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想起大丈夫的壮志,我们会提到韩信,想起做人的操守与智慧,我们会提到韩信,想起爱国之忠,谋国之良,我们还会提到韩信,无疑他挺起了中国历史的大梁,无论是做人——道德操守,还是成事——智慧忠诚,韩信他都树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韩信胸中怀有所有中国人都称赞、敬佩的壮志。他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既不会经商,又不愿种地,家里也没有财产,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胯下之辱”的故事。韩信为什么能忍受胯下之辱呢?有句话说得好:“神龙上天又入海”,引申出来是说人要为了自己的终极目标,那个宏大的“志”,而安富贵安贫贱,韩信就做到了这一点。他满腹军国大计,深知自己“志在天下”,“志在必得”所以坦然自己当下受到的侮辱。这种能屈能伸的伟大品质,其核心在于韩信的“有志”。试想,若是某一天我们在街上面对别人的无端挑衅,比如在路边走着,突然有人一盆污水泼过来,我们能忍住不去和他争论吗?更何况当时那屠户要他从胯下钻过,这等奇耻大辱,即便在今天,向别人无端发难的那个人可能也会身首分家了,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放弃施展宏图大志的机会,岂不可惜。所以说韩信这一忍,非常人之能忍,体现了他胸中那个宏大的志向,为后人“有志”而甘心受一时之辱,树立了榜样,忍别人所不能忍,方能成就非凡之事。

韩信秉承所有中国有志之士有学之徒的正确而可贵的历史观。史记记载:韩信先后在项梁、项羽、最后汉王刘邦那里谋职带兵。很多人认为韩信这样的人是可鄙的,先后侍奉三个人,历史上也有许多以忠一国之君而传名的。比如伯夷叔齐,这两位是贤人,不过从历史的物质的角度去看,伯夷叔齐虽然贤,但他们对社会人民的生活幸福并没有多大改善。而韩信呢?他的目的在于“伐无道诛暴秦”让天下人过上好日子,所以他没有选择始终追随庸主项梁项羽,因为那样可能会留个美名,但于他的天下志,于天下人,何益之有?所以他豁达与明智的选择是高度智慧的体现。“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行”这是对韩信操守与智慧的最中肯的点评。像韩信之后的诸多学者,很多就是参不透其中的奥妙,硬要抱着一个昏庸主子走到底。纵有经世之才,又有什么用呢?历史需要那些至死忠于一君的人匡正风气,但社会的演变,历史的进步更缺不得像韩信这样的为天下人不惜背恶名而三改其主的,这是韩信教给我们的为人的智慧,无论何时都有着不可比拟的影响力。

韩信缔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在与赵王歇和成安军陈馀的战斗中,韩信背水布阵,乍看是犯了兵法的大忌,然而此举却大大鼓舞了士气,最终以一万余人战胜了号称二十万的敌军,这次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是韩信一生的辉煌。然而我所关注的,并不是韩信胜人一筹的短期作战策略,毕竟,所谓谋国之良,是必须具备长远的目光的。短期的一役之胜不足以称道。韩信这次战役的最大胜利是他树立了一个仁厚的长者一样的将领形象。他在战后下令禁止斩杀差点置他全军覆没的敌军谋臣——李左车。这一举动的妙处,可以从反面去体会。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白起,在与赵军的大战中,大胜,坑赵降卒四十万,乍一看,这一坑使秦国自此再也没有实力相当的对手了,然而却埋下了一个趋之于反面的种子:自此再也没有一支部队愿意投降于秦。秦国军队所到之处,面临的一律是拼死的反抗。可想而知,秦军为了坑了的那四十万赵军牺牲了多少。假使他收纳下那四十万降卒,天下畏于秦的威力,又见到投降他也并没有什么恶果,那何不投降呢?如果是这样,秦国又该少多少麻烦啊?理至易明,究竟是天天与如狼似虎的人们打仗好还是自己不费一兵一卒天下归降好。所以从这一点,韩信不杀对方谋臣李左车,是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他赢的更远。著名的秦将白起与韩信比起来还是显得有点“鼠目寸光”了。可以说,这次战役——“井陉之战”,尤其是韩信

不杀李左车这一举动,就基本确定了天下的归属。无疑韩信是罕有的良将,其深谋远虑,军事上的成就和经验,都给后来的人们以正面的引导和启迪,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借鉴。

韩信奉守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忠。历史上有才的人往往不忠,而忠心耿耿的人又罕见才华横溢者。但韩信,他兼具爱国之忠,谋国之良于一身。谋国之良且不多说,他南征北战,大汉的天下有一半是他打下的。爱国之忠,史记中有记载:刘邦建大汉称皇帝之后,对韩信怀有疑心,虽然韩信深诣“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种种说法,但他没有就此回家,更没有起兵^造**,这就体现出了韩信之“忠”的可贵。一般所谓的忠臣,就是不混乱朝政,听皇帝的,皇帝叫他回家就乖乖回家,一点不考虑天下苍生。但韩信呢?皇帝怀疑他,他却想多为汉朝的繁荣发展做些军事上的准备。有他在,初定的大汉就没有人敢起兵^造**,外族的诸如匈奴就不敢贸然进犯。在韩信被捕之前,曾有许多人劝他反,以他的实力和谋略,皇帝是奈何不得他的,况且当时已经有人反了,无疑如果韩信起兵二人联手,皇帝也将难以招架。然而韩信举棋不定之际却最终选择不反,从这犹豫和最终的决定便可看到韩信的一片赤胆忠心。他顶着被皇帝怀疑杀头的风险,以一腔忠义,在军事上保卫着汉朝的社稷。这份“勇忠”,除却韩信,还有谁呢?韩信以他的生命为我们绘制出中国历史上、文化上,独特而亮丽的一字——忠!

总观韩信:从胸怀的角度讲,这世上有三种人,第一种没有胸怀,富贵了耀武扬威,洋洋得意,漠视感情与人民的疾苦,贫贱了又不安于现状,巴结权贵,贪小利,人前人后一副不同的嘴脸,各种歪主意都用尽以讨取富贵。第二种与第三种,在他们富贵时,同样都表现得很平淡。而贫贱时,这第二种人会适当委屈自己。虎落平阳被犬欺,毕竟落寞了,他们此时便会适当降低自己的追求,在表现上安于贫困。而一旦有机会就尽全力去争取。所以本质上还是不安贫困。这叫有志。第三种人在贫贱时“安贫乐道”,好比孔子的那个学生颜回,这可以说快到了罗汉境界,完全追求自己本质的一面,掘弃身外的杂质。韩信呢?属于第二种。无论在高峰还是低谷都在收敛自己。那个曾经侮辱韩信的“年轻”屠户后来因为害怕潜逃了,韩信却专门找来他给他官做,所以说韩信这个胸怀气度真的是非同一般。历史上像他这样的是非常难得一见的。后世在为人的气度方面,鲜有人可以与韩信相提并论。这也可以说是韩信的“修行”、“道”。后来的评论家点评历史人物,或者人们选拔人才,往往只看重其某一方面的水准。比如曹操的《求贤令》就详尽表达了他重才不求全,有才无德一样任用的思想。基于这一思想,后世的人们大都缺了一点韵味。若不是道德操守讲的发酸,一点人情味没有,也一点不变通,死板的迂;便是奸诈狡猾,为了一己私利可以犯下丧尽天良的罪恶。没有哪个像韩信这般富有英雄气魄、又称得上有诗意的人。我看:韩信这一生充满传奇,他少年壮志,坦然受辱,壮年立功成事,宽容谦下,有功不矜高,最后以一“勇忠”结束生命,浩浩荡荡,谱写的是深邃无言的诗篇。

韩信这位河南老乡,谱写并鉴证了这块中原大地上恒久绽放的伟大的生命力!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韩信用兵讲究出奇制胜,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与韩信有关的成语故事约有三十个,下文将用十个常见的成语串联起韩信的一生。

一、胯下之辱

韩信未成名时,在街头碰到一个恶少,恶少看见韩信背着剑,就挡住韩信的去路对韩信说:要么砍我,要么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便从容的从恶少的胯下钻过去了,这个故事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