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的三次转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的三次转变

徐恕

《内容提要》

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主要由能否建成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构成。历史地考察,它们分别经历了从"不能建成论"到"建成论"、从"渐进论"到"激进论"、从"理想论"到"现实论"的前后转变。考察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的三次转变,不仅可以了解斯大林本人思想的演变轨迹,而且有助于深化对以下问题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进程、列宁主义与斯大林思想的关系以及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发展的底蕴。

《关键词》 斯大林 社会主义 思想 转变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2)

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即关于苏联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述,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即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途径、道路的论述以及关于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面貌的论述。历史地考察,上述每一部分思想各自都经历了一个前后转变的过程,从而构成为本文所说的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的三次转变。

(一)

第一次转变发生的时间是在20年代中后期,在苏联能否单独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斯大林的观点从"不能建成论"转变为"建成论"。

在20年代中后期之前,"不能建成论"是布尔什维克党的主流思想。这种观点认定:西方无产阶级发动革命并夺取政权,是落后的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并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换言之,苏联单独一个国家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直到1924年4月,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文的初版中,表述的仍然是这种"不能建成论"的思想。他写道:"在一个国家内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还不等于保证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即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任务尚待解决。没有几个先进国家中无产者的共同努力,能不能解决这个任务,能不能在一个国家内获得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呢?不,不能。为了推翻资产阶级,一个国家的努力就够了,这是我国革命的历史所说明了的。为了获得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为了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单靠一个国家的努力,特别是俄国这样一个农民国家的努力就不够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中无产者的共同努力。"

斯大林抛弃"不能建成论"而转向"建成论"的最早端倪,出现在1924年底。在是年12月发表的《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一文中,斯大林引用并强调了列宁在《论合作制》中的一段明显带有"建成论"倾向的论述,即"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生产资料,无

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无产阶级和千百万小农及最小农结成联盟,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已有保证等等,难道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难道这不是我们通过合作社……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一切吗?这还不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这已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

斯大林明确而正式地提出"苏联单独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见解,是在1925年5月俄共(布)第14次代表大会上。他旗帜鲜明地表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胜利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可能利用我国内部力量来解决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在其他国家无产者的同情和支援下,但无须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预先胜利,无产阶级可能夺取政权并利用这个政权来在我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

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围绕俄国能否单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激烈论争中,斯大林先后写下了《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等一批文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批驳了"不能建成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苏联单独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从而完成了"建成论"的整个理论构建。

关于"建成论"的具体内容,大家比较熟悉,在此恕不赘述。随着斯大林在党内斗争中的获胜,"建成论"取代了"不能建成论"而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思想。

(二)

第二次转变发生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围绕苏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即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道路、途径等问题,斯大林的主张从"渐进论"转变为"激进论"。 此次转变涉及到的问题比较繁多,概括而论,它们主要分布在生产力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关系即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两个层面上。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层面,斯大林的思想转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焦点问题上:其一,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必须是高速度的,即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快的增长速度。这个观点,斯大林是一贯坚持的。但在"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快的增长速度"这一底线之上,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到底要多高?斯大林的主张前后不一。在1927年之前,斯大林认为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应当是适当的、有条件的;它必须以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内所能提供的资源为基础,必须考虑到社会主义积累的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后劲,必须有利于维持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总之对高速度的追求不能是盲目的、片面地、极端的。在与托洛茨基的论战中,斯大林与布哈林一道,对其以超常的高速度进行工业化的主张进行了批驳。但是随着苏联工业化的顺利进展,尤其是1927年苏联的工农业总产值全面超过了战前水平之后,斯大林的头脑逐渐发热,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偏好不断升级。此时斯大林头脑中的"高速度",已不是有条件的、适当的高速度,而是无条件的、"不能稍微放慢"的、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的、"最高的速度"。他解释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十年内跑完这段距

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打倒。"

可见,经济增长的速度问题已被上升到直接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成为经济建设甚至一切工作的核心,别的东西都应为它服务、为它牺牲。

其二,关于国民经济的比例问题。在工业化初期,斯大林对维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观点是支持的。1927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15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决议,明确提出在经济发展中必须保持好工农业之间、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地发展。斯大林对它投了赞成票。但进入1928年之后,斯大林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必须首先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张。他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他甚至将工业化从重工业开始还是从轻工业开始,分别界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以此为依据,斯大林将布哈林所主张的均衡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定性为反马克思主义的右倾学说,声称要用"优先发展论"去将它"打得粉碎"。

其三,关于经济建设中的资金筹措问题。工业化离不开资金投入;在一个农业国中,资金筹措的最主要的源泉,只能是农业。在1927年之前,斯大林这方面的观点是:工业化需要从农业领域抽调资金;但这种抽调是有限度的。在与托洛茨基的论辩中,斯大林对其所持的尽量把资金从农业抽到工业的观点进行了批驳。认为它从生产力层面上,不仅会直接损害农业,通过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必将损害工业,从而阻碍工业化的进展;从生产关系层面上讲,它将造成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贫困化,违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从上层建筑上讲,它会动摇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工农联盟。

但在1927年底--1928初发生粮食收购危机、警示国家对农民的剥夺超出了合理限度的情况下,斯大林却坚决反对调整现行政策、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逐步消除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此举表明斯大林事实上已经放弃了先前所主张的从农业抽调资金的适度原则。在其后与布哈林的论争中,斯大林甚至断然否认客观上存在的剥夺农民的事实,并将布哈林的减轻农民负担、兼顾农民利益的意见斥责为"做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的俘虏"。

在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层面上,斯大林的思想转变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可窥见一斑:其一,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在当时的俄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点无疑是对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27年之前,斯大林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张与列宁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通过说服、示范的方法,根据自愿的原则,逐步地、循序渐进地把农民引导上社会主义道路。他指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出路就在于逐步地然而一往无前地不用强迫手段而用示范和说服的方法"

将农民经济"缓慢地然而彻底地纳入社会主义建设总体系。"

但进入1928年之后,斯大林萌生了用搞运动的方式来加快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的念头。在1929年4月的《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的报告中,斯大林宣布苏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