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赏析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7小题)
1.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2.桃夭
《诗经·国风》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③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天天,其叶蓁蓁④。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

②于归:指姑娘出嫁。

③蕡(fén):果实将熟的样子。

④蓁(zhēn)蓁:树叶繁密的样子。

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诗经》普遍使用赋比兴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表达了先秦时代人们“美的观念”,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种“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夜有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注】①除夜:除夕。

②三巴: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

后亦多泛指四川。

③那堪(kān):哪能受得了。

④岁华:年华。

(1)这首诗的核心是一个“悲”字,请结合全诗具体说说有哪些可悲之事?
(2)尾联“那堪”二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诗歌第二句“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中的“兜鍪”“坐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词人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请简要分析。

5.贾生①(李商隐)
宣室②求贤访逐臣③,贾生才调④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⑤,不问苍生⑥问鬼神。

【注释】①贾生即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②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③逐臣:被放逐的大臣。

④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⑤:前席:指汉
文帝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

⑥苍生:百姓。

“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

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6.好事近▪梦中作①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②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①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

②[天矫]: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
势。

请你想象“花动一山春色”所展现的情景,并将它描写出来。

7.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才思”“惟解”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请简析“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妙处。

8.南阳道中田禾大稔①喜而作歌
[明]张元忭②
谷亭渡口麦初熟,绿野黄云绕茅屋。

筑场老子酒半醺,眼前颗粒皆珠玉。

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

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③足。

选自《张元忭集》
【注释】①稔(rěn):谷物成熟,②张元忭:绍兴府山阴县人,张岱曾祖父。

③骅骝足:骅,骏马名;蹓(liǜ),慢慢走,散步。

诗题中提到“喜而作歌”,通读全诗,你认为诗人为何而喜?
9.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籍
艅艎①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②生远岫③,阳景④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注】①艅(yú)艎(huáng):舟名,大船。

②阴霞:山北面的云霞。

③远岫(xiù):远处的峰峦。

④阳景:指太阳在水中的影子;“景”是“影”的本字。

诗的颔联写眺望远山所见美景,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颈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蝉噪”“鸟鸣”与“林静”“山幽”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两小题。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①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下阕中你感受到了词人哪些情感?
11.奉诚园①闻笛
[唐]窦牟
曾绝朱缨吐锦茵,欲披芳草访遗尘。

秋风忽洒西园②泪,满目山阳笛③里人。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元]赵孟頫④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

谁向夜深吹玉
笛,伤心莫听后庭花
【注释】①奉诚园:原是唐代名将马燧的园苑、马氏因功高盖主,遭德宗猜忌。

②西园:系汉末建安诗人宴游之所。

③山阳笛:“山阳”为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旧游之地。

七贤中的嵇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重过其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乐,作《思旧赋》。

④赵孟頫:湖州人,宋王室后裔。

笛声中有故事,笛声中有情感,请结合典故分别赏析两首诗歌的情感。

知识卡片
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运用典故可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言简意丰。

12.雪梅.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I.其一“骚人搁笔费评章”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用原诗句回答),其二诗人认为
______________才算是有了十分的春色(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II.这两首诗共同阐述了怎样的人生道理,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加以概括。

13.行香子
苏轼
【注释】①隙中驹:隙指墙壁缝隙,驹指日影。

②石同中火:击石发出的火星。

③陶陶:欢乐的样子。

阅读这首词,参考【甲】处批注,从【乙】【丙】中选择一处作理解式批注。

我选【______ 】处,______ 。

结合词作内容,补全【丁】处联想式批注。

14.古诗词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从内容上看,上片用____、____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____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②“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6.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_____________的特点。

请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17.送魏大①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

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而受金石之赏。

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

④代:代州。

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

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

⑦燕然:燕然山。

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用手抚摸。

④钓舟:行舟。

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19.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别称有_______,__________等
上片采用_________手法,突出了环境_____________的特点。

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甲】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乙】寂寞
郑谷
江郡人稀便是村,踏青天气欲黄昏。

春愁不破还成醉,衣上泪痕和酒痕。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甲文是宋词,“浣溪沙”是词牌名。

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B.乙文是七言绝句,韵脚是“村”“昏”“痕”。

C.乙文描写了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的面貌,从“江郡人稀便是村”可以看出。

D.两文写的都是春天里的黄昏景象,诗人面对美景,同样饮酒感慨,留恋春光的美好。

请赏析晏殊《浣溪沙》中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郑谷是唐朝末年朝廷中央高级官员,请逐句结合诗中所写内容分析作者的内心情感。

2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2.古诗赏析雨过至城西苏家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
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3.(甲)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乙)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注释: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情感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4.长寿山居元夕①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5.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北朝•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1)一、二两句中“南云”“北雁”象征什么?作者将“心”与“形”分开来写有何用意?
(2)“篱下菊”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请结合上下句品味其中包含的情感。

26.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睛,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阕内容所展示的画面。

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27.西漢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入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的氛围。

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28.春水生①杜甫
其一其二
二月六夜春水生,一夜水高二尺强,
门前小滩浑欲平。

数日不可更禁当④。

鸬鹚鸂鶒②莫漫喜:南市津头有船卖,
吾与汝曹③眼俱明!无钱即买系篱旁!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二月,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作《春水生》二首。

②鸂鶒xīchì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

③汝曹:你们,指水鸟。

. ④禁当:阻挡、拦挡。

诗题为“春水生”,这两首诗写出了春水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首诗都写春水,却体现了诗人完全不同的心情,请根据诗句加以分析。

29.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灞上①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②久,何年致此身③?
【注释】①灞(bà)上:又作“霸上”。

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郊扉:郊居。

③致此身:献身于国君。

首联通过描绘景物____和____,渲染了____的氛围。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区。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这是一首赠友诗。

由题目中的“酬”字推断,应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

B.首联是说自己一直喜欢清净,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这是诗人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C.当时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

D.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诗人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首联“万事不关心”表现了自己消极之至的生活态度。

B.颔联“空”是“徒然”的意思。

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的隐痛与感慨。

C.颈联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居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D.尾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做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

31.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下列哪个选项与诗句“梨花淡白柳深青”中“梨花”的意思不同的是()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C.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D.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下列对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二两句将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作对比,写出了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
之浓,春愁之深。

B. 诗中写梨花已盛开,柳叶已深青,柳絮纷飞之景,说明时至初春。

C. 第三、四句中“一株雪”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而这“一株雪”正是诗人自己的化
身,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D. 这首七言绝句抒发了作者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之情。

3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首句中“缓”字极为传神,请你说一说它的表达效果。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三、四两句。

33.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34.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雨映寒空半有无”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句运用__________________手法,展现了一幅雨映寒空、山深树幽的江南画卷,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5.【甲】春尽
[唐]韩保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洞,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遇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乙】春尽
[宋]郑渊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甲诗首联写诗人因“惜春”而连日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

D.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宜人之景。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

C.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36.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同为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流露出_____________(不超过4字)的情感基调,而本诗则流露出___________(不超过4字)的情感基调。

(2)请结合诗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本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

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小题2】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

或者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中意境和诗中内容的理解。

解答这题,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围绕诗句中“清、树荫、梦”等关键字来分析。

示例: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

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

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以声衬寂、衬托)。

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

或者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2.【答案】【小题1】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头一节写“花”,第二节写“实”,第三节写“叶”,既是托物起兴,又是比的写法。

借花形容新娘的美丽,借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来形容一派兴旺的景象。

【小题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能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美。

也就是说,一个姑娘,不仅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赋比兴手法的赏析能力。

诗歌中赋比兴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类比,比喻;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如今的象征修辞方法。

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本首诗歌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头一节写“花”,第二节写“实”,第三节写“叶”,既是托物起兴,又是比的写法。

借花形容新娘的美丽,借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来形容一派兴旺的景象。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解读诗歌形象,应该结合相关的人物描写进行分析。

诗歌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

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能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美。

也就是说,一个姑娘,不仅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3.【答案】(1)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身处“乱山残雪”之中,可见荒凉;适逢除夕之夜,举目无亲,孤身一人。

(2)“那堪”二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漂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或漂泊)生涯,尽快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对家人的思念)。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及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找到与“悲”字相关的内容。

本诗未着一“悲”字,但处处是悲情,具体包括: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身处“乱山残雪”之中,可见荒凉;适逢除夕之夜,举目无亲,孤身一人。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本题主要分析“那堪”二字传达出诗人的什么情感,分析全诗可得出:“那堪”二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漂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或漂泊)生涯,尽快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对家人的思念)。

4.【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蘸是沾着水面。

但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丝下垂的,是不能蘸水的。

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

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

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桃花娇艳欲滴的特点。

(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通过春雨断桥,小舟摆渡来突出湖水上涨的特点。

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即惊喜之情。

答案:
(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现了诗人看见小船撑出时的惊喜心情。

译文:
一对对燕子,你们什么时候飞回来的?小河两岸的桃树枝条浸在水里,鲜红的桃花已经开放。

下了几天雨,河水涨起来淹没了小桥,人不能过河,正在这时候,一叶小舟从柳阴下缓缓驶出。

【解析】本诗的题目点明了事件和地点。

诗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来加以表现,通过燕子归来,桃花盛开。

描绘出春日湖光美景,通过春雨断桥,小舟摆渡来突出湖水上涨的特点。

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本诗最为称道的是三四句,在写景中蕴含了哲理。

5.【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兜鍪: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坐断:坐镇,占据,割据。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

我们从词人用这一典故来看,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

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答案:
(1)兜鍪:古代作战时士兵所戴的头盔,这里指士兵。

坐断:占领,占据。

(2)他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

其次,暗示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当然,也暗示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译文: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说不清呀。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

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