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释概念:

1石油: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矿物,主要成分是液态烃。

2天然气:(广义)所谓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它们常为各种气体化合物活气态元素的混合物,其成因复杂、产状多样。(狭义)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可燃气体,成分以气态烃为主,多于生物成因有关。

3正烷烃分布曲线: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生物标志化合物:

4石油的荧光性:石油中的多环芳香烃和非烃引起发光,而饱和烃则完全不发光。轻质油的荧光为浅蓝色,含胶质较多的石油呈绿和黄色,含沥青质多的石油或沥青质则为褐色荧光。

5石油的旋光性:当偏光通过石油时,偏光面会旋转一定角度,这个角度叫做旋光角。凡焗油能使偏光面发生旋转的特性,称为旋光性。

6气藏气: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呈纯气藏得天然气。

7气顶气: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8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9油田水:(广义)指油田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指油田围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10油田水矿化度:油田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或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溶解状态的固体物质总量。)

11*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质。

12沥青:沉积有机质中可以被有机溶剂溶解的部分

13成熟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或生油门限。

14*门限深度:达到生油门限的深度。

15*门限温度:达到生油门限的温度。

16生油窗:生油量达到最高峰,即为主要生油期或生油窗。

17液态窗(液态石油存生):地壳中液态烃(石油)存在的温度围。

18TTI:标识时间和温度两种因素同时对沉积物中有机质热成熟度的影响。

19同位素:是原子核具有相同数量的带正电质子而相对原子质量不同的原子,可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

20石油热裂解:高温下脂肪族结构破裂为较小分子,生成为较高氢含量的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等烃类,并使石油所含芳香烃浓缩集中。

21石油热焦化:高温下贫氢石油(一般以含杂元素-芳香烃为主)产生缩合反应,主要形成贫氢的固态残渣,并使石油中脂肪族相对增加而杂原子减少,同时残余干酪根也变得贫氢。

22湿气指数:(C2~C4)/(C1~C4)的比值即为湿气指数。

23二次生油:在地质发展史较复杂的沉积盆地,如经历过数次升降作用,生油岩中的有机质可能由于埋藏较浅尚未成熟就遭遇抬升,到再度沉降埋藏到相当深度后,方才达到了成熟温度,有机质仍然可以生成大量石油,即所谓“二次生油”。

24生油岩: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生油岩。

25生油层: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

26生油层系:在一定地质时期,焗油相同岩性-岩相特征的若干生油层与其间非生油层的组合。

27有效烃源岩:已经生成并排出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烃类的岩石。

28含油岩系:包含有储集岩并含油油气的烃源岩系。

29生物气(细菌气):沉积有机质进行生物化学降解所形成的气体。

30油型气:腐泥型有机质演化进入成熟阶段后形成的天然气。

31煤层气:是指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

32煤型气(煤成气):腐殖型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的分散有机质)热演化生成的天然气。

33煤气发生率:从泥炭阶段到某一煤阶,每吨煤所生成的烃类气体的总量(体积)。

34低熟油: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

35氯仿沥青“A”:岩样未经稀酸处理,用氯仿抽提出的产物,称为氯仿沥青“A”或游离沥青。

36总烃含量:从氯仿沥青“A”中分离出来的饱和烃+芳烃。

37储集层:储集岩构成的地层叫储集层。

38总孔隙度:岩石中全部空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数。

39 有效孔隙度: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有流体在其中渗滤的孔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数。

40 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 岩石孔隙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项流体的渗透率,称相渗透率。

41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42*岩石孔隙结构: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连通关系。

43*排替压力:岩石中非润湿相流体被润湿相流体排替所需要的最低压力,即是岩石中最通孔隙的毛管压力。

44盖层:位于储集层上方,能阻止油气向上散逸的非渗透岩层。

45初次运移: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

46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层之后的一切运移,包括在储集层部、沿断层或不整合面、油气藏调整和破坏的再运移。

47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包括连通孔隙,裂缝,断层(垂向运移主通道),不整合面(侧向运移重要通道)。

48优势通道:油气自然优先流经的二次运移通道,是有效通道的一部分。

49输导体系:指油气从烃源岩到圈闭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路径网络,包括连通砂体、断层、不整合面及其组合。

50圈闭:储集层中可以聚集油气的场所。

5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基本聚集,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地基本单位。52原生油气藏:油气由分散到集中第一次聚集起来(在生油层系中)

53次生油气藏:原生油气藏破坏后形成的。(在非生油层系中)

54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沉积盆地由封闭层分割的异常压力系统。

55凝析气藏:地下为气态,开采到地上为液态的气藏。

56深盆气藏:盆地中央或凹陷深部致密砂岩中气水关系倒置的动态圈闭气藏。57煤层气藏:焗油一定规模,并含有商业性开采价值煤层气的煤岩体。

58天然气气水合物:实在特定低温和高压条件下,甲烷等天然气体分子天然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