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兴衰
世界性文化研究起源于英国,英国文化研究起源于伯明翰大学。伯明 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1964年,担 任伯明翰大学英语系教授的理查德· 霍加特(RichardHoggart)在伯明翰大 学建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霍加特成为CCCS的第一任主任。后 来,霍加特离开伯明翰,赴巴黎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 CCCS主任 一职便由斯图亚特· 霍尔(StuartHall)继任。从1964年霍尔到CCCS工作, 到1968年担任主任,再到1979年离任,霍尔在这里连续工作了15年的时间, 为CCCS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时,CCCS主要任务是培养研究生。 他们借助油印“文化研究工作报告和伦敦哈奇逊出版公司来传播他们的 研究成果。1979年理查德· 约翰逊继任中心主任后所开创的历史研究给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 乔治· 拉伦在官方的压力下,将文化研究中心与社会学系合并,成立了文化 研究与社会学系。至此,文化研究从研究生课程扩展到本科教育的领域。 2002年,由于种种原因,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遭到校方的解散。
伯明翰学派理论形成的背景
(一)、社会语境:现代性的危机与民众的崛起 二次大战之后,工业生产依然保持着它旺盛的势头, 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危机: 1、首先,现代工业不加限制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直 接而尖锐的社会问题。 2、其次,现代工业、现代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文化工 业的兴起,文化工业的出现标志着当代西方社会文化危机 的开始。 3、最后,现代工业的发展及其造成的社会危机与文 化危机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机器文明对人类心灵的异化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人 类的心理危机就此形成。)
• 伯明翰学派就从当代西方社会的现实状况 出发,在这三种理论之间互相比照、借鉴, 将三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同时对三者的 缺点进行了批判和摒弃,以此之长补彼之 短,从而完成了自己的理论建设。
伯明翰学派与文化研究的演变
一、文学研究作为文化研究的起点
伯明翰学派创建伊始,就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文学以及与文学相关的诸 多理论问题,以文学研究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这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 伯明翰学派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是继承和延续了当时英国本土的学术传统。 当时主导英国学界并构成英国学术传统的是英国文化主义,观点主要集中于 两点:第一,“文化就是对完美的追寻”(本质在于其精神性、心灵性内涵), 因此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文学,因为文学被看作是“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作 品” 。在这种语境下,伯明翰学派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文学研究作为研究的起 点。其次,伯明翰学派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也是为了突破英国文化主义在当 时面临的困境。二战后通俗文化在英国社会的文化生活中迅速蔓延,对英国 传统的精英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英国文化主义的积极推广精英文化而努 力抵制通俗文化的设想非但不能解决当时精英文化遭遇危机的问题,反而使 自己的研究受到了冷遇,进而陷入了困境,伯明翰学派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 将文学研究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其实也是为了在英国文化主义研究的内部做 出突破,进而走出理论的困境。伯明翰学派对文学研究的突破之处在于:对 于文学的理解不应该只着眼于它与通俗文化的区别而更应该关注两者的相通 之处,相通之处就在于两者都承载了“感觉结构”。“感觉结构”是人们在 特定地域、特定时期生活的总体、普遍的经验,它需要通过特定的物质载体 被人们意识和交流。伯明翰学派指出,在当代,最适合承载社会“感觉结构” 的文化应该是电影、广播、电视节目、流行音乐、报刊小说这样的通俗文化, 而不是文学。伯明翰学派的文学研究主要采取的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考察 文学作品所承载的社会意识和经验。我们发现,传统文学研究的文学本位意 识很强,而伯明翰学派的文学研究则缺乏文学的本位意识。可见,文学并不 是伯明翰学派研究的重点。伯明翰学派研究文学实际是为了导引出一种更深 刻的研究方式,这种研究方式就是文化研究。
(二)、理论语境: 1、英国传统文化主义:对精英主义的推崇、 对机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抨击以及对工人阶级 和下层民众的蔑视。战后社会结构的重组、社会 生活的稳定、商业贸易的蓬勃、政治生活的平民 化与左翼倾向使得各个社会阶层对文化的看法和 要求与战前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相对于精英 主义的文化观,文化的民众性、平民性被突出强 调。 2、结构主义:是二战后在英国普遍流行的思 潮。
霍尔:电视话语的制码和解码
大众传媒研究是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其中尤以电视研究最为突出。 霍尔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电视话语:制码和解码》一文。 霍尔更加明确地指出,虽然对于电视制作者,他们要将推荐 的意义进行编码传达给观众,但“解码过程并非不可避免 地依据编码过程,而这并不是同一的”。在此基础上,霍尔 将电视解码进一步区分为观众对优势符码的接受、协商和 对立三种方式。接受方式指的是接受者不加质疑地接受媒 体所企图传递的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协商方式指 的是解读包含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需要作出适应性 的协商和调试。对立方式则指的是接受者虽然完全理解电 视话语所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却保持清醒 的反抗意识,有意识地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解码信息。 这意味着观众在看电视的时候,并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选择者和参与者,观众也参与到电视意义的创 作之中。
霍加特:识字的用途
• 对于文化研究来说,霍加特最重要的著作是他具有浓厚自 传色彩的《识字的用途》。它生动了再现了二战前工人阶 级的生活和文化氛围,并且将之比较二战后美国大众文化 影响下的英国的当代生活和文化氛围。前一部分描述了霍 加特青年时代的工人阶级文化,时为20世纪30年代。(霍 加特追缅的正是这一时期的工人阶级文化)。后一部分描 述此一文化如何面临种种大众娱乐新形势,特别是美国文 化的威胁,这时是50年代。霍加特认为这些大众文化最强 烈的印象,就是他们格外忠实于读者生活的细节,故而实 在忠实地记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且认为这 些廉价出版物上的故事,描写了一个特定的、纯朴的世界, 具有一定的传统价值。虽是幼稚的华美,却富有感情。另 一方面,对于美国大众文化的长驱直入,也表现出了他对 50年代流行文化的忧虑,忧虑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将会侵害 年轻人的精神面貌,认为美国电视,流行音乐、犯罪小说 等是文化赝品,缺乏大众生活文化经验中的那种有机的根 基。
对二战后社会面存在的种种社会危机,这种社会语境也为伯明翰 学派如何走出现代性危机做出了选择: 首先,在二次大战之后的西方社会,现代性的危机虽然还依然存在, 并且有不断深化的趋势,但新的社会力量还是不可遏止地发展了起来。 (战后西方社会,尤其是英国社会最突出的现象就是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 平民阶层迅速壮大,并成长为一支比较成熟的社会力量) 其次,伯明翰学派的学者们本身大多是工人阶级和平民阶层的子弟, 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天然的亲近关系。 再次,伯明翰学派的学者们虽然青睐于马克思主义,但他们却并不希 望选择第二条途径,即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来彻底解决现代性 危机的道路。(原因:其一,战后的西方社会,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渐趋 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资本主义的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比战前 更迅猛的发展。其二,加世纪中期发生的两个历史事件使伯明翰学派的学 者们充分认识到暴力革命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危害) 最后,既然无法通过暴力革命来解决现代性的危机,伯明翰学派的学 者们就需要依据当代西方的社会现实继续寻找更合适的道路。(即通过建 设新文化来对抗、解决社会的现代性危机。)
伯明翰学派的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伯明翰学派成员是指那些曾经在伯明翰大 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工作过和学习过的知识分子,包 括理查德· 霍加特、斯图亚特· 霍尔、理查德· 约翰逊、 乔治· 拉伦、托尼· 杰弗逊、保罗· 威利斯、迪克· 赫布 迪奇、安吉拉· 麦克罗比、保罗· 吉洛伊、劳伦斯· 格罗 斯伯格、戴维· 莫利、安· 格雷等人。 广义的伯明翰学派成员则除了上述曾在伯明翰工 作和学习的人之外,也包括一些虽然没有在伯明翰学 习和工作过、却与伯明翰学派成员有着非常密切的学 术联系的知识分子,如雷蒙德· 威廉斯、格雷厄姆· 默多 克、约翰· 菲斯克、托尼· 本尼特、西蒙· 弗里斯等人。
结合当代的社会语境,结构主义的缺点在于它对结构的重视 走向了一种极端,为此忽视了对文本之外种种社会因素的研 究;优点在于,它虽然忽视了对文本之外社会因素的分析,过 于重视其内部的结构,但它对文本深层结构的分析却不乏深 刻与细致; 3、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各地广泛传播, 都收到了积极的回应。由于英国远离欧洲大陆,所以英国对 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没有完全按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去 理解,但它又不同于“西马”所批判的完全教条主义的马克 思主义,还带了一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色彩,这样,我们就 可以称之为教条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克思主义的缺点在于 它在英国传播时产生了教条主义的理解方式,这种理解生生 割裂了社会生活与文化文本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它也缺乏 对文化文本的细读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优点在于,虽然它在 英国传播时有教条主义的倾向,也不是很注重对文化文本的 分析,但它主张在与经济基础、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的联系 中探讨文艺、文化问题,同时特别强调文艺、文化站在平民 立场直面统治阶层进行对抗的解放功能。
二、从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迁移 伯明翰学派的文学研究在某种意义上突破了英国文化主义的文学 研究,然而它并没有走出英国文化主义的理论困境,只有突破这种理 论的观念,才能在根本上突破这种理论。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它为 平民代言的立场和愿望。伯明翰学派的学者大多出身于工人阶级与平 民阶层,因此自然成了替他们争取政治、文化权利的代言人。伯明翰 学派提出要确立新的文化观念,而与之相对应的新文化形式就是替代 文学而构成了当代文化生活中心的通俗文化。因为它内涵了工人阶级 和平民阶层的观念、情感、趣味,并且可以通过特定的形式如电影广 播、电视节目、流行音乐、报刊小说等将这些观念、情感、趣味表达 出来。雷蒙德· 威廉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可以被理解为是“整个生活 方式”( 体现的那种同精英特色相抗衡的平民特色)。随后伯明翰学 派很快对“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作出了修正,将它改造为文化是一 种“社会秩序得以传达、再生产、体验和研究”的“符号系统”。强 调文化的符号性、表意性,也注意突出文化的价值性与倾向性,却忽 视了对工人阶级与平民阶层在文化生产与流通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关注。 因此,伯明翰学派后期的主要代表约翰· 费斯克在文化观念发展的第三 阶段将其进一步修正为“文化是创造并流通意义与快感的积极过程” 这一观念保留了对文化表意性以及价值性与倾向性的强调,却更明确 了文化的生产机制以及平民在文化生产与流通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 对文化的一系列深入思考,伯明翰学派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新文化观念。
威廉斯:文化是普通平凡的
威廉斯对文化研究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文化与社会》 和《漫长的革命》。 《文化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旧词新释。其中文 化一语,威廉斯指出文化具有五个层面的意思,威廉斯本 人最看重的是第四种意义,即文化是物质、知识与精神所 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这一定义也是伯明翰文化主义传统 的圭臬所在。文化终而从意指心灵的状态抑或知识、道德、 习俗,转而指涉整个日常生活方式。 《漫长的革命》中,威廉斯进而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 思想。威廉斯强调的是“社会的”文化定义,将文化描述 为一种特பைடு நூலகம்的生活方式,它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见 于艺术和知识之中,同样也见于日常生活之中。强调视文 化为日常生活的定义。文化必须在物质生产和物质条件的 背景中,通过日常生活的表征和实践来进行。 威廉斯的文化思想,其纲领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化 是普通平凡的。这就意味着文化将是普通人的文化而不是 少数人的专利。
伯明翰学派的兴衰
世界性文化研究起源于英国,英国文化研究起源于伯明翰大学。伯明 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1964年,担 任伯明翰大学英语系教授的理查德· 霍加特(RichardHoggart)在伯明翰大 学建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霍加特成为CCCS的第一任主任。后 来,霍加特离开伯明翰,赴巴黎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 CCCS主任 一职便由斯图亚特· 霍尔(StuartHall)继任。从1964年霍尔到CCCS工作, 到1968年担任主任,再到1979年离任,霍尔在这里连续工作了15年的时间, 为CCCS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时,CCCS主要任务是培养研究生。 他们借助油印“文化研究工作报告和伦敦哈奇逊出版公司来传播他们的 研究成果。1979年理查德· 约翰逊继任中心主任后所开创的历史研究给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 乔治· 拉伦在官方的压力下,将文化研究中心与社会学系合并,成立了文化 研究与社会学系。至此,文化研究从研究生课程扩展到本科教育的领域。 2002年,由于种种原因,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遭到校方的解散。
伯明翰学派理论形成的背景
(一)、社会语境:现代性的危机与民众的崛起 二次大战之后,工业生产依然保持着它旺盛的势头, 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危机: 1、首先,现代工业不加限制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直 接而尖锐的社会问题。 2、其次,现代工业、现代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文化工 业的兴起,文化工业的出现标志着当代西方社会文化危机 的开始。 3、最后,现代工业的发展及其造成的社会危机与文 化危机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机器文明对人类心灵的异化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人 类的心理危机就此形成。)
• 伯明翰学派就从当代西方社会的现实状况 出发,在这三种理论之间互相比照、借鉴, 将三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同时对三者的 缺点进行了批判和摒弃,以此之长补彼之 短,从而完成了自己的理论建设。
伯明翰学派与文化研究的演变
一、文学研究作为文化研究的起点
伯明翰学派创建伊始,就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文学以及与文学相关的诸 多理论问题,以文学研究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这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 伯明翰学派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是继承和延续了当时英国本土的学术传统。 当时主导英国学界并构成英国学术传统的是英国文化主义,观点主要集中于 两点:第一,“文化就是对完美的追寻”(本质在于其精神性、心灵性内涵), 因此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文学,因为文学被看作是“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作 品” 。在这种语境下,伯明翰学派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文学研究作为研究的起 点。其次,伯明翰学派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也是为了突破英国文化主义在当 时面临的困境。二战后通俗文化在英国社会的文化生活中迅速蔓延,对英国 传统的精英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英国文化主义的积极推广精英文化而努 力抵制通俗文化的设想非但不能解决当时精英文化遭遇危机的问题,反而使 自己的研究受到了冷遇,进而陷入了困境,伯明翰学派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 将文学研究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其实也是为了在英国文化主义研究的内部做 出突破,进而走出理论的困境。伯明翰学派对文学研究的突破之处在于:对 于文学的理解不应该只着眼于它与通俗文化的区别而更应该关注两者的相通 之处,相通之处就在于两者都承载了“感觉结构”。“感觉结构”是人们在 特定地域、特定时期生活的总体、普遍的经验,它需要通过特定的物质载体 被人们意识和交流。伯明翰学派指出,在当代,最适合承载社会“感觉结构” 的文化应该是电影、广播、电视节目、流行音乐、报刊小说这样的通俗文化, 而不是文学。伯明翰学派的文学研究主要采取的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考察 文学作品所承载的社会意识和经验。我们发现,传统文学研究的文学本位意 识很强,而伯明翰学派的文学研究则缺乏文学的本位意识。可见,文学并不 是伯明翰学派研究的重点。伯明翰学派研究文学实际是为了导引出一种更深 刻的研究方式,这种研究方式就是文化研究。
(二)、理论语境: 1、英国传统文化主义:对精英主义的推崇、 对机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抨击以及对工人阶级 和下层民众的蔑视。战后社会结构的重组、社会 生活的稳定、商业贸易的蓬勃、政治生活的平民 化与左翼倾向使得各个社会阶层对文化的看法和 要求与战前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相对于精英 主义的文化观,文化的民众性、平民性被突出强 调。 2、结构主义:是二战后在英国普遍流行的思 潮。
霍尔:电视话语的制码和解码
大众传媒研究是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其中尤以电视研究最为突出。 霍尔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电视话语:制码和解码》一文。 霍尔更加明确地指出,虽然对于电视制作者,他们要将推荐 的意义进行编码传达给观众,但“解码过程并非不可避免 地依据编码过程,而这并不是同一的”。在此基础上,霍尔 将电视解码进一步区分为观众对优势符码的接受、协商和 对立三种方式。接受方式指的是接受者不加质疑地接受媒 体所企图传递的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协商方式指 的是解读包含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需要作出适应性 的协商和调试。对立方式则指的是接受者虽然完全理解电 视话语所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却保持清醒 的反抗意识,有意识地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解码信息。 这意味着观众在看电视的时候,并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选择者和参与者,观众也参与到电视意义的创 作之中。
霍加特:识字的用途
• 对于文化研究来说,霍加特最重要的著作是他具有浓厚自 传色彩的《识字的用途》。它生动了再现了二战前工人阶 级的生活和文化氛围,并且将之比较二战后美国大众文化 影响下的英国的当代生活和文化氛围。前一部分描述了霍 加特青年时代的工人阶级文化,时为20世纪30年代。(霍 加特追缅的正是这一时期的工人阶级文化)。后一部分描 述此一文化如何面临种种大众娱乐新形势,特别是美国文 化的威胁,这时是50年代。霍加特认为这些大众文化最强 烈的印象,就是他们格外忠实于读者生活的细节,故而实 在忠实地记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且认为这 些廉价出版物上的故事,描写了一个特定的、纯朴的世界, 具有一定的传统价值。虽是幼稚的华美,却富有感情。另 一方面,对于美国大众文化的长驱直入,也表现出了他对 50年代流行文化的忧虑,忧虑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将会侵害 年轻人的精神面貌,认为美国电视,流行音乐、犯罪小说 等是文化赝品,缺乏大众生活文化经验中的那种有机的根 基。
对二战后社会面存在的种种社会危机,这种社会语境也为伯明翰 学派如何走出现代性危机做出了选择: 首先,在二次大战之后的西方社会,现代性的危机虽然还依然存在, 并且有不断深化的趋势,但新的社会力量还是不可遏止地发展了起来。 (战后西方社会,尤其是英国社会最突出的现象就是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 平民阶层迅速壮大,并成长为一支比较成熟的社会力量) 其次,伯明翰学派的学者们本身大多是工人阶级和平民阶层的子弟, 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天然的亲近关系。 再次,伯明翰学派的学者们虽然青睐于马克思主义,但他们却并不希 望选择第二条途径,即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来彻底解决现代性 危机的道路。(原因:其一,战后的西方社会,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渐趋 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资本主义的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比战前 更迅猛的发展。其二,加世纪中期发生的两个历史事件使伯明翰学派的学 者们充分认识到暴力革命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危害) 最后,既然无法通过暴力革命来解决现代性的危机,伯明翰学派的学 者们就需要依据当代西方的社会现实继续寻找更合适的道路。(即通过建 设新文化来对抗、解决社会的现代性危机。)
伯明翰学派的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伯明翰学派成员是指那些曾经在伯明翰大 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工作过和学习过的知识分子,包 括理查德· 霍加特、斯图亚特· 霍尔、理查德· 约翰逊、 乔治· 拉伦、托尼· 杰弗逊、保罗· 威利斯、迪克· 赫布 迪奇、安吉拉· 麦克罗比、保罗· 吉洛伊、劳伦斯· 格罗 斯伯格、戴维· 莫利、安· 格雷等人。 广义的伯明翰学派成员则除了上述曾在伯明翰工 作和学习的人之外,也包括一些虽然没有在伯明翰学 习和工作过、却与伯明翰学派成员有着非常密切的学 术联系的知识分子,如雷蒙德· 威廉斯、格雷厄姆· 默多 克、约翰· 菲斯克、托尼· 本尼特、西蒙· 弗里斯等人。
结合当代的社会语境,结构主义的缺点在于它对结构的重视 走向了一种极端,为此忽视了对文本之外种种社会因素的研 究;优点在于,它虽然忽视了对文本之外社会因素的分析,过 于重视其内部的结构,但它对文本深层结构的分析却不乏深 刻与细致; 3、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各地广泛传播, 都收到了积极的回应。由于英国远离欧洲大陆,所以英国对 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没有完全按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去 理解,但它又不同于“西马”所批判的完全教条主义的马克 思主义,还带了一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色彩,这样,我们就 可以称之为教条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克思主义的缺点在于 它在英国传播时产生了教条主义的理解方式,这种理解生生 割裂了社会生活与文化文本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它也缺乏 对文化文本的细读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优点在于,虽然它在 英国传播时有教条主义的倾向,也不是很注重对文化文本的 分析,但它主张在与经济基础、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的联系 中探讨文艺、文化问题,同时特别强调文艺、文化站在平民 立场直面统治阶层进行对抗的解放功能。
二、从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迁移 伯明翰学派的文学研究在某种意义上突破了英国文化主义的文学 研究,然而它并没有走出英国文化主义的理论困境,只有突破这种理 论的观念,才能在根本上突破这种理论。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它为 平民代言的立场和愿望。伯明翰学派的学者大多出身于工人阶级与平 民阶层,因此自然成了替他们争取政治、文化权利的代言人。伯明翰 学派提出要确立新的文化观念,而与之相对应的新文化形式就是替代 文学而构成了当代文化生活中心的通俗文化。因为它内涵了工人阶级 和平民阶层的观念、情感、趣味,并且可以通过特定的形式如电影广 播、电视节目、流行音乐、报刊小说等将这些观念、情感、趣味表达 出来。雷蒙德· 威廉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可以被理解为是“整个生活 方式”( 体现的那种同精英特色相抗衡的平民特色)。随后伯明翰学 派很快对“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作出了修正,将它改造为文化是一 种“社会秩序得以传达、再生产、体验和研究”的“符号系统”。强 调文化的符号性、表意性,也注意突出文化的价值性与倾向性,却忽 视了对工人阶级与平民阶层在文化生产与流通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关注。 因此,伯明翰学派后期的主要代表约翰· 费斯克在文化观念发展的第三 阶段将其进一步修正为“文化是创造并流通意义与快感的积极过程” 这一观念保留了对文化表意性以及价值性与倾向性的强调,却更明确 了文化的生产机制以及平民在文化生产与流通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 对文化的一系列深入思考,伯明翰学派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新文化观念。
威廉斯:文化是普通平凡的
威廉斯对文化研究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文化与社会》 和《漫长的革命》。 《文化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旧词新释。其中文 化一语,威廉斯指出文化具有五个层面的意思,威廉斯本 人最看重的是第四种意义,即文化是物质、知识与精神所 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这一定义也是伯明翰文化主义传统 的圭臬所在。文化终而从意指心灵的状态抑或知识、道德、 习俗,转而指涉整个日常生活方式。 《漫长的革命》中,威廉斯进而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 思想。威廉斯强调的是“社会的”文化定义,将文化描述 为一种特பைடு நூலகம்的生活方式,它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见 于艺术和知识之中,同样也见于日常生活之中。强调视文 化为日常生活的定义。文化必须在物质生产和物质条件的 背景中,通过日常生活的表征和实践来进行。 威廉斯的文化思想,其纲领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化 是普通平凡的。这就意味着文化将是普通人的文化而不是 少数人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