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摘要:快速城市化带来了人口和经济的急剧变化,导致城市空间形态不断演变。城市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等内在因素的外在表现,孤立从某个或某些侧面来评价和判断中国城市化发展滞后是没有多大实质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来分析城市化,并且分析了城市化对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变化

1、引言

中国快速城市化带来人口和经济的急剧变化,导致城市空间形态不断演变。城市空间形态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不断深入,城市化加速发展,人口和经济的快速集聚效应导致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急剧变化,使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备受关注。下面笔者通过对城市化的发展来研究城市空间变化情况。

2、城市化的内涵和类型

2.1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形态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它不仅体现在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进程中,还从多个角度表现出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和特征。不同的专业领域定义城市化的概念也是不一样的,从人口学的角度看: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业工业化,农村日益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城市化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集聚和转化的过程,一般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从城市规划学的角度看: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由分散的乡村居住地向城市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化是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这种职业的转移伴随着空间上的进一步集聚,农业人口逐渐转变为非农业人口,非农经济逐渐代替农业经济,居民生活方式逐渐现代化。通常人们把由传统的乡村社会转变为先进的城市社会的历史过程称为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3 城市化的类型

按照城市关系空间格局的变化和人口与非农业经济活动的不同来划分,可以把城市化概括为以下& 种基本形式:

(1)集中型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从空间上的分散状态向集中状态发展的过程,这是城市化初期的本形式,其在景观形态上表现为城市化中心地区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更加密集。

(2)分散型城市化,又称离心型城市化。是指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基本功能向外扩散,将其周围的非城市化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在城市化的中级阶段乃至高级阶段,分散型城市化占主导地位。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市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结果。

(3)就地型城市化。它是指原来的农村地区,在并无城市直接作用和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某种资源的发现和开发,或者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地域进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如中国四川的攀枝花、黑龙江的大庆、湖南的怀化市、福建的石狮等城市,这也是中国农村走向城市化的一个主要方向。

3、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3.1 城市空间分布的类型

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离散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对应于自给自足式,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缺少大中城市,没有核心结构,构不成等级系统。(2)极化阶段:对应于工业化兴起,工业迅速增长并成为主导产业阶段,中心城市强化。

(3)扩散阶段:对应于工业结构高度化阶段,中心城市的轴向扩散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点—轴系统的形成。

(4)成熟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对应于信息化与产业高技术发展阶段,区域生产力向均衡化发展,空间结构网络化,形成点—轴—网络系统,整个区域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区域。

3.2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1)东密西疏,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长期以来中国城镇分布总趋势表现为由东到西,由密到疏逐步扩散。虽然建国以来,东中西城市人口密度和非农业人口的相对差距减小,但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之间绝对差距依然很大。东部沿海地带是中国城市主要集中地,城市分布密度和城市人口密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省际差异大

2000 年中国城市平均密度为0. 69 个/ 万hm2 ,密度最大的江苏为3. 99/ 万hm2 ,最小的西藏仅为0. 017个/ 万hm2 ,省际差异高达数百倍。CD 值大于4 的省份为江苏、浙江、辽宁、广东、山东、海南,全部为沿海省份;CD 值大于2 的省份是河北、河南、湖北、福建、吉林,全部位于中部地带;CD 值介于1 和2 之间的省(区) 为广西、山西、安徽、江西、湖南、贵州,大部分位于中部地带;其余10 个左右省(区) 的CD 值都小于1 ,除了内蒙古和黑龙江外,都在西部。CD值的差异,是城市数量增长差异的反映,从另一个角度昭示了中国城市在省际和三大地带分布的阶梯性差异,CD 值大于1 的省份几乎全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 3 ) 城市分布的交通指向明显

交通线是城镇形成和发展的依托,交通网络的发展演变是城市空间分布扩展的基础,中国70 %左右的城市分布是由交通指向决定的,大部分城市都沿着江河湖海交通要道发育壮大起来。如在长江沿岸形成宜宾、泸州、重庆、镇江、扬州、上海;在大运河两岸形成天津、扬州、苏州、杭州等。铁路和高速公路是现代快速、大运量运输的主要方式,可以带动沿线城市诞生和发展,成为城市分布的中轴线。目前,在滨海和长江、珠江等大河沿岸,在京广、京哈、陇海、兰新、中长、包兰、浙赣、同蒲、京九、众多新兴的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及各种交通线的交叉点上,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市,并正在形成一些城市带。

4、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空间变化的关系

城市化与城市空间的变化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动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张,空间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城市空间在向外围扩张的过程中,区域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从而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下面以江苏省为例分析城市空间变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1)细“一”字型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前, 由于实行均衡发展战略, 注重各地区平均发展, 因而也就没有形成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空间结构。改革开放以后, 江苏实行了“积极发展苏南”区域发展战略, 再加上苏南原有基础好、临近上海和省会南京, 有沪宁铁路和后来建成的沪宁高速, 所以, 到1990 年代中后期, 苏南形成了以沪宁铁路和沪宁高速为轴线的沪宁经济带, 由于该经济带较为狭长, 我们称之为细“一”字型空间结构( 图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