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制改革30年回顾

合集下载

艰苦的历程 辉煌的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税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艰苦的历程 辉煌的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税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艰苦的历程辉煌的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税制改革的简要回顾刘佐【期刊名称】《中国流通经济》【年(卷),期】2008(022)009【摘要】改革开放以前(1949~1978年),我国税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十分坎坷: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以后),我国税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走过了艰苦的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3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国对税制改革进行了全面探索,取得了很大进展,初步建成了一套内外有别,以货物和劳务税、所得税为主体,财产税和其他税收相配合的新的税制体系,大体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起步阶段的经济状况,税收的职能作用得以全面加强,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作用明显增强,对于贯彻国家经济政策,调节生产、分配和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4年以后)是我国税制改革全面深化的时期.通过改革,我国的税制进一步简化、规范,税负更加公平,宏观调控作用增强,在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税收收入的连年大幅度增长.今后,我国将继续改革、完善税制,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税制,充分发挥税制的聚财与调节功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总页数】4页(P12-15)【作者】刘佐【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北京市,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0.422【相关文献】1.奋进的历程辉煌的成就——改革开放30年西藏教育成就回顾 [J],2.波澜壮阔的历程灿烂辉煌的成就——绍兴改革开放30年回眸与沉思:细数“光环”:30年发展历程与巨大成就 [J], 刘孟达3.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票据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J], 胡晋芳4.艰苦的历程辉煌的成就——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50年的回顾与展望 [J], 张敏5.辉煌的成就巨大的进展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出版业的主要成就回顾 [J], 邬书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税制改革40年的简要回顾(1978~2018年)

中国税制改革40年的简要回顾(1978~2018年)
第一个阶段是 1978 ~ 1993 年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 ꎬ 即经济转轨时 期ꎬ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税制改革的起步阶段ꎬ 以建立涉外税收制度为起点ꎬ 继而实行了国营企 业 “利改税” 和工商税收制度的全面改革ꎮ
第二个阶段是 1994 ~ 2013 年 (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至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 ꎬ 即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时期ꎬ 这是中场经 济体制需要的新税制ꎮ
������3������
中国税制改革 40 年的简要回顾 (1978 ~ 2018 年)
税收法规ꎬ 以政务院 (后为国务院) 发布的暂行条例等为主ꎮ 在执行中ꎬ 税制做了一些调整ꎮ 例如ꎬ 增加契税、 船舶吨税和文化娱乐税为全国性税种ꎬ 其中
契税自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基本停征ꎻ 将房产税和地产税合并为城市房地产税ꎻ 将特种消费行 为税改为文化娱乐税 (1956 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 ꎬ 部分税目并入工商业税ꎻ 将 使用牌照税确定为车船使用牌照税ꎻ 试行商品流通税ꎻ 将交易税确定为牲畜交易税ꎬ 但是没有全国 统一立法ꎻ 薪给报酬所得税和遗产税始终没有开征ꎮ
第三个阶段从 2013 年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开始ꎬ 即全面深化改革时期ꎬ 这是中国改革开 放以后税制改革完善的阶段ꎬ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税收制度ꎮ
一、 改革开放以前的税制状况 (1949 ~ 1978 年)
自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 1978 年的 29 年间ꎬ 中国税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十分坎坷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ꎬ 立即着手建立新税制ꎮ 1950 年 1 月 30 日ꎬ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 理周恩来签署政务院令ꎬ 公布了 «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 和 «全国税政实施要则»ꎬ 规定全国 一共设立 14 种税收ꎬ 即货物税、 工商业税 ( 包括营业税和所得税两个部分) 、 盐税、 关税、 薪给报 酬所得税、 存款利息所得税、 印花税、 遗产税、 交易税、 屠宰税、 房产税、 地产税、 特种消费行为 税和使用牌照税ꎮ 其他税种一般由省、 市或者大行政区根据习惯拟定办法ꎬ 报经大行政区或者中央 批准以后征收 (当时主要有农业税、 牧业税和契税ꎬ 其中牧业税始终没有全国统一立法)ꎮ 当时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由于目前许多人对未来财政可能出现的巨额赤字(2010年预算草案为1万500亿,实际肯定会突破)和恶性通货膨胀忧心忡忡,我觉得有必要先回顾历史,因为前三十年我们一直就是这么熬过来的。

我们30年的经验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1、1979年: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中央集权开始松动11届3中全会后,国民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绝大多数投资资金都来自于财政)引发严重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外贸逆差增加(具体数据可上网查,)。

紫阳真人这时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1)、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这是导致今天产生诸侯经济的后果(这个背景我有一个专门讲分灶吃饭的帖子,可以到我的家园去找来参考)1980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外,各省、自治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大家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

(2)、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

1979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拨款管理的通知》,要求基本建设不能突破国家预算指标范围;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供应资金;严格执行结算纪律,防止和制止拖欠贷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纠正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做法(这时各省都发明了许多钓鱼工程技术,许多技术今天还在使用)。

对引进的项目和1000多项未完工程,除保留必要的部分外,全部停建、缓建;对大部分非生产性项目也实行停建、缓建(所以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了政府治理危机的能力)。

同时,严格基建投资的审批手续,并将基建资金逐步改为有偿使用,强化了投资硬约束(这是后来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萌芽)。

这些措施把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每年的增长速度控制在10%—25%之间。

(3)、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

税收制度发展历程

税收制度发展历程

税收制度发展历程
税收制度是指国家财政收入的组织方式和规定,包括税种、税率、税收管理等方面。

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是国家财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税收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税种是田赋,后来逐渐出现了其他税种如商税、工匠税、关税等。

清朝时期,实行了一种税制叫做“吏赋制”,这种制度规定了各种税金的征收标准和方式,但是由于其不公平性和效率低下,导致清朝末年财政危机。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开始改革税制。

1914年,制定了《农业税条例》,实行了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税制。

接着又出台了《商业税条例》、《印花税条例》等税法条例,推进了税收制度的完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全面实行社会主义税制,实行了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的原则,对资本家实行“工人阶级专政”,实行“高征低退”的税收政策。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放开了经济,税收制度也进行了改革。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正式颁布,税收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6年,实行了“增值税改革”,进一步完善了税收制度,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的税收制度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漫长历程,不断变化和完善,逐步走向现代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税制的演进与创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税制的演进与创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税制的演进与创新卢艺,岳树民(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摘要]中国税制演进与经济体制变迁有高度的相关性,本文依循经济体制的变迁,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税制演进分为四个阶段,并探讨历次税制变革的原因,分析税制改革的成果,总结税制改革的经验,为今后的税制改革提供知识积累。

[关键词]税制改革;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88(2008)06-0028-04[收稿日期]2008-10-20[作者简介]卢艺(1981-),女,辽宁抚顺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政策;岳树民(1965-),男,吉林通化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税收理论与实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税收制度也随着外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财政制度等的变革而发生着相应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税收制度不断趋于完善,但站在改革30年的关口回顾走过的历程,不仅是为了总结成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总结税制变革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税制的进一步优化进行知识积累。

我们将1979年以来中国税制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历史阶段进行分析。

一、税改初始(1979~1983年):旧邦新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里的这句灼灼大言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注解,旧邦新命也诠释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制的变迁。

中国的税制是伴随着市场秩序的建立而不断演进的,1979~1983年间所酝酿的中国税制变革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于对国有企业的改革。

1979年7月,国有企业开始实行利润留成制度,即企业利润不必全部上缴国家,企业可以自留70﹪的折旧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自主投资和对个人的收入激励。

以利润留成制度为特征的初期改革,起到了扩大国民产出的功效,但这种放权在富了企业和个人的同时,却对财政收入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对我国当前财税制度改革的分析

对我国当前财税制度改革的分析

对我国当前财税制度改革的分析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对我国当前财税制度改革的分析摘要:财税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创新包含税收制度在内的财税制度体系,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以便正确处理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政府系统内部各层级之间的关系,最终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造福广大人民。

因此财税改革的根本落脚点是重塑资源配置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财税制度是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

财税改革既决定于财税关系的变化,也决定于上层建筑中的其他要素及其变化,因此财税改革与改革开放相辅相成。

财税改革既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改革开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财税改革的实施又以改革开放为依据,其进程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它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时代烙印和改革重点。

关键词:财税改革;改革开放;背景;重点;趋势一、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回顾(一)30多年中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核心是明确各级政府间职责划分和财力分配。

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财政体制于1980年、1985年和1994年进行了重大调整1.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从1980年起,国家下放财权,在预算管理体制上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俗称“分灶吃饭”体制。

2.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经过1983年、1984年两步“利改税”改革后,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因此,中央决定从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

3.194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分一转一返还”来概括: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同时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筹集收入;明确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数额和过渡时期的转移支付办法。

中国解放后的税收发展历史

中国解放后的税收发展历史

中国解放后的税收发展历史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税制改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历史时期:长一个时期是从1949年到1957年,即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是新中国税制建立和巩固的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从1958年到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以前,这是中国税制曲折发展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的新时期,这是中国税制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税制改革不断前进的时期。

在上述3个历史时期内,中国的税收制度先后进行了5次重大的改革: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在总结老解放区税制建设的经验和清理旧中国税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共和国的新税制。

第二次是1958年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简化税制,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以后的形势的要求。

第三次是1973年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仍然是简化税制,这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

第四次是1984年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普遍实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和全面改革工商税收制度,以适应发展有计划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

第五次是1994年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全面改革工商税收制度,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1958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简化工商税制,试行工商统一税,甚至一度在城市国营企业试行“税利合一”,在农村人民公社试行“财政包干”。

至此,中国的工商税制共设9个税种,即工商统一税、工商所得税、盐税、屠宰税、利息所得税(1959年停征)和牲畜交易税(无全国性统一法规)。

其他税种还有农业税、牧业税、契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基本停征)、关税、船舶吨税。

1962年,为了配合加强集贸市场管理,开征了集市交易税,1966年以后各地基本停征。

1973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仍然是简化工商税制。

至此,中国的工商税制一共设有7种税,财税部门从1978年底、1979年初就开始研究税制改革问题,提出了包括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内容的初步设想与实施步骤,并确定,为了配合贯彻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第一步先行解决对外征税的问题。

历年税收重大事件

历年税收重大事件

具有历史重大意义的若干税收事件回顾通过对每一阶段的简要回顾, 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具有历史重大意义的税收事件。

第一, 1994年分税制体制建立。

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税的财政体制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上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 是一项成功的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国际惯例。

我国财政体制建国之初是一种连续实行了20年之久的原苏联的统收统支的中央集权体制模式; 1980年开始改行“分灶吃饭”的分权体制; 1988年后又改为多种形式的“大包干”财政体制和财税管理制度。

直到1994年, 我国对税制进行的改革, 才实现了真正的“质变”, 由行政性分权改为经济性分权, 这是我国税收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次改革借鉴了国际上的先进经验, 结合了我国国情, 建立了分税制的基本框架, 既调动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更是大大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有利于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管理, 加速了我国经济建设。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建国以来财政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进步, 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大突破。

第二, 2006年废止农业税。

在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差距逐步扩大、“三农”问题已经明显制约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峻形势下, 经过几年的试点改革后, 2005年12月29日下午,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 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这一伟大壮举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 “皇粮国税”寿终正寝, 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即将到来。

第三, 2008年统一企业所得税。

本着国民待遇原则, 我们在税收政策上, 要适当“优待客人”, 但同时不能过分“克己”。

“二税合一”的实现, 标志着从1994年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的“双轨制”就此终结, 原来内外资分别为33$%的企业所得税率正式统一为25%。

内外资企业“异税成为历史, 实现了内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 此次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事实上的税收优惠政策, 也可以充分向世人宣誓: 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已经得到很好的改善我国吸引外资已经可以不依赖牺牲经济利益, 而是更加依赖于良好的国际信誉、投资环境和发展空间等“梧桐树”引得“金凤凰”。

中国税制改革回顾与展望

中国税制改革回顾与展望
简化税制
对工业:工商所得税 工商统一税(将原有的商品流通税、货物税、
营业税、印花税合并) 统一农业税 调整工商所得税: 个体经济税负重于集体经济
实施内容: 1973年: 受极左思潮影响,税收功能被淡化,工商税制
被批为“游离于资本主义,不利于社会主义”。 税制进一步简化:
税制合并:进一步简化工商税制(五税合一) 工商统一税及附加、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
2、财政占GDP比重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经验来看,财政收入符合 瓦格纳定律,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有逐步增长 的趋势。
改革初期主要是“放权让利”,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 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这个比例却仍然一直呈下降趋 势。1980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 25.7%,1993年已经下降到12.56%。
存在明显的信息劣势地方利用信息占有的优 势往往使中央处于不利的谈判地位而疲于日 常“算小账”中。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包死基数后果严重
地方和企业的利益被过度强化,地方政府和 企业行为短期化,各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靠 上价高利大的项目、增加产值来实现财政 收入的增长
走的是外延式、粗放式经济发展之路。尤 其是“一地一包”、“一企一包”成为严 重地方保护主义和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体 制障碍,诸候经济特征明显。
1994-2003年: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 经济分权型“分税制”财政体制
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下可以共同发展
依纳税人的国别身份、经济成分和具体的课 税对象而实行不同的税制,造成纳税人之间、 产品之间税收待遇的不公平、不统一

税收政策演变历史

税收政策演变历史

税收政策演变历史
中国的税收制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建立了新中国的税收制度,并不断简化税制。

第二个阶段是从1979年到1993年,为适应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开始对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实施国营企业“利改税”及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4年到2003年,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对税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第四个阶段是从2003年到2012年,为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税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完善,税制不断趋向规范化。

第五个阶段从2013年至今,在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下,我国税制改革力度加大,税制结构日益完善和统一,税收立法级次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实现了所得税制、货物劳务税制和财产税制的全面统一。

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和屠宰税,城乡税制实现统一。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可以阅读税收政策相关书籍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4、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6、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7、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9、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0、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11、1993年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12、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13、1992、1994年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1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15、1996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16、1997年“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7、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8、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19、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1、2003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22、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23、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24、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25、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26、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7、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28、2006年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29、2007年《物权法》出台30、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改革开放30年之十大关键词◎关键词一:理论先导改革开放30年党的思想理论创新一刻也没有停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一直引领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完全可以说,30年的历史证明,中国经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与党的理论创新分不开。

正是这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内容。

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的历史联系反映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实践的历程,也就从根本上诠释了中国发展的奇迹。

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沿革来源:杭州湾新区国家税务局发布时间:2012-09-17税收制度作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

根据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我们可以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税收制度的变化大体上归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78年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制度;第二阶段是1978--1993年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制度;第三阶段是1994年至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制度。

一、1949-1978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制度1.1950年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建立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并行着两种不同的税收制度,在老解放区适应革命根据地在农村的情况设立的各个税种形成的一种税收制度;新解放区仍在沿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税法。

而新中国成立后,需要建立统一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制度,这客观上要求统一全国税制,建立新税制,以保证巩固新政权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为此,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年11-12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税务会议,制定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议》和《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暂行组织规程》,并于1950年1月颁布施行。

其中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明确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统一开征14种工商税,包括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金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遗产税、房产税、地产税、特种行为消费税、印花税、交易税、屠宰税、车船使用牌照税等。

自此,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税收制度,为中国税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新中国税收制度的确立是在1950年。

2.1953年工商税制的修订经过3年的努力,中国财政经济状况得以好转,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胜利完成。

从1953年起,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同时,新中国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原有的税收制度与新形势也出现了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之间、工业和商业之间税负不平衡等。

为了使税收制度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国家在1952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税务会议上,提出了“保证税收、简化手续”的税制改革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来税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税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财税体制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化财政体制。

我国采用复合税制,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税种。

2018年两税种合计已经超过全部税收收入的60%。

总体来看,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稳中有降,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但我国以间接税为主,企业是我国最主要的纳税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家庭、个人税收为主、企业缴税为辅的税制显著不同。

从行业看,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金融业整体税收负担较重,制造业税负处于中游地位。

在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为了增强制造业造血能力,我国实施了大规模减税降费的措施。

从增值税税率的国际比较来看,税率下调和三档并两档将是未来税制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财税体制改革;增值税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旨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也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方面,通过对不同产业的差异化征税,可以达到调节经济结构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税收可以调节收入差距,达到财富再分配的效果,促进社会公平。

本文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税制改革历史出发,剖析了现行财税体制的结构和特点,并对税制改革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税制改革历史的回顾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的持续转变,我国在不断推进的改革大潮中,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化财政体制。

财税体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迄今主要经过了四个阶段的发展。

(一)统收统支的“二元”体制阶段(1949—1977 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作为单一公有制结构的直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全部来自于国有和集体所有制经济部门。

与之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同样具有高度集权性,即财政收入与支出均由中央统筹负责,主要围绕生产建设领域进行。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30年:进程、经验与展望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30年:进程、经验与展望
此外,国务院还发出通知,决定自1994年1月1日起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废止在此之前施行的《集市交易税试行规定》、《牲畜交易税暂行条例》、《关于征收烧油特别税的试行规定》、《国营企业奖金税暂行规定》、《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暂行规定》、《集体企业奖金税暂行规定》、《事业单位奖金税暂行规定》,并将屠宰税和筵席税下放给地方管理。
(1)从1978年底、1979年初起,财政部门就开始研究税制改革问题,并确定为了配合贯彻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第一步先行解决对外征税问题。从1980年9月到1981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并公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时,国务院明确,对中外合资企业、外
(1)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同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国务院1986年发布的《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1994年1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至此,统一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推出。
(2)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税务总局报送的《工商税制改革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将其转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贯彻执行。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
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以上六个税收暂行条例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我国税制改革的历

我国税制改革的历

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房产税暂行条例》、《车船使
用税暂行条例》、《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私营企业所
得税暂行条例》、《印花税暂行条例》等。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在涉外税法方面,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于1980年审议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
人所得税法》,1981年修改了《外国企业所得税法》,1983年全
(二)分税制及其作用
背景:改革开放以后,财政包干体制对于调动 地方理财的积极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 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 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深化,财政包干体制的弊端 日益明显,已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要求。
改革:(1)、1992年开始进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 制的试点
我国税制改革 的历程
参考资料:《中国 税制改革三十年》 刘佐 / 著 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税制概况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 税制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从 总体上看可以分为 两个历史阶段:
一、从1949年到1957年即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 主义改造时期,这是中国税制建立和巩固的事 期
(2)、1994年起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 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将全部税种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划分为中 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 政的收入来源和范围。按照现行中央政府和地方 政府的事权划分其相应的财权,确定其相应的财 政支出范围。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和金 库机构,分别负责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征收管理和 收入入库工作;按照统一比例确定中央对地方税 收的返还比例;实行过渡期中央对地方、上级政 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调节不同地区财 力的差距,实现公平分配的原则要求和财权与事 权的最后统一。

06年以来中国税制改革的内容及趋势

06年以来中国税制改革的内容及趋势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06年以来中国税制改革的内容及趋势在当前中国加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税制改革被提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自2006年以来,税制改革的几个“大动作”仍让人们记忆犹新:延续千年的农业税正式废止,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实施,资源税改革启动试点,内外资企业税制全面统一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一步调高……以减税为主基调的税改,不仅切实减轻了百姓负担,也给中国经济增添了活力。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税制改革进程可以划分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2000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期的税制改革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

(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期的税制改革:2001年以来税制完善2003年举行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收改革原则。

从这一年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的中国,将税收调控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初步确定了市场经济下我国税收制度的基本格局,在此后的十几年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结合国内、国外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又推行了以“费改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增值税的转型为主要内容的税制改革。

06年以来中国税制改革的内容及趋势范文

06年以来中国税制改革的内容及趋势范文

06年以来中国税制改革的内容及趋势在当前中国加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税制改革被提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自2006年以来,税制改革的几个“大动作”仍让人们记忆犹新:延续千年的农业税正式废止,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实施,资源税改革启动试点,内外资企业税制全面统一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一步调高……以减税为主基调的税改,不仅切实减轻了百姓负担,也给中国经济增添了活力。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税制改革进程可以划分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2000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期的税制改革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

(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期的税制改革:2001年以来税制完善2003年举行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收改革原则。

从这一年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的中国,将税收调控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初步确定了市场经济下我国税收制度的基本格局,在此后的十几年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结合国内、国外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又推行了以“费改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增值税的转型为主要内容的税制改革。

1.税费制度调整中的“费改税”,将一些具有税收特征的收费项目转化为税收。

2000年10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自2001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征收车辆购置税,开征的同时,取消了车辆购置附加费。

同时,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中央决定从2000年开始在农村开展税费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根据“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对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进行了调整,明确在5年内将逐步取消农业税。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农业税。

新中国税收制度变革及发展

新中国税收制度变革及发展

新中国税收制度变革及发展一、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建立新税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在清理旧中国税制和总结革命根据地税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新中国的税制。

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首先,当时国家经济受长期战争破坏十分困难和落后。

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十分落后,加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压榨掠夺和连续多年战争摧残破坏,到1949 年解放前夕,国家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状态之中。

如:在农业生产方面,1949 年与解放前最高年份相比,农业产值下降了两成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也都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由 15000 万吨下降为 11318 万吨,全国农田受灾面积达 1.2 亿亩,灾民 4000多万人。

城市通货膨胀,如中纺天津分公司,平均工人工资,1948年 9 月,可折合玉米面 347.27 斤;到 10 月份,就只能折合玉米面 49.18斤,下降了 85.66%。

成都国民小学教师的薪水,每月拿不到 100万元,平均每小时只合 4000 元(每月工作约 250小时),而当时物价,寄一封平信要 5000元,吃一碗茶要8000 元,上海吃一个烧饼要五个 4000 元。

其次各地税制不统一。

一方面,建国之前各解放区已经相继建立起区域性税收制度;另一方面,在新解放的城市由于来不及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税收制度,为了避免税收工作混乱和停顿,除苛捐杂税和反动名目税捐取消外,暂时沿用旧税法征税。

如:北京市在解放初期暂时沿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20种税捐,税率也没有改变,取消了城防费、兵役费等苛捐杂税。

上海市在解放后首先宣布各项国税、市税(上海市制定的税收)暂时继续征收,然后陆续废除大量苛捐杂税。

第三,亟需税收回笼现金收入。

当时,税收不仅是财政任务,而且是政治任务。

当时资金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公粮和税收。

这其中税收及时收入的重要性很大,因为税收是现金收入,公粮不能直接回笼货币,如果不能及时回笼货币,就要发行货币,对国家经济影响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从此,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里,一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在这30年改革中,税收制度先后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要求的复合税制体系。

30年中国税制改革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税制改革进程可以划分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2000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期的税制改革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

(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
这一时期的税制改革可分为涉外税制的建立、两步“利改税”方案的实施和1984年工商税制改革。

1.1978-1982年的涉外税制改革。

1978-1982年,成为我国税制建设的恢复时期和税制改革的起步时期,从思想上、理论上为税制改革的推进做了大量突破性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从1980年9月到1981年12月,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需要,第五届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对中外合资企业、外国企业继续征收工商统一税、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初步形成了一套大体适用的涉外税收制度。

2.1983年第一步“利改税”方案。

作为国营企业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试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即第一步“利改税”,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30多年的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制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

这一改革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突破了国营企业只能向国家缴纳利润、国家不能向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的禁区,成为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3.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方案和工商税制改革。

为了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经第六届全国人大批准,国务院决定从1984年10月起在全国实施第二步“利改税”和工商税制改革,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盐税、资源税的一系列行政法规,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税制改革。

此后,国务院又陆续发布了关于征收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奖金税(包括国营企业奖金税、集体企业奖金税和事业单位奖金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特别消费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筵席税等税收的法规。

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至此,我国工商税制共有37个税种,按照经济性质和作用,大致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和行为税、资源税、特定目的税、涉外税、农业税等七大类。

总之,这一时期全面改革了工商税制,建立了涉外税制,彻底摒弃了“非税论”和“税收无用论”的观点,恢复和开征了一些新税种,从而使我国税制逐步转化为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复合税制,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日益加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内涵要求,1994年我国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
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力度最强的工商税制改革。

1.全面改革流转税。

以实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税课税体系,对外资企业停止征收原工商统一税,实行新的流转税制。

2.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

取消原来分别设置的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同时,国营企业不再执行企业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包干制。

3.统一个人所得税。

取消原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对个人收入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统一实行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

4.调整、撤并和开征其他一些税种。

如:调整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开征土地增值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盐税并入资源税,特别消费税并入消费税。

改革之后的我国税制,税种设置由原来的37个减少为23个,初步实现了税制的简化、规范和高效统一。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期的税制改革:2001年以来税制完善
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初步确定了市场经济下我国税收制度的基本格局,在此后的十几年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结合国内、国外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又推行了以“费改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增值税的转型为主要内容的税制改革。

1.税费制度调整中的“费改税”,将一些具有税收特征的收费项目转化为税收。

2000年10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自2001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征收车辆购置税,开征的同时,取消了车辆购置附加费。

同时,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中央决定从2000年开始在农村开展税费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根据“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对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进行了调整,明确在5年内将逐步取消农业税。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农业税。

2.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合并。

为维护国家的税收主权,制定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发展趋势的企业所得税法,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结束了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对内外资分立的局面,逐步建立起一个规范、统一、公平、透明的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

3.对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零星税种的改革。

2007年1月1日《车船税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取代了1986年9月15日国务院发布的《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

此外,修改过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也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次修改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也纳入了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范围,同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将税额标准也做了提高;2006年4月28日国务院还公布了《烟叶税暂行条例》,对烟叶的收购实行20%的比例税率。

这样,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税种设置进一步减少为18个,税制更加规范和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