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路径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7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2017第 38 卷第 4 期 JoumalofGuang x iTeachesEducationl J nive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l.38 No.4

DOI:10.16601/ki.issnl002-5227.2017.04.015

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路径构建1

王志章S李梦竹2,王河欢1

(1.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当下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的重点区域。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精准 脱贫的重要工具已经在以往的扶贫开发中发挥出重要作用。通过文献回顾、理论借鉴,并通过对武陵山片区内的石柱、酉阳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认为,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关键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安置点,整合多方政策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并及时划拨资金,同时要解决好搬迁户可持续的生计问题,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路径构建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227(2017)04-0087-07

―、问题的提出

少数民族地区通常是指以少数民族为主聚集生活的地区。在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在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和利好政策的驱动下,通过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 贫、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人口锐减。截至 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区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623万人,与2011年 相比,贫困人口减少41.7%,其中少数民族占主导的西藏区下降20.2个百分点,南疆三地州下降19.9个百分点,四省藏区下降18.6个百分点,六盘 山区下降15.8个百分点。另外,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下降13个百分点,滇西边境山区下降12.5个百 分点,秦巴山区下降11.2个百分点,吕梁山区下降11个百分点,大兴安岭南麓山区下降10.1个百分点[1]。中国贫困人口总数也由2014年的7 017万 人减少到2015年的5 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7.2%下降到5.7% [2]。在取得扶贫开发伟大成就的同时,还必须清楚地看到,现有的贫困人口多集中在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入攻坚克难的“深 水区”和“啃硬骨头”的冲刺期。

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以往扶贫开发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战略,其科学内涵表现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 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 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根本途径在于“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 兜底脱贫一批[],扶持的重点由“硬件”转向“软 件”,从而促进扶持力量由“业内”向“业外”转变,扶持方式由“漫灌”向“滴灌”转变,扶贫目标任务由“定性”向“定量”转变,考核标准由“单一”向“综 合”转变,以达到“真扶贫、扶真贫”目的,使贫困地 区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到2020年确 保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部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易地扶贫搬迁旨在从源头斩断贫困之根,帮 助贫困人口摆脱因生存条件恶劣而导致的贫困[4],也是实施精准脱贫的一种有效方式,最早出 现在1984年我国水库建设的搬迁安置工作中,它改变了以往一次性补偿的办法,将移民搬迁的人力资本投资与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移民安置、新 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变消极赔偿为

[收稿曰期]

*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引用格式]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贫困地区多元化精准脱贫的路径设计与退出机制研究”(16ASH008)

王志章(1956—),男,湖北当阳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发展理论与政策、应用社会学;李梦竹(1989—),女,湖北宜都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王河欢(1995 —),女,广安邻水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反贫困。

王志章,李梦竹,王河欢.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路径构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4):87-93.

一 8/ 一

87

2017 年

经济学研究

王志章,等/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路径构建第4期

积极创业,变救济生活为扶助生活,变被动移民为主动移民,使移民安置与就业脱贫致富有效结合,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经过 30多年的实践,易地扶贫搬迁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创新完善,在我国扶贫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方略的今天,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新_轮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对1 0 0 0万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其任务异常艰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

本文在文献梳理与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的基础上,通过作者多次实地调研和来自共青团重庆市委以及武陵山片区内的黔江、武隆、酉阳、秀山、石 柱等_批基层干部提供的案例分析,综合测度了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易地扶贫搬迁现状,剖 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与易地扶贫搬迁的路径,在学理层面有助于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理论,在应 用层面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提供路径选择和决策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易地扶贫搬迁户是指这样一类农户,即其原 本生活在资源匮乏、发展空间有限的恶劣地区,现 迁移到生产要素齐全,生活与生态环境良好区域的群体。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1.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脱贫绩效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脱贫绩效主要包括脱贫绩效的分类和制约脱贫绩效的因素两方面内容。其 一,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脱贫绩效分类主要包括耕地产出提升,外出务工提升和财产性收入提升等经济脱贫绩效[];农业技术学习提升、非农就业意识提高等技能脱贫绩效[7],以及移民享受社区基础设施、生活品质等精神脱贫绩效。其二,制约易 地扶贫搬迁户脱贫绩效的主要因素有迁出地的生产条件[89]、国家政策补贴力度[10]、村干部的扶持力度[11]、易地扶贫搬迁户享受的教育培训力度[12]等外在因素,以及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劳动能力[13]、学习能力[14]、依赖程度[15]等内在因素。

2.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适应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适应问题是关乎易地扶贫搬迁户所在社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16]。当前关于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适应类型研究和制约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两个方面。其_,关于社 会适应类型的研究,主要包括适应迁出地的实际条件[17],调整农业生产方式[8],重新掌握生产技能[19],改变从事产业[20]等生产性适应,以及重新培 养邻里关系[21],重新适应社区文化[22]等生活性适应。其二,关于制约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主 要包括村干部扶持[23]和社区居民帮助等外在因素,以及易地扶贫搬迁户重新建构行为系统的能力[24],重新建构文化系统的能力[25],易地扶贫搬迁 户诸如经验开放性等人格特质等内在因素。

综上,以上与易地扶贫搬迁户相关的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素材。但经过文献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仍然存在缺陷:(1)以往研 究多立足于宏观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层面,对易 地扶贫搬迁户的个体针对性分析较少;(2 )仅有的 对易地扶贫搬迁户的个体分析也多立足于脱贫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等外在物质性分析,对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内在感受分析稀有,仅有的研究也多停留在生产和生活适应层面。

(二)理论分析

巴格内(Bagne)提出的推拉理论将人口流动的原因分为“拉力”和“推力”。流入地良好的生活条件是吸引人口流入的拉力,而流出地不利的生活条件则构成促使人口向外流出的“推力”。人口 迁移是这两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迁出地资源承载力不足、公共服务滞后、灾害频发等不利因素,使得搬迁户在安居安身、物质生活富裕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获得感较弱,推动着贫困户向交通便利、生活环境良好、就业机会多的地方搬迁,以增进内化于心的福祉与获得感。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Todaro)指出,造成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陷入了这样一个贫困怪圈,即越是处于生态贫困地区,当地贫困人口往往越是对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导致生态环境进_步恶化,反过来加剧贫困程度,导致了贫困的恶性循环。生态贫困导致经济贫困,经济贫困弱化了贫困户的物质获得感。因此,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生态贫困问题的根本方法,在实现贫困缓解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目标的同时,可提升搬迁户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 增强物质维度的获得感。

社会适应源于对达尔文(Darwin)进化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的提炼与总结,后逐渐 演化并用来指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社会适 应可分为生产、生活与心理适应三个层次,三者之 间相互影响。在中国农村地区,农民有较强的“重 土思想”,不愿离开固有的生活区域。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搬迁户可能出现不适应与排斥心理,导致搬迁户精神维度尤其是安居安身的获得感较弱。因而,考量搬迁户精神层面的获得感,使搬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