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章的线索》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的线索
一、要点梳理
(一)线索的定义
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也是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它的作用就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二)线索的分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1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故事情节,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
文中的“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如断腿之前孔乙己在酒店,酒客揭短,奚落他没有“进学”,孔乙己教小孩识字、分茴香豆给小孩吃,人们背地议论孔乙己和断腿原因,断腿之后的末次喝酒,等等。
这些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我”始终在咸亨酒店这个“舞台”上活动,是主人公的重要配角,无“我”难以成篇。
7.多条线索贯穿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以“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作为线索。
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这两条线索中,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
而后者则是副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置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这两条线索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2
二、方法点拨
(一)抓标题
例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分析线索。
答: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
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例2:《父亲的鞋子》中“文章以‘父亲的鞋子’为题,有什么用意?”
答:“父亲的鞋子”既是文的重要物象,又是行文的线索,串起了文的叙事、议论和抒情。
全文以小见大,寻常的物象背后寄寓了深刻的人生意蕴。
“父亲的鞋子”抒发了“我”对父亲勤劳一生的感激与赞美。
(二)抓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
例如:《灯市口的兔儿爷》中“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它写了哪些事?”
答:兔儿爷。
兔儿爷做灯很有办法;兔儿爷给平儿补好破帽子;兔儿爷每天教平儿念诗;市场启用后,兔儿爷离开,临走给平儿留了一个画着自己面孔的兔子灯。
(三)抓议论和抒情语段
例如:《燃烧的木棉》贯穿选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答:此处以对木棉花的赞美和喜爱为感情线索。
写出木棉花初开“那样耀眼夺目”、
3
盛放“更令人感到惊艳绝伦的美”、最后抒发出“我爱木棉花”的感情。
(四)抓事情发展的顺序
例如:《恒久的滋味》中“本文行文有两条线索,请指出。
”
答:一是体验各种生命的滋味;一是“我”的成长历程。
在作者的生命历程中,甜、酸、苦等滋味,甜代表了童年,酸代表了青少年,苦代表了成年。
“酸甜苦辣”构成作者成长的经历。
(五)抓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例如:《风景里的山峰》中“文中除了小安锐,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我”,分析“我”作用。
”
答:“我”是一个线索人物,也是本文中一个极为重要且异常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内容上深化了文章主题,说明李景峰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自己永远铭记他的关爱与帮助,表达了作者对他由衷的感激之情;结构上,结尾点题,照应开头,首尾相扣,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三点剖析
考点:把握文章线索的类型,能够辨别文章的线索。
重难点:掌握梳理文章线索的方法,以及相关题型的答题技巧。
易错点:感情线,明线与暗线穿插。
4
题模精选
题模一:直接考查题
例1.1.1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
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5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
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
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
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
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
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
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
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
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
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
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
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6
(1)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围绕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为包粽子做精心准备、奶奶包粽子的灵活、煮粽子的漫长、我睡醒后吃粽子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奶奶的粽子(或粽子);我对奶奶的思念。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线索。
第一、二段写奶奶唱“粽子”歌谣;第三至四段写奶奶为包粽子准备粽叶和糯米;第五段写奶奶包粽子的过程;第六段写奶奶煮粽子和我吃粽子;第七段写我怀念奶奶的粽子,更怀念奶奶。
全文围绕“奶奶的粽子”展开,从题目中也可以看出来。
例1.1.2 阅读《义重情深的恩赐》,完成下题。
义重情深的恩赐
炎夏七月,年过八旬的我,冒着似火炎阳,从北京飞往汉水之畔的襄阳;后又从襄阳乘大巴寻觅汉水之源,远行至陕南的汉中和安康。
一周的行程虽然大汗淋漓,但“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却给我留下无尽的情思。
归来后,还演绎了一曲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的“童话”,那就是我锈迹斑斑的牙齿,昔日刷牙都无法让它由黑变白——回到京城,面对镜子,我惊愕地叫了一声:“啊!五十八年吸烟历史、凝固在牙齿上的黑黄斑痕,怎么一下子变白了?”静思之后,答案终于浮出水面:那就是“南水北调”的汉江之水,对我的恩赐……
到了襄阳,让我勃然心动的是这座城市的风情:一条清波碧浪的汉水,从美丽的城市中间穿行而过;南边是城,北边还是城。
抵达入住的南湖宾馆,打开水龙头洗脸时,发现
7
这里的水,比北京的水清亮许多。
因而当天下午在“人文汉水襄阳笔会”启动仪式上,我倾吐出初识襄阳的感受:我和湖北的缘分很深,去过武汉等多个城市。
这些城市都曾给我人文启迪——但让我一见钟情的,却是大美的襄阳。
当天晚上,我和文友们登上一叶小舟在汉江上夜游,两岸灯火映照下的古城亭台和现代楼阁相辉映的画面,让我当真产生了相见恨晚的痴醉之感。
正是出于这种痴爱在内心的穿梭,一种忧郁之情突然从心底升腾而起。
来襄阳之前,我读到过如是一条新闻,今年襄阳雨水偏少,水位下降致使江中鱼类繁殖率下跌,这对襄阳人民生活来说,已然是个负面信号。
汉江今年本身就水脉欠缺,还要为更为缺水的北方“补血”,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自残之举吗?
两天后,我们登上了丹江口水库大坝。
当文友们纷纷拍照时,我却避开众人,想找个地方尝上一口水库的水。
无计可施之际,只好向讲解员求救。
她问我喝过“农夫山泉”没有,我说喝过。
她说部分瓶装水就是从库区深水岩洞中灌的。
我十分惊愕,讲解员为我压惊说:“经过专家检验,库边之水因与堤岸相接,属二类净水;库心的水,仍为一类最佳水质——这种优良水质,已经连续保持六年了。
”接着,她对我谈起襄阳和当地为了保护丹江口水质,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从2003年起,在总干渠两侧先后关停并转了三百多家冶炼和造纸企业,现在水源保护圈高达三千多平方公里。
归来途中,赵丽宏等几个年轻的文友,正在讲述着他们的汉水情话:他们居然穿上泳装,表演了一场泅渡汉水之举。
我想参与到车上的欢声笑语之中——但到底年纪老了,没有高声说话的底气,因而只能对身旁的文友低声抒发我对汉水的情怀:“我不会游泳,但也尝到了汉水之美味,在南湖宾馆我尝了几口自来水,这不算新奇——新奇的是,采风团
8
只有我喝到了汉江的圣水。
”
“圣水?你不是说梦话吧?”身旁的文友不解地询问我。
我诙谐而幽默地说:“汉江圣水偏爱老人。
为了照顾采风团里年纪最大的我,当地专门开来一辆车,送我提前到了山上的鹿门寺。
这儿是唐朝诗翁孟浩然少年读书之地,曾给后人留下《春晓》名诗。
能到他的故土,寻觅他的形影,内心十分激动……”
“你喝了那儿的水了?”文友问我。
“让你猜着了,我喝了鹿门寺的水!”
他说:“那也不能称其水为圣水呀?”
“你听我说下去么。
进了这个寺院,正好碰上一位僧人,用一只水桶在岩洞口提水。
我向那位老僧说想喝上一口你打上来的水。
老僧绽露出一丝笑意,但并没答应我的要求,而是用手指了指岩洞旁悬挂的另一只小小水罐,让我自己动手舀水。
我拿起水罐从岩洞里舀上水来,一扬脖子喝了下去:“你想,千年前的诗圣孟浩然,在这儿耕读挥墨多年,一定喝过这洞中之水;现在寺院的僧侣们,又用其水制其禅食,称其为圣水,不是挺合适的吗!”
友人笑了,说了一句文学行话:“你真富有文人的想象力……”
水——又是水。
不管是南湖宾馆还是鹿门寺的水,其根脉都离不开浩浩荡荡的汉水,因而我深感不虚此行。
我深知水对中华民族的分量,它是流淌于一个国家体内的血液。
作为一个国人理应关注水情,如今许多省份都在闹水荒,没有想到的是,汉水是这么义重情深,将远行一千多公里,向贫血北方输血。
9
直到两天后,长途行车返回襄阳——我可是一个抚摸过整条汉江的文化水痴。
因而在与襄阳的告别晚餐上,八十一岁的我连连高歌,以抒发一个文人难以忘却的汉水情怀……(1)本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
本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明线是作者(一周)的行踪;暗线是“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
或“作者对汉水的感激(欣喜、珍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行文的线索。
文章开头“一周的行程虽然大汗淋漓,但“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却给我留下无尽的情思。
”一句起统领全文的作用,同时也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也指出了文章的两条重要线索,明线是“一周的行程”,暗线是“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
题模二:间接考查题
例1.2.1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果
黄兴蓉
10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
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约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拼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她好不容易地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
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
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
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劲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
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不太拘束了。
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家里的核桃树收很多核桃,但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才叫她出来卖核桃。
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
卖完核桃赶回来还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我问。
“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
”她很有信心地说。
“走出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刨除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
”小姑娘微微一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11
“还不够路上吃顿饭的呢!”我身边一位乘客插话说。
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的有干粮。
”
那位乘客真有点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
“我已经吃过一次了,还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卖完核桃再吃那些。
”
“你带的什么干粮?”那位乘客追问。
“红薯面饼子。
”
周围的旅客闻之一时凄然。
就在这时,车厢广播要晚点半小时,火车停在了半道中间。
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带来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
”
有人问:“多少钱一斤?”
女孩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
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块钱一斤呢。
”
旅客纷纷来买了,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
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把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生着吃也很香。
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
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
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
对她说:“这是我买来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
”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对我表示着谢意。
此时,一直在旁边玩扑克的4个农民工也急忙
12
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十元钱远远伸着手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妹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这点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药。
”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
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来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他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大爷们!”感激的泪水纷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
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
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时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
“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
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
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族族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的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连同那个小小的沙窝站,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那些衣衫不整的农民工,那份心灵深处的慈爱消隐在莽莽群山中。
(选自《文摘报》,有删改)(1)本文以“山果”为题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果”既是文中主人公的名字,又是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
同时文章还以山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
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理解文章线索、结合内容分析标题含义。
结合文章内容来看,“山果”既是文中主人公的名字,又是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
从线索角度来看,文中以山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13
随堂练习
随练1.1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心田上的百合花
林清玄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14
④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
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
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
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
(文章有删节)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百合的成长过程(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线索的分析能力。
根据“刚刚诞生的百合——执着开放的百合——满山的百合”这一写作思路,可以看出每一部分都是围绕“百合”在写,所以,本文的线索是“百合的成长过程”。
随练1.2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5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
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
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
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
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
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
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
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
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
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
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
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逃散而去。
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
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
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
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
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