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藏族文化(说课稿)—侯小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特的藏族文化(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北京市京源学校地理教师侯小波,我今天的说课题目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地方文化特色。

我的说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课标分析;2、教材分析;3、学情分析;4、目标与重难点分析;5教法的选择;6、教学设计与环节;7、板书设计。

1、课标分析。

这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其具体要求如下:①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知道文化的概念、表现和分类;②能力层面上,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区域,对区域文化现象进行解读,即区域地理环境(特别是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区域文化现象,区域差异形成区域文化差异,其实质是文化现象的科学认识方法,是独特的地理视角;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同时隐含着价值观的要求,即学生在科学认识文化的基础上,学会尊重和欣赏文化,并初步形成合理保护地方文化的意识。

2、教材分析。

区域文化特色是区域地理环境的综合载体,是区域人地关系的直观反映,同时,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区域文化特色是学生区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教学的具体内容来看,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素材,这有助于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但在学生认识文化的整体特征上,依然存在缺陷,因而,本节课选取了青藏地区,独特的藏族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是对教材的有力补充。

3、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了大量地方文化特色的感官认识,但缺乏对文化特色的理解;在教学中,地方文化特色安排在(中国)区域地理学习之后,学生学习过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础知识,因而,将两者结合,学生具备分析区域文化特色与区域环境关系的能力,这是学生能力发展重要的生长点,同时,生活经验与地理知识的结合,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目标与重难点分析。综合课标、教材、学情,本节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与能力:按类别举例说出青藏地区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

过程与方法:结合区域知识,分析青藏地区文化现象的形成原因,即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独特的地理视角,学会科学认识文化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认识文化的基础上,学会尊重和欣赏文化,并初步形成合

理保护地方文化的意识。

青藏地区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一个感性认知,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如何在文化现象中,通过细节认知并建立两者的联系,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习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文化现象的影响,其实质是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地理视角,学会科学认识文化现象的方法,而这个方法的学习,将直接决定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文化、从而尊重文化和欣赏文化,是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因而,“结合区域知识,分析青藏地区文化现象的形成原因”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5、教学方法的选择。

初一学生对区域文化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往往支离破碎,缺乏对某一文化现象的完整认知,有很多文化现象中的细节,要求老师补充完整,因而,在教学上,需要大量能体现文化现象的直观形象的支撑,这即要求教师对素材选取的准确性,同时,在教法上,也要求教师大量讲解和提示,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大量运用讲授法。

学生对大量的区域文化现象有感官的认知,同时,学生也具备分析区域文化现象的基础知识,因而,对于两者的联系,即区域文化现象与区域环境的关系,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初一的学生,善于思考、乐于表达,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有价值、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即合理的问题链条进行牵引。因而,在教法上,我同时选择了探究谈话法。

6、教学设计与环节。本节课以文化的定义入手,通过对黄土高原窑洞、四川盆地火锅和北京四合院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感知地方文化的特色与差异,示范性的明确地方文化特色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之后分别呈现青藏地区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及宗教等精神文化现象的景观图片,把青藏地区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梳理成问题情景,以问题链牵引学生思考、分析并有逻辑的进行表达,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最后,以青藏地区的文化融合与冲突最为挑战,引导学生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进行价值观的提升。

环节一:以问题引入。什么是文化?出示窑洞、火锅、四合院三张景观图片。提出问题:1.这三张图片中的景观(窑洞、火锅、四合院)是不是文化现象?

2.窑洞、火锅、四合院分别出现在中国的哪些地理区域(火锅强调起源地)?

3.这些文化现象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没有关系?

学生在学习、判断、分析的过程中,明确文化的概念、表现和分类。通过特定文化现象与地理区域的对应,感知地方文化的特色及区域文化的差异。通过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初步建立文化现象解读的方法。

环节二:青藏地区的文化特色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衣—传统服饰—藏袍。出示藏袍的景观图片。对于藏袍的特点,学生较为陌生。补充材料,传统藏袍的特点:长袖、宽腰、大襟,多以牦牛和藏羊的皮毛为原料,较为厚实。藏袍的穿法和独特,白天多袒肩、袒胸,将上半身衣服围于腰间;晚上则全身穿上。出示问题:

1.藏袍的用料有什么特征,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海拔高,气温低)

2.藏袍穿法独特,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海拔高,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

第二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讲,难度较大,难点在青藏地区空气稀薄的事实认识以及空气稀薄对昼夜温差的影响上。在藏袍的第二张图片上,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藏民的脸色(高原红),以及旅游者的穿戴(遮阳帽、墨镜),从白天太阳辐射强的角度,理解空气稀薄,以及空气稀薄在白天对气温的影响,并推理夜间的影响(不要求原理的全面解释)。

食—传统饮食—牛羊肉、酥油茶、青稞酒、糌粑。四张图片分三次呈现。

首先呈现牛羊肉和酥油茶的图片。学生对酥油茶比较陌生,教师需要讲解酥油茶的制作过程,明确酥油茶原料是牛奶和羊奶。之后出示问题:

1.青藏地区的传统饮食能否反应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

2.藏牦牛和藏绵羊有什么特点能反应青藏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3.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原因?(气温低,降水少,天然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

主)

之后呈现青稞酒和糌粑的图片。学生对糌粑比较陌生,教师需要讲解糌粑的制作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