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析一般是指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类而使某种物质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的过程
盐溶在蛋白质水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中性盐,如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等,会增加蛋白质分子表面的电荷,增强蛋白质分子与水分子的作用,从而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增大。

这种现象称为盐溶。

泛素(ubiquitin)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大部分真核细胞)中的小蛋白。

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抑制剂在酶的活性部位以外的部位与酶结合,不对底物与酶的活性产生竞争。

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竞争与酶的同一活性中心结合,从而干扰了酶与底物的结合,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结构域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特异结构和独立功能的区域,特别指蛋白质中这样的区域。

行功能。

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其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亚基(subunit),亚基与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维空间分布,并以非共价键相链接,这种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亚基,体内许多功能性蛋白质含有2条或2条以上多肽链。

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其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亚基(subunit)
等电点(pI):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或蛋白质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或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成为该氨基酸或蛋白质的等电点
蛋白质变性(protein denaturation)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
在变性条件不剧烈,变性蛋白质内部结构变化不大时,除去变性因素,在适当条
件下变性蛋白质可恢复其天然构象和生物活性,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在不同生物体或同一机体内行使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蛋白质。

核酶(ribozyme)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剂,可降解特异的mRNA 序列。

联合脱氨基,是指氨基酸的转氨基作用和氧化脱氨基作用的联合。

包括以下两种:以谷氨酸脱氢酶为主的联合脱氨和腺嘌呤核苷酸的联合脱氨
β氧化是代谢氧化的一个长链脂肪酸通过连续周期的反应在每一步的脂肪酸是缩短形成含两个原子碎片移除乙酰辅酶a。

DNA损伤修复
1光复活/又称光逆转。

这是在可见光(波长3000~6000埃)照射下由光复活酶识别并作用于二聚体,利用光所提供的能量使环丁酰环打开而完成的修复过程切除修复, 重组修复
生物氧化是在生物体内,从代谢物脱下的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与氧化合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也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一系列氧化过程。

细胞色素c,包括多种能传递电子的含铁蛋白质总称
转氨基作用指的是一种α-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一种α-酮酸上的过程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一种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模型,其中亲代双链分离后,每条单链均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

冈崎片段,相对比较短的DNA链(大约1000核苷酸残基),是在DNA的后随链的不连续合成期间生成的片段,
端粒酶,简介细胞中有种酶负责端粒的延长
SD序列(Shine-Dalgarno sequence):mRNA中用于结合原核生物核糖体的序列。

分子伴侣是一种引导蛋白质正确折叠的蛋白质。

别构效应又称为变构效应,是寡聚蛋白与配基结合改变蛋白质的构象,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改变的现象。

同工酶(isozyme,isoenzyme)广义是指生物体内催化相同反应而分子结构不同的酶。

Tm一般表示DNA熔解温度,指把DNA的双螺旋结构降解一半时的温度
变性的DNA重新恢复为双螺旋的过程,叫做复性(renaturation)或退火。

动粒(英语:Kinetocho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中位于着丝粒两侧的两层盘状特化结构,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是非染色体性质物质附加物。

干( gàn)细胞(stem cell)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潜能细胞。

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指免疫系统通过正常免疫应答,阻止和清除入侵病原体及其毒素的功能,即抗感染免疫作用。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皮层最内一层细胞为内皮层,细胞排列整齐而紧密,是在细胞的上,下壁和径向壁上,常有木质化和栓质化的加厚,呈带状环绕细胞一周,称凯氏带
内呼吸,组织内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亦称组织呼吸食物链,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捕食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是指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其生产过程的化学反应式如下:
6CO2+12H2O——→C6H12O6+6O2+6H2O
植食现象通常指动物(专食植物的称植食动物,兼食动物的称杂食动物)以植物为食的现象。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是通过基因重编程的诱导方法,诱导分化成熟的体细胞转化为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整合蛋白又称内在蛋白(intrinsic protein)。

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细胞膜中或内外两侧,以非极性氨基酸与脂双分子层的非极性疏水区相互作用而结合在质膜上。

第二信使学说是E.W.萨瑟兰于1965年首先提出。

他认为人体内各种含氮激素(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衍生物)都是通过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cAMP)而发挥作用的。

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协助扩散,或帮助扩散。

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蛋白质工程就是通过对蛋白质化学、蛋白质晶体学和蛋白质动力学的研究,获得有关蛋白质理化特性和分子特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对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和改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可以表达蛋白质的转基因生物系统,这个生物系统可以是转基因微生物、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甚至可以是细胞系统种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酶(德语:Enzym,源于希腊语:ενζυμον,“在酵里面”),指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质。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

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Trophic cascade effects, 营养级联效应在多营养级中的自上而下的链式反应
级联效应(Cascade effect)是由一个动作影晌系统而导致一系列意外事件发生的效应。

生态演替_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环境效应(environmental effect)是指自然过程或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
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结构域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特异结构和独立功能的区域,特别指蛋白质中这样的
区域。

在球形蛋白中,结构域具有自己特定的四级结构,其功能部依赖于蛋白质分子中的其余部分,但是同一种蛋白质中不同结构域间常可通过不具二级结构的短序列连接
起来。

负协同效应:Negative cooperative effect是指亲和力减弱,降低酶催化活性的这种效应。

V-[S]曲线呈表现双曲线。

蛋白质分子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时,发生生物活性丧失,溶解度降低
等性质改变,但是不涉及一级结构改变,而是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改变,这类变化称
为蛋白质变性作用
一碳单位是指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包括甲基、亚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酰基及亚氨甲基(亚氨甲酰基)等。

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编码的现象叫做密码子的简并性。

其中的密
码就叫做简并密码子。

生物学上,简并是指遗传密码子的简并性,即同一种氨基酸具
有两个或更多个密码子的现象。

在厌氧条件下,向高速发酵的培养基中通入氧气,则葡萄糖消耗减少。

这种抑制发
酵产物积累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分布在线粒体。

因为在这个循环中几个主要的中间代谢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
限速酶是指整条代谢通路中催化反应速度最慢的酶,它不但可以影响整条代谢途径的总速度,还可以改变代谢方向·在代谢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中,如果其中一个反应进行的很慢,便成为整个过程的限速步骤,催化此限速步骤的酶称为限速酶或者标兵酶。

酮(tóng)体(ketone body):是在机体饥饿、禁食或某些病理状态(如糖尿病)下产生的一类化合物,它包括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三种化合物,增色效应是指DNA在紫外260NM处吸光值增加的现象,增色效应与DNA解链程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是观察DNA是否发生变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分子筛层析又称为凝胶层析或凝胶过滤。

分子筛层析是利用有一定孔径范围的多孔凝胶作为固定相,. 对混合物中各组分按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的层析技术。

信号肽常指新合成多肽链中用于指导蛋白质的跨膜转移(定位)的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有时不一定在N端)。

信号肽位于分泌蛋白的N端。

一般由15~30个氨基酸组成。

别构酶,具有别构效应的酶称为别构酶。

别构酶常是代谢途径中催化第一步反应或处于代谢途径分支点上的一类调节酶,大多能被代谢最终产物所抑制,对代谢调控起重要作用。

别构酶(allosteric enzyme)又称为变构酶,是一类重要的调节酶。

在代谢反应中催化第一步反应的酶或交叉处反应的酶多为别构酶。

别构酶均受代谢终产物的反馈抑制。

联合脱氨基,转氨基作用与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进行,从而使氨基酸脱去氨基并氧化为α-酮酸(α-ketoacid)的过程,称为联合脱氨基作用。

联合脱氨基作用可在大多数组织细胞中进行,是体内主要的脱氨基的方式。

细胞色素(英文:cytochrome)一般是指一类膜结合的血红素蛋白,以血红素为辅基,参与电子传递。

固定化酶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水溶性的酶使之变成不溶于水或固定于固相载体的但仍具有酶活性的酶衍生物。

-外显子(expressed region)是真核生物基因的一部分,它在剪接(Splicing)后仍会被保存下来,并可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被表达为蛋白质。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是由一系列的递氢反应(hydrogen transfer reactions)和递电子反应(eletron transfer reactions)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所组成的连续反应体系,它将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交给氧生成水,同时有ATP生成。

化学渗透偶联又叫化学渗透假说[1]
1.呼吸传递体不对称地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呼吸链上的递氢体与电子传递体在线粒体内膜上有着特定的不对称分布,彼此相间排列,定向传递。

2.呼吸链的复合体中的递氢体有质子泵的作用。

它可以将H +从线粒体内膜的内侧泵至外侧。

一般来说一对电子从NADH传递到O2时,共泵出6个H +。

从FADH2开始,则共泵出4个H +。

膜外侧的H +,不能自由通过内膜而返回内侧,这样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在内膜两侧建立起质子浓度梯度(△pH)和膜电势差(△E),二者构成跨膜的H+电化学势梯度△μH+,若将△μH+转变为以电势V为单位,则为质子动力。

质子的浓度梯度越大,则质子动力就越大,用于合成ATP的能力越强。

3.由质子动力推动ATP的合成。

质子动力使H+流沿着ATP酶偶联因子的H+通道进入线粒体基质时,释放的自由能推动ADP和Pi合成ATP。

化学渗透学说已得到充足的实验证据。

当把线粒体悬浮在无O2缓冲液中,通入O2时,介质很快酸化,跨膜的H +浓度差可以达到1.5pH单位,电势差达0.5V,内膜的外表面对内表面是正的,并保持相对稳定,证实内膜不允许外侧的H +渗漏回内膜内侧。

但当加入解偶联剂2,4 二硝基苯酚(DNP)时,跨膜的H +浓度差和电势差就不能形成,就会阻止ATP的产生。

有人将嗜盐菌的紫膜蛋白和线粒体ATPase嵌入脂质体,悬浮在含ADP和Pi溶液中,在光照下
紫膜蛋白从介质中摄取H +,产生跨膜的H+浓度差,推动ATP的合成。

当人工建立起
跨内膜的合适的H +浓度差时,也发现ADP和Pi合成了ATP。

DNA聚合酶,系专司生物催化合成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一类酶的统称。

等电点(pI):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或蛋白质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
势或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成为该氨基酸或蛋白质的等电点。

辅酶(coenzyme)是一类可以将化学基团从一个酶转移到另一个酶上的有机小分子,与酶较为松散地结合,对于特定酶的活性发挥是必要的。

寡聚酶由2个或多个相同或不相同亚基组成的酶,称为寡聚酶。

单体酶仅有一个活性中心的多肽链构成的酶,一般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如牛胰
岛素、胰核糖核酸酶溶菌酶等。

但有的单体酶是由多条多肽链组成,如胰凝乳蛋白酶,由三条肽链组成,链间由二硫键相连构成一个共价整体
变性即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或者化学键断裂,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是一项基于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基因工程技术,其基本原理是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对DNA上特定序列的识别,来确定切割位点并实现切割,从而获得
所需的特定序列。

柠檬酸循环又名:三羧酸循环
核酶(ribozyme)一词用于描述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即化学本质是核糖核酸(RNA), 却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核酶的作用底物可以是不同的分子, 有些作用底物就是同一RNA 分子中的某些部位。

核酶的功能很多,有的能够切割RNA, 有的能够切割DNA, 有些还
具有RNA 连接酶、磷酸酶等活性。

通过化学基团的引入或除去,而使蛋白质共价结构发生改变,都可以称为蛋白质的化学修饰。

酶原(zymogen)某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zymogen),使酶原转变为有活性酶的作用称为酶原激活(构型(configuration)一个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不经过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是不会改变的.构型的改变往往使分子的光学活性发生变化.
波尔效应:co2浓度的增加可降低细胞内的PH,引起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氧亲和力下降的现象
别构效应,(allosteric effect),是某种不直接涉及蛋白质活性的物质,结合于蛋白质活性部位以外的其他部位(别构部位),引起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而导致蛋白质活性改变的现象。

蛋白质构象各种蛋白质分子都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即构象.。

一2.3.4级结构
切除修复 (excission repairing):也称核苷酸外切修复,这是一种取代紫外线等辐射物质所造成的损伤部位的暗修复系统。

对多种DNA损伤包括碱基脱落形成的无碱基点、嘧啶二聚体、碱基烷基化、单链断裂等都能起修复作用。

此系统是在几种酶的协同作用下,先在损伤的任一端打开磷酸二酯键,然后外切掉一段寡核苷酸;留下的缺口由修复性合成来填补,再由连接酶将其连接起来。

不同的DNA损伤需要不同的特殊核酸内切酶来识别和切割。

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抑制剂在酶的活性部位以外的部位与酶结合,不对底物与酶的活性产生竞争。

竞争性抑制作用(competitive inhibition)指的是有些抑制剂和酶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活性中心,从而抑制酶和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

DNA变性是指核酸双螺旋碱基对的氢键断裂,双链变成单链,从而使核酸的天然构
象和性质发生改变。

变性时维持双螺旋稳定性的氢键断裂,碱基间的堆积力遭到破坏,但不涉及到其一级结构的改变。

DNA分子是由两条头尾倒置的脱氧多核苷酸所组成,其中一条链的碱基与另一条的碱基之间有氢键连接,并以A-T,G-C互补,整个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

在加热、碱性等条件下,链间氢键断裂,形成两条单链结构,这种现象称为DNA变性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或其它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是等电聚焦电泳和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等电聚焦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个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一种方式。

由于此途径是由6-磷酸葡萄糖(G-6-P)开始,故亦称为己糖磷酸旁路。

此途径在胞浆中进行,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G-6-P脱氢生成6-磷酸葡糖酸内酯开始,然后水解生成6-磷酸葡糖酸,再氧化脱羧生成5-磷酸核酮糖。

分裂选择-种群中两种或多种极端表型的适应度大于中间型的表型适应度将造成
种群内表型的分异,最终形成不同种群的选择。

分裂性选择是把一个群体中的极端变异个体按不同方向保留下来,减少中间常态的选择(与稳定选择相反)
信号肽常指新合成多肽链中用于指导蛋白质的跨膜转移(定位)的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有时不一定在N端)。

信号肽位于分泌蛋白的N端。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与蛋白质搭建起的骨架网络结构,包括细胞质骨架和细胞核骨架。

细胞骨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的一定形态
细胞全能性、多细胞生物中每个个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个体发育的全部基因,只要条件许可,都可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移码突变,在正常的DNA分子中,1对或少数几对邻接的核苷酸的增加或减少,造成这一位置之后的一系列编码发生移位错误的改变,这种现象称移码突变。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

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

各个生态因子不仅本身起作用,而且相互发生作用,既受周围其它因子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其它因子
选择压力(Selective pressure):又称为进化压力,指外界施与一个生物进化过程的压力,从而改变该过程的前进方向,所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或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即是指自然界施与生物体选择压力从而使得适应自然环境者得以存活和繁衍
解偶联剂(uncoupling agent):一种使电子传递与ADP磷酸化之间的的紧密偶联关系解除的化合物,Eg2,4-二硝基苯酚。

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在含有错配碱基的DNA分子中,使正常核苷酸序列恢复的修复方式。

这种修复方式的过程是:识别出下正确地链,切除掉不正确链的部分,然后通过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合成正确配对的双链DNA。

增色效应:当双螺旋DNA熔解(解链)时,260nm处紫外吸收增加的现象
同源蛋白质来自不同种类生物的序列和功能类似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

亚基和四级结构蛋白质四级结构(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多亚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实际上是具有三级结构多肽(亚基)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样品中的DNA量和富集众多DNA分子中的一个特定的DNA序列的一种技术。

在该反应中,使用与目的DNA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作为引物,进行多轮的DNA合成。

其中包括DNA变性,引物退火和在Tap DNA聚合酶催化下的DNA合成。

β-氧化作用
透析和超过滤透析(dialysis):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竞争性抑制6,竞争性抑制作用(competitive inhibition):通过增加底物浓度可以逆转的一种酶抑制类型。

竞争性抑制剂通常与正常的底物或配体竞争同一个蛋白质的结合部位。

这种抑制使Km增大而
υmax不变。

17,非竞争性抑制作用(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不仅与游离酶结合,也可以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的一种酶促反应抑制作用。

这种抑制使Km不变而υmax变小。

18,反竞争性抑制作用(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而不与游离的酶结合的一种酶促反应抑制作用。

这种抑制使Km和υmax都变小但υmax/Km不变。

生态因子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

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

假体腔是动物体腔的一种形式,也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地一种原始的体腔类型,它是由胚胎发育期的囊胚腔持续到成体而形成的体腔,只具体壁肌肉层,不具肠壁肌肉层。

假体腔动物的肠壁仍然是单层细胞
营养繁殖营养繁殖是植物繁殖方式的一种,不通过有性途径,而是利用营养器官:根、叶、茎等繁殖后代。

哈温平衡哈迪-温伯格定律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假设:在一个无穷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没有进化的压力(突变、迁移和自然选择);第二部分是基因频率逐代不变;第三部分:随机交配一代以后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p2表示AA的基因型的频率,2pq表示Aa基因型的频率q2表示aa基因型的频率。

其中p是A基因的频率;q是a基因的频率。

基因型频率之和应等于1,即p2 + 2pq + q2 = 1 这个定律简而言之:在没有进化影响下当基因一代一代传递时,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保持不变。

细胞分化是指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产生出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其结果是在空间上细胞产生差异,在时间上同一细胞与其从前的状态有所不同
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帽子”结构,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
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的结果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被非编码区互相隔离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因此真核生物的基因称为断裂基因
基因的连锁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指是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常常连在一起进入配子;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因而产生了基因的重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