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鹰无人机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鹰”于1998年2月首飞,在ACTD计划执行期内完成了58个起降,共719.4小时飞行。1999年3月第二号原型机坠毁,携带的专门为“全球鹰”设计的侦察传感器系统毁坏。

概述

美国RQ-4A全球鹰无人机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RQ-4A“全球鹰”是美国空军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无人机。作为“高空持久性先进概念技术验证”(ACTD)计划的一部分,包括“全球鹰”和“暗星”两个部分在内的“全球鹰”计划于1995年启动。“全球鹰”的研制计划分为三部分:设计,研制与试验,部署和评估。相关厂商包括电气系统ES公司,信息科技IT公司,综合系统IS公司,舰船系统和构成公司。

简介

“全球鹰”于1998年2月首飞,在ACTD计划执行期内完成了58个起降,共719.4小时飞行。1999年3月第二号原型机坠毁,携带的专门为“全球鹰”设计的侦察传感器系统毁坏;1999年12月,三号机在跑道滑跑时出现事故,毁坏了另外一个传感器系统。因此在之后的试飞中,没有加装电子/红外传感器系统。但测试了单独的合成孔径侦察雷达,并获得了侦察影像。2000年3月试飞继续,6月一个完整的“全球鹰”系统重新部署到了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2001年4月22日,“全球鹰”完成了从美国到澳大利亚的越洋飞行创举。这是无人机首次完成这样的壮举。飞行距离远也使得“全球鹰”可以逗留在某个目标的上空长达42个小时,以便连续不断的进行监视。“全球鹰”的地面站和支援舱可使用一架C-5或两架C-17运送,“全球鹰”本身则不需要空运,因为其转场航程达25002千米,续航时间38小时,能飞到任何需要的目的地。

主要特点

美国RQ-4A全球鹰无人机

美军RQ-4“全球鹰”无人机是目前世界上飞行时间最长、距离最远、高度最高的无人机,该机曾经创造且目前仍然保持着世界无人机领域的多项最高记录。2003年8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向美空军颁发了国家授权证书,允许美空军的“全球鹰”无人机系统在国内领空实施飞行任务,使

“全球鹰”成为美国第一种获此殊荣的无人机系统。除国内空域,“全球鹰”无人机还被授权在澳大利亚、葡萄牙、西班牙、苏格兰、丹麦、加拿大、墨西哥、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委内瑞拉以及厄瓜多尔等国际空域进行飞行。无人机专家称,这预示着无人机将可以像有人驾驶飞机一样“列队和飞行”。

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的RQ-4A“全球鹰”是目前美空军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无人机。“全球鹰”无人机作为高空长航时“先期概念技术演示”(ACTD)计划的一部分,于1998年2月首飞。在ACTD计划执行期间,“全球鹰”共完成了58次起降,累计飞行719.4小时。2000年6月,美军在作战能力评估中正式确定“全球鹰”具备了全部作战能力。同时,一个完整的“全球鹰”系统部署到了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1.体积庞大,飞行能力强

“全球鹰”机身长13.4米,高4.62米,翼展35.4米(超过“波音747”飞机的翼展),最大飞行速度644千米/小时,最大飞行高度19810米,最大起飞重量11610千克。“全球鹰”机载燃料超过7000千克,航程可达25000千米,自主飞行时间长达36小时,可以完成跨洲际飞行。“全球鹰”可在目标区上空18300米处停留24小时进行侦察,而U-2侦察机在目标上空仅能停留10小时。“全球鹰”无人侦察机采用惯性制导加“全球定位系统”(GPS)制导来进行自主导航,能自动完成从起飞到着陆的整个飞行过程。通过卫星链路,可自动将无人机的飞行状态数据发送到地面任务控制单元。

2001年4月22日,一架“全球鹰”从美国加利福尼亚空军基地起飞,全程实施遥控操作,经过22.5个小时的连续飞行,降落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附近的艾钦瓦勒皇家空军基地,总航程达12000千米(相当绕地球1/4周),成为世界上第一架成功飞越太平洋的无人机。在飞行途中还试验了机上传感器的海上工作方式,并试验了与澳方联合研制的图像发送装置。

2.机载设备先进,侦察能力强

“全球鹰”可携带光电、红外传感器系统以及合成孔径雷达等多种传感器。光电传感器重100千克,工作在0.4~0.8微米的可见光波段;红外传感器工作在3.6~5.0微米的中波红外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工作在X波段,重量为290千克。在一次任务飞行中,“全球鹰”既可进行大范围雷达搜索,又可提供7.4万平方千米范围内的目标光电/红外图像。在将近两万米的高空,合成孔径雷达获取的条幅式侦察照片精度达到1米,定点侦察照片可达到0.30米。对20~200千米/小时行驶的地面移动目标,可精确到7米。装有1.2米直径天线的合成孔径雷达能在将近两万米的高度穿透云雨、沙尘暴等障碍,连续监视运动目标,准确识别地面各种飞机、导弹和车辆的类型,故有“大气层内侦察卫星”之称。

3.数据传输系统先进,可实时传输信息

“全球鹰”更先进之处在于,它能与现有的“联合可部署智能支援系统”(JDISS)和“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联接,图像能直接而实时地传送给指挥官使用,用于指示目标、预警、快速攻击、战斗评估与再攻击。“全球鹰”还可以适应陆、海、空军不同的通信控制系统,既可进行卫星通信,又可进行视距数据传输通信。宽带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为274兆比特/秒,Ku波段的卫星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则可达50兆比特/秒。另外,机上装有备份的数据链。在2001年4月进行

的试验中,“全球鹰”直接将雷达图像传送到美陆军战术情报系统和美海军“华盛顿”号航空母舰上的海军终端,随后又横跨大西洋到葡萄牙侦察欧洲大陆及马德拉群岛上的目标,这些图像均通过设在英国的联合分析中心传送到北约的大西洋最高盟军司令部,经过处理后的情报又传给战区指挥员,供随后的两栖登陆演习使用。

4.自卫能力有限,价格昂贵

“全球鹰”虽然一跃成为美军的新宠,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飞行速度只有644千米/小时,难以逃脱高速战斗机的追击;尽管采用了隐身技术,但喷气发动机工作时仍会产生一定的红外辐射信号,难免会留有“尾巴”。正因如此,“全球鹰”配备了多种防身装备,一旦敌方发射导弹,机载探测装置可以马上发现,并发射红外诱饵弹进行干扰。但“全球鹰”的载荷能力只有908千克,携带防身装备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一旦在空中被敌方战机锁定,它将很难逃脱被击落的命运。

研制初期,每架“全球鹰”无人机的造价约为5100万美元,如果将研制费用、使用费用和其他间接成本算在一起,“全球鹰”及地面站全系统单价为7300万美元。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认为只有当“全球鹰”的产量达到每年12架左右时,成本才有可能下降。美国会有关部门透露,由于美空军准备购买66架“全球鹰”,批量生产后,每架价格可望降到2000万美元左右,而U-2飞机每架造价超过5200万美元。

实战应用

由于在1999年3月29日,携带专用侦察传感器系统的第二号原型机在美国加州中国湖试验坠毁,因此“全球鹰”没有在科索沃战争中派上用场。目前虽然“全球鹰”尚处在工程与制造发展及低速初始生产阶段,但美空军已成功地部署了两次:第一次是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期间,第二次是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期间。自1998年首次飞行以来,“全球鹰”已经累计飞行3000小时以上,其中一半以上的飞行时间是在执行作战任务。

1.阿富汗战争中首次登场

2001年11月,美军首次将“全球鹰”投入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行动。在阿富汗战争中,“全球鹰”无人机执行了50次作战任务,累计飞行1000小时,提供了15000多张敌军目标情报、监视和侦察图像,还为低空飞行的“捕食者”无人机指示目标。美军官员认为,“全球鹰”无人机是阿富汗战争中的“图像信息处理器”,其高空长航时的性能对于作战而言至关重要,它的使用非常成功。

2.伊拉克战争中再创佳绩

由于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损失了两架“全球鹰”无人机,致使该型无人机的库存数量更加吃紧(当时仅有4架),因此在伊拉克战争中美空军只使用了两架“全球鹰”无人机。但这两架“全球鹰”无人机却在伊拉克上空执行了15次作战任务,搜集了4800幅目标图像。据统计,在美空军进行的所有452次情报、监视与侦察行动中,“全球鹰”的任务完成率占5%,为美军提供了“广泛的作战能力”。

在伊拉克战争之前,为了减少人员伤亡和飞机损失,美军就开始使用“全球鹰”进行高空全天候侦察。美空军空中作战司令部航天作战行动主管约瑟夫·斯坦因少将透露,在“自由伊拉克行动”中,美空军使用“全球鹰”提供的目标图像情报,摧毁了伊拉克13个地空导弹连、50个地空导弹发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