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似看山不喜平

——浅析如何使文章情节曲折

俗话说:“人贵直,文贵曲。”就是说,做人要正直,而写文章则需一波三折,方能扣人心弦,摄人心魄。正如山有起伏,方显其雄奇峭拔,而文章亦如此,情节曲折,迭宕起伏,才能夺人眼球。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使文章情节曲折的方法。

1、设置悬念:牵肠挂肚

当前很多学生的文章,开头读几句就能预知后文情节的发展,可谓一览无余,文章根本无法吊起读者的胃口,而在文中设置悬念方可打破这个局面。所谓悬念就是在作品某一部分(最好是开头),故意摆出疑团,却不立即解答,让读者产生急切期待、欲知后事如何的心理。设置悬念,可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使文章曲折有致,扣人心弦,把读者引进作品所创造的矛盾冲突和艺术境界之中。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作者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文章一开头便设下了悬念,从而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不同寻常的意义。

2、构成误会:谍影重重

误会是指在记叙中,通过一定的有真有假、虚实结合构置情节的方法,让读者对对方的意思产生误解。这种误解,出现的次数越多,越能增加曲折,越能扣住读者心弦,最后,使人产生“恍然大悟”之感。在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中就多次使用了误会,先误会房子的主人是瑶族老人,再误会是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接着才揭秘是解放军建造的这个小屋,最后又补充交代刚遇见的那个哈尼小姑娘不叫梨花,梨花已经出嫁了。这样,误会重重,促人探测,使文章曲折多变、波澜起伏,艺术效果达于极至。

3、制造巧合:阴差阳错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使用巧合能够深化主旨,令人回味无穷。如美国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文中描写的是一对贫苦夫妻,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相称的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却没有相配的发梳。结果妻子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丈夫卖掉了金表给妻子买了发梳,虽然两人换得的珍贵礼物均变得无用武之地了,但他们的情谊却更弥足珍贵了。这虽然是一个符合生活真实不太离奇的故事,但因为作者成功地使用了巧合的手法,使文章情节曲折,阴差阳错,动人心弦。

4、逆向思维:反弹琵琶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等不按照常规方向发展,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让情节波折变化,使结局出人意料,从而产生浓厚的审美趣味。如在写“母爱”这个话题时,很多同学会用雨中送伞这个老套的题材来凸显母爱,但有的同学却逆道而行,叙述了一个早晨上学时,母亲提醒他当天会下雨要带着雨伞,而他充耳不闻,因为他认为如果下雨了母亲定会像往常一样来送伞。结果真的下雨了,可等了很久母亲也没来送伞,自己只得冒雨回家。其实母亲一直躲在角落里守望。母亲这样做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教训,教育他不要什么事都依赖大人,要学会自立。这篇文章就成功使用了“逆向思维法”,即“反弹琵琶”,使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让人眼前一亮。

5、先抑后扬:峰回路转

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指为肯定某人、事,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即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

者留下深刻印象。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文章的前半部分写列夫·托尔斯泰的相貌如何平庸粗陋,总来说之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眼睛的无比精美,表达了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篇文章开头的“抑”就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这种情绪前后的反差,故而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6、使用插叙:波澜起伏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协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相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法。如鲁迅在《故乡》中插叙了对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写,以形成与眼前的中年闰土和杨二嫂的鲜明对比,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人民日趋贫困的旧中国农村的黑暗的社会现实。使用插叙能使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深刻,同时也能使情节波澜起伏,有效地避免了平铺直叙的现象。

综上所述,读文章犹如观山景,只有群山高低错落、层峦叠嶂,游客才会兴趣盎然,而文章只有情节曲折,才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给人以新、奇、美的感觉。如若平铺直叙、平平淡淡,像流水账,必然让读者感到味同嚼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