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音乐概论,日本音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日本三味线与中国三弦
高蕾音乐学院241040518
内容摘要:从三味线的历史看,三味线是受到中国琵琶的影响,从最初只是为民谣和流行歌曲伴奏,到后来出现的三味线组歌、长歌、端歌、间奏曲,都是不多发展的。

并不能说中国的三弦没有发展,从秦朝到现代它之所以留下来,是因为有它自己的魅力,所以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三味线、三弦、历史、发展、继承、种类、区别
内容:
一.三味线的历史
日本的乐器几乎都是在奈良时代以前经中国、韩国传入日本的,在走向日本化的过程中,三味线这种乐器在16世纪中叶开始了它的历史。

据文献记载,在室町末期的永禄年间(也有文献记载为一62年),冲绳的三线是传入{土界}市后变化而来的。

实际上,这正是管风琴被带到日本并被用来演奏的时候。

然而,天主教的问题也纠缠不清,西洋乐器受到了禁止。

因此,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之间,日本音乐是以三味线为中心在封闭的国度中实现了极有个性的发展。

另外,有着三味线祖宗之称的中国的三弦甚至能在中东、西藏的各种乐器中探寻到其根,元朝时代在中国固定了下来,然后传到了冲绳,这样的说法也很普遍。

传入日本的三味线作为伴奏音乐实现了两个体系的发展。

一个是最初把三味线弄到手的琵琶法师们长年表演的说唱故事。

净琉璃系的所谓的义太夫节、一中、河东、宫薗、常磐津、清元、新闪流派(以上的流派都在说唱中加入段落),以及说经节、浪曲合并形成的巨大的潮流。

另外一个是歌谣,或者说是和歌也极为繁荣,所谓的土歌、长谣、荻江节、端谣、歌呎、小呗流派也纷纷产生。

二、三味线的种类
作为声乐的三味线音乐的种类很多,但作为乐器,三味线被分为细杆、中杆及粗杆三大类。

使用细杆的风格以长歌作为代表,山田流筝曲的三味线、端歌、歌谣、歌呎、小呗、河东、荻江节等属于这一类。

中杆的是地歌、常磐津、清元、新内、一曲、宫薗节。

粗杆是人形净琉璃“文乐”中的音乐,在义太夫和津轻三味
线中被使用,两者都常常被简称为粗杆。

另外,地歌、筝曲界等习惯于把三味线成为三弦,但为了避免混乱,本书中全部称为三味线.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在于说明乐器的机能,按需要对现实的差异逐一加以说明,而对流派不作大、中、小分类。

但就文乐的粗杆、津轻的粗杆、冲绳三味线而言,因有补充意义,故立出专项加以说明。

三.三弦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就征发黎民百姓去边疆修筑有名的万里长城,为了调剂繁重的劳役,我国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种有柄的小摇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栓了丝弦,制成了圆形、皮面、长柄、可以弹拨的乐器,当时称为“弦鼗”。

这就是三弦的前身,最早在北方边疆的军队中使用。

清代毛其龄《西河词话》曰:“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唐崔令钦《教坊记》中出现过三弦之名,但其型制却不明,唐代十部伎中皆无三弦。

元朝时,三弦盛传于中原,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当时曾称弦索。

元王实甫词清沈远曲之《北西厢弦索谱》即以三弦为伴奏乐器。

四川广元罗家桥南宋墓出土伎乐石雕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河南焦作西冯村金墓出上有演奏三弦的乐俑,辽宁凌源富家屯元墓壁画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说明三弦在宋元时期已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四.三味线与三弦的差别
不管哪种三味线,其乐器主体的外观都是一样的,都由杆和共鸣箱所制成。

按照三味线的风格,其杆的粗细、共鸣箱的大小、部件也都不同。

共鸣箱的中间是空的,以花梨木、桑木或榉木为材料,带有稍稍鼓起的四角形框子的正面和反面分别张贴猫皮或狗皮,近年来也有使用塑料等合成材料的。

不仅仅是杆,共鸣箱也按高、中、低得顺序逐渐变大。

中国的三弦、冲绳的三线都是按上锦蛇皮的,但在本土上不能进行这种材料的更换,也有根据自己喜欢的音色改变上述材料的。

杆的作用是让左手指指尖按压张着的弦来制作音程。

杆的上面反过来的虾尾(也称转轸或天神)和同样能灵活伸展的所谓的杆的部分所组成,以红木、紫檀和桑木为材料。

杆的头部从共鸣箱的中间穿过,稍稍冒出在外面,在这上面安装
上使一面的弦固定的称为中心末稍的山口。

为了调节弦的张力在弦槽上装上了三根用黑檀木或象牙制成的弦轴,三根线轴相互交叉排列成组。

线库和杆的之间的外部鼓起的部分称为乳袋,与弦成直角的地方装上了金属制成是竹制的上弦马,第二、三弦按在这个弦马上面,粗粗的第一弦的空弦音在稍稍的噪音混杂后发出所谓的“触音”的独特音响而下功夫。

应该注意的是:在第二、三弦上奏出的音也是第一弦的空弦音的泛音所含的音程时,第一弦发生共鸣以增加“触音”。

据说,这是因为传入日本的三味线曾经由琵琶法师来演奏的,故想出这种与琵琶的音响相似的技巧。

对三味线的演奏家来说,怎样顺利添加“触音”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三弦的构造较简单,可分为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由琴头、弦轴、山口、琴杆、鼓框、皮膜、琴马和琴弦等组成。

多呈铲形,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出纹饰,中间开出弦槽,槽侧开有弦轴孔,三个弦轴置于琴头两侧。

琴杆为半圆形的柱状体,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嵌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

琴鼓又叫鼓子或鼓头,是三弦的共鸣箱,它是在略带椭圆形的鼓框上两面蒙以蟒皮而成。

琴马置于蟒皮中央。

琴弦使用丝弦或钢丝弦,从高音弦起依次为外弦、中弦和内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弦,内弦用老弦。

三根琴弦的一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壳上,另一端分别卷绕在三个弦轴上。

五.总结
日本音乐中看到的中国影响[日]蒲生乡昭文王耀华译日本自古以来从中国学到了很多东西。

日本人对中国的尊敬心情在艺能和音乐中也可以看到。

我国的音乐自隋唐以来就对日本音乐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事实上在更早的时间,我国的音乐和乐器已经流传到过日本(如1966年,日本出土了我国春秋时期的陶埙),这种音乐上开放的交流到明朝由于日本对我国的侵扰而受到影响,而到了清末之后,更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被终止,一直到甲午战争以后,我国学生东渡日本接受西方的思想教育和日本明治政府的政治文化,才开始重新和日本进行某种意义的音乐交流,只是这种音乐交流,已经是单方面往我国带回日本的学校歌曲和从日本学习到的西洋音乐和理论.
高蕾
241040518
2012/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