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民营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民营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冀政办函〔2012〕9号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北省民营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
通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民营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一月十八日
河北省民营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推动我省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年均递增速度达17 7%,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2 4%上升到59 3%;民营经济实缴税金年均递增速度达25 3%,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由43 4%上升到57 6%,民营经济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主要特点。
1 规模企业数量增加,支撑拉动作用增强。“十一五”期间,民营规模以上企业发展迅速,到“十一五”末,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12167家,比“十一五”初期增加4489家,年均增加898家。“十一五”期间,民营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平均年营业收入由初期的791万元/家提高到1423万元/家。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年均递增速度达27 4%,高于全部民营企业近9个百分点,在民营企业中的比重由“十一五”初期的44 5%提高到63 9%,成为支撑拉动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主体。
2 结构调整逐步深入,优化升级效果明显。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在民营企业中全面深入开展,成效明显。第三产业比重由“十一五”初期的21 3%上升到27 1%,其中物流、网络营销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全省民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6个,占全省总量的5
3 1%,比“十一五”初期增加15个;中国驰名商标56个,占全省总量的59 6%,比“十一五”初期增加48个;省名牌产品504个,占全省总量的61 3%,比“十一五”初期增加321个;省优质产品396个,占全省总量的78 4%,比“十一五”初期增加145个;省著名商标1327件,占全省总量的73 0%,比“十一五”初期增加843件。
3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以年均25 5%的速度递增,投资总量翻了一番多,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达45 6%。民营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大项目多、高科技含量项目多、结构调整项目多的特点。“十一五”末,全省在建施工项目达2913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1376个。新建项目、技改项目成为拉动民营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4 产业聚集规模效应显著,园区建设成效突出。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308个,比“十一五”初期增加141个,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达29个,增加24个。集群经济总量占全部民营经济的比重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产业园区建设呈现规模大、起点高、配套服务逐步完善的特点,全省民营企业各类产业园区达394个,入区企业单位达24 7万个,园区经济总量占整个民营经济总量的比重达23 1%,园区内平均企业个数由“十一五”初期的164个上升到626个。
5 应对金融危机成效明显,出口贸易恢复增长。全省民营出口企业7798家,其中年出口交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1358家,2010年出口产品交货值达1151 9亿元人民币,占全省出口总量比重达60%以上。民营企业自营出口比重增大,由“十一五”初期的6
6 2%上升到73 7%。企业平均出口规模增大,由“十一五”初期的396 9万元/个·年上升到147
7 2万元/个·年。
6 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工资性收入增幅较大。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年平均递增速度达4 5%,队伍素质有了较大提升,从业人员中具备中专及技校以上学历人员达258 1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由10 7%上升到15 8%;从业人员中获初、中、高级职称人数达66 9万人。民营经济成为社会劳动力就业主渠道。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社会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三分之二以上,年均吸纳城镇下岗失业职工25万人。民营企业劳动者报酬年均递增速度达14 8%,2010年人均工资达到10398元,成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
7 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发展迅速,全省建成各类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290个,改扩建标准厂房1200万平方米,吸纳入驻企业总数达11600家,安排就业人员34万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日益健全,全省建立担保机构387家,其中注册资本亿元以上机构61家,5000万以上机构118家,全省担保机构资本金总额101 2亿元,担保总额402 27亿元。产业集群技术服务机构日益完善,建设技术研发、产品检测、信息服务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50个,其中省级示范平台13个,技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训力度加大,实施“适用人才聚集”、“重点人才培养”和“全员素质提高”三大工程,依托200个中小企业远程教育培训基地指导企业自主培训,年均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1000人以上,完成各级各类培训100万人次。
(三)主要问题。
1 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国家和省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不同程度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民营企业办事难、负担重的问题。
2 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民营企业重工业比重过大,低附加值企业较多,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弱,部分企业环境污染、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突出。与先进省份相比,我省民营企业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发展速度与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3 部分生产要素供给不足。融资渠道少,资金短缺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中小规模民营企业项目很难列入重点项目,用地困难大。适用人才短缺,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企业盈利水平降低。
4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技术和产品比重低,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不足,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能力较弱。
5 转变发展方式和节能减排压力增大。部分民营企业仍处于粗放生产经营阶段,资源依赖型企业多,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由于投入不足、人才匮乏,转变发展方式难度较大。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面临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民营钢铁企业和重化工企业、建材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
二、“十二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具备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冀中南地区被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首都新机场将在北京市和廊坊市交界处兴建。这是我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的重大历史机遇。牢牢抓住和利用好这些机遇,我省民营经济就能够实现大发展、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