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港“巴蜀文化与佛文化”研习营个人总结

川港“巴蜀文化与佛文化”研习营个人总结
川港“巴蜀文化与佛文化”研习营个人总结

川港“巴蜀文化与佛文化”研习营个人总结

西南科技大学梁宇俊

经过7天的时间,由四川大学主办,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协办的首届川港“巴蜀文化与佛文化”研习营成功举办,我作为代表西南科技大学的参营学生,在这次研习营活动中受益匪浅,下面是我这次活动的个人总结。

青春汇聚蓉城

2008年12月25日,来自四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几所大学的青年学子相会在四川大学,我们将在四川度过快乐的7天时光。我很荣幸地分到了第三小组并任小组长,与所有的香港朋友一起学习和探讨博大精深的巴蜀文化和佛文化。简单的开营式使我们彼此之间有了认识,虽然语言上稍有障碍,但我们有着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有着学习了解中华文明的共同目的,激情四射,丝毫阻止不了我们默契的交流,强大的青春浪潮汇聚在天府之国。

领略巴蜀文化与佛文化的精髓

12月26日,接连三个高学术含量的讲座引领我们进入巴蜀文化与佛文化的精彩世界,也让我对三星堆、都江堰以及四川佛教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

谈巴蜀不可不提成都,一座城市离不开一种文化,成都则是巴蜀文化和四川佛文化的标志城市,了解巴蜀文化当从成都说起,研习营

的首站也当之无愧地选择了成都。讲座结束后,我们就开始实地了解成都,奔赴全国闻名的纪念三国时期蜀国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君臣合庙祠堂武侯祠,探讨巴蜀三国文化,并且在祠内与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ANDY和阿荣上演桃园结义,感受当年三兄弟的感慨,也结下了我们之间的友情之盟。随后游览了具有成都特色的锦里街,品尝成都特色小吃,欣赏川剧表演,从观感、视觉、味觉全方位切身地感受成都巴蜀文化的底蕴,当中川剧变脸、吐火等绝活表演更是让我深感四川神秘而又伟大的文化魅力。静坐在茶馆里,品尝着美味的四川切茶,浓浓的茶香与我的心情萦绕在一起,回荡于整个巴蜀大地。

27日,我们寻找成都生态文化印象,前往国宝活化石熊猫的繁育基地——成都大熊猫人工繁殖基地,近距离地与大熊猫接触,了解大熊猫的生产过程以及生活习性,让我对常居于天府之国的大熊猫有了更深入更原始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得以从独特的地理条件与生态环境的角度解读天府之国。

离开成都,一路往北,到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三星堆继续研习,三星堆是探究与揭示古蜀文明与巴蜀文化的代表,也是古蜀文化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的中心。三星堆博物馆里珍藏的文物带给我震撼的感觉,也正是三星堆这批前所未有的珍贵文物的发现把古蜀国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500年,走在这个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休闲巧妙融汇以及优雅的古文明与抚慰的大自然浑然一体的博物馆里,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古蜀时代,进行了一次历史的巡礼,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古蜀神秘的色彩与灿烂的文明。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佛教烟火鼎盛的地区,佛文化在四川的影响源远流长,举世闻名的峨眉山与乐山大佛便是四川佛教文化的经典代表。12月29日,研习营到达“秀甲天下”的佛教名山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领略峨眉山清幽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佛教文化。由于天气原因研习营并没有登上山顶,但营友们并没有因此打消激情和求知欲,反而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感受峨眉下半山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参观佛教名刹报国寺。置身在风景独秀的青山绿树、卵石小溪之中,使我们心旷神怡;深入猴区,处处提心吊胆,时时欢声笑语,一路上营友们充满欢乐,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与情感。在峨眉山佛教经典名刹报国寺,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四川佛教的特点,也感受到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佛教文化雄秀神奇的峨眉山留下的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不管是寺内阿弥陀佛铜像,三身佛铜像,还是贝叶经、普贤金印、峨眉山武术等等,这些丰富的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独一无二的瑰宝。

12月30日,延续前一天探讨佛文化的足迹,前往与峨眉山一并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乐山大佛,继续佛教研习之旅。这座落于乐山城东的岷江、青衣江、大渡灌三江汇流处,依山凿成、举世无双的巨型石刻弥勒坐佛,俯视浩荡江流与锦绣红尘已有一千多年,是当今世界第一大佛。大佛的形态显示出进入四川后发展完善的成熟的佛形象,大佛身上斑驳的痕迹述说着四川古老的历史。或许因为时间流逝得太快,文化的长河述说不完辉煌的历史,我和营友们站在大佛脚下,望着奔流的江水,感受文化的洗礼,畅谈不止。

如果说巴蜀之地是孕育人杰的摇篮,那么,三苏正好验证了这句话。参观三苏词纪念馆,更加突出了这次研习活动的人文文化内涵。在纪念馆里,我沉浸在三大文豪的文化海洋中,与营友们一起感受着文化的熏陶。

经过几天的研习,我深深的领略到了巴蜀文化和佛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巴蜀大地上历史与现代、宗教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也将永远留给世人无与伦比的想象和绝美的享受。

震不垮的中华民族

“5.12”特大地震震惊了世界每一个角落,震中所在地四川成为了损失最严重的地区,然而坚强的四川人民没有被灾难压倒,而是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重建家园,研习营沿着地震的痕迹依次走访了德阳、绵阳和都江堰,亲身感受地震带来的影响以及震后重建的美丽四川。

12月27日,研习营前往我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在地震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但这个钢铁般的企业在震后迅速调整重建,生产线很快就重新投入使用。我们这次主要参观了石油脱硫装备生产车间,了解了重工业相关的知识,面对着这些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我们对智慧的人们感到由衷的敬佩,对四川拥有如此先进的科技生产能力感到惊叹,我坚信四川在震后将继续的繁荣发展下去。

随后,我们到达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对我的母校年轻的西南

科技大学进行访问。西南科技大学是地震中损失最严重的高校,然而,灾难挡不住年轻的力量,经过所有师生的共同努力与社会各界的帮助,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学校重新投入使用,恢复勃勃的生机,重建的速度令人惊叹,现在除了专门留下的地震痕迹外,已经基本看不出这是一所经历过特大地震破坏的学校。交流会上,当播放地震后不久制作的电子书时,里面照片所记录的残垣断壁与现在焕然一新的校园形成鲜明的对比,研习营的朋友们无不为之感到不可思议。

都江堰,是地震极重灾区之一,不但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惨重的损失,也让这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遭受到严重的破坏。12月28日,我们到达都江堰,当看到地震留下的痕迹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无尽的伤感蜂涌而至,仿佛生命就停留在那一瞬间,一切都是让人窒息的安静。我也经历过这次地震,此时此地更是感慨万千。然而终究要面对现实,于是大家收拾好悲伤的心情,前往闻名中外的千年工程都江堰景区。

整个都江堰景区,除了一些附属的建筑受损严重以外,主体工程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正如曹叔尤教授所说的那样,千年一遇的特大地震对都江堰本体造成的影响还不如洪水对其影响深,这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之处,都江堰作为成都平原的母亲和守护神的的美誉当之无愧。

都江堰以其独特的水文化,从古到今孕育了世世代代成都平原的子孙。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的都江堰,至今仍在造福人民。人类智慧的力量无穷无尽,滔滔的江水冲刷着古老的堰体,古老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来或许是一种新生,而经过地震的洗礼使本这个来就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是越发的显示出她的伟大。

川港情深万年“青”

青年学子充满了朝气与活力,研习营是川港两地青年的友谊桥梁。通过研习营,我认识了许多香港和内地的朋友,也了解了许多香港朋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及当地的民风民俗,而收获最大的或许就是我们之间的友谊。回想起第一天,我们还是非常的生疏,但到最后一天,我们已经是难舍难分,甚至离别的时候相拥而哭,一切似乎相识恨晚,而且分别得太冲忙。

虽然我们分处川港两地,但同在祖国的怀抱下,我们有着同样的追求,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任务,研习营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使我们得以共同的学习,互相交流。这些天,我们没有隔阂,我们畅所欲言,或秉烛夜谈,或游戏互联,记得12月29号那个不眠之夜,我们一起联欢,一起手牵手,共同享受着这一美好的时光。

如果问我2008年什么让我最快乐,在研习营里度过的时光就是我最快乐的,能在2008年最后的几天与香港、四川的朋友们一起度过,是我终身难忘的一件事情。

12月31日,四川大学博物馆,气氛很沉重,因为大家将要在这里离别了。7天的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深厚的友谊与依依不舍的情怀。这一刻,我们互赠礼品,互相安慰,互相拥抱,每人都想把时间停留,不想离去,大家都希望

把美好的时光印记在脑海里。目送着朋友们的离去,回首一起走过的日子,心里有所说不出的感慨。如果要说这次研习营唯一的缺陷那或许就是时间太少了,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显得特别的短暂。但愿这美好的时间永远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川港两地青年的深厚的情感永久流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