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jaundice)
一、概述(summarize)
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有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并且新生儿黄疸也是新生儿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率高,重症新生儿黄疸(高胆红素血症)导致的核黄疸是婴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
二、新生儿胆红素(bilirubin)代谢特点(metabolism of bilirubin)
一、胆红素生成多(overproduction of bilirubin)
(新生儿8.5mg/Kg/d)
原因:
1、红细胞相对多,破坏多(1gHb~34mgBil)
2、红细胞寿命较成人短
3、其他来源胆红素较成人多
4、血红素加氧酶含量高,血红素分解快
二、肝功能不成熟(主要原因)(juvenility of the liver function)
①初生儿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5-10天后才达成人水平;
②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即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含量低且活力不足(仅为正常的0-30%),不能有效地将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此酶活性在一周后逐渐正常;
③排泄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易致胆汁郁积
三、肠肝循环特点(exaggerated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1、肠道细菌数量少,还原结合胆红素成胆素原功能差。
2、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β-glucuronidases)活性高,水解作用强。该酶能将结合胆红素分解成葡萄糖醛酸和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道吸收经门静脉而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3、胎粪中胆红素含量高:80-180mg。
鉴于以上的特点,新生儿在摄取、结合及排泄胆红素的能力方面均低下,仅为成人的1%-2%,因此极易出现黄疸,尤其当新生儿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状态时黄疸加重因此易出现黄疸。
胆红素的生理、病理作用
生理:(1)转运和排泄血红素等物质的代
谢产物
(2)胆红素在感染中的意义:
(3)抗自由基作用
(4)心血管保护作用
(5)抗变态反应作用
病理:(1)神经系统损害:胆红素脑病。
(2)肾脏的损害:胆汁性肾病,又名胆红素肾病。
(3)心肌的损害
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
1.感染性(infectious)
(1)新生儿肝炎:
胎儿在宫内由病毒感染所致,以巨细胞病毒最常见,其他为乙型肝炎、风疹、单纯疱疹、柯萨基、EB病毒、李斯特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感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或在通过产道娩出时被感染。常在生后1-3周或更晚出现黄疸,病重的粪便色浅或灰白,尿色深黄,患儿可有厌食、呕吐、肝轻至中度增大。
(2)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除黄疸外,伴有全身中毒现象:精神萎靡、反应差、拒奶、体温升高或降低,可见感染灶。
2非感染性(non-infectious)
(1)新生儿溶血病。
(2)胆道闭锁:
* 多数是由于宫内病毒感染导致的生后进行性胆管炎,胆管纤维化和胆管闭锁;若管壁薄弱则形成胆总管囊肿。
* 多在出生后2周始显黄疸并呈进行性加重;粪色由浅黄转为白色;
* 肝进行性增大,边硬而光滑;
* 肝功改变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 3个月可逐渐发展至肝硬化
(3)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
约1%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特点:
1、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2、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
3、血清胆红素可高达342μmol/L(20mg/dI),婴儿一般状态良好
4、黄疸于4-12周后下降
5、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可发现
6、停母乳后3天,黄疸下降即可确定诊断。
目前原因:
* 母乳内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
* 亦有学者认为是此种母乳喂养患儿肠道内能使胆红素转变为尿、粪胆原的细菌过少所造成。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
无需特殊治疗,目前提倡:
1 鼓励频繁喂奶、避免添加糖水;喂奶最好在每天10次以上;监测胆红素浓度;血清胆红素达光疗指征时可光疗。
2 血清胆红素小于15mg/dL,不需停母乳,大于15mg/dL时暂停母乳3天,在停母乳期间,母亲需定时吸奶。大于20mg/dL时则加光疗,一般不需要白蛋白及血浆治疗。
病理性黄疸的病因
(etiology of pathologic jaundice)
(4)遗传性疾病:
*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在我国南方多见,核黄疸发生率较高;
*其他如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a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
(5)药物性黄疸:
维生素K3、K4、新生霉素等药物、孕母用药引起者。
(6)缺氧、酸中毒
(7)出血
(8)红细胞增多症
加重黄疸的常见因素
(哪些因素可促使黄疸产生?哪些因素促使核黄疸产生?对于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应注意处理那些因素,防止核黄疸的产生?)
⏹1、缺氧2、饥饿
⏹3、酸中毒4、失水
⏹5、便秘6、体内出血
治疗(the treatment)
1、原则:预防核黄疸的发生。
注意:①区分生理性病理性②寻找病因、病因治疗
③黄疸干预措施选择
2、药物
酶诱导剂:Luminal 5mg/kg/d 分2-3次口服
茵栀黄注射液:10ml/次ivdrip Qd×3-5天
白蛋白:1g/kg/次iv by drip 预防核黄疸
IVIgG:100-600mg/kg/次iv by drip Qd×1-3天
3、光疗法(photo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