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及训练方法

婴儿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及训练方法

婴儿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及训练方法

研究证明胎儿就具有有限的心理活动,但是只有在胎儿出生成为婴儿,心理活动才得到大大的发展,因为实践是心理发展的源泉。第1阶段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是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基础。新生婴儿(3~4个月以前)由于能力限制,只能通过眼睛、耳朵、鼻子、皮肤来看、听、嗅等方法感觉环境的变化,因此丰富的环境和给婴儿创造接触环境的机会就是这一阶段婴儿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充分发展婴儿的感、知觉,其中视觉在婴儿各种感觉中占据第一位。仰卧时婴儿只能看见天花板而坐时看见的东西丰富多彩,视觉效果相差很大。因此成人应该经常抱宝宝到处看看,并想法让宝宝早一些坐起来。坐是人体经常保持的几种姿势之一。婴儿由卧位到能够自主地坐,视野大大扩展,本来看不见的东西,都能看到了。见多识广,必然使婴儿智力发展产生一个飞跃。第2阶段高级心理活动在感觉和知觉发展的基础上,婴儿的思维、意志、兴趣、各种情感体验等高级心理活动得到了发展。而爬行则是婴儿高级心理活动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在婴儿不能移动身体以前,思维、意志等高级心理活动基本没有,这时想了也是白想,婴儿就不想了。需要是人体器官发展的动力,当婴儿能够主动移动身体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爬行是人生第一个远距离移动全身的动作,当婴儿看见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他就会想去拿,这就是思维。在爬行的过程中需要意志力,拿到后他有成就感这就是情感体验,有了第一次他就会有兴趣第二、第三次地去拿,这些高级心理活动在婴儿会爬以前是很少出现的。婴儿爬行的出现要比直立行走早5~6个月,这5~6个月是人脑发育的关键期,这就是为什么不会爬的宝宝容易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原因。第3阶段初级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心理活动的高级阶段。语言和移动身体是婴儿进行初级人际交往的基础,如果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早期教育,那么在宝宝满一岁时应该具备直立行走和简单语言交流的能力,而这两方面的能力都必须通过运动来获得。新生婴儿的语言发展必须同动作相结合。离开了动作和实物,再简单的语言新生婴儿也听不懂,反之,再复杂的语言也能听懂, 直立行走本身就是一个重要动作。因此婴儿的心理发展是同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会直立行走对婴儿智力和心理发育有重要意义首先,直立行走是人类独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学前教育心理学__第三章 婴儿的生理发展

第二部分0-3岁婴儿的心理发展第三章婴儿的生理发展 婴儿生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胎儿期 ?新生儿期(0-1个月) ?乳儿期(1-12个月) ?学步儿期(13-36个月) 何谓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生长发育 ?脑及脑功能发展 ?感知觉发展 ?运动机能发展 第一节身体的生长发育 ?一、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身体生长发育 ?(一)胎儿的身体生长发育 ?1、胎儿的产生 ?2、胎儿的发展阶段 ?3、胎儿发展的敏感期 ?(二)新生儿的身体生长发育 ?身高 ?体重 ?头围 ?脑重 ?二、乳儿期和学步儿期的身体生长发育 ?(一)生长发育的原则和规律 ?1、身体生长发育的原则和规律 ?“头尾发展”原则 ?2、身体系统发展的不同步性

?(二)生长发育的特征 ?1、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 ?2、身体结构上的变化 ?3、身体生长的长期趋势 第二节脑与脑功能的发展?一、胎儿和新生儿的脑发育 ?(一)神经元的发育 ?(二)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 ?二、乳儿和学步儿的脑发育 ?(一)神经元和大脑皮层的发育?1、神经元的发育 ?2、大脑皮层的生长发育 ?(二)婴儿的大脑发育特点 ?1、脑发育的敏感期 ?2、大脑的可塑性 ?3、大脑的偏侧优势 第三节感知觉的发展 ?一、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感觉发展?(一)胎儿期的感觉发展 ?1、触觉的发展 ?2、味觉的发展 ?3、嗅觉的发展 ?4、听觉的发展 ?5、视觉的发展 ?6、痛觉的发展

?(二)新生儿期的感觉发展 ?1、视觉探索 ?2、颜色视觉 ?3、听觉发展 ?4、味觉发展 ?5、嗅觉发展 ?6、触觉发展 ?二、乳儿和学步儿的知觉发展 ?1、颜色知觉的发展 ?2、婴儿的形状知觉的发展 ?3、对音乐的感知 第四节运动机能的发展?一、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反射运动?(一)胎儿期的活动发展 ?1、胎儿的探索活动进程 ?2、胎儿的反射性运动 ?(二)新生儿的反射运动 ?1、生存反射 ?吸吮反射 ?觅食反射 ?呼吸反射 ?2、原始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 ?抓握反射 ?摩罗反射 ?游泳反射 ?踏步反射 ?二、乳儿期和学步儿期的运动机能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 幼儿(幼儿园)

---------------------------------------------------------------最新资料推荐------------------------------------------------------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幼儿(幼儿园)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幼儿生理的发展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生理发育期。 海狸在出生几个小时就能够潜水、屏住呼吸游泳;田鼠和家鼠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只要几个星期;而人类需要生命的五分之一的时间去完成其成熟过程。 幼儿的生理发育主要是指身体各部分、各种器官、组织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长是指数量的增加,是指整个身体和器官可以用度量衡量出来的变化,如身高、体重和各器官的增长。 发育是指质的变化,如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分化、成熟等。 幼儿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了解幼儿的生理发育特点将使我们更加懂得该怎样对待幼儿,理解并尊重幼儿。 二、幼儿动作的发展正是由于人类动作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高度复杂性、控制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使得动作的发展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幼儿动作的发展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幼儿的动作发展是其生活、游戏、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动作的发展本身有着严密的内在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存在一 1 / 6

定的常规,是一个复杂多变而又有规律可循的动态发展系统。 研究幼儿动作的发展过程,掌握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助于丰富人类对幼儿成长过程的了解和对人类自身发展的理解。 三、幼儿注意的发展我们平时常说的侧耳倾听、聚精会神、目不移睛,实际上都是人在注意时的一种状态,即人在注意时的外在表现,心理学上说的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在其心理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 当人们处在观察、思考、想象等心理过程时,实际上都存在着一种大致相同的心理状态,存在着对某种事件和现象的心里倾向性。 正是因为有这种特殊的集中,即注意的集中才能完成观察、思考、想象等心理过程,否则就不能完成任何活动,即使是最简单的活动。 因此、注意总是有一定对象的,并且是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四、幼儿感知与观察的发展如果你将一只苹果放在 7 个月大的婴儿面前,他一定会伸手去抓。 苹果的红色,在他的眼中引起视觉;苹果的香气刺激他的鼻子,引起他的嗅觉;抓到苹果后,苹果光滑的表层,苹果的温度引起他皮肤的触摸觉和温觉;苹果的重量引起他的本体觉;咬在嘴里的甜汁会引起他的味觉。 。 。 。 。

心理训练及常用方法

心理训练及常用方法 一、什么是心理训练? 1.心理训练的概念: 心理训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自助式的心理教育方式。 从广义上讲,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对人们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从狭义上讲,心理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人们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过程。 在具体的实践中,心理训练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心理水平(如:生物反馈训练、放松训练、气功和瑜伽的身心调整等);基本心理机能层次(如:观察力和记忆力训练、思维训练等);高级心理机能层次(如:学习能力、智力、创造力、交往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的训练等);修养或人格层次,着重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如:人格教育与训练);社会群体心理层次,着重于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教育与训练(如:大众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与心理咨询有何区别?】 1、心理咨询最初是由一群精神科医生创立的,知识基础来源于医学,操作模式来源于医疗模式。心理训练的知识基础来源于心理学,操作模式接近于体育。 2、由于这两个不同的理论出发点,前者着眼于提高普通人的心理机能,使其变得更强大,更具有竞争力,后者只着眼于将“低常”的人提升到“正常”的水平。举个例子,杨利伟等宇航员都接受过心理训练,其效果并非是治疗他们的什么“心理疾病“,而是让他们的心理素质比普通人更强大,以便适应宇航这种尖端工作。 3、尽管发展到今天,心理咨询业者很多已经不具备医学背景,但作为一项工作,它一直保留着医学模式的框架。心理咨询业者总是将人们的心理问题归结于“心理疾病”,将有心理问题的人视为“病人”,并试图加以“治疗”。而心理训练的前提是将人视为正常人,将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某些心理机能不足,训练目标是强化人的各项心理机能。 4、既然心理咨询是要“治病”,那么其服务对象只能是整个人群中的一小部分,并且只是在这些人一生中的短暂时期提供服务。而心理训练则服务于所有人的一生,因为人的心理机能永远会在特定情况下发生衰退,比如在患病或者疲劳时意志力会下降,进入老年记忆力下降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来改善。 5、人们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体验到强烈的负面情绪。但是对抑郁、焦虑、恐惧这些负面情绪的价值,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完全不同。前者认为这就是它要解决的问题,必须采用各种方式让人们消除这些负面情绪。而后者认为这是一个人开始人格整合,进而在心灵上得到升华的契机。 仅此而言,心理训练是在作让人们如何“痛定思痛”的工作。心理训练工作者很象是宗教工作者。尽管传教士向所有的人都宣传教义,但主要是去度化那些正处在痛苦中的人,而不是把精力放在那些正洋洋得意的人身上。 6、心理咨询尽管有五花八门的流派,但总是逃脱不了“话疗”的色彩,以谈话为主要

第二章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答案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图式:一种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同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不能同化新经验时,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泛灵论: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无生命的物体,认为任何物体都有生命。 二、选择题 1.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 A)。 A.自我中心性B.客体永久性C.守恒性D.可验证性 2.( B ) 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3.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D )。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自我意识 4.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A )。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C )。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华生 6.自我意识的成分不包括( D )。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感觉 7.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C )。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8.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 C ) 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 A.放纵型B.专制型C.民主型D.自由型

9.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三种教养模式,以下哪个不是以上的教养模 式( B )。 三、简答题 1、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中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4、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决定的发展危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20-40)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40-60)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老年期) 5、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阐释了自我概念、同一性获得等基本概念,而且对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练习试题及答案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练习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 )1.对心理现象的评估要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侧面予以分析,这体现了心理评估的哪个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动态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 )2.生活在父母离异、父母不和等家庭环境中的中小学生比生活在双亲健全的家庭环境中的中小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更多麻烦,这主要表明下列哪个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A.父母亲的教养思想、教养态度 B.亲子关系 C.父母亲的文化修养及个性 D.父母的教养方式 ( )3.辅导人员对来访者谈话内容中的个别字、词进行强调,用较短的语句以强调性的声音说出,引导来访者注意其忽略或未说清的部分,对此再做出详细的说明,这是倾听技术中的 A.重复 B.重读 C.询问 D.摘要 ( )4.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结构中遵循"理想原则"的部分是下列哪个选项? A.自我 B.无意识 C.超我 D.意识 ( )5.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开始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 A.进行分析诊断 B.制定辅导目标 C.实施指导帮助 D.确定辅导方案 ( )6.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是行为转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 A.阿德勒 B.斯金纳 C.艾里斯 D.马斯洛 ( )7.按照心理测验的应用,可以把心理测验分为 A.文字测验与非文字测验 B.教育测验、职业测验与临床测验 C.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和学绩测验 D.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 )8.精神功能受损程度已达到自知力严重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或保持对现实的恰当接触,以上表现属于下列哪种心理障碍? A.心理障碍 B.精神病 C.神经症 D.人格障碍 ( )9.下列关于行为转变法的说法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它的理论基础是行为学习理论 B.它的主要目标是消除不良行为,代之以更有效能的能力 C.重视辅导员与来访者的个人关系 D.操作性强 ( )10.贝克是下列哪种心理辅导方法的人要代表人物? A.精神分析法 B.行为转变法 C.个人中心法 D.认知重建法 ( )11.系统脱敏法是下列哪种心理辅导方法常用的技术? A.精神分析法 B.行为转变法 C.个人中心法 D.认知重建法 ( )12.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常用的价值观辨析法? A.小组讨论法 B.两难问题法 C.参观访问 D.脑力激荡法 ( )13.个人中心法的主要辅导目标是下列哪一项? A.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B.消除不良行为,代之以更有效能的行为 C.提供一个安全和信任的辅导气氛,使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 D.帮助来访者找出他头脑中不合理的、扭曲的观念,并建立较为现实的认知问题的思维方法 ( )14.狭义的学校心理辅导是指 A.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的面向学校中各类成员的心理辅导 B.个别心理辅导 C.学校内的心理辅导人员对于前来求助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 D.心理辅导课 ( )15.小品表演属于下列哪种心理辅导课程教学方法? A.角色扮演法 B.价值观辨析法 C.榜样引导法 D.行为强化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6.下列哪些选项是心理冲突的表现? A.个人同时存在着相互对立或排斥的动机冲突 B.实现某种目标应采取的途径与方法的取舍冲突 C.产生攻击行为及冷漠、焦虑等消极情绪 D.行为动机与内心标准的冲突 ( )17.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采用以下哪些具体的技术来提高会谈效果? A.倾听技术 B.影响技术 C.观察技术 D.评估技术 ( )18.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包括 A.自我意识良好 B.社会功能良好 C.良好的人际关系 D.积极劳动实践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的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方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4、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2)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不断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引起新的需要,新需要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是个体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说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过程。教育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提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教育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合理的要求和良好的教育条件能够加快心理发展的进程。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等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过渡性②动荡性③社会性④闭锁性和文饰性 6、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①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②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指的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7、费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性器期(3~6岁)④潜伏期(6~11岁)⑤生殖期(11或13~20岁)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信任对不信任(0~1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岁)·勤奋自取对自贬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18~2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岁)·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的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10、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 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②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为中介的;③心理发展的活动说;④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有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合作伙伴合作时,儿童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②有意注意③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有必要时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感知的含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7、记忆的含义:记忆是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延续,其内容可以是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记忆使心理活动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8、记忆的种类:①形象记忆②情景记忆③语词-逻辑记忆④情绪记忆 ⑤运动记忆 9、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 再认和回忆;遗忘 遗忘的原因:①衰退理论②干扰理论③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④动机性遗忘理论 第三章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情境②知觉特点③知识经验 3、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总发展趋势: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1)抽象思维逻辑在逐步发展,但任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抽象思维逻辑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是任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思维的发展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2思维的基本过程逐渐发展并日趋完善。3初步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4思维的品质不断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个体性差异。 5、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 (4)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6、想象的含义: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7、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它是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想象。 有意想象:是由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创造性的程度不同,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产生所具备的两个主要条件:①要正确理解语言及图样标志的意义。既然再造想象是有一定的语言和图样的标志所引起,因此,语言符号的使用应清晰准确,符合事物的真相。②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是再造想象的基本材料,已有表象数量越多,再造想象的内容越丰富;已有表象质量越高,再造想象的内容越正确。 创造想象的产生所具备的条件:①创造需要与动机②表象的积累与储备③积极的思维活动④灵感与艰苦的劳动 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第四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与情感的定义: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狭义指有机体受到生活环境的刺激时,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剧烈的态度及其体验。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由三种成分构成:①主观体验②生理唤醒③情绪产生时的外部反应 3、情绪情感的功能:①信号功能②感染功能③动机功能 4、情绪状态(理解就好) 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侧色彩的、较持久的、微弱而平静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情感的种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理解)美感: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 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个性心理的简称,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个性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制约性 3、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子系统。 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标志着个性活动的方向性和指向性,具体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成分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个性倾向性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4、气质的概念:气质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的独特色彩,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5、气质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映的敏捷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向性 6、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性格是个性的核心。 7、性格的结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8、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9、能力的种类 (1)按其适应的活动范围,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根据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程度的大小不同,分为:模仿能力和创 造能力。 (3)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和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0、智商=智力年龄(MA)/生理年龄X100% 11、自我意识的概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第八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一般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 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指的是人类的学习。 理解学习定义要把握的几点: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行为的变化是相对一致的变化; (3)学习是基于反复经验引起的。 2、学习分类 (1)依据学习结果分类(美国·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依据学习目标分类(美国·布鲁姆): ①知识,指能对具体事实、定义、原理等知识的简单回忆。 ②领会,指能解释所学的知识。 ③指在特殊和实际情况下应用概念和原理。 ④分析,指能区别和了解事物间的内部结构、内部联系。 ⑤综合,指把已有经验中的各部分或各要素组合成新的完整思想,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结构。 ⑥评价,指根据内在证据和外部标准对所学的材料能作出判断,确定所学知识的价值。 (3)依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类(美国·奥苏泊尔):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4)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又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4)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5)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6)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2、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 教育的发展应当遵循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要考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变化体现出一般规律。埃里克森将人格的 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 的解决过程就是人格发展的过程:婴儿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学前期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 疚感;学龄期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青年期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 一感混乱;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获得繁殖感 而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2、教育应遵循的规律 埃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 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 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 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 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因此,教育要注意根据个体人格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个体解决心 理危机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个体的人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完整版)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 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cm以上,1岁时,身高可以达到70~75cm,体重可达9~10kg。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 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下面简述一些。 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智慧树知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单元测试答案

答案以官方为准,仅供参考。不是全对,后果自负。侵删 第一章 1.【单选题】学前期是指:()。 答案:3-6岁 2.【单选题】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1-3岁是:()。 答案:口语学期关键期 3.【多选题】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些规律性,这些规律性表现在:()。 答案: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具有方向性和 顺序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4.【多选题】定性观察法指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描述性的语言形式来呈现研究结果的方法,包括:()。 答案:实况详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

5.【多选题】在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需要注意:()。 答案:对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以排除偶然性因素在实施观察的过程中.尽 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的状态,减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观察记录必须详细、准确、客观,既要记录 行为本身,又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必要时可借助表格、录音和录像等辅助手段观察者在观察前要做 好准备工作,确定观察计划、观察内容和记录方式等,并对观察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第二章 1.【多选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将胎儿的发育划分为以下哪些阶段()。 答案:胚胎期胎儿期胚芽期 2.【单选题】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婴儿大脑的生长是一个恒定的过程,当其生长达到某一特定水平后就不再有变化。但现在研究发现,婴儿的大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换句话说,婴儿的大脑具有较强的()。

答案:可塑性 3.【单选题】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心理社会发展第一阶段的任务定义为获得“基本信任”。而发展信任感的关键因素是:()。 答案:敏感、及时、一致的照顾 4.【多选题】母婴之间的依恋类型包括:()。 答案: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5.【多选题】安全型婴儿的母亲都有哪些表现:()。 答案:母亲的行为倾向于敏感性而非调谐错误、接受而非拒绝、合作而非控制,提供情绪上的可获得性而非疏离在婴儿哭泣时能很快地抱起他们,并充满柔情和关怀地抱着他们 第三章 1先学前期是指:(D)。 A0-3岁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什么?①生物因素:遗传先天素质生理成熟②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③主观心理状态:主观因素活动因素④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为什么说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儿童的主观心理状态?因为儿童心理是开放的自组织结构,任何外部因素都通过该组织系统发挥作用。心理一经产生便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任何环境因素,必须通过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系统和心理状态才能发生作用。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主观心理状态更重要的作用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状态作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向着预期的方向改变。 为什么说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的特征?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这种上升如爬楼梯一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不断升高,构成了有阶段的连续过程。以思维的发展为例,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正是思维发展的3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出现为后一阶段做好准备,后一阶段的出现又包含着前一阶段的特征。 如何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品德与个性发展的过渡性;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过渡性;自我与社会性发展的过渡性。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心理整体发展的加速与不平衡过程(认知能力发展个性成熟情绪情感意志言行的特征;心理发展的矛盾过程(闭锁性与开放性独立性与依赖性求知欲强与市别力低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稳定性与 可塑性性意识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 盾。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 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情绪体 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 易形成各种心境,并具有一定的连续 性;意志和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

心理学基础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C )11、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各种经验是指,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的、听觉的、皮肤觉的等),使之有系统地变化,让被试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如按键)或报告自己对于某种刺激的感受。这种“内省法”属于现代心理学的哪个流派? A、功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结构主义 D、精神分析 ( C)12、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择偶标准(如年龄)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中具有明显的普遍性,根源在于早期人类男性和女性在繁殖和抚养方面所面临的不同的适应性问题。”这一观点属于当代心理学取向中的哪一个分支? A、生理心理学 B、行为遗传学 C、进化心理学 D、认知神经科学 ( B )16、詹姆斯是学派的代表人物。 A. 结构主义 B. 功能主义 C. 行为主义 D. 人本主义 ( D )26、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 A、韦特海默 B、华生 C、斯金纳 D、詹姆斯 ( C)27、认知心理学源于对心理学的反对: A、格式塔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构造主义 ( D)28、受调查者在应答时倾向于表现自己积极一面的程度称之为: A、观察者偏差 B、拟人化偏差 C、默许偏差 D、社会赞许性 ( B)29、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如果要全面深入探讨某一种非人为引起的现象,最合适的方法为: A、观察法 B、个案法 C、相关法 D、调查法 ( C)30、有研究者发现,冰淇林销量和犯罪率相关显著,这种相关实质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虚假相关 D、无相关 ( A)31、下列哪种学派反对内省法,主张客观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A、行为主义 B、人本主义 C、结构主义 D、精神分析 C)3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创立者: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 C)33、和机能主义相比,结构主义更关心意识经验的:。 A.方式 B. 原因 C. 内容 D. 具体场所 (B)34、心理学的实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

智慧树知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单元测试答案

答案以官方为准,仅供参考。不是全对,后果自负。 侵删 第一章 1.【单选题】学前期是指:()。 答案:3-6岁 2.【单选题】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1-3岁 是:()。 答案:口语学期关键期 3.【多选题】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些规律性,这些规 律性表现在:()。 答案: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 序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4.【多选题】定性观察法指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描述性的语言形式来呈现研究结果的方法,包 括:()。 答案:实况详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

5【.多选题】在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需要注意: ()。 答案:对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 进行,以排除偶然性因素在实施观察的过程中.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的状态,减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观察记录必须详细、准确、客观,既要记录行为本身,又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必要时可借助表格、录音和录像等辅助手段观察者在观察前要做好准备工作,确定观察计划、观察内容和记录方式等,并对观察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第二章 1.【多选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将胎儿的发 育划分为以下哪些阶段()。 答案:胚胎期胎儿期胚芽期 2.【单选题】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婴儿大脑的生长是一个恒定的过程,当其生长达到某 一特定水平后就不再有变化。但现在研究发现,婴儿的大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 境的影响和制约。换句话说,婴儿的 大脑具有较强的()。

答案:可塑性 3.【单选题】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心理社会发展第一阶段的任务定义为获得“基本 信任”。而发展信 任感的关键因素是:()。 答案:敏感、及时、一致的照顾 4.【多选题】母婴之间的依恋类型包括:()。答案: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混乱型依 恋 5.【多选题】安全型婴儿的母亲都有哪些表现: ()。 答案:母亲的行为倾向于敏感性而非调谐错误、接受而非拒绝、合作而非控制,提供情绪上的可获得性而非疏离在婴儿哭泣时能很快地抱起他们,并充满柔情和关怀地抱着他们 第三章 1先学前期是指:(D)。 A0-3岁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且又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2、定向性和顺序性:这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

心理训练的计划与结合

心理训练的计划与结合 原载加拿大教练员协会《运动研究与技术科学杂志》第10卷第1期(1989年)。作者蒂姆·培根曾任墙球教练13年,现为加拿大国家墙球队,少年男子墙球队、蒙特利尔优秀少年网球运动员高级训练学校等心理训练顾问,最近获得蒙特利尔大学运动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重点研究实用运动心理训练计划的设计。现摘要编译如下:前言 心理训练愈来愈重要。据调查,在参加1984年奥运会的235名加拿大运动员中,有99%的人使用心理训练来准备比赛。本文旨在说明制定心理训练计划的方法,特别着重在年度或季度以计划中如何同其他训练组成部分(如身体训练、技战术训练)相结合。作者希望提供一个浅显易懂和综合的框架,使教练员能够掌握心理训练和计划和结合。 心理训练使用的各种技能 心理训练的基础是,心理训练的各种技能同身体训练的各种技能一样,是能够被学会和学好的。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的一些品质是:信心、乐观、在压力下保持镇静、出场时思想集中、决心。运动员可以利用各种心理技术来提高这些品质。各种心理技术都是从五种基本心理技能中派生出来的。这五种基本心理技能是:放松、积极的自我谈话、能力动员、视觉化、集中。表1包括各种常用技术和与这些技能有关的项目,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看法分类和确定的,有些项目在不同技能栏中交错出现。 表1 基本心理技能和有关的技术

各项技术的详细说明可参阅有关的心理书籍(作者列出外文参考文献,此处略——译注) 阅读运动心理学文献可以得知,在究竟哪种心理技能更为有效的问题并无一致的意见,重要的是运动员本人对哪一种较适应、较胜任。 个别的心理训练 运动员的个性和需要各不相同,不是所有的心理技能都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发挥。例如,对隋性大的运动员教授放松技能,或对高度神经质的运动员教授能力动员,都可能适得其反。因人而异地选用适用的心理训练技术,方法是向运动员提供多种技术,通过试验,选用最佳者。实验表明,受试运动员自己选择的心理技术,其效果不比实验人员为他们设计的方案差。表2是能力动员技能自我评估表,有助于运动员、教练员选择适用的技术。 每种运动技能都应在多种情况下适用,因此教练员应该教授多种技术,并加以发展,因为有些运动员对某些方法反应不佳。例如有些运动员喜欢渐进放松(身体放松)到默想(内心镇静)作为放松的方法。 表2 自我心理技能评估举例 能力动员自我评估 A.以下是低激活和低能量水平的典型迹象,在去年感受到的迹象旁打“√” 感到自己精力不够充沛 感到双腿迟缓沉重 集中能力不佳,容易分心 耐心不足和“不在乎”的态度 显著缺乏热情或强烈情感 时间感不佳,常常准备迟缓 体能方面感到厌烦和不感兴趣 一种无助感(干什么都干不到点上) B.在比赛中经常有这些迹象吗? 总是很少经常从不有时 C.在训练中经常有这些迹象吗? 总是很少经常从不有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