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进行有效作文教学的初探

丁冬周文斌

“(当你拿起笔时)你激动,你感到一种强有力的冲击,这首先是生活的冲击。众多的、你亲身经历的、难忘的日子涌上心头,等你去编织,去拂掉岁月积下的尘土,去用理想和正义的火炬照亮他们……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个又一个的旋律,一齐涌上你的心头,你的笔端。”王蒙先生这段通俗而又充满激情的文字正好阐明了一个基本道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再现。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已经很难看到那些涌上心头的“色彩”、“画面”、“旋律”,也很难感受到那种“强有力的冲击”。

一、学生作文缺什么

1.生活

作文的内容是什么?生活。可现实情况是,学生闲置了生活。其中,关键的原因有:一是储备不丰,二是调度不灵。学生不善于从写作的角度关注生活,观察体验生活,更谈不上有多少感悟。《一件有意义的事》、《我的老师》,这些题目与上次的接近,学生就重复昨天的故事;遇到不好写的,翻翻《作文龙卷风》之类的“经典”,抄一篇,又去重复别人的故事。学生并不是没有生活经验,也并不是没有积累。只可惜这不甚丰富的积累常常被尘封在记忆的死角,不会调出来,也用不上,形

成了“放着咸鱼吃淡饭”的情况。

有一个十分典型的现象:孩子们都会说,父母是至亲,老师是至敬,可真要写一写自己的至亲至敬之人,他们却又往往无话可说。同样的,不少学生家里养了小猫、小狗,可问及他们家的这些动物的可爱之处往往也是无所适从……由此可见,不是学生生活中缺少写作素材,而在于教师应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

2.个性与真实

不少的学生作文存在套话连篇,千人一面的缺陷。写老师,常常比作蜡烛;写蚂蚁搬家,总要写人多力量大;……文章中很难觅见那种源自心灵的“笑语和泪珠”。学生习作失却了生活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当然,也就谈不上了有其独特的个性。

究其原因,一是贫瘠的阅读限制了写作视野。学生生活面、阅读面狭窄,有些学生甚至基本上不看课外书,更难得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在阅读中与古今中外无数智者对话,会提升学生的情趣品味,磨砺他们的思想之刃,使他们获得一种反思生活的智性与能力,这对于写作视野的开阔是至关重要的。二是作文指导存在误区。表现为:作文立意上过分注重思想道德的教化,学生缺少自由表达的空间,只能往老师的意图上靠。同时,写作方法指导过分强调形式。如:作文开头最好“开门见山”,注意点题、定向,结尾如何圆合、呼应,怎样“画龙点睛”,中间部分要时时扣题;更有甚者,细化到开头用上一些什么修辞手法可以得高分,最好限定在几行字等等。把较多的时

间花在生硬的写法指导上,其结果势必造成模式化,忽视了作文的内容,本末倒置。——我们应该做的是潜移默化而非限制规定式的引导,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三是狭隘的评价激发不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描写生动、层次清楚”等这些我们经常用的评价语言的套话,没有兼顾到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忽视对学生作文里闪光点应有的关注,学生的写作激情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中被磨灭。

3.自我

(1)缺乏独立的思想。学生作文里有的是老而又老的套路,却没有自我的语言,没有自我的体验,没有自我的思想和灵魂。学生在纪实的时候写“想象”,而在写想象的时候却怎么也放不下手脚。学生缺乏独立的思想,缺少一种建立在自我生活体验基础上的价值观。没有了思想的飞扬,学生就只能用“高兴极了”、“痛苦极了”、“美丽极了”之类的堆砌来掩盖情感的单薄,或者拼凑一些华丽的辞藻,摆弄一些修辞手法。

(2)为谁而写。一些学生习作时只是被动应付,为完成任务而写,这就容易尝试写作的异化——“为教师写”、“为写而写”。学生所写的不是自己最想写的和最能写的,无法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学生习作中也就失去了“自我”。因此,特别需要强调“为自己写”,这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也就是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悟……当然,“为自己写”不等于“只写自己”。它包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鼻子闻、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并表达出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第二个层面就是

要树立为自己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理念。

二、怎样实现有效的写作教学

基于上述现状,国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要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而“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对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索,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

1、佳作赏析,学会体验

“佳作”从何而来?首先是课文。语文课本中大量选入了贴近学生生活,有较强的示范性的文章。阅读教学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去分析作者的取材、构思、观察角度及表达方式,在联系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通过习作表达出来。

例如:小语第六册课文《下小雨了》、《雨后》就是教学生学会通过描写不同地方的雨景来写出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美景;《春的消息》让学生学会通过眼、耳、手、鼻、口等感官去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不同地点的春意;学习《舍不得这棵树》教学生通过抓住事物的几个不同特点来写。其中,有的课文中有可以学习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场面描写的片段;有的课文可以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应注意每篇文章不同的侧重点,引导学生跟随作家的眼光、思维方式

去观察、去思考。例如,写植物,学完了普通的梧桐树,就引领学生去感受小草、桔子树顽强的生命力,去体味那默默无闻的精神;写动物,感受了活泼伶俐的小松鼠后,我们就可引导学生:“你身边也有这么可爱的小动物吗?”

——教学中,一位学生这样说到:

“我家的小狗也很可爱。每天我放学回家,它老远就跑来迎接我:围着我打转,用身子蹭我的腿,还不时拿它拿热乎乎的舌头来舔我。一只毛茸茸的长尾巴不停地摇晃。……”

不难看出,写作素材就在身边。而通过赏析佳作,学生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发现素材,学会体验。

“佳作”的另一个来源是课外阅读。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这是人生的忠告。落后者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业余时间没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基于此,我们采取了设立“班级图书馆”(学生自愿捐出书籍,交换阅读)、“课外阅读讲评课”等措施。每周由学生自主挑选喜欢的“佳作”,先自己谈读后感或写作感受。然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赏析。

学生自己的习作也是“佳作”来源之一。为此,我们在教室内设立了“佳作粘贴栏”、“进步栏”。先由作者自己谈写作感受,然后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将自己处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作文,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尤其是学生独特的真诚的体验和发现。用富有灵气、丰富多彩的评价语言激励学生。评价时,还可以实行“师评、自评、互评”有机结合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