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问题

学校名称:大连电视广播大学

年级:2010秋季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

论文作者:刘锋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2. 4. 7

是否申请学位:否

目录

内容摘要 (2)

1、流浪儿童基本状况分析 (3)

1-1经济原因 (3)

1-2家庭原因 (3)

1-3学校原因 (4)

1-4自身原因 (4)

2、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的思考...... .. (4)

2-1变被动为主动 (4)

2-2变回家为回归 (5)

2-3变保护为教育 (5)

3、总言 (6)

4、参考文献 (7)

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问题

刘锋

内容摘要:流浪儿童的救助管理问题是我国社会救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解决好流浪儿童的管理救助事关未成年弱势群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在解决流浪儿童的救助管理方面存在众多难题,一是由于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本身具有很大难度,更重要的是社会救助制度的不完善。关于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制度的进一步人性化、科学化、法制化问题,我们需要以儿童为本大胆创新,不断探讨总结新思路。

关键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和谐统一

序言

走在大连的大街上,尤其是繁华的商业中心,总能看到一些衣着破烂的少年儿童在向过往的路人乞讨。看了之后总会一种心酸与惋惜萦绕心头。他们正处在花朵一样的年龄,不能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反而过早的踏入了这个社会。这样的事实对于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不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的建立。流浪乞讨的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也是他们本不该承受的。由于其扮演的社会角色常常会受社会的鄙视与唾弃,流浪儿童心理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极易被扭曲,以至于对社会造成危害。关注流浪儿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管理是非常重视的,全国目前有一百多个流浪儿童救助站来对流浪儿童实施救助。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流浪儿童的救助问题需要进一步得到解决。有一个记录片叫《铁路沿线》,里边一个叫“火狐狸”的小孩曾多次被救助站收容,又多次逃出来继续他的流浪生活。这是为什么?难道流浪的生活比救助站的生活还要好吗?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孩子拒绝社会的帮助?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并进行了不断的思考,对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问题进行了一个探讨。

1、流浪儿童基本状况分析

流浪儿童数量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体制的改革不断成上升趋势发展。根据我国目前划分困境儿童的标准,流浪儿童同残疾儿童、孤儿、贫困地区儿童一样被列入政府和社会重点关注的目标人群。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是一个观念上的飞跃。对我国流浪人员的管理由消极的收容管理走向了积极的救助服务。流浪儿童作为流浪人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关爱。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从性别上看,男性占70%,女性占30%;从流出地看,来自农村的占83%,来自城镇的占17%;从受教育程度看,文盲占20%,小学以下的占65%,初中以上的占15%;从年龄分布上看,7岁以下的占10%,8~12岁的占23%,13~15 岁的占63%,16~18 岁的占4%;从离家次数看,初次流浪的占60%,有两次以上流浪经历的占40%。由民政部的统计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流浪儿童的数量是相当巨大的,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的。流浪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首先对与流浪儿童自身来说,他们离开了家庭,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独自在社会闯荡,是非常危险。作为未成年,他们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又没有经济来源,难以应对饥饿、寒冷等最基本的问题。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存在,极有可能对流浪儿童进行抢劫、实施暴力等。其次,对社会稳定来说,儿童正是接受教育,塑造人格的时期,而流浪儿童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由于受害情况不断发生,不能接受正确的教育,体会不到社会的安全感,儿童的心理容易发生变形和扭曲。对社会失去信任感,缺乏爱心,缺乏同情心,产生暴力倾向。流浪儿童经常受到某些犯罪分子或者犯罪团伙的引诱和利用而发生犯罪行为,包括偷窃、贩毒、卖淫、加入黑社会帮派等等,对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影响。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形容街头儿童问题是“一枚嘀哒作响的定时炸弹”。可见流浪儿童能否妥善解决意义重大。

造成儿童离家出走、四处流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1、经济原因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约有592个贫困县和4600万的贫困人口。贫困是造成儿童流浪的最根本的原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团体、集体、个体之间的利益重新分配,不可避免的导致城乡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大,贫富差距拉大。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困地区的社会规范和文化目标渐渐失去了作用,人们开始想尽办法来解决自己的生活温饱问题。一部分家长带领子女或让子女独自进城务工,甚至有些人进城从事一些有悖社会道德规范的违法行为。这种盲目的外流、难以安定造成了一些未成年衣食无着而流落街头。

1-2、家庭原因

家庭是个人最早的社会化场所。对于儿童来说家庭是其依附的对象,是其健康成长的保障。但由于部分问题家庭的存在,比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的充斥、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等使儿童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变质甚至毁灭。儿童身体或者心理遭受伤害会选择逃避而走上流浪的道路。此外家庭的教养方式也是儿童流浪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将近20%左右儿童的流浪是家庭原因造成的。

1-3、学校原因

学校原因即教育原因。现在的学校教育过于死板,过于强调分数和注重升学率。学校对学生寄予的希望和要求过高,使一些学生压力过大,产生逆反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被“边缘化”,无法融入主流生活,抑郁寡欢,天长日久产生厌学情绪,脱离学校和家庭流向社会成为流浪儿童。

1-4、自身原因

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是非常强的。容易受一些“英雄”形象的误导,对社会存在某种天真与幻想,做出某些“闯荡江湖”的行为。儿童主观上有要求家长和社会尊重其个性和独立意志的朦胧意识,实际上并不具有明辨是非,解决复杂生活问题的能力。有时候难以理解父母的教育方式,对父母怄气而离家出走。少年儿童的心理状况决定了其行为方式,他们较容易迷失自我,走向偏差。

2、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的思考

在关于流浪人员的救助问题上,我国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废止了原来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这是一种进步,反应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新理念。但流浪儿童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救助问题的实施上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如何针对流浪儿童的特点,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中,实现科学化、人性化与法制化的统一是救助管理工作的新课题。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程。对于流浪儿童的救助我们需要立足于制度发展创新;立足于责任施以真情;立足于科学联系实践;立足于法律开展工作,坚持“儿童为中心原则”,做好每一个具体环节。

2-1、变被动为主动

以往被救助的儿童大部分是由公安部门或救助站工作人员在街面上把他们带到救助站,儿童大多不是自愿且产生抵触心理。在新的救助管理办法的理念指引下我们需要改变工作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首先澄清一个问题:对流浪儿童的救助究竟是强制还是自愿?实践研究表明,就流浪儿童整体而言,并不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他们对人生很少有什么规划。如果一味强调自愿原则,势必与儿童的最大利益相违背。但是如果一味的采取强制措施,除了助长成人世界的权威作风外,也不利于流浪儿童自身主动性的调动,特别是他们的信任机制已经出现了危机,强制性做法极易引起逆反、抵触等消极心理,从而给救助工作留下障碍和阴影。所以成年人应该尊重儿童的看法,努力了解儿童的心理,必要时采取一些善意的引诱手段,投其所好,说服其接受救助。鉴于此,救助站工作人员不应该在站内消极等待或强制收容,而是应该积极主动,上街宣传救助管理制度,劝导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我们可以在火车站或流浪儿童较多的闹市区建立“全天候街头救助点”。为加强对对流浪街头,不愿意进入救助中心的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寻找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在充分尊重流浪儿童的观点、倾听流浪儿童的声音的基础上,对流浪儿童实施临时性救助式保护措施。“全天候街头救助点”是开放式的,不仅为儿童提供各种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