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流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特稿版
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青少年中广泛存在的、具有青少年社会关系表演性、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实际上是一代代青少年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存状态的一幅幅写真,追求梦想、艰难跋涉、曲折成长的一串串脚印。
转瞬之间,21世纪又快迈完第一个10年。
2000年至2008年这9年里,青少年流行文化又经过了怎样的流变历程?青少年流行文化本身具有极度的复杂性、灵活性、多样性、易变性,要找到一条鲜明的主题来概括21世纪初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流变,显得非常困难。
笔者尝试以时间为序,对崛起于当年并在随后产生重大影响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进行一个大致的梳理。
2000年:《大话西游》咸鱼翻身引导“无厘头”文化
1995年上映并被誉为“十大烂片”之一的《大话西游》,当时有耐心完整看完它的人很少,但到了2000年却突然“乌鸡变凤凰”
,不仅热了《大话西游》和周星驰,更让广东佛山的一句形容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莫名其妙,但并非没有道理”的俗语“无厘头”,成为随后几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代名词。
“无厘头”文化在青少年中最初的表现便是语言的模仿,《大话西游》的经典台词不仅在口头上被不断地重复着,更是被青少年结合具体场景演绎出了若干个版本。
直到今天,“你想要啊?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和“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这两句台词依然在青少年口中不断重复和演绎,青少年语言风格打上了夸张、讽刺、自嘲、啰嗦的印记。
实际上,青少年“无厘头”文化不仅体现在各类电影、书籍、音乐、电脑游戏等文化产品上,更表现为他们生活行为方式的转变。
青少年穿“无厘头”风格的服装,裤子可以变成衣服穿,衣服可以当作裙子用,一样东西可以变出许多新奇的风格;青少年以“无厘头”思维考虑问题,他们特别喜欢追新,对生活充满新奇的幻想,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对任何事情都不大惊小怪,不为世俗牺牲嗜好;青少年有“无厘头”的行为习惯,如喜欢玩人间蒸发,做事不按常规逻辑,夏天找麻辣烫,冬天寻冰淇淋,白天睡觉,夜晚玩耍。
虽然“无厘头”文化已不再是当下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主导,但它作为文化因子,仍将长期存在于青少年流行文化之中。
2001年:《蓝色生死恋》引来阵阵“韩流”
在20世纪90年代“日流”盛行的时候,已经有
摘要: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青少年成长脚印与发展写真,是一代代青少年梦想与追
求的记录。
本文以时间为序,对2000年以来具有较重大影响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进行梳理,以期窥见21世纪初期我国青少年发展的心路历程,把握“80后”、“90后”青少年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青少年;流行文化;热点流变
□万美容
叶
雷
21世纪初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流变
本刊特稿
B e n K a n Te G a o
“韩风”吹来,但“韩风”变成“韩流”,如果要找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应该非2001年被引进到大陆的《蓝色生死恋》热播莫属。
从此,“韩流”阵阵,甚至有人称其为我国青少年的“精神后花园”。
青少年流行文化中的“韩流”要素体现在影视、音乐、图书游戏、服饰饮食、娱乐运动、美容、旅游等各个方面。
在影视方面,首先热播的是《蓝色生死恋》及其续集《冬季恋歌》,至今,中国引进的韩剧已经超过2000集,2005年湖南卫视引进的《大长今》更是创下了17%的收视率;在音乐方面,虽然大多青少年听不懂韩语,但他们大都会“呼啦啦”几句,“酷龙”、“HOT”、“神话”、“BabyOX”的音乐遍布大街小巷;在图书游戏方面,除了《青青草》、《浪漫满屋》、《我叫金三顺》等韩剧影视书畅销之外,《那小子真帅》、《狼的诱惑》、《安静的热情》等青春读物也排到了畅销榜的前列,电脑游戏《天堂》、《仙境传说》、《天上碑》、《奇迹MU》、《精灵》、《传奇》更是吸引了无数玩家;在服饰饮食方面,随着韩剧的热播,格子裙、黑西装、羊绒长外套、泡泡服等相继流行,头发也争相染成金黄色,韩国料理、泡菜、烧烤都成为青少年的时尚饮食;在娱乐运动方面,韩国劲舞、街舞成为青少年的新宠,韩国跆拳道馆也开遍了中国的大中小城市;在美容方面,青少年掀起了使用韩国化妆品的热潮,中国市场已经成为韩国化妆品出口市场第一位,2003年韩国化妆品出口中国是1695万美元,2004年、2005年,分别达到了4311.6万美元和6273.1万美元,到韩国整形或者整成韩国美女也成为青少年的时尚追求;在旅游方面,因受韩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把韩国作为旅游目的地,仅2004年,中国游客就给韩国贡献了7.8亿美元外汇收入。
可以这样讲,“韩流”对中国青少年文化的影响几乎是无微不至。
2002年:短信文化方兴未艾
催生“拇指文化”
随着手机成为新一代的通讯工具,我国于1998年成功发送了第一条短信,到2002年,使用手机发送短信已经大为普及,并成为一种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并诞生了以手机为载体的“拇指文化”。
青少年“拇指文化”以手机为基本载体和工具,融合网络以及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日益壮大的文化
现象。
目前,“拇指文化”涉及的主要领域有短信、文学、拍照、视屏等。
青少年短信文化主要有包括幽默调侃、整人短信、黄段子在内的娱乐休闲类,包括谈爱情、叙友情、节假日祝福在内的情感交流类,包括手机版报纸、各类信息预告通知在内的信息沟通类,包括人生感慨、事件评论在内的评选宣泄类。
青少年手机文学不仅包括传统文学的手机版,更包括青少年创作的适合手机传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它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新特征的文学样式。
青少年手机拍照是伴随着手机融合了数码相机的功能,在青少年中兴起的一种时尚,特别是由此兴起了偷拍行为,对个人隐私构成了重大挑战。
手机视频既包括手机视频通话聊天,也包括通过手机收看的音乐影视,更重要的是青少年自己制作视频,并以彩信的形式相互发来发去。
可以预见,随着手机功能的进一步增加和强化,“拇指文化”在未来将更加兴盛和壮大。
2003年:《木子美的博客》
引发网络“客来客往”
1987年,一封名为“跨越长城”的电子邮件经过5天成功发到了德国,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正式诞生。
从此,便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即网络文化。
2003年之前,网络文化最明显的特征主要是以聊天交友、游戏娱乐、网络文学、浏览新闻为主要内容的大众化阶段;2003年以《木子美的博客》为标志,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进入了小众化的阶段,黑客、闪客、博客、播客、威客、牛客、哄客、拍客、掘客……川流不息,客来客往。
2003年,一个网名为“木子美”的某杂志编辑在“博客中国”上公布自己的性爱日记,一时引起轰动,甚至造成博客中国网络拥堵,让人们真正知道了“博客”这个概念。
随后,博客网站如雨后春笋般诞生,2006年按耐不住的新浪网推出了其博客频道,并请名人大肆宣传,各大门户网站顺势跟进,博客走向了普及。
在博客红红火火的同时,网民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形成了不同的群体,有爱好flash的“闪客”群体,制作视频并在网上播放的“播客”群体,出卖智力在网上找活干的“威客”群体,以打破记者垄断新闻生产为宗旨在网上报道新闻的“牛客”群体,以在网上起哄为乐的“哄客”群体,以拍照并上传到网上为乐的“拍客”群体,以网络投票、跟帖
专题特稿版
为基础推荐优秀网料的“掘客”群体,以在网上公布自己真实信息为乐的“晒客”群体……可以预见,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创意的发展,新的网络群体将不断产生,而网络新玩意的实验者和倡导者也毫无疑问是青少年。
2004年:网络音乐还未过去,
“嘻哈文化”又已兴起
2004年,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对业已存在但未大行其道的青少年流行文化进行挖掘的一年。
这一年,青少年流行文化有两件耀眼的事情:一是以刀郎、杨臣刚为代表的网络歌手的歌曲红遍神州大地,二是以周杰伦热、街舞、街头篮球为代表的“嘻哈文化”(HIP-HOP)成为青少年新的时尚。
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网络歌手也就出现了,第一个靠网络走红的歌手,应该是唱过《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雪村,他的一句“翠花,上酸菜”至今还在流行。
随后,网络歌手越来越多,其中刀郎和杨臣刚在2004年曾红极一时,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虽然创作在前两年,却在这一年最流行。
虽然此后几年网络歌曲依然层出不穷,但都未能超越2004年,就连2007年的《涨停也不卖》在全民炒股的背景下也没能在大街小巷流行起来。
但同样是在2004年达到顶峰的“嘻哈文化”(HIP-HOP),却在随后几年不断丰富形式,发展了起来。
“嘻哈文化”是在美国雅皮士流行文化衰落之后,20世纪70年代在黑人中逐渐兴起的一种青年时尚文化,他最初是一种黑人舞蹈风格,后来包括了四个元素,即DJ(打碟)、RAP(说唱乐)、Breaking dance(街舞)、Graffiti(涂鸦)。
但发展到今天,其内容远远超出了这四个要素,滑板、街头篮球等表演性质的体育运动和一系列有着鲜明风格的服装装饰及其行为方式和价值观都应该纳入“嘻哈文化”的范围。
以RAP风格走红的周杰伦、陶喆等歌手,又使得“嘻哈文化”进一步流行。
2005年:《超级女声》唱响
草根“秀(show)潮”
无论是娱乐界,还是在青少年流行文化领域,2005年的标志性事件无疑是湖南卫视主办的“超级女声”。
以今天的视角看“超级女声”,它已经不再
仅仅是一档电视节目了,而是一种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符号,我们把这种流行文化现象概括为“秀潮”。
青少年“秀潮”流行文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选秀”,二是“作秀”。
由于2005年、2006年“超级女声”的成功商业运作,除了湖南卫视2007年举办的“快乐男声”,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对这种形式进行了模仿,纷纷推出“选秀”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重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江苏卫视的“我型我show”等。
但由于广电总局在2007年加大了对日益泛滥的“选秀”节目的管理,“选秀”节目进入一个优胜劣汰的阶段。
除了靠“选秀”一夜成名之外,青少年开始通过“作秀”推销自己,如网络诞生了网络“晒客”,以及由此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网络推手群体”,他们成功制造了“芙蓉姐姐”、“天仙妹妹”、“最美乡村女教师”等网络名人;另一方面,青少年乐于大胆自我展示,只要到以青少年为主要群体的BBS站去看一下,就知道大多数论坛设有“个性展示”板块,并且人气很旺。
甚至有的青年,公开在街头打广告征婚,在校园挂横幅求爱,他们希望通过“作秀”达成自己的心愿。
2006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带出“恶搞文化”
武汉男孩胡戈恶搞陈凯歌大片《无极》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成为2006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一个标志,从此恶搞文化大行其道。
有人说,“恶搞”起源于日本的Kuso(库索),但之间的差别已经很大了。
Kuso本是日本发泄不爽快时的口头语,传到台湾、香港,被翻译成“库索”,意思变成了“搞笑、讽刺、恶作剧”的意思,而大陆的“恶搞”除了保留了“搞笑”的元素,实际上已经成了“颠覆、解构”的代名词。
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恶搞的手法越来越多种多样,既有原始的文字文本改编,如网上出现了恶搞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的春运版、买房版、毕业生找工作版等,脍炙人口的《吉祥三宝》也被恶搞出了多个版本;也有动作模仿的,如网上流行的模仿《千手观音》的恶搞照片,可以说已经到了让原作者出离愤怒的程度;更有视频剪辑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代表;也有一些原创的,特别是利用flash 技术,配上音乐对经典进行恶搞,如网络恶搞flash
短片《闪闪的红星》。
恶搞的对象也越来越广,既有对商业影视作品的恶搞,也有红色经典的恶搞;既有对现当代文学的恶搞,也有对古典名著、经典作品的恶搞;既有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恶搞,也有对古人、英雄人物的恶搞;既有对生活事件的恶搞,也有对传统节假日的恶搞。
而且,恶搞文化越来越与无厘头文化融合到一起,受影响的人也不再仅仅是青少年了。
如,有的教授研究说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有教授研究说“诸葛亮是最虚伪的男人”等,已经让人分不清是恶搞,还是无厘头了!
2007年:青少年流行文化大融合的一年
2007年,是青少年流行文化比较迷茫的一年,很难找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
这种大融合的状态,大概是在为2008年积蓄力量,也似乎在酝酿新的分化。
一向和青少年流行文化结合得比较紧密的娱乐文化,2007年上半年演主角的成了广电总局,一是对泛滥的、格调越来越低的“选秀”节目进行了调控,在人们还没有经历高潮的感觉时,大多数选秀节目就已经结束了;二是禁止国内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放进口动画片,这倒是激起了青少年的一股动漫热,他们不仅疯狂地去看国外和国内的动画片,在全国各地举办动漫展,更有的人热衷于扮演动漫人物。
再看看其他文化事件,和青少年相关的一是国学热的大思潮和大讨论,但它的起因是易中天以今天的品味“品三国”,于丹以今天的眼光读“论语”,加上“国学辣妹”的搅局,多少显得有点“无厘头”和“恶搞”;二是对中国龙的英文译名产生争议,三是对是否修复圆明园的争议,这种争议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缺乏文化自信,当然也不可能成为新的流行文化的因子;四是重拍《四大名著》全面启动,特别是红楼选秀一波三折,这只不过是又一次解构而已;五是孔子和老子被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成为了时装公司的模特,这不过依然是一场恶搞。
因此,大概可以说,2007年是21世纪初青少年流行文化修整的一年。
2008年:“志愿者文化”和
“山寨文化”引领新的分化
2008年,是中国不平凡的一年,也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分化出新特征的一年。
一方面,“冰雪灾害”、“火车出轨”、“汶川大地震”等国难激发了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北京奥运这一民族盛事又激扬了他们的民族自豪,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以一种主人翁的责任姿态体现出来,就是志愿者服务,而这种服务又促进了志愿者文化的普及。
哪里有事,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仅北京奥运会期间,就有7万多名赛会志愿者直接为奥运会提供服务,超过1400万名志愿者在全国提供和奥运相关的服务。
当代中国青少年用志愿者这一身份和实际行动回应了社会对“80后”、“90后”的担心,为中国在全世界赢得了赞誉,也正式宣告他们已经成为社会大舞台的主角。
另一方面,“山寨”这一中国古老的词汇同当下语境、世俗心理和物质文化消费水平发生了新的链接,“山寨文化”成为2008年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另一个标志性符号。
“山寨文化”就像古老山寨的生活一样,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因此评价也就众说不一,有人认为“山寨文化”是“强盗文化”,应该大声喊打,有人认为“山寨文化”是“民间智慧”,该积极认可。
不同的评价并不妨碍“山寨文化”的流行与发展,除了娱乐性和消费性之外,“山寨文化”还体现出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模仿性,山寨手机、山寨MP3、山寨网站、山寨影视、山寨《百家讲坛》、山寨春晚……应有尽有;二是表达性,就像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其它因子一样,“山寨文化”也具有很强的表达性,其突出代表就是把简体中文、繁体中文、韩文、日文、数字、字母、符号等进行象形谐音组合起来的“火星文”;三是讽刺性,这种讽刺性往往以一种离谱得无法接受的话语来表达,集中体现就是表示糟糕的“囧文化”和表示嘲讽的“雷文化”,其中有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就是“王做鬼”、“俯卧撑”、“叉腰肌”等,“好雷”、“雷人”、“雷文”也成了流行语。
2009年:一个难以猜测的猜测……
新的一年的钟声已经敲响,2009已经悄然而至……
在这新的一个年度,青少年流行文化将会有怎样的新的表现?目前尚难猜测。
在青少年流行文化近十年的热点流变中,网络一直都是最重要的文化元素,2003年以来甚至成为绝大多数流行文化现象孕育的胎胞、表演的舞台。
毫无疑问,网络虚拟空间仍将是2009年新的流行文化现象盛装登场的首选表演场……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下转第37页)
3.青年文化的无限增值性
先进的青年文化推广、传播、集成,使青年文化要素的使用价值增值。
这些先进文化要素的无限增值性,来源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对文化建设的贡献逐渐提高。
这种贡献提高,源于对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结构、文化增长方式的变化,导致文化要素价值的提升。
物质要素使用的人越多,价值越低。
先进文化使用的人越多,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其价值越高。
这种价值增值主要是由于青年文化要素作用在青年活动中,具有价值提升功能。
如有价值的青年工作理念、手段和方法,能方便存在于人脑中或存在于其他载体中,是可以广泛传播或集成推广的,能产生更大无限的价值增值。
4.青年文化的可叠加性
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文化要素对青年生产生活的作用递增,文化要素在区域空间的存在密度增大,存在形式也呈多样化。
如网络技术的出现,人们通过
网络收集到大量的文化要素;文化转化、文化更新的速度加快;文化产品的小型化、多样化、家庭化,使人们能随时接触到大量的文化要素等,这些都使文化要素在“虚拟世界”的密度增加,增强了青年文化的可叠加性,使大量存在的文化要素,成了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
如共青团贵州省委组织发起的“春晖行动”就是多种文化的叠加,将“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文化,“亲缘、地缘、业缘”的多缘文化,“饮水思源、反哺故土、回报社会”的美德文化,“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的和谐文化叠加,整合出支援农村经济建设的文化价值链,激发了社会活力,动员组织广大离乡在外游子关注参与家乡的扶贫开发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文化的价值增值。
■
付红玲:贵州省团校副校长,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李建国
[1]陈泽明.区域合作通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2.
[2]张翼.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N].光明日报,2008-10-15.参考文献:
这一同世人相关的重大事件,应该会对2009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生成、发展产生影响。
因为,这次来势凶猛的全球性危机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将会在今年出现,这无疑会引起“80后”、“90后”青少年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思考,从而引起消费观念的新变化,以新的消费方式为主要特点的青少年消费文化也许会成为2009年流行文化热点浮动的领域……
有人说,2009年可能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
这里所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形势更趋严峻。
也许正因为如此,青年创业热是2009年最值得我们关注与期待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一大亮点……
这是一个难以猜测的猜测!但我们希望,2009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热点真的会在网络文化、消费文化、创业文化等领域中出现。
■
[基金项目:共青团中央2006-2007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21世纪初青少年流行文化流变、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万美容: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叶雷: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杨守建
(上接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