵等‘6。介绍了广州龙头山隧道的结构设计 与施工方案。严宗雪等¨o介绍了龙头山隧道的防排 水技术。
收稿日期:2007—08一07 作者简介:李小林(1955一),男,高级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兰州铁道 学院铁道工程专业,工学学士。
理论,在确定地下水外水压力时,主要根据隧道开挖后 围岩壁面地下水活动情况,选用相应的折减系数,对地 下水静水压力进行相应折减确定。而考虑隧道地下水 的渗流效应,则可直接通过地下水渗流计算确定隧道 外水压力与隧道排水量关系,以及地下水位和地层变 形随时间发展过程,并可综合考虑地层注浆的封堵效 应和围岩裂隙效应等,完善了隧道复合支护结构设计 理论中对隧道外水压力的确定。
[4]刘新荣,孙翔,蒋树屏,等.4车道公路隧道特点及其所需解决 的几个问题[J].地下空间,2003,23(4):437—439.
[5] 黄伦海,秦峰,龚世强.雅宝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设计[J].现 代隧道技术,2005,42(4):5—8.
[6] 宫成兵,张武祥,杨彦民.大断面单洞4车道公路隧道结构设计与 施工方案探讨[J].公路,2004,6:177—182.
76 万方数据
图2出口上方地表孤石 铁道标准设计 RAILwAY s础圆DARD DESIGN 2008 t 1)
万方数据
·隧道/地下工程·
刘庭金,莫海鸿,房营光一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
6施工事故及原因探讨
就整体建设质量而言,龙头山隧道工程是很成功 的,二衬基本未出现裂缝和渗漏水等病害。但在施工 过程也曾出现过3次工程事故,现记录于此,以期在今 后类似的公路隧道建设引起关注。
方面开展进一步探讨。 (1)围岩压力确定。对围岩压力进行实测,探讨
围岩压力分布模式及其大小,提出确定围岩压力的计 算方法。
(2)支护结构和断面形式的优化。需综合考虑隧 道的功能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3)进出洞口的安全保障。如何减小上方孤石对 隧道施工的干扰,确保边坡稳定的加固措施。
(4)施工方案及其主要施工工艺。合理确定导坑 开挖面积、临时支护结构曲率、支护结构架设与拆除时 机等。
摧60
40 20
oooooooooqoqoooo拿 ∽寸”崞卜o。口o_.Nm寸In峪卜。。凸 也也也∞∞也、。卜卜卜卜卜卜卜卜卜卜 +++++++++++++++++ 口∞∞也也∞嶂∞∞田、。崞∞、。口∞∞ 譬譬2譬g冒冒回冒冒譬冒罐冒冒出g
图1 右线出口段地层
收稿日期:2007一09一17 作者简介:刘庭金(1976一),男,讲师,200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地下建 筑与工程系,工学博士。
鉴于现阶段对双向8车道特大断面低扁平率公路 隧道的建设较少,设计无标准的规范可参考,施工积累 的经验较少,从以下方面对目前国内建设规模最大的 广州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的建设情况进行较为 系统的介绍:(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2)隧道 出口段土样的室内试验结果;(3)隧道左右线问距、净 空断面尺寸和复合支护结构的设计;(4)隧道施工方 案及其主要施工流程;(5)工程事故及其原因探讨; (6)设计和施工需进一步探讨的部分课题;(7)隧道流 变及渗流效应研究创新点。以期对今后类似的特大断 面低扁平率公路隧道的建设有所裨益。
2工程地质条件
龙头山隧道所处地貌单元为长期风化剥蚀丘陵地 貌区,坡度一般为10。~30。。隧道进、出口处有残、坡 积层出露,其余地段为花岗岩及其风化层。进出口段 为V、Ⅵ级围岩,以砾质亚黏土为主;洞身段以弱~微 风化二长花岗岩为主,为Ⅱ~Ⅳ级围岩,岩性为硬质 岩,岩体较为完整。隧道右线出口段地质纵断面见图 1,地层从上往下依次为坡残积土、全~强和弱~微风 化花岗岩,其中上部地层条件较差,以砾质亚黏土为 主,且土层中夹杂孤石(全风化花岗岩地层中存在的 球状风化物),见图.2,孤石的存在导致土层强度和稳 定性降低,受隧道洞口施工扰动和地下水渗透力作用, 易诱发上方土层发生顺层滑坡。洞身段围岩较为完 整,施工过程未揭露该工程勘察报告中所反映的K6+ 225~K6+250地段处的构造破碎带,但局部地段存在 节理,施工过程裂隙水出露。
[7]严宗雪,宫成兵.龙头山隧道防排水技术[J].公路隧道,2005,50 (2):42—46.
1 工程概况
广州龙头山隧道位于同三、京珠国道主干线绕广
州公路东环段,地处广州市黄埔区南岗大庄村,进口为 南岗大庄村西南侧,出口为龙头山森林公园。隧道设 计行车速度为100 km/h,路线按上、下行分离式隧道 设计,左线长l 010 m,右线长1 006 m,最大开挖宽度为 21.47 m,最大开挖高度为13.56 m(含仰拱),最大开 挖面积为229.4 m2,隧道净宽18。O m,净高5 m,为目 前国内建设规模最大的分离式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
(5)隧道预警值确定。从支护结构受力、隧道二 衬变形等综合确定隧道预警值。
(5)爆破的影响。龙头山隧道工程临近存在油 库,为此,需考虑爆破对油库的影响。
8 流变和渗流效应研究创新点
限于篇幅所限,不详细介绍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 路隧道的流变和渗流效应研究成果,在此仅介绍该研 究的主要创新点。
通过开展流变效应研究,获得了特大断面隧道工 程围岩压力、支护结构受力和隧道变形随隧道施工及 运营过程的分布和发展规律,为深化认识特大断面隧 道围岩压力、支护结构受力发展和完善特大断面隧道 支护结构设计理论提供了依据。未考虑围岩流变效应 的复合支护结构设计理论,在确定围岩压力时,主要通 过经验系数确定初期支护和二衬各自所承担的围岩压 力,具有较大的人为因素,而考虑围岩流变效应的复合 支护结构设计理论,则可获得隧道初期支护和二衬各 自所承担的围岩压力,并可确定隧道变形和支护结构 受力的发展全过程,进而判断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结构 受力安全性,优化隧道复合支护结构设计参数,确保隧 道施工及运营安全。
李小林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710054)
摘要:以井深270m的通风竖井为例,简要阐述确定竖井施 工方案需考虑的因素及主要设备的选用方法。
关键词:高速公路隧道;山岭隧道;竖井;施工
中图分类号:U459.4
文献标识码:B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章编号:1004—2954(2008)01—0079—03
随着隧道修建技术的发展,铁路、公路隧道的长度 不断刷新记录。随之而来的是为了缩短工期,在某些 特定环境条件下有可能选择竖井作辅助坑道,增加施 工工作面;而长大公路隧道的通风竖井更是不可缺少 的构筑物。相对隧道、横洞、斜井而言,竖井的施工难 度要大得多,它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提升设备,而且施 工安全要求高,制约因素多进度慢。笔者以苍岭隧道 1号通风竖井的施工方案为例,与工程界的同仁们进
图10左线出口右导左侧壁坍塌 工程事故3为右线出口左导初期支护被挤出,见 图11。事故主要原因与事故2类似,其中被挤出的侧 壁支护结构曲率小于事故2的侧壁支护结构曲率。 7相关研究课题 基于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修建中存在的相 关问题,笔者认为,需对大跨度低扁平率公路隧道以下
78 万方数据
图11 右线出口左导初期支护被挤出
竖井位于与隧道轴线近乎正交的一山谷中,谷深 坡陡,林木繁茂,两侧自然坡度在40。以上。进场道路’
等方面较为系统的介绍了目前国内建设规模最大的龙 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的建设情况,为特大断面低 扁平率公路隧道的建设提供借鉴,积累经验,以期提高 今后类似特大断面低扁平率公路隧道的修建水平。
截至目前,龙头山隧道工程已施工完毕,除施工 阶段在隧道进出洞口发生的3次工程事故外,隧道施 工整体进展胜利,隧道二衬未出现开裂和渗漏水等 病害。 参考文献:
和水文地质情况;(2)隧道出口段的土样室内试验结果;(3)隧道
左右线间距、净空断面尺寸和复合支护结构设计;(4)双侧壁导
坑法和台阶法隧道施工方案及其所对应的主要施工流程;(5)现
场发生的工程事故及其原因探讨;(6)在设计和施工领域需进一
步探讨的部分课题;(7)流变和渗流效应研究创新点。
关键词:隧道工程;双洞8车道;支护结构设计;施工方案;流变
深化认识隧道流变效应和地下水渗流效应,为完 善隧道复合支护结构的耐久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前提, 为确保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提供了保证。隧道复合支 护结构的耐久性,与隧道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发展和 地下水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未考虑流变和地下水渗流 效应的耐久性研究,难以真实反映隧道复合支护结构 受力和地下水环境的发展变化状态,而考虑隧道流变 和地下水渗流效应,则可较真实反映隧道支护结构受 力和地下水环境的真实状态,为进一步合理研究隧道 耐久性提供了重要前提。
通过开展渗流效应研究,获得了地下水压力随时 间发展规律,并确定了二衬外水压力与隧道排水量关 系,了解了围岩裂隙对隧道地下水位下降和地层变形 的影响。未考虑地下水渗流效应的隧道支护结构设计
铁道标准设计RAILWAY STANDARD DESIGN 2008(1)
·隧道/地下工程·
山岭隧道竖井施工方案
[1]黄伦海.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方案研究[J].公路,2005<9):
206—211.
[2] 吴梦军,黄伦海.4车道公路隧道动态施工力学研究[J].岩石力 学与工程学报,2006(增1):3057—3062.
[3] 王应富,蒋树屏,张永兴.4车道隧道动态施工力学研究[J].公路 交通科技,2005,22(6):134—137.
工程事故1为隧道右线进口塌方,见图9。事故 主要原因为隧道上方覆土过浅和山体偏压造成。山体 沿隧道纵、横向均存在偏压,其中横向偏压较明显,受 到隧道洞口施工扰动,导致土层沿隧道纵向滑动,从而 造成隧道进口塌方。
图9隧道右线进口塌方照片
工程事故2为左线出口右导左侧壁坍塌,见图 10。其中导坑和侧壁的左右方向根据人背向图8隧道 而定。事故主要原因为:隧道核心土形状为Y形,造 成隧道上方土体压力向核心土部位传递,致使核心土 初期支护侧壁侧向压力急剧增大;上方孤石的存在,进 一步降低了隧道上方砾质亚黏土的强度;地下水的渗 透力作用;水力作用造成砾质亚黏土中细小颗粒流失, 导致土层强度降低;侧壁支护结构脚部未锁定,初期支 护结构未封闭;出口段左、右线最小净距偏小,仅为 20.8 m,造成左、右线隧道施工相互扰动。
·隧道/地下工程·
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
刘庭金,莫海鸿,房营光
(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 510640;2.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
摘 要:为提高我国特大断面低扁平率公路隧道的修建水平,从
以下7方面对目前国内建设规模最大的广州龙头山双洞8车道
公路隧道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1)工程地质
9 结语
从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净空断面尺寸和支护结构 设计、隧道施工方案、施工事故、流变和渗流效应创新
铁道标准设计RA儿WAY STANDARD DESIGN 2008(j)
万方数据
行切磋,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1 概况
1.1 工程简况 苍岭隧道位于台(州)缙(云)高速公路西段,左洞
全长7 536 m(K94+760~K102+296),右洞全长7 605 ITI(K94+760~K102+365)。1号竖井中心位置位于 左线K97+611.5左侧,垂直距离91.7 m处。井身围 岩主要为熔结灰岩、花岗斑岩、霏细斑岩等,岩质坚硬、 性脆,除井口及以下一定范围内属于Ⅵ、V级围岩外, 其余均属Ⅲ级围岩。竖井设计净空尺寸为10 m×7 m 的圆角矩形,用中隔板将井筒分为送风道和排风道 (图1)。竖井下设计有送风通道、排风通道、逃生通 道、运输通道、机房等将竖井与主洞相连。 1.2 施工环境
效应;渗流效应
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54(2008)01—0076—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逐步 出现了单洞4车道公路隧道…,如已建成的贵州大阁 山隧道和沈大高速韩家岭隧道。目前,针对特大断面 低扁平率的单洞4车道公路隧道建设已开展部分研 究。黄伦海…、吴梦军旧1、王应富¨1等研究了4车道 公路隧道的施工方案和动态施工力学。刘新荣等。4 o 介绍了4车道公路隧道特点及需解决的几个问题。黄 伦海等”1介绍了深圳雅宝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的设 计。宫成兵等‘6。介绍了广州龙头山隧道的结构设计 与施工方案。严宗雪等¨o介绍了龙头山隧道的防排 水技术。
收稿日期:2007—08一07 作者简介:李小林(1955一),男,高级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兰州铁道 学院铁道工程专业,工学学士。
理论,在确定地下水外水压力时,主要根据隧道开挖后 围岩壁面地下水活动情况,选用相应的折减系数,对地 下水静水压力进行相应折减确定。而考虑隧道地下水 的渗流效应,则可直接通过地下水渗流计算确定隧道 外水压力与隧道排水量关系,以及地下水位和地层变 形随时间发展过程,并可综合考虑地层注浆的封堵效 应和围岩裂隙效应等,完善了隧道复合支护结构设计 理论中对隧道外水压力的确定。
[4]刘新荣,孙翔,蒋树屏,等.4车道公路隧道特点及其所需解决 的几个问题[J].地下空间,2003,23(4):437—439.
[5] 黄伦海,秦峰,龚世强.雅宝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设计[J].现 代隧道技术,2005,42(4):5—8.
[6] 宫成兵,张武祥,杨彦民.大断面单洞4车道公路隧道结构设计与 施工方案探讨[J].公路,2004,6:177—182.
76 万方数据
图2出口上方地表孤石 铁道标准设计 RAILwAY s础圆DARD DESIGN 2008 t 1)
万方数据
·隧道/地下工程·
刘庭金,莫海鸿,房营光一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
6施工事故及原因探讨
就整体建设质量而言,龙头山隧道工程是很成功 的,二衬基本未出现裂缝和渗漏水等病害。但在施工 过程也曾出现过3次工程事故,现记录于此,以期在今 后类似的公路隧道建设引起关注。
方面开展进一步探讨。 (1)围岩压力确定。对围岩压力进行实测,探讨
围岩压力分布模式及其大小,提出确定围岩压力的计 算方法。
(2)支护结构和断面形式的优化。需综合考虑隧 道的功能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3)进出洞口的安全保障。如何减小上方孤石对 隧道施工的干扰,确保边坡稳定的加固措施。
(4)施工方案及其主要施工工艺。合理确定导坑 开挖面积、临时支护结构曲率、支护结构架设与拆除时 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