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义疏第十二卷(繁体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十二
瀏陽劉世禎昆湘述義
瀏陽劉瑞瀜仲邁疏釋
受業方錫藩振群敬錄
劉裔誠樸庵校字
劉淵仲劉仲鴻李謨光同校
劉芹齋易雨郇易石庵同校
劉藥橋傅文斗唐雲崧同校
辨霍乱脉证并治
霍乱者,邪属异气,而经系太阴。
异气者,天地之变气也。
六经之正病则常,六气之杂合则变(杂与合不同,释详温病),若伏气之变而成温,若时行之甚则为疫(四时皆有伏气,其变者则为温病。
每岁皆有时行,其甚者则为疫,释详《温病篇》),固已彰天地之变气矣。
然变之为变,其变易知,或证象异常(谓温病与疫病,其邪犹自皮毛而入,外证与太阳不同,自可分析),或沿门相似,邪犹循六经之门户,袭皮毛自经络以内入也。
惟夫霍乱之邪,径犯口鼻(昔贤以温病邪由口鼻而入者,其义未审。
精求病气之入,温病疫病,犹邪自皮毛而入里,惟霍乱吐利,乃邪犯口鼻,直入肠胃。
若泛沦则六气之邪,何一不可侵犯口鼻,且无邪不自口鼻感受也),直中至阴(太阴为至阴),变起仓卒,乱于肠胃,寒热可以互乘,霍乱证有寒热。
若容邪由阴经至中,则但有寒因,决无热证,阴阳可以兼并(霍乱经系太阴,乃可兼少阳、阳明,少阴、厥阴,是阴经阳经,皆可兼并也)。
似太阴之吐利,而加以挥霍撩乱之情;同疫气之流行,而外无太阳在表之证(霍乱不兼太阳,以邪自口鼻入也)。
以邪异六经之正,且病机最为危急,故独列篇章,不系六经证治之内。
其发也,以夏秋为多,时气不和,而乱气以生(霍乱为异气中之乱气),疫病盛行,则相染为病。
霍乱之证,或相传染,或不传染,视岁气之不同而异,其异气之为变则一也(霍乱每岁常有,各有剧易。
时气不和,则病少而不传染;疫气盛行,则沿门相染,长幼相似。
昔贤论治,议论每互有出人。
皆未洞见病源故也)。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霍乱之义,谓其挥霍撩乱,不能暂安,似懊憹而非懊憹,似躁扰而非躁扰,病者不能自明其痛苦之情,故曰霍乱(《玉篇》:霍,挥霍。
《集韵》:挥霍,猝遽也),言其病发无端,猝遽而忽然憹乱是也。
经曰:(《灵枢·五乱篇》)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荣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又《经脉篇》:厥气上逆,则为霍乱。
《素问》:土郁之发,民病呕吐霍乱。
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是知霍乱为异气中之乱气,而病舍则经系太阴,或热或寒,或虚或实,皆可为病。
师故设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霍乱者,病情之内见吐利者,证象之外彰,必挥霍撩乱而吐利暴发者,乃为本病证谛,若但呕吐而利者,不必属霍乱也。
师曰:霍乱属太阴,霍乱必吐利,吐利不必尽霍乱。
霍乱由寒热杂合,混乱于中,热气上逆故吐,寒气下注故利,故曰霍乱。
有饮食不节,拥乱于中,令消化失力。
消化失力,则升降不利,浊应降而上升,故吐;清应升而下降,故利,名曰宿食霍乱。
乃有霍乱兼少阳、少阴、暑气、疫气者。
若胃寒脾湿,亦令吐利,非霍乱也。
此承上推论霍乱证治之详。
师曰霍乱属太阴者,以霍乱之邪,糜于肠胃,病机由运化之失常。
中焦者,太阴阳明之所治也。
霍乱之气,乱于肠胃,必上吐而下利,故曰霍乱必吐利。
然吐利之因不一(他邪传移,皆可为病),故又曰:吐利不必尽霍乱也,霍乱虽邪由异气,但泛言异气,则其旨无归,故申之曰:霍乱由寒热杂合,混乱于中,热气上逆故吐,寒气下注故利,故曰霍乱。
此明异气之变,亦不外六气之太过不及,离合易位而已,非六化六变之外,而两间别有所谓独异之毒邪也(若中于毒气者,则病属中毒,但天地间无自然之毒气流行,除人为制造毒气之外,即鼠疫等病,亦惟杂尸气传染,乃异气中含有毒气,但亦不如毒蛇猛兽之伤人,故亦不得名曰中毒)。
异者,六气变易之谓,经云: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是地气迁而上。
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
是知论理人形,其气机升降出入之化,一皆符乎宇宙,所谓人身一小天地是也。
热之性升,气乱而上逆故叶。
寒之性降,气乱而下注故利。
因二气之混乱于中,故吐利暴作,而霍然闷乱(霍,文选注:疾貌)。
由此知霍乱正病,以必寒热杂合者为常,纯热、纯寒者为变(师传久失,诸著论,莫衷一是)。
至若病缘体异,则有宿食之霍乱,由谷气不行,合异气而失升降之职。
复有暑气、疫气之霍乱,由寒热既杂,而复加时气之感,以体秉府藏气血之偏,胆阳盛则外连于少阳,心气衰则内陷于少阴,推之如阳明厥阴,无不可传移为病。
但举少阳、少阴、暑气、疫气为例者,以阴阳二枢,赅气血变化之纽,示学者当比类隅反,非他经不相兼,而他气不相杂也。
惟霍乱不兼太阳,后当专论,次更举吐利不必尽属霍乱之例。
曰:若胃寒脾湿,亦令吐利,非霍乱也。
不属霍乱,当自无撩乱挥霍之情,则其治已详于太阴阳明之内,料度府藏之辨,固不待本篇之烦言已。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非(通行本误作为)霍乱。
霍乱自吐下,今恶寒身疼(通行本缺此一句,多又利止三字),复更发热,故知非霍乱(通行本缺此五字)也。
此明辨霍乱不兼太阳之义。
盖霍乱之邪,由口鼻而入,乱于肠胃之间,其寒热杂合而混乱于中者,由乱气阻于出入之分,外不得泄于皮毛,内不得通于经隧,经所谓营气顺脉,卫气逆行者,即清气在阴,浊气在阳之义。
脉内为阴,脉外为阳,营不外交,卫不内入,二气相离,始为大悗撩乱之象。
太阳主开,位列皮腠之表,若乱气得外通于皮毛,斯府邪已外溜于经合,则在中断无霍乱之变。
故霍乱正病,必不经连太阳。
师因设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非霍乱。
霍乱自吐下,今恶寒身疼,复更发热,故知非霍乱也。
论旨最为明显。
以发热头痛身疼恶寒,证属太阳之表,不当复兼吐利,今其人竟吐利者,乃伤寒表里两急之候,非中发霍乱之为病也。
脉象浮实者(实者,赅紧数有力言之),当仿太阳阳明之例,解其表而里证自和;脉象沉弱者,法当先救其里,后攻其表。
或疫气流行而发为吐利者,亦当但治其疫气,而吐利自止,总皆外兼太阳,便非霍乱正病之象。
因霍乱之证,当自吐下,但恶寒(兼少阴),但发热(兼阳明)者有之,必不兼太阳恶寒发热之表。
今恶寒身疼,复更与发热并见,故知病属伤寒,而决非霍乱也。
此义于霍乱证治,所关至大,乃旧本讹缺,后贤循文演义,竟以霍乱外证,颇似太阳,失论旨也远矣。
霍乱,吐呕下利,无寒热,脉濡弱者,理中汤主之(通行本佚)。
理中汤方
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示纯寒霍乱之例。
冠霍乱则病情瞀乱,不言可知。
外无寒热,脉又濡弱,脾寒之为病明甚。
理中者,理中焦。
参、术、姜、草温运脾阳,升转大气之妙剂也。
升降复则吐利止,而霍乱愈矣。
霍乱,先吐后利,腹中满痛,无寒热,此伤于食,名曰宿食霍乱。
脉濡弱而塞者,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主之(通行本佚)。
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方
白术三两茯苓四两半夏一升枳实一两半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吐多者,频服,少少与之。
霍乱者,病邪之主因;宿食者,发病之助缘。
但霍乱者不必腹痛,但宿食者不必霍乱。
先吐后利,知邪始于胃气之逆,既吐利,复腹中满痛,知脾气结而谷气之不行也。
吐利之后,宜谷气空虚,仍满痛不去,故知此伤于食。
无寒热者,明其无外邪也。
脉濡弱为太阴本象,按之而塞,故知谷气之阻,治以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仍不外转运脾阳,兼解气结,使学者知病有异气,而方无异法,固无所谓专治霍乱之剂。
凡病邪逢身之虚,乃凑其所,复其升降运化之常,必客气无所容而病解,学者离体求证,欲执一法以为万病之总持者(内典有阿伽沱药,可以统治万病)可以鉴矣。
霍乱,胸中满,欲吐不吐,下利时疏,无寒热,腹中绞痛,脉俱弱,寸口结者,此食停于上,宜烧盐汤吐之,令谷气空虚自愈(通行本佚)。
此亦宿食霍乱之证。
胸中满而欲吐不吐,乃中焦气结,令上焦闭塞之证。
胃气郁而不能上达,阻其升降之用,则浊升而清陷,下利时疏者,脾气之下陷也。
无寒热,知不关客邪之感。
得利则传导犹行,腹中之糟粕,当有腐秽自去之意,乃既利仍腹中绞痛,知中焦寒凝气滞,虽下利而太阴实不开也。
脉象关尺俱弱,惟寸口上见结塞之象(此指寸部),此为食停上脘,邪实在上,虽用药亦力难下达。
其高者当因而越之,法宜用吐,以宣胃脘之阳。
烧盐汤,古法也。
引吐不伤胃气,得宿食吐出,则胃中谷气空虚,必悗乱之邪自愈。
余证不解(指腹痛下利诸证),再平脉辨证治之。
经曰: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悗同闷,此亦《灵枢?五乱》之辞),俗所谓干霍乱者是也。
食盐咸寒微辛,敛血泄气,烧赤入沸汤,则减其辛寒之性(盐量不拘多少。
约半匙为度,用开水一杯,烧赤入汤,不吐可相继二三服),可以秘荣血之渗泄,散络气之郁阻,惟血枯气涩者忌之(血得咸则凝,过食咸,令血燥而发渴。
甘令气滞,咸令血结,故有水肿哮喘忌盐之禁。
如大腹者,尤当忌甘。
霍乱,西学谓为人体水分下泄之病,以盐水注射入静脉内,实得古法遗意,且可证国学络主吸入,荣主渗出之理)。
霍乱,往来寒热,胁下痛,下利,吐胆汁,此为兼少阳。
脉弱而弦者,小柴胡加白术、茯苓主之(通行本佚)。
小柴胡加白术茯苓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白术三两茯苓四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余如小柴胡加减法。
霍乱者,病之正因,兼少阳者,以其人胆气素郁故也。
往来寒热,为邪气外郁腠理。
胁下痛满,为邪气内郁膈膜。
吐利者,霍乱之正象。
以下利而上吐胆汁,故知为胆气上乘之证。
盖胆汁上溢于胃,必呕不止而吐色似微绿之汁,经名之曰呕胆,此胆阳偏盛之为病也(胆汁下流,行化于肠,入肠少则默默不欲饮食,入肠多则下利,其色必青,此为木胜克土,证为胃泄而非脾泄,亦非肠滑之泄)。
兼少阳,当利少而呕多。
脉弱而弦者,谓弱见于举,而弦见于按。
弱者,大如其故,
而应指软弱,按之则脉气敛而转弦,乃土虚木乘之候,宜小柴胡法,和少阳之邪。
加苓、术以运脾利水。
若外无寒热,而吐利脉弦弱者(弦弱与弱而弦不同,无寒热尤为辨证之要),则治属三焦气虚(虚弦为三焦虚之证)。
而肝阳不敛,宜理中佐吴萸、乌梅、五味之剂,与柴胡必后重而利下不止矣。
霍乱,吐呕,下利清谷,手足厥冷,此为兼少阴。
脉沉而迟者,宜四逆汤主之(通行本佚)。
四逆汤方
人参二两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霍乱吐利,病之正象。
清谷、手足厥冷,肾寒而胃阳内馁,土失命火之温,少阴水寒之气胜也。
此为少阴者,明霍乱为独,少阴为兼(《内经》有微甚兼独四义),脉沉而迟,阳微阴阻之象,宜四逆汤峻温其下,救少阴即以治霍乱也。
霍乱,吐下,发热,必其人脾湿胃燥,此为兼阳明。
脉濡弱而大者,宜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主之(通行本佚)。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方
白术三两石膏半斤半夏半升干姜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六合,日三服。
霍乱吐下,而复发热,外不恶寒,口渴汗出(兼阳明则发热必有汗出),脉濡弱而按之实大者(实大者,表其异于虚大),此外证象阳明,内证象太阴,必其人体秉异常,脾湿胃燥,脾湿则下寒而利,胃燥故上热而吐。
所以然者,本霍乱且证兼阳明故也。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姜、术温脾以化湿,膏、夏降逆而清燥。
化裁之妙,至奇亦复至庸。
后贤不明制方圆通之旨(许学士温脾一方,后贤已叹及,但温凉并用而已),治热清凉并行,温寒而热燥咸集,宁知府藏各有寒热盛衰之异,即脾胃以膜相连者,亦且此寒彼热,其他可比类以隅反已。
霍乱,吐甚蚘出,下利时密时疏,身微热,手足厥冷,面色青,此为兼厥阴。
脉沉弦而紧者,宜四逆汤加吴茱萸、黄连主之。
若唇青,目内陷,或如痉状者,不治(通行本佚)。
四逆汤加吴茱萸黄连方
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吴茱萸半升,汤洗七遍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霍乱吐下,病之本象。
吐甚蚘出,知病兼厥阴。
利而时密时疏,肝气之乍泄复乍郁也。
身微热,手足厥冷,厥热并见,更为厥阴证谛。
面色青者,肝气内寒,络色外见,此为霍乱病兼厥阴之候。
脉沉弦而紧者,沉弦为肝气内郁,紧者肾寒而气结也(弦紧为肝郁,弦而紧者肾寒)。
凡厥阴厥热并见,且兼吐蚘,当为寒热错杂之邪(又霍乱正病,亦属寒热二气混乱于中),其证必时烦而渴欲饮水,故以四逆峻温其下,加吴萸以暖肝阳,佐黄连而清心火(下焦之热,多属心火)。
若唇青目内陷者,唇青为脾受肝乘,目陷为肝气内绝,肝脾两伤,证为不治。
或病如痉状者,谓兼脊强反折之象(不必悉具角弓反张、足寒头热、颈项强急、面赤目赤、口噤头摇诸证)。
吐下已急,加大邪入督,病涉奇经(痉病属于督脉),故亦不治。
大抵唇青目陷之变,脉象必弦微欲绝,疏数不匀,转痉状则脉当紧弦直上下行,或其至如蛇。
如蛇者,谓濡紧而左右屈曲(摇摆弹手),其象似蛇行
之状。
脉为气血先见,当于证未变而脉势先见之顷,急施救逆之治,但亦十全一二而已。
霍乱,吐利口渴,汗出短气,此为兼暑气。
脉弱而濡者,宜白术茯苓半夏泽泻栝蒌根汤主之(通行本佚)。
白术茯苓半夏泽泻栝蒌根汤方
白术三两茯苓四两半夏半升泽泻一两六铢栝蒌根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短气甚者,加人参二两。
暑气霍乱,惟发于夏秋,以初秋犹余夏气故也。
他令无伤暑之候。
暑薰分腠,壮火气短,故见吐利口渴,汁出气短之象。
以外无厥冷,脉不沉微,应指势弱而象濡,故知为兼暑气,宜白术茯苓半夏泽泻栝萎根汤主之。
苓、术运中而化湿,夏、泽降逆以渗水,栝蒌清肺生津,以救壮火之亢。
凡暑气霍乱,必吐呕多汗(谓吐且兼呕,呕时濈然多汗),利下见暴注反快之象,兼证稍殊,相体消息,立方皆但示模范而已(曾治一伤暑霍乱,少腹偏左,有动气瘕结,兼腹痛吐涎沫,气脱心烦,脉弱而大摇,以本方加吴茱萸、桃仁、黄连、人参而愈。
制方要在应病,无法可执,益知本论所示,处处皆活法也)。
霍乱兼疫气,必霍乱,死后尸气流传,相染为病,当按法治之,但剂中宜加香气之品以逐之,沉香、丁香、香蒲入汤佳(通行本佚)。
霍乱不必定属疫气,但兼疫气而发霍乱者为多。
疫气之发,比户连城,老幼相染,病状若一,其死皆以数日之间。
疫为天地疠气,中于人必内作吐利,外发寒热,故曰:兼疫气必霍乱也。
死后尸气流传,气交毒秽,由此传彼,相染为病,病之暴烈,莫此为甚。
所谓按法治之者。
谓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有寒疫、温疫、寒温杂合之殊,其发或夏或秋。
证治之法,详疫论附温病之末,学者参互比类。
但治其疫气,则霍乱自止,不必更顾其吐利也。
疫为秽毒之气,香以辟秽,故剂中宜香气之品逐之,沉香、丁香、香蒲,示例云尔。
疫病之发,居处宜燃苍术、雄黄之类,可以逐疫,病室多艺香尤佳。
饮水即吐,食谷则利,此为胃寒,非霍乱也,脉迟而弱,人参干姜半夏生姜汤主之(通行本佚)。
人参干姜半夏生姜汤方
人参二两干姜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下多者,加术二两。
平辨之义,既不可离体求证,复不可混同立名,兹乃条辨类似霍乱,而实非霍乱之证,前所谓胃寒脾湿,亦令吐利者是也。
但脾湿胃寒,治殊府藏,木条则先举胃寒吐利之证。
盖霍乱之吐下,由寒热二气,混乱于中,热中上逆故吐,寒气下注故利,不必待纳谷饮水,亦自作吐利不休。
今病者饮水即吐,食谷则利,知不饮则吐亦不作,不食则利亦自疏,且无挥霍撩乱之情,此为胃中寒冷,非霍乱之为病也。
脉象来迟而按弱,无两邪格拒之象,宜人参干姜半夏生姜汤治之,二姜宣胃而温脾,参、夏益气以降逆,大气升而中府转运,吐下愈矣。
凡胃寒之治,宜温运不宜壅补,故有进理中而转促胃气奔迫之戒。
且虑甘满,反阻升降之机。
今用姜而遗术者,亦府藏异治之义,学者当深思而明辨之(胃家吐利,用姜不用术,恐其拥塞升降之气)。
腹中胀满而痛,时时上下,痛气上则吐,痛气下则利,此为脾湿,非霍乱也。
脉濡弱而滑,茯苓白术泽泻干姜厚朴汤主之(通行本佚)。
茯苓白术泽泻干姜厚朴汤方
茯苓四两白术三两泽泻二两干姜二两厚朴一两六铢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示脾寒吐利,证似霍乱之候。
霍乱自吐利,而无腹痛胀满(兼宿食者,则有痛满)。
今腹中胀满而痛,此为脾湿中寒,谷气不化,脾气结则升降失常,故痛气时时上下,胃欲降而下格,则反而上逆。
痛气上则胃逆为吐,脾欲升而上阻,则却而下趋,痛气下则脾陷而利。
痛气者,因痛作而气上下行也。
吐利腹痛胀满,而无悗乱之象,此为脾湿,非霍乱也。
脉濡弱而滑者,濡弱为在脾之诊,虚滑即水气之象(滑为血有余,水入经则血滑,故滑属痰饮,亦为水气,水湿本为一体)。
此藏受湿邪,不能纳精脾络,非糟粕宿食之停,亦非湿流经合之候(湿流经络,脉当濡滞),盖谷精之不行也(谷精滞于中焦,亦可名之曰食积三焦,三焦即手少阳之府),宜茯苓白术泽泻干姜厚朴汤主之。
姜、术温脾以运中,苓、泽导水而通气(水行则气行),厚朴主降气结,直下大肠。
凡中满而当用参术取效,即塞因塞用之治,皆指谷津外阻于三焦之府,故助脾气之运化,则太阴自开。
若糟粕在胃中者(兼肠言之),实则宜通(如三承之类)。
虚则宜导(如麦芽神曲之类),皆非甘温所宜与也(霍乱以无腹痛者为常,兼腹痛必兼他因,尤以宿食者为多。
当随证消息治之)。
霍乱,证有虚实,因其人有虚实,证随本转。
虚者脉濡弱,实者脉急促。
虚者,宜理中汤;实者,宜黄连黄芩干姜半夏汤主之(通行本佚)。
理中汤方(见前)
黄连黄芩干姜半夏汤方
黄连一两黄芩一两干姜一两六铢半夏半升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随时消息与之,吐利止,停后服。
此辨霍乱证有虚实之异,因其人本有虚实,证随本转。
盖病由体变,固百病之通列,不独霍乱然也。
虚实之辨,仍不外平脉辨证。
虚者脉濡弱,太阴藏寒之正象也。
实者脉急促,邪实脉势之上击也。
虚则化寒,实者多热。
但霍乱为寒热二气相杂,有纯寒之证,无但热之因,故虚以理中温运脾阳;实宜姜、夏、连、岑温清并进,亦寒格吐下之治例也。
霍乱转筋,必先其时风湿邪注于筋,脉当濡弱,时一弦急,宜桂枝茯苓细辛白术防己汤主之(通行本佚)。
桂枝茯苓细辛白术防己汤方
桂枝三两茯苓三两细辛一两白术三两防己二两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转筋者,筋急而转,痛痠难耐,其部多在膝以下,证由风湿邪注于筋,湿则筋缓,风则筋急,风动湿滞,相引互发,故见筋转急痛之变,霍乱而兼转筋者,必其人先有风湿在筋,加霍乱引发宿邪,乃有此变。
脉当濡弱,时一弦急。
濡弱者,太阴湿胜之象;间一弦急者,风发也。
宜桂枝茯苓细辛白术防己汤主之,茯苓、白术运脾利水,桂枝、细辛祛风散寒,防己苦辛性寒,专泄经络之湿,能消水气,功走下焦(入脾与膀胱)。
不用当归者,恐助肠滑。
杂证转筋,鸡屎白散亦良(《素问》有鸡矢醴方,治心腹胀,旦食不能暮食,名曰鼓胀,用鸡矢白干者炒香,以无灰酒煎,用布滤出汁,五更热饮,当腹鸣下黑水,腹胀即愈。
《金匮》有鸡矢白散,取乌鸡白毛者良,先以米喂一昼夜,取矢白瓦上炒焦,取方寸匕,清水和温服)。
盖鸡为木畜,其粪可去风,且消积也。
霍乱已(通行本缺已字),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去皮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泽泻一两六铢
上五味为散,更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理中丸方
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
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此示霍乱吐下暴发之后,或里虚加被微风,故头痛身疼,发热而不恶寒。
盖病后余邪,非霍乱初起,便兼太阳之表(通行本缺已字,则全条病情皆误),热多欲饮水者,亦热为客热,虽引水自救,因吐下胃阳已虚,必中府不能消水,恐多饮水停胃中,成表里不解,水逆之变,宜五苓散运脾消水,且兼微和其外。
若寒多不用水者,指中寒不渴,则发热为胃阳外泄,宜理中丸,专理中焦,温脾以助中府之化。
用丸而不用汤者,以证属余邪,病机已缓(但仍以汤法为良)。
后详加减者,备临时之消息也。
脐上筑,为肾气之动,去术恐其壅中,加桂以降冲气。
吐多,去术之壅补,加生姜以宣胃阳,以呕家不喜甘故也。
下多者,还用术,运脾以止利也。
悸为水在心下,加茯苓以利水,渴欲得水者,此指暖水,脾津不升,加术以化气生津。
腹中痛见于吐利之后,里气虚也,加人参以转大气。
寒痛者,加干姜以温脾阳,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是也。
腹满者去术,恐令中满,加附子以壮肾问动气,肾气温升,则脾阳运而虚满除矣。
服后食顷,饮热粥以助药力,且吐下谷气已虚,故当以粥饮长其胃气,勿发揭衣被者,温覆以取汗也。
凡加减诸法,皆聊示化裁之义。
至若腹痛之变,正有虚实,邪有干移,宁限于人参、干姜两法,即腹满之属虚者,亦不乏塞因塞用之例(用术治满者尤多))假令实满,则枳、朴宜加,又非附子所能取效,学者若执一求之,未有不触途成滞者也。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
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
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此示霍乱未已,重感伤寒之证。
冠以伤寒者,其人当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
伤寒表证,脉当浮紧,今其人脉乃微涩,微者卫气之衰,涩者荣气不逮。
论霍乱则外证不兼太阳,论伤寒则脉象不应微涩,且不当先见吐下,旋似伤寒(吐下未已。
复更头痛恶寒发热是也),此必本是霍乱,因吐下暴虚,客邪复感,今则转是伤寒。
若吐下已止,复感转伤寒者,病机较为易治,但脉象微涩,虽外具伤寒表证,亦当温中和外,不可但攻其表。
以微涩为里虚之脉,却虑四五日缠绵不愈,转至阴经之上,上犹关上之上,指其所也,谓病至阴经之所在也。
病机四五日转入太阴,外邪与太阴藏寒相合,必作自利,入阴自利,法当急救其里。
此言初病霍乱之吐下己止,过四五日,入阴复更利也。
若初病霍乱,吐下未止,复伤于寒,见伤寒霍乱并病之象,至四五日,病机转入太阴,利下益甚,本为呕且下利之证,入阴则证象加剧,此霍乱之邪,与太阴藏寒合并,两邪交感而脾阳内绝,故曰:不可治也。
以下更示病随体异,亦有胃阳内复,四五日入阴之后,转阳出府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