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项目建设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项目建设背景
1.1 项目背景
特种设备的安全及监管是政府主管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工作,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是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战略发展的需要。
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理念,结合市特种设备现状及安全监察管理的需求,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创新性的打造省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
平台的建设将强化针对特种设备的监管、检验、预测和预警的能力;建设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整合全市各区县的特种设备检验、监管、预测和预警等业务。通过物联网信息采集和大数据分析将实现特种设备隐患的提前预警,极大的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1.1.1全国的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总体不容乐观
国家质检总局《关于2013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情况的通报》显示,2013年,全国发生特种设备事故227起、死亡289人、受伤274人。按照设备类别划分,锅炉事故26起,压力容器事故34起(含气瓶事故16起),压力管道事故9起,电梯事故70起,起重机械事故61起,场(厂)内机动车辆事故18起,大型游乐设施事故9起。其中,电梯和起重机械事故所占比重较大,事故数量分别占30.83%、26.87%,死亡人数分别占19.72%、29.07%。按发生环节划分,发生在使用环节184起,占81.06%;安装装卸环节23起,占10.13%;维修检修环节10起,占4.41%;充装运输环节8起,占3.52%;其它2起,占0.88%。
特种设备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特种设备使用者缺乏主体意识,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安全意识淡薄,存在管理漏洞;
二是开发商和使用单位节约成本,降低了设备安全性能;
三是老旧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维护保养经费不足;
四是物业与业主等经济矛盾影响设备维护;
五是维保单位敷衍了事现象比较严重。
加强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除了质监、安监部门加大监管整治力度外,还需从技术手段、监管方式、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
3.1.2特种设备监管面临着巨大挑战
特种设备数量众多。省市的特种设备分布呈现出特种设备种类及数量繁多,八大类齐全(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机动车辆)、分布广等特点,尤其是电梯数量飞跃式增长。
维保质量参差不齐。以电梯为例,各维保企业规模、经营状况、维保技术和质量参差不齐,无序恶性竞争的现象依然存在,无法保证特种设备维保的品质。
监管任务较为繁重。特种设备监察工作人员人均任务繁重,监察、检验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显,安全监管存在盲区。
监管手段较为传统。当前主要通过查看文件记录、现场抽查、目测等传统方式进行监管。维保企业和使用单位基于利益考虑,较少如实主动报告特种设备安全情况,导致监管部门掌握情况不全、信息不对称,监察工作较为被动。
故障管理依靠人力。当前主要依靠受困人员、视频监控人员、保安等人员发现特种设备故障,如果遇到停电,则需要专业的维保人员到现场确认,导致部分故障无法得到及时确认。
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1加强特种设备的监管,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生产的要求
深化行政许可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稳步推进检验改革,深化电梯监管改革。开展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基
层安全监察机构、“平安电梯”安全管理示范区等三个示范创建活动,全面推进检验检测机构“两规范、两强化”。1.1.2对特种设备实现实时监控,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生产的监控水平
实时掌握特种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特别是同群众关系最为紧密的电梯设备,有效监控设备的运行状况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大事,建立电梯设备物联网监控系统极有必要。1.1.3创新监管手段和提升效能的需要
电梯运行安全监测物联网能够动态反应全区范围内电
梯安全状态信息和电梯维保、检验等业务工作状态,数据清、情况明,成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有力抓手,也为实施分类监管创造了条件。同时,通过向社会发布电梯安全状况等信息,发挥社会监督和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以市场无形之手倒逼物业、维保等单位主体责任的落实,促进了安全监管模式的创新,推动了多部门综合监管机制的形成。
通过建设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及特种设备物联网,从事前预防、事中处理到事后取证提供全程的信息化支撑。有效缓解人力不足,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扩大安全监管覆盖面,提高监管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