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对现代公司管理理念的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大学》对现代公司管理理念的启示
摘要 (2)
绪论 (3)
一、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3)
(一)不奉行“利益至上”原则 (4)
(二)宽厚待人,凝聚人心 (5)
二、见贤不能举、举而不能先 (6)
(一)不嫉妒、无私心 (6)
(二)贤能者居上 (7)
三、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8)
(一)坚持原则,守住底线 (9)
(二)多方考虑,抓大放小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摘要
中国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尤其是《大学》的管理思想具有超前性。
其“明德”的本源观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对于一家现代化的企业而言,《大学》的财富观、人才观、用人之道包含着让企业基业长青的智慧本源。
这三个方面的丰富启示,可以帮助现代企业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己的和谐企业管理理念,形成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中国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风格。
关键词:大学、管理思想、财富观、人才观、用人之道
绪论
中国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出现为中华文明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这些思想的精髓已经积累了数千年,对现代公司的管理产生了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其中《大学》是《礼记》的第42章,总共1546字。
其中平天下的管理思想非常具有前瞻性。
作为以明德为基础的儒家文化经典之一。
其对明德、新民始,对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了全面阐述,其中蕴含着的智慧体现了儒家对于财富的和谐生产、使用及存留,人才的发掘使用以及选人用人的标准等诸多方面的智慧。
公司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价值价值观的认同是保证,企业精神是关键的核心。
通过建立适合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可以将企业与民族文化遗产一起进一步塑造成具有中国民族底蕴特色的中式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
一、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大学》谈及对财富的看法总是反映出对财富本源的理解,并且对财富的本源进行了简短而深刻的讨论。
其认为,决定财富的关键“明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文化对财富来源的看法。
作为经济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公司最重要的业务目标之一就是利润。
可以说,公司不仅从社会中受益,而且还作为自身创造大量财富的重要动力。
但是,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内部的“德”与利益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
只有调和“德”与利益之间的纠纷,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德是《大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被认为是财富的根源。
《大学》开篇便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1]。
这里的“明德”,朱熹在他的《大学章句集注》里这样解释:“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但为气享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
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
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2]。
由此可见,朱熹认为“美德”是存在于天地之间人类本来的天性。
是“具众理而应万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治国). 北京中华书局.2012.P10
事”,但是,人类是“光明的美德”,必须“从头恢复”,因为这种人类原始的美德有时会“淡化”,因为它受人自身欲望的影响和约束。
为人欲所影响、约束,因此时而“昏”,故人须得“明德”。
因此,国家或企业领导人必须首先注意自己的道德。
只有在道德上具备了成就才会得到公众的支持,在公众的支持下才能有土地或财富。
所有一切道德都是根本,财富才是最后。
同样,如果国家或企业的领导人轻视根本而注重末节,与员工争夺微薄的利润而实践劫夺之术。
虽然有助于领导者的财富积累,但最终的结果是将使员工离心,直至人心离散。
只有将财富分配给人民,让员工获得利益才可以使人心聚集。
其中,这就是君子与小人,金钱和絜矩之道之间的关系的整体说明。
(一)不奉行“利益至上”原则
《大学》将“德”视为财富的来源。
可以说,对于国家或企业的领导者来说,道德的修炼是重中之重,金钱只是最后需要考虑的,如果返本求末,就会失去人民或员工的支持和国家稳定的基础,就无法谈论社会和谐或发展壮大。
如果需要财富,则必须首先建立坚实的基础。
换句话说,在“道德”建设中,团结员工的心,稳定企业的基础。
这样,公司发展壮大,业务顺利,员工安居乐业,财富也自然源源不断。
对于现代公司而言,这种“德”不仅是企业领导者和高级员工所要求的“显而易见的”“道德”,而且还是整个企业文化的核心。
因此,尽管生产,运营和财富创造是公司最重要的目标,但并不是唯一的目标。
当资金过于集中在公司领导手中时,人心就会离散,公司的基础和未来的发展也避免不了会受到影响。
实际上,和谐的财富观在企业文化层面可以说是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以及员工的团队合作和归属感。
正如学者所言,“建立企业文化必须有一个综合的指导思想,要有核心的领导者,并应该秉持《大学》提倡的“道德”思想。
简而言之,这是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思维方式的企业管理的基础。
企业的理念和核心文化中如果没有这些“道德”作为基础,公司就无法长期汇集人心,扎根经济从而为社会创造财富。
好像现在有些公司一直都是盈利状态的,订单一直都做不完。
但又不舍得出高价请人,制度管理又不够人性化。
过于低的利润和
苛刻的制度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有经验和有能力的人又不愿意来。
所以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就国家而言,财富的创造只是第一步,有时财富的分配比财富本身更重要,如果利益的分配不均,便容易导致民心涣散,那么国家的基础也会被动荡的人心所动摇。
因此,如何正确分配得到的利益,合理的分配给人民就是《大学》中强调的财富观念。
《大学》称“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3],正是说如果如果以散播财富的心态来处理财富分配问题,那么人们的心就会聚集起来,人民得到了利益则更愿意接受管理。
这显然是对于财富分配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可行的指导方向方向。
(二)宽厚待人,凝聚人心
许多学者认为“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论语》在孔子随处可见“仁”的章句。
从儒家经典开始,“仁”意味着人性的真实本性和礼貌的表现,并且是一个以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的行为。
简而言之,将“己所欲予人、己所不欲不施于人”,贯彻的人可以称为“仁”。
《大学》将“仁”与创造财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曰:“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意思就是仁者散财并获得人民的支持,而不仁者则靠失去人民的支持获得财富。
因此,财富之一来源就是“仁”。
其中包含的真性情与财富之联系有很大的关系”。
即使是从现代企业经营者的角度来看同样如此。
只有当企业领导者倡导这种宽厚待人的“仁”,并将财富分享出去的时候,这种“人性化”的公司才会凝聚人心,从而得到拥护。
真正关心下属,员工和消费者,并对自己和他人充满同情。
下属和员工对上司和工作负责,的公司才可以长久的创造财富。
联系《大学》“未有上好仁而卜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4],即从未听说过一个老板会以仁德的心照顾下属,但下属并不领情甚至不忠于老板的。
因此,一个具有仁德心的老板一定会有好下属,老板仁德的对待下属。
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会出现下属做一半丢一半,或者出现国家财产散失的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大学》认为只有仁慈地由己及人爱护对待他人的“仁德的人”才会愿意把他人放在心上,并顾忌他人的利益与感受,不在乎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并在看到他人需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治国). 北京中华书局.2012.P11
要帮助时利用自己的财产帮助他人,即使自己也一并遭受苦难也不后悔。
这样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相反,一个不理会他人感受和痛苦的人可以通过损害他人、群体和社会的利益来让自己获得财富,但同样他也会因此失去人民的信任,他的和财富不会持久保有。
这也启示企业在进行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分配时,应考虑提高员工的利益,并应特别注意分配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否则,福利问题可能会导致员工产生矛盾和协作不善,从而影响生产和工作效率。
此外,公司在选择管理者时应选择有意识了解并理解员工的家庭状况,富有同情心、作风廉洁诚实地管理公司财务事务的管理者。
同时适当提高财务人员的工资,特别要注意不应牺牲员工利益从而达到“敛财”目的。
这意味着,如果企业管理者本着宽厚待人兼顾员工利益的心态处理财富分配问题,我们就可以凝聚员工的心,员工除了更愿意接受管理外还会真心的拥戴。
这是财富分配的基本准则,具无可辩驳的重要性。
从《大学》的管理思想脉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社会中创造财富的思想与和与员工共赢的思想不仅相互冲突,相反可以很好地彼此契合。
二、见贤不能举、举而不能先
当谈到选拨人才的具体问题时,《大学》认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5]。
用国家君主或企业领导者的人才观就是明明德的德性彰显。
企业的领导者如何用人,用什么样的人,也是明明德、亲民德性的行为彰显。
“(一)不嫉妒、无私心
首先,大学不是简单的学习之道,而是一种社会规则和组织规则的说明方法。
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或企业的领导者的行为自身的行为重在明明德以及亲民,不能“媢嫉”他人。
发现一个好的员工不能任用提拔,或是不能给予优先任用,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发现一个不适合这个职位的人不能黜退,或者虽然黜退却还在临近的岗位上,这样的操作行为是错误的。
当使用错误的人时,公司将面临各种困难阻碍其发展。
《大学》又提到:“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6]。
可以看到,在这里《大学》引用了文王之诗的“申言”。
这首:“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反反复复的叮咛,情深意切。
诗歌的意思说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治国). 北京中华书局.2012.P11
的是在殷商没有失去人民的民心时,君主是被上天所眷顾和庇佑的,这种眷顾得来不易。
对此,《大学》中明确的提出殷商“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7]。
如此可知,《大学》认为一个仁德的君主应该能够赢得民心,拥有民心的君主这才真正是可以治理好国家的明君。
对于国家而言,宝贝也好和财富也好都没有人才重要,只有人才是国家之本。
大学之道,要明明德,要亲民,就必须反对“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的违背人性的行为。
不然的话,这种违反人性的情况会导致灾难不可避免地落在领导者及其领导的公司上。
灾难是由于违反人性的思想和行动造成的。
大学讲到以德治国的基本原则,提拔了优秀的员工,不好的员工自然就远远的离开。
提拔了不好的员工,谄媚逢迎的人就会紧密相随。
如果“媢嫉”他人或者无法有效的识别出人才,那么公司的发展也势必受到影响无法继续发展壮大。
(二)贤能者居上
古代君主只有统治天下才可以确保财富资源的集中,在统治天下的过程里他需要选择具有特定能力和才华的贤者来协助辅助他治理天下。
在古代,但是所谓的“贤者”是什么样的人才呢?《大学》提到“《楚书》里对于人才的解释::‘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朱熹为此句做了批注解释说:楚国“不宝金玉而宝善人”。
这便为“贤能之士”提出了一条重要标准即“仁德”。
《大学》认为贤者应该是能力上能够“得到”众人的信任,可以聚拢人心的人。
这样的人才是可以统治国家的贤者。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财富,宝贝并不是真正的财富,“贤者”这样的人才是国家的真正财富。
这里所要提到的就是对公司人才的选拔考核和评估机制。
员工是公司创造财富的基础。
在主观因素中,``个人价值观的差异是关键的选拔指标之一。
因为“某些人才的价值观更加关注自己和获得的利益,而有些人才则关注的是团体和职业发展。
”这两部分人的激情、创造力、责任感和敬业精神都存在很大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决定了员工个人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还决定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方向。
因此,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人员的选拔考核和评估,都应该选择以“具有特定能力和才华的贤者”为重要标准。
他们必须是一群对团队负责和具有职业操守且具有正确价值观,具有杰出个性,原意为群众服务,聚集人
心团结员工的人。
站在员工的角度来看,“贤者”就意味着可以与同事彼此相处融洽,让大家能够顺畅地协作;站在领导和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可以与管理人员建立足够的信任与合作。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一个和谐的生产经营氛围,各项工作才能稳定有序地进行。
所以虽然很多公司的老员工对公司的内部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判断力,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通过多年合作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与友谊。
所以很多时候提拔人才都会优先考虑提拔老员工,这种行为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老员工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且恰好占据了关键岗位,无法配合企业发展的步伐。
领导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毕竟,公司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当必须牺牲个人利益时,就必须牺牲个人利益。
企业的精英是公司的未来和希望。
建立及时,清晰,具体且易于操作的评估和淘汰机制,明确过渡时间,并做好政治和思想工作,以确保筛选和提拔那些真正具有道德,能力经验和了解企业的精英。
只有让有水平、有能力、有经验、懂业务的人上位才能真正的让人心服口服。
这是安抚人心、凝聚力量共同筑梦的关键。
总之,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财富的基本要素,员工素质直接影响企业的产销能力和内部运作水平,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十分重视员工的选拔标准,强调其道德水平,并充分以管理层的“德”为核心感染、凝聚员工,同时注重企业的利益分配与财务人员的选拔和待遇问题,为企业在创造财富之余,形成和谐的用人之道。
三、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国家和公司的发展壮大需要人才,才能发展人才经济。
因此,可以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8]。
无论经营一个国家还是一家企业,都需要以德治国。
贤良而又才德的领导者就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只有人民和员工支持国家支持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财富,国家和企业才会健康发展,国家最终会富裕起来,人民才能变得更强大。
《大学》还说:“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9],如果使用聚敛的心态搜刮人民或员工的财富,这还不如把现有的财富被人偷去了好。
[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治国). 北京中华书局.2012.P11
[9]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10:15
(一)坚持原则,守住底线
而在关于企业的具体经营《大学》也引用孟献子的话提出过见解::“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10]孟献子这句话讲的是,当士子通过初步考试成为了大夫,已经开始拿取俸禄而且逐渐变的富有,他可以很潇洒的饲养骏马,出门搭乘四匹马拉的车,因此他们不必再好像农民一样饲养鸡、猪和其他家禽用来赚取生活的费用。
而那些比士子大夫更高级的卿大夫以上的官员他们的俸禄和身家更加丰厚。
他们可以奢侈的生活甚至动用庞大的人力物力凿冰来举行祭祀活动,因此他们不用好像士大夫一样饲养牛羊,甚至考虑与人争夺利益。
拥有一百辆军车的卿大夫本身具有丰厚的财产,俸禄也极高,只要他这种领导不能因为个人喜好,任用聚敛积财的下属。
不要任用聚敛国家与百姓财物的下属,以免民财被剥。
就是一个很好的领导了。
尽管该声明似乎强调公职人员和公职人员不应与公众竞争牟利,但它在现代公司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的经济条件是非常好的,本身也俸禄丰厚,这种领导不能因为个人喜好,任用聚敛积财的下属。
不要任用聚敛国家与百姓财物的下属,以免民财被剥。
偷盗之臣只使看管和拥有财物的人受损,而聚敛之臣却是如吸血虫般使人民受害。
这句话实际上强调企业的领导者需要任命一个诚实可信的员工占据关键岗位。
这个任命者在处理财富问题时需要知道和了解人民的苦难。
否则,以聚敛心态民财来搜刮人们的财富。
这不如窃取企业的现有财富好。
那些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他们所损害的是道德,而小偷只会损害财产。
失去公义比失去金钱更有害。
聚敛之臣的危险比偷盗之臣更为严重。
毕竟,偷盗的小偷知道他的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并感到羞耻,但是聚敛积财的下属,却容易带坏风气,导致争相效仿的结果。
如果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领导者仅仅关注企业的利润并任命不按规则聚敛积财地经营企业的员工,那么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企业内部就会形成不公平的企业管理机制。
这除了会直接损害公司的生产力,伤害员工的感情。
更严重的是,即使因此受到损失导致发现了其弊病,重新管理整顿,但是也很难改变现代经济社会激烈竞争中的颓势。
相反,如果企业管理者可以意识到义理公司管理以及企业文化塑造的重要性,努力带头做到“义”,那么下属员工也会相应地做到,并
反映在他们对工作的责任上,让企业企业文化也才能真正扎根。
领导者将拥有一个健康的管理机制,营造出具备强大的生产力以及和谐的企业氛围。
(二)多方考虑,抓大放小
在上文中提到,聚敛国家与百姓财物的下属和存财物的府库中的偷盗之臣,相比较,两害相权取其轻,相对来说更可以容忍偷盗的大臣,因为其危害比较轻。
虽然只是举例,但是可以看出《大学》中提倡的宽厚格局。
因为只有上仁才有下义。
这里并不是说不用管偷盗的大臣,而说的是国家的领导者以及企业的领导者应抓大放小,具备一定的胸襟和格局。
领导者不应简单地考虑某一个角度的问题,而应掌控全局,掌控企业使其处于一定的平衡。
换句话说,在创造财富并利用它致富的过程中,如果利润是唯一的行动标准,则不管定义如何,艰辛和危险都会随之而来,财富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因此,就国家或企业而言,不能将财富的得失作为衡量利益的唯一标准,我们必须具有一定的格局,创造财富的原则需要以实现人民的和谐,并以国家的和谐为前提。
在谈到企业管理与运作的时候《大学》曰:“生财有大道。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11]这便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必须使用正确的方式来创造财富。
就国家而言,应该减少懒惰的人,更多地从事财富生产,减少不生产和依靠国家的俸禄混日子的人,防止生产者变得懒惰,并需要勤俭节约在考虑实际收入的情况根据需要考虑减少国家的财务支出。
如果可以做到这几点的话,这个国的财富将永远充裕而充足。
它实际上告诫企业在选择生产和运营项目时,他们应该考虑自己的优势和财务状况,并从长远考虑。
企业需要选择一个与其他企业不同的定位,以使自己在运营中与同类公司区分开来,并彰显您的优势。
当公司的业务方向已经走向了自己的发展道路,避免了生产模式的同质化的同时,领导者要把控方向,监控业务战略方向随着公司的发展而变化,并适时提高公司的独特竞争力。
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路子,尤其是对于同一行业的公司和生产类似产品的公司而言。
这不仅为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新的思路,更体现了《大学》所倡导的着眼于企业整体、全行业、甚至包括社会各方面的格局。
结语
综上所述,从《大学·平天下章》财富观、人才观、用人之道三个方面来看,《大学》蕴含了丰富的财富思想,不论是有机融合了“明德”的财富观,选拔人才观点,还是注重员工道德素质、注重人员管理的和谐用人之道。
都体现了《大学》管理思想的超前性。
与西方的现代管理相比,这些概念和方法已经沉浸在儒家文化中数千年,并且与现代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建立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和实用性。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改善中国企业中西方管理不兼容的问题,对于当前中国的和谐社会发展,对于中国企业以其文化底蕴来创新中国管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治国). 北京中华书局.2012.P10
[2]刘丽莹. 孟子人性论对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培育的现代启示[J]. 山西青年, 2017, 000(003):122-123.
[3]刘丽莹. 孟子人性论对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培育的现代启示[J]. 山西青年, 2017, 000(003):122-123.
[4]曲辉.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J]. 商业文化, 2017(2):56-61.刘玉玲.
[5]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的关系[J]. 商场现代化, 2015, 27(27):115-116.
[6]乔渭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企业发展与提升的"路线图"[J]. 建筑设计管理, 2010.
[7]蒋艳清. 儒家和谐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 000(004):59-61.
[8]曹其芳.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影响[J]. 新疆农垦经济, 2002, 01(2):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