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荷载试验示例(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滩河流域综合治理陈家桥分洪渠应急工程附属3#桥
荷载试验方案
方案编写:
方案审核:
山东省公路桥梁检测中心
2011年4月25日
梁滩河流域综合治理陈家桥分洪渠应急工程
附属3#桥荷载试验方案
一、工程概况
梁滩河流域综合治理陈家桥分洪渠应急工程附属3#桥位于陈家桥分洪渠工程穿越规划的319国道处,中心桩号为k0+404.588,桥梁跨越陈家桥分洪渠,渠道与道路斜交,交角75°。分洪渠为倒梯形敞口断面,下口沿道路中心线方向斜宽约40m。为了保证分洪渠有效泄洪,桥梁采用斜交75°三跨(20+30+20)m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T梁,重力式桥台,桥梁全长81.155m。根据道路设计横断面,桥梁为双幅桥面,桥面宽24米。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预制部分及湿接缝均采用C50砼。桥面铺装采用水泥混凝土现浇层 (厚度为10厘米)+防水层+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厚度为9厘米)。
设计荷载:公路—I级,人群荷载3.5kN/m2。
桥面宽度为:5m(人行道)+14m(车行道)+5 m(人行道)=24m(次干路Ⅰ级);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人群荷载3.5kN/m2。
该桥的立面布置见图1(图中尺寸单位:cm)。
第二跨
图1 梁滩河流域综合治理陈家桥分洪渠应急工程附属3#桥立面布置示意图
二、检测目的
按桥梁荷载试验方法,通过对试验桥梁进行荷载试验,检测控制截面应力、挠度、裂缝及桥梁动力特性等指标,以达到下述目的:
1、检验桥梁主体结构的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了解桥梁结构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的实际工作状态,为桥梁运营、养护和管
理提供依据;
3、为同类桥梁积累科学资料。
三、检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大跨径混凝土桥梁的试验方法》(YC4-4/19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4、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5、试验桥梁相关设计资料。
按交通部颁发《大跨径混凝土桥梁的试验方法》规定的评价指标和有关理论计算资料对试验观测结果进行分析评定。
四、主要检测内容
1、试验桥跨
根据试验桥梁的特点、结构分析结果,本次荷载试验选取第一跨和第二跨为静力试验桥跨。
2、静力试验主要检测内容
(a)相应加载工况下,测试截面应变(应力)检测;
(b)相应加载工况下,试验桥跨挠度分布检测;
(c)相应加载工况下,测试截面附近区域开裂状况观测;
(d)荷载试验过程,桥梁结构其它异常现象观测。
五、静力试验测试方法
1、挠度:利用测试截面搭设的测试支架作为不动点,采用机电百分表采集挠度
测试截面挠度信号,由应变仪测读显示,换算得到测点挠度值。
2、应力(应变):试验桥梁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T梁,因此直接在应力(应
变)测试截面的混凝土表面粘贴应变传感器(应变片),采用静态应变仪进
行应变测试,通过实测应变和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换算测点应力,应变测试分
辨率为±1×10-6(±1με)。
3、裂缝观测:加载过程中对试验跨跨中截面附近区域进行混凝土表观裂缝检查,
如发现裂缝采用裂缝观测仪进行裂缝宽度检测,测试分辨率为±0.02mm。
六、试验桥跨、测试截面及测点布置
根据合同约定,针对梁滩河流域综合治理陈家桥分洪渠应急工程附属3#桥的桥位情况,选取第一跨和第二跨为静力试验跨,试验跨位置如图2所示。
根据桥梁的结构特点,简支梁的跨中截面为设计控制截面,因此选第一跨和第二跨的跨中截面为主要检测部位(试验控制截面,见图2)测试截面编号分别为J1、J2。各试验控制截面的测点布置见图3(图中尺寸单位:cm)。
第二跨
图2 梁滩河流域综合治理陈家桥分洪渠应急工程附属3#桥
试验加载桥跨及测试截面位置示意图
图3.1 梁滩河流域综合治理陈家桥分洪渠应急工程附属3#
桥左幅J1截面测点布置图
图3.2 梁滩河流域综合治理陈家桥分洪渠应急工程附属3#
桥左幅J2截面测点布置图
说明:图中,“”标记代表混凝土静力应变测点;“↑”标记代表静挠度测点。
七、试验荷载及加载工况
1、控制荷载
根据设计资料,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人群荷载3.5kN/m2,即试验控制荷载。
2、试验荷载
以控制荷载:公路—I级+人群荷载3.5kN/m2,根据荷载横向分布计算结果确定设计控制T梁(编号见图4),同时按规范规定计入汽车冲击系数,计算得到T梁控制内力。按控制内力等效原则进行布载,并使控制T梁试验荷载效率系数η达到“试验方法”建议范围(0.80~1.00)。
根据试验加载需要及现场条件,采用4台三轴载重车(见图4)对试验跨进行等效布载,正式加载试验之前,对每台车辆均进行过磅称重,表3.1为加载车辆参数表。
图4 加载车辆参数示意图
表3.1 试验加载车参数表
3、试验工况
(1)工况1:左幅第一跨J1截面最大正弯矩人行道侧偏载;
(2)工况2:左幅第一跨J1截面最大正弯矩分幅线侧偏载;
(3)工况3:左幅第二跨J2截面最大正弯矩人行道侧偏载;
(4)工况4:左幅第二跨J2截面最大正弯矩分幅线侧偏载;
由于1#梁与5#梁同属边梁,设计内力相同;2#梁、3#梁与4#梁同属中梁,设计内力相同,而1#和2#梁在安装位置所受活载内力相对较小(J1截面1#梁设计值5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