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和阶段(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易混点34、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和阶段
错因归纳:对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不同阶段及内容容易混淆,不能全面总结其特征。
释疑解惑
1. 特征
(1) 从学习内容看:由学习科技、器物层面到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________ 层面,再到学习思
想文化方面。
(2) 从学习主体看:从地主阶级到______ 阶级。
(3) 从学习背景看:伴随着________ 的加深、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深入。
(4) 从学习目的看: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2. 阶段
(1)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属于 _阶级向西方学习,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
(2) 从戊戌变法至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其中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__________ 。
(3) 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__________ 。
(4) 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____________ 。
真题突破
1. ( 2019.4 •浙江高考•8)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
近代“睁眼看世界”
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 )
A. 《四洲志》 B .《海国图志》 C .《番客篇》 D.《华事夷言》
2. ( 2019 •江苏高考• 6)清末,
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
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
”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 全面复兴旧学B•排斥西方新学C •新学消解旧学D •崇尚中体西用
3. ( 2018 •天津高考・6)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
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
要是因为当时()
A.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4. (2017年天津卷4) . 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 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 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
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5. (2016 •上海单科• 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 )
A. 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 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 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 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6. ( 2015 •山东文综・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 19世纪70年代初洋
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A. “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 “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
C.
“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
D.
“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
7. (2014 •北京文综• 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 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对
(参议院)、“里
“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 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0 ,
不及“革命”的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 )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9. (2019 •新课标全国川卷高考• 30) 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 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
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
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 .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 .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 ( 2019 •新课标全国I 卷高考•
29)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
“科学”
a
平
等”
10. (2013 -海南单科・1 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
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 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 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11. (2012 •福建文综卷• 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 (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
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模拟突破
1. “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
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评述的进步思想是()
A.经世致用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托古改制
2. (2018 •广东汕尾模拟)1875年,郭嵩焘奏称:“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
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
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A. 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 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C. 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 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3. (2019 •安徽“十校”联合测试)“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不仅是19世纪下半叶先进中国人的基本共识,更是洋务派在中西文化碰撞后采取的文化选择模式。
此“文化选择模式”()
A. 有利于对中国文化的改造
B. 表明了“崇洋”思想的盛行
C•反映了文化侵略的隐蔽性
D.批判了封建儒学的落后性
4.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
A. 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 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 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 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5. 1884年,清朝官员张树声说:“西人立国,自有本末。
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
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此段材料的核心主张是()
A.改革教育,振兴中华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运用西学,体制变革
D.设立议院,民主共和6•《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
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
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
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
)
A. 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
B. 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
C. 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D. 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
7 . 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终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
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科学
B.提倡新道德
C.提倡新文化
D.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当时(1919年)的知识界看来,欧化进步就是科学、就是现代。
只要打出科学、进步的
招牌,如果再打出人民的招牌,那么对方基本上就只能缴械了。
这种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
B.辛亥革命后帝制被推翻
C.民主科学的广泛传播
D.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9. (2017 •安徽合肥模拟)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
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
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 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
这一现象()
A.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未传入中国
B. 体现出国民崇洋媚外心态
C.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D. 说明了政府倡导思想自由
10.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 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