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理论与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pacial Theories and Spacial Turn of Literary Criticism

CAI Xiao-hu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The spacial theories,which have been developed since the late 20th century,have revolutioniz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space in various fields including sociology,geography,architecture,culture etc.,and thereby space has become a very dynamic and creative concept.The spacial turn of literature has been facilitated b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pacial theories and literary theories.Inspired by spacial theories,literary criticism gives more concern and study on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space in literary texts,and spacial elements such as settings and environments in literature serve as symbols and references,which also contribute to the themes and meanings of literary texts.Spacial theories have also changed 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the outside world is interpreted,and as a result,engendered the cultural studies of literary texts.

Keywords:Spacial theories ;Literary criticism ;Spacial turn

[收稿日期]2014-01-06

[作者简介]蔡晓惠(1976-),女,河北定州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理论、美国华人文学研究。

DOI :10.13880/65-1210/c.201404.017

空间理论与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

蔡晓惠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兴起于20世纪末的空间理论从社会、地理、建筑、文化等方面革新了人们对于“空间”的认

识,“空间”成为一个极具活力和内涵的概念。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在空间理论和文学理论的互动关系中展开:在空间理论的照拂下,文学批评更加关注文本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意蕴的阐释,文学文本中的景观、环境等空间因素作为象征系统和指涉系统,共同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空间理论也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与外部世界的诠释方式,促使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变。

[关键词]空间理论;文学批评;空间转向[中图分类号]I0-0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304(2014)04-0096-06

20世纪末,空间理论开始在西方学术界兴起并渐成兴旺之势,在继“语言学转向”、“历史转向”等一系列学术思潮的转变之后,学界又开始经历“空间转向”的洗礼,这一转向被称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政治和知识发展中最为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建筑、地理、文化、政治等不同知识领域的学者都纷纷把给予时间的关注逐渐转移到空间上来,“空间”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的又一热点。本文将追溯空间理论产生的背景,并重点探讨空间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空间理论对于文学批评的重大意义。

一、传统哲学及文学领域对

空间的误解和遮蔽

人类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基本架构下存在的,二者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两个重要维度,正如卡西尔在《人论》中所提到的,“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架构。我们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

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事物。”

[1]

但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和理解往往表现为对某一方面的侧重:对时间的侧重一般表现为注重对事物的历时性考查,以事物的线性

第28卷第4期2014年8月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28No.4Aug .2014

第4期

发展及内在规律为导向,形成以时间化、历史化为特点的理论思路;对空间的侧重则往往将事物置于某空间场域,注重其在场性、构成性、同时性。在人类思想的发展历史中,时间意识相对较强,而空间则往往被忽视。各门学科都离不开以时间为隐在思维方式的历史叙事,哲学史、经济史、文学史、文化史无不注重研究对象的线性维度和历时性考查。与此相反,空间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这不仅体现为空间理论的缺失,还体现在人们对“空间”的理解上。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空间的盛行观念为:“空间是一个空空荡荡的容器,其内部了无趣味,里面上演着历史与人类情欲的真实戏剧”[2];空间被看做是“死寂、固定、非辩证和静止的东西,相反,时间则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的、辩证的。”[3]古希腊时期的人们把空间看作客观的存在,是一种对象化客体,需要人们去认识和感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前者认为空间是在场与不在场的神秘替换,后者则认为空间是事物所占位置的总和。古希腊的哲学家,无论其如何定义空间和思考空间,从根本上说是在思考事物在“容器”中的形成、发展、组合、变化。近现代的哲学思想在空间观念上有所改变:笛卡尔的空间概念与他的哲学二元论紧密契合,是与精神实体相区别的物质实体的延伸;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强调空间的先天性,是先天的感知现象的形式;黑格尔认为“空间是一种单纯的形式,即一种抽象,而且是直接外在性的抽象”,“它们是单纯相异的,没有任何规定的”[4]。传统哲学思想在空间的认识上尽管各有差异,却都强调空间的内在同质性,并且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模式,对空间的理解趋于简单抽象而空洞,即形而上学化,正如谢纳在《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一书中所说,“本体论或认识论哲学的形而上学特性,使空间成为等待人去直观反映或理性认知的纯粹客体,成为超离于人、抽象于人的纯粹实在,空间因此成为一种绝对的、抽象的、永恒的、无限的、静止的实体存在或神秘存在”[5]。受制于形而上学宏大叙事和历史决定论的影响,在传统哲学视野中,空间始终处于被遮蔽

的状态,空间观念本身,也具有从属性和同质性等特点:空间从属于时间,是时间演绎的容器;就空间自身来说,追求空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关注其内部各种成分和事物的和谐统一。

与人们在哲学历史领域中的空间观相对应,在文学批评领域也存在重视时间维度而轻视空间维度的倾向,“时间性、历史性、事件性等历时性分析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主导模式”[5]。这种高扬时间和历史的线性思维体现在文学基本原理、作家创作和文本分析等文学研究的各个层面。20世纪初之前的文学批评中,叙事时间、情节结构、故事逻辑等因素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论著中反复被提及和阐释,空间则沦为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的表演舞台,等待事件发生和来临的场所,毫无生机和意义的空洞容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甚至郎基弩斯都提到过文学的整体结构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文学的六要素中①,情节最为重要,因为情节是事件的安排,情节贯穿于作品的整体。德国新古典主义文论家莱辛在《拉奥孔》中以空间和时间来区分诗和画,他认为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而诗是属于时间的,诗是“时间的符号,宜于表现在时间中持续的全体或部分的事物”[6]。亨利·詹姆斯把对人物心理的描绘推崇为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人物是在空间或“场景”中展开的时间建构,空间不过是人物发展和戏剧得以展开的舞台,被当做一种场景。20世纪小说评论家E·M·福斯特在其广受欢迎的文学批评专著《小说面面观》中不惜笔墨地论述时间在故事中的重要性,“故事所能做的是叙述时间中的生活……在小说中,对时间的效忠是强制性的:没有了它就写不成小说了……一位小说家在他的小说结构中决无可能否认时间的存在:它必须附着于他的故事线索之上,不管附着是多么轻微,他必须触及那条无始无终的绦虫,否则他就成了怪物,无人能懂”[7]。该书虽称为“小说面面观”,对“空间”这一面却几乎未着一词。伊丽莎白·鲍温也认为,“时间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8]在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中,空间都沦为一个从属的地位,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处于被

①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把悲剧的六大成分做过排列:情节(即戏剧行动)被置于首位,性格占第二位,往后分别是言词、思想、形象、歌曲。

蔡晓惠:空间理论与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