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茶馆文化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2003茶馆文化的调查研究

执笔人:周沫等指导师:施永忠

茶,作为中国特产,古代可与丝绸相媲美,世俗被列入开门七件事中。据《日知录》卷七“茶”记载,我国古代饮茶“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自那以后,饮茶风俗逐渐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茶馆,作为人们交流思想、切磋技艺、洽谈生意或化解纠纷的场所,随着饮茶的普及和茶业的发展而逐渐在各地涌现和兴旺起来。

中国是茶的故乡,杭州又有“茶都”的美誉。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茶叶研究所、国家茶叶检测中心、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等10多个国家级的茶叶中心总部均设在杭州。而茶楼则是杭州西子湖畔的一道独特风景。大街小巷,茶楼、茶馆比邻而立。据粗略估计,目前300多家茶馆,一间间清雅精致的门面或大或小,或庄或谐,给杭州的闹市区和老街深巷增添了些许古朴典雅的气氛。

近期,随着新茶楼不断出现,杭州茶馆业竞争也日趋激烈,茶馆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是什么吸引了大家?什么是真正的茶馆文化?这些都引起了我们研究小组的兴趣,我们决定以茶小姐、茶点、茶馆环境为切入点研究茶馆文化,对杭州茶馆业的前景做个展望。希望能通过我的研究与学习解决我们的问题。

要研究茶馆的文化,当然应该从它的历史开始。

以“龙井茶虎跑水”著称的杭州,茶馆文化,起于南宋。金人灭北宋,南宋建都于杭州,把中原儒学、宫廷文化都带到这里,使这座美丽的城市茶肆大兴。宋代承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转折阶段(五代十国)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踏上一个新的台阶。大街小巷,茶馆林立,大有“卖酒的青楼高,卖茶的红炭满炉”之场面。在记载杭州城市生活的《都城纪胜》一文中,专门有“茶坊”一书,描述杭州城内的茶坊很考究,室内“张挂名人书画”,供人消遣欣赏,以前只是酒楼内挂字画,“今茶坊皆然”。《梦梁录》中也提到杭城茶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茶坊里还“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鼓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梦梁录·茶肆》) 元、明时代的茶馆,基本上是宋代茶肆、茶楼的延续,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多大区别。我国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曾是元末至顺年间(1341~1368年)的进

士,在杭州(原钱塘)做过两年官,后终身不仕,矢志著述。他在小说《水浒传》中对茶馆的描写,可以说是反映了当时杭城的茶馆面貌。当时的茶馆似乎不如酒馆来得多,但夜间也营业,而且对茶叶的质量、泡茶用水、盛茶器皿等都在过去经营茶坊的基础上有所总结和提高。

清代,社会政治局面稳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前期的“盛世”和“太平”局面,使得“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晚清时期,中国封建王朝日趋腐朽,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国家凋敝,政局动乱,茶馆成了悲观消极的人们虚以度日,以及关心国家和自身命运的人们了解信息的场所,这些都促使了清代茶馆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更加兴盛起来。而清代的杭州,受大气候的影响,也是茶馆遍布,茶客云集,茶馆成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挑夫小贩云集的场所。《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曾在乾隆年间来到杭州,在小说中描述了马二先生在钱塘门外、净慈、雷峰附近、吴山上、城隍庙等处6次吃茶的情景。一路上茶馆云集、鳞次栉比,单吴山上就有茶馆(茶摊)30多处。《儒林外史》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其中对茶馆的描述,完全可以作为当时的社会茶俗史料运用。事实上,不仅是吴山,在杭州各个景点,如玉皇山、宝石山、云栖等,以及城市大街小巷,都有规模大小不等的茶馆。随着清王朝的衰败,太平军起义,辛亥起事,层出不迭的政治风云弥漫全国,茶馆酒楼正好作为这种交流、发泄最好的场所而在全国城乡发展起来。杭城也不例外,并且由于杭州龙井茶、虎跑水的闻名遐尔以及西湖山水的秀丽景致,使杭城茶馆业更加欣欣向荣。当时,西湖东面湖滨一带城墙高耸,游船在柳浪闻莺一带停泊,附近开设有“三雅图”,“藕香居”两大茶苑。后来城里有“四海楼”、“连升阁”茶楼,城站有“迎宾楼”茶楼,南星桥有“碧霞轩”茶楼。井亭桥畔的“七重天”茶馆还开了“露天夜花园屋顶茶室”,还有专养鸟者买卖鸟类的“鸟儿茶会”。另外还有万安桥下的水果行茶店,堂子巷、城头巷的木匠业茶店等以行业划分的专业茶馆。

解放以后,杭城茶馆业曾一度低落,但进入本世纪90年代,杭城的各式茶馆、茶艺馆、茶楼、茶苑、茶艺中心和茶艺乐园又骤然兴起。近年杭城茶馆的新发展,既迎合了人们期望“回归自然,崇尚健康”的心态和时尚,又合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为宏扬祖国茶文化,促进茶叶消费提供了一次机遇。

如此愈演愈烈的竞争下,茶馆业的现状正在发生着很大变化:

随着新开茶楼不断出现,竞争也日趋剧烈,茶馆大战就一直没停过。开始,

比拼的是装饰和品位。许多店家一改旧时茶馆的邋遢模样,装饰成高雅的日式茶馆,并有了茶道表演、器乐演奏等。接着,是服务竞争,许多茶馆开始在茶点上做文章,原来的零点式基础上,增加了自助式,茶点多达几十种,水果、蜜饯、糕点,甚至炒饭、茶叶蛋、玉米棒、红薯、南瓜也进入茶楼。这种竞争使得不少茶客以店为家,花40余元即可消磨一天。

如今的杭州茶楼则是拼上了规模和价格。原先,营业面积为500平方米到1000平方米的茶馆就算大店,现在2000平方米已不稀奇,有的甚至超过了3000平方米,相当于一家中型商场。据我们了解,这些大茶馆的经营者有的原先是开饭店的,借鉴了饭店竞争的经验,认为开得越大越有生意。茶馆以前只是38元和40元之争,现在则出现了16元的最低价。

竞争的结果,是茶馆少了一分原有的温馨。一些店家把经营的心思转到应付挑战上,茶艺、茶文化自是无心顾及。一位茶客告诉我们,前几天与朋友一起去一家茶馆,里面灯光幽暗,放的音乐是流行歌曲,其气氛已与讲求清、廉、静、和的茶文化相去甚远。点了“滇红”,服务员却不知茶的产地,更不用说看一看茶道表演和听一听茶文化的介绍。而在另一家茶馆,服务员端上几只小杯和一只小茶壶以及几碟瓜子、蜜饯之类的茶点就走。可惜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只能靠自己去估摸了。

据一些茶客介绍,茶馆在杭州刚出现时,茶客确实可以看到茶道表演,听江南丝竹、古筝名曲,下下围棋,看看书。有的茶馆只要提出要求,老板还会表演“凤凰三点头”、“韩信点兵”、“关公巡城”等沏茶技艺。但随着茶馆越开越多,一些老茶馆讲茶道、茶艺已不像开始时那样认真,而新开的茶馆除了那些作为茶道象征的茶具摆设,许多经营者对茶文化一知半解,喝茶只能是喝茶,不能奢望他比你更懂茶文化。

有人认为,现代茶馆、茶楼只是人们品茗之处、休闲场所、会客之地,并非追寻茶文化之所。其实,看着茶馆中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年轻人,说到底,喝茶只是他们的时髦消费,又有多少人会在刻意营造的环境中去发思古之幽情,追求茶文化的安宁、优雅与舒心?一些店家也承认,从某种程度上,现代的茶馆、茶楼只是商家引领时尚的一个促销版本。

既然如此,喝茶当然也只能是喝茶。

茶楼的分布在杭州有什么特点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