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第十七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培智第十七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直线和曲线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直和弯曲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习得知识。

5、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习惯。

教学准备:

1、细铁丝,长度约20厘米,每个学生两根,其中一根平直,另一根折成弯曲的。

2、塑料筐两个。

活动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儿歌——毛线

毛线真厉害,曲直变得快。

拉开一条线,松手几道弯。

2、让学生试一试

二、展示讲解

1、教师同时出示铁线两根,其中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曲的。让学生仔细观察,问学生:这两根铁丝有什么不同?

2、指导学生说出:“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3、教师通知学生:直的那一根,我们叫做直线(型)的;弯曲的那一根我们叫做曲线(型)的。

4、教师在黑板上面几条直线和曲线,边讲边画。

5、给每个学生直的和弯的铁线各一根,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放在桌边比一比,感知直线和曲线的不同。

6、启发学生说出:“这一根是直的,这一根是曲线(型的)。”

7、让学生把铁线分别放在两个筐里。

三、小节:

儿歌——直线和曲线

直线和曲线,真的好判断

直线一道光,曲线几道弯

四、练一练

找出相应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②③

⑤⑥

直线曲线

五、课后延伸

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在上放学图中看到的直线或曲线,返校后与同砚进

行交流。

六、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学生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学生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

直线和曲线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直线的画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画直线,加深对直线这一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理解直线的特征;

2、通过学画直线,磨炼学熟手部和谐能力精细动作能力;

3、通过操演,把握画直线的方法。

教学筹办:直尺或其他如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读儿歌——直线与曲线

直线和曲线,真的好判断

直线一道光,曲线几道弯

2、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直线,哪些是曲线?

2、新授

1、画线小儿歌

左手拿尺按一按,右手拿笔尺边站。

移动铅笔往右滑,画出一条值直线。

2、教师演示画直线的方法;

3、讲解画直线中应该注意的地方:笔尖紧紧贴在尺的边缘,轻轻往右移动;

4、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画直线;

5、检查学生画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让部分学生上台板演画线。

三、练一练

1、用直尺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两条直线;(随意性较大,只要学生画出直线就可)

2、用尺子经过一个点画直线;(重点理解经过一词,且扩展知识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3、用尺子经过两个点画直线。(过两点可以画一条并且只能画一条直线)

四、拓展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做游戏:用手指沾水在茶几上画直线,看谁画的又直又快。

线段

第1课时

教学内容:线段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让学生观察、感知什么是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线段的认识,能准确描述线段的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能说出平面图形中线段的数量,试用直尺或三角板画线段。

康复方针:

通过朗读儿歌——《线段》锻炼学生的手口协调能力和语言能力。

教学重、难点:

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具准备:尺、毛线团、白纸、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儿歌——线段

直又直,细细线。两个点,在两端。

糊口中,最常见。小跳绳,国旗杆。

有的长,有的短。长长短短好分辨。

2、我是一条小线段

我是一条小线段,横直竖直俩端点。

生活中,最常见,粗细不论有长短。

旗杆高,教鞭短,黑板一周四条线。

我是一条小线段,横直竖直俩端点。

糊口中,最常见,粗细不论有长短。

三角形,三条边,四边形有四条边。

二、谈话引入,初识线段

1、用彩色毛线引出线段

(1)截取几段,长短不一;拉直后用磁铁固定到黑板上。

(2)分发给每名学生一条毛线,让他们把毛线在书桌上用两手拉直。

(3)互相看一看,并比一比长短。

2、线段:像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一段线,叫线段。

三、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观看PPT,认识线段

2、说一说,PPT上的线段优什么配合的特点:

直直的,有长度,有两个端点

3、试一试,说一说(PPT),图中呈现的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

4、生活中的线段

(1)书桌的边,课本的边,计数棒的长度,黉舍里的路……

(2)你还能找到周围的线段吗?

总结:课本、黑板的每条边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这些线段长短不一样,但都是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

2、用计数棒围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说一说用了几根计数棒。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2)下面的图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3)说一说,下图中一共有几条线段

五、课后延伸

记录回家的门路,试着说一说,大概试着画一画,返校后交换。

线段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画线段

教学方针:

1、在了解线段意义的基础上,能使用直尺等工具画线段;

2、通过画线段,进一步理解线段的概念及线段的特征;

3、在掌握画线段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画线段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通过画线段,并能正确区分直线和线段。

康复方针:

1、通过手指操儿歌,锻炼学生手指的灵活度;

2、通过画线段,磨炼学生的着手能力和精细动作控制力,操演双手和谐配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读儿歌,复习旧知

1、儿歌——我是一条小线段

我是一条小线段,横直竖直俩端点。

糊口中,最常见,粗细不论有长短。

旗杆高,教鞭短,黑板一周四条线。

我是一条小线段,横直竖直俩端点。

生活中,最常见,粗细不论有长短。

三角形,三条边,六边形有六条边。

2、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PPT)

3、试着说一说线段的特征

2、新授

1、学画线段:看PPT,仔细观察画线段的步骤与方法

2、连线段:通过连点成线进一步了解线段的特点

“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出示课件)

3、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如果有三个点呢?

4、如果是四个点呢?(学生试一试)一共可以连几条?

5、读儿歌,记住画线段的步骤及要领

左手压尺用点力,右手握笔轻轻移。

画出一条直直线,两个端点别忘记。

三、学生练习

1、根据识记的步骤和要领,试画任意长的线段

(1)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

(2)教师将学生画好的线段展示并加以表扬

(3)再次总结线段的画法:

左手压尺用点力,右手握笔轻轻移。

画出一条直直线,两个端点别忘记。

四、玩一玩,练一练

1、折线段

拿出一张白纸,随便折一下,然后展开,你能发现什么吗?(多了一条折痕)。它可以看成是什么?

你能折出一条比它还要长的线段吗?(学生折)。

2、连点成线:随意点两个点,三个点,四个点

(1)看老师连点成线

(2)让学生试着连点画线

3、数线段:试着说出多边形上的线段数量

五、知识拓展,课后延伸

请仔细窥察黉舍的道路,数一数一共有几条,试着在操演本上画出来。

线段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学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方针:

1、初步认识直尺上的刻度——厘米;

2、研究使用直尺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3、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康复目标:

1、通过手指操儿歌,磨炼学熟手指的灵活度;

2、通过研究使用直尺画线段,练习双手的配合能力。

3、通过画一定长度的线段,研究手部控制力。

教学过程:

一、读儿歌,复习旧知

1、儿歌——我是一条小线段

我是一条小线段,横直竖直俩端点。

生活中,最常见,粗细不论有长短。

旗杆高,教鞭短,黑板一周四条线。

我是一条小线段,横直竖直俩端点。

生活中,最常见,粗细不论有长短。

三角形,三条边,六边形有六条边。

二、初步认识直尺上的刻度——厘米

1、看PPT,认识直尺上的刻度

2、直观演示,让学生认识直尺上的刻度——厘米,并能说出自己直尺的长度。

三、学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1、PPT演示,若何画肯定长度的线段;在黑板上画出肯定长度的线段;

2、学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1)初步认识直尺上的刻度:1厘米,2厘米……

(2)画一条长30厘米的线段(课件演示)

(3)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长50厘米的线段

(4)学生学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

3、让学生试画长10厘米的线段;

四、拓展延伸

1、回家用直尺量一量筷子的长度,再画出同样长度的线段

2、想一想可以用那些方法画出来?

线段

第4课时

教学内容:研究测量线段的长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测量线段的方法;

2、能根据要求测量出线段的长度;

3、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掌握测量线段的方法。

康复目标:

1、通过手指操儿歌,锻炼学生手指的灵活度;

2、通过研究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练习双手的配合能力。

3、通过测量线段,磨炼手部的控制力。

教学过程:

1、读儿歌,

1、儿歌——我是一条小线段

我是一条小线段,横直竖直俩端点。

糊口中,最常见,粗细不论有长短。

旗杆高,教鞭短,黑板一周四条线。

我是一条小线段,横直竖直俩端点。

生活中,最常见,粗细不论有长短。

三角形,三条边,六边形有六条边。

3、挑选门路

小明从家到黉舍的门路图,哪条路近来?

(3)如果直尺上的刻度不清楚了,请你帮助想个办法怎样画3厘米长的线段?(上台演示)

综合操演1

教学内容:根据直线和曲线的特征判断直线和曲线

教学过程:

第1题要求学生将图形进行分类,进一步巩固对直线和曲线的认识。

第2题要求学生在五个图形中找到线段,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再次巩固他们对线段特征的认识。在此题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将第二个图形和第三个图形也当作线段,教师要强调线段有两个端点,帮助学生加以区别。

第3题在第2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难度,要求学生数出每个图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在给出的这些图形里,学生需要辨认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需要把这些图形分别与脑海中有关线段的表象举行对比,按照“是不是直的线"和“有没有两个端点”,做出肯定大概否定的判断,然后再计数填空。在这题的操演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第五个图形的中间也有一条线段。

第4题给出三个点,要求学生连成三条线段,组成一个三角形。针对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在体会“每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的基础上独立完成题目;针对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指导学生用直尺西线段,如把直尺的一条

边放到两个点上,一只手按紧直尺,另一只手拿铅笔画线段,并让学生试着本人用直尺毗连两点画线

段;针对能力出格弱的学生,教师需要手把手地带者他们画线段,逐步培养他们的着手能力,并进步他们的研究兴趣。

第二单元度量

第3课认识尺

第1课时

一、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尺,了解其用途,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2、初步研究直尺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对测量举动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ppt课件:各种各样的尺

2、学生每人一把尺子。

三、举动过程

(一)认识各类各样的尺

1、课件: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将自已认识的尺子给同学们介绍。

要求说出叫什么尺,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2)教师讲解各种尺的特征。

2、讨论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比较有趣、特殊的尺。

3、引导学生归纳有些什么样的尺,各有什么用途。

比较尺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找出尺的不同点。

(1)这么多的尺都是不是一样的?有什么分歧?(个体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2)指导学生归结,从用途、材料、形状等分歧方面举行小结。

找出尺的共同点:尺有这么多不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小结:它们上面都有刻度,都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研究尺子上的息

学熟手拿什物尺子,认识尺子上的零刻度、长度单位、刻度线、刻度数等名称。

(三)巩固练习

1、找一找尺子上的零刻度。

2、圈出尺子上的长度单位。

第4课厘米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不同的标准来量物体的长度,结果也是不同的。知道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尺;

3、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4、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5、培养学生窥察,预算及着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2、把握1厘米的实践长度及用尺子测量。

3、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筹办:

直尺、铅笔、数学书、作业本、纸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黑板有多长吗?让我们用手来量一量吧?(让学生说出测量的扎数)

教师演示方法,指名一位学生上台再次测量

发问: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长度不一样呢?黑板变大了吗?变小了吗?

那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真伶俐,科学家们也遇到了和你一样的问题,他们发清楚明了直尺,统一了长度单位,用来测量长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吧!(板书课题——尺)2、新授

(一)认识尺和长度单位

1、认识各种尺

(1)出示各尺:直尺,皮尺,卷尺……

(2)发问:直尺上面有什么?(刻度)再看看还有什么?(数字)小的直尺上还有cm或厘米,

直尺上面的每一条长的刻度线都对准一个数字,最小的数字是,我们把它叫做刻度,它的位置非常重要,像起跑线一样,代表直尺的起点,从到1的长度就是1厘米。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指出刻度.

2、认知1厘米和几厘米

我们刚才知道了从到1是1厘米,那直尺上还有几到几的长度是一厘米呢?

(1)数一数:这把直尺上有几个1厘米?

(2)比一比:那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用手比出来吗?

(3)看一看:用直尺检查一下你比的是不是一厘米。

(4)同桌之间比一比1厘米,并相互用直尺检查.

3、小游戏:快速比出1厘米的长度

隔空比出1厘米、闭眼睛比出1厘米的长度

在书本上的1厘米、铅笔上的1厘米、橡皮擦的1厘米

4、现在我们知道了一厘米的长度,你能说说生活中的那些物品是1厘米吗?

出示1厘米物体的图片

强调:大人的食指大约1厘米,小朋友的大拇指大约厘米

5、现在我们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那从到3是几厘米?为什么?那从到5是几厘米?你的直尺一共有几厘米?

(二)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长度(例3)

出示图片: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发问:你感觉哪种测量方法是精确的?为什么?

2、师生配合归结统一测量的方法。

3、总结:量物体的时候,把直尺的“”刻度对准纸条的一端,再看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几,它的长就是几厘米。

4、出示图片,这是几厘米?(5厘米、6厘米)

强调:接近几厘米,就可以说它大约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

1、实践操作:

(1)测量数学书的长度,作业本的长度

说出结果,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2)测量铅笔的长度

说出结果,并比一比谁的铅笔最长。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需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在我们用尺子和铅笔纸张的时候要注意节约,做一个爱惜研究用具,养成节约习惯的好孩子。

五、课后延伸

回家后试着测量一下茶几的长度和宽度,记下它们的数据,返校后比一比谁家的长,谁家的短。

线段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学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几》教案

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难点: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 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二、教学探究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2、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 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5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同桌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二4——6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体会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平均分的意义。 填空:把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出示第89页情境图)周末到了,同学们去公园郊游,他们带了很多食物,该怎么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分食物的知识,这里我们将认识一个“新朋友”——分数。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例1及情境图,引导学生认识几分之一。 2.课件出示例2,引导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小结:把同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反而越小。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展示交流结果。 2.练习二十第1、2题。 尝试完成,集体交流、反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你对分数是怎样理解的?有何收获?有何感想? 教学反思 学习几分之一是学生第一次认识所表示的事物不能用整数来表示。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在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下学期学习小数的认识作好了知识准备,也为提高学生哦那个数学进行表达交流、解决问题提供了知识和丰富的机会。在本课件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但实践与预想还是会有所差距,教学过程中有收获,也有遗憾。我的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创设了,去公园秋游,同学分食物的教学情境。先是把分6个糖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这里要求学生可以完整的表达,

培智数学教案

第一课:黑猫警长(感知前后方位) 教学目标 一、学习以自身及客体为中心,认识和区分前后。 二、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三、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前、后。能用方位词正确完整地表述,并读准字音。教学重点 能理解前、后方位。 教学难点 理解以客体为中心的前后方位。 教学准备 一、猫警长头饰一个,白猫警士头饰若干(与学生人数相同),“一只耳”老鼠头饰一个。 二、纸做的老鼠若干个(数量与学生中男学生的人数相同)。 三、玩具若干个(数量与学生中女学生的人数相同)。 四、大型可站立的房子和大树各一幅。 五、创设活动情境:教室的一半场地放一棵树,一幢房子,五六块积木。将老鼠和玩具放在这些物品的前面或后面。 六、让每位学生知道黑猫警长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引起兴趣: (一)谈话导入游戏,分配游戏角色。 小朋友,你们都听过黑猫警长的故事吗?你们都喜欢谁?今天,老师力来做黑猫警长,小朋友都扮演白猫警上,现在我们一起来做游戏。 (二)电话铃响,警长听电话。 警长:刚才我接到一些小朋友打来的电话,有许多老鼠到我们教室,把小朋友的玩具偷走了。请白猫警士帮助把玩具找回来。现在我命令成立特警队,白猫警士

的一切行动必须听警长指挥。能不能完成任务? 二、引导学生学习方位词。 (一)老鼠很狡猾,藏在各个地方,我们先要去侦察一下敌情。轻轻地走过去仔细看老鼠藏在什么地方然后记住了,回来报告在什么地方发现了老鼠。 (二)警长示范。 (三)请个别警士侦察,报告敌情。要求会说:在什么的前面(后面)发现了老鼠。 三、引导学生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 (一)请弟弟警士捉老鼠,妹妹在旁边观战。要求记住是在哪里捉到了老鼠。捉住后告诉妹妹警士在什么前面(后面)抓到了老鼠。(对的肯定,错的纠正)。 (二)老鼠抓到了,现在请妹妹警士去把玩具找回来。找好玩具,告诉大家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玩具。(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方位词前或后) 四、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方位词。 刚才白猫警士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特别表扬XX、XXX警士 但是最大最坏的老鼠“一只耳”逃走了。你们想把它抓住吗?“一只耳”很狡猾,要抓到它,先要练好本领。 (一)听命令行动 请警士躲到椅子后面;走到椅子前面来;向前走一步;向后退一步;弟弟到警长前面来;妹妹到警长后面。 (二)开三轮摩托车去现场。 三分之一学生做摩托车司机。另外学生听警长指挥按命令排在司机前面或后面。三人一辆车开赴抓鼠现场。 (三)布置任务。

培智数学教案

培智数学教案 【篇一:培智数学教案】 杭州市新苗学校〔数学〕教学设计〔1〕 杭州市新苗学校〔数学〕教学设计〔2〕 设计人:丁帆帆 【篇二:培智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18课时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的例12,完成第27页的“做一做”和练习 八的第1~ 3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们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在编口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 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类推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用6的乘法口 诀正确求积。 教具、学具准备:例12的实物图,6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复 习

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下面应该学习几的乘法 口诀了?引入新课,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1、准备练习。 6个6个地加,一直加到36。 让学生口算,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提问:12是几个6 相加得来的?〔2个6相加是12〕 3个6相加是多少?〔18〕 5个6呢?〔30〕6个6呢?〔36〕 2、教学例12。 教师出示蝉图〔图上共画6只蝉,第一次先露出1只,其它的蝉先 用纸盖起来〕。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1只蝉〕 〔2〕仔细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1只蝉有6条腿〕 〔3〕1个6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学生答复后,教师在图的下面 板 提问:〔1〕2只蝉共有多少条腿?怎样列式?〔待学生答复后,教 师板书: 6的乘法口诀前两句咱们已经编出来了,后面几句,同学们试着自 己编好吗? 教师陆续露出3只、4只、??、6只蝉,每增加1只,让学生试着 把书上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订正后,教师把乘法算式和 相应的乘法口诀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句乘法 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口诀,发现规律。 提问:〔1〕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6句〕 〔2〕怎样看出是6的乘法口诀?〔每句口诀第二个字是六〕〔3〕每句口诀第一个字表示什么?〔几个6〕 〔4〕6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后一句与前一句有什么关系?

培智五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教案一:加减法初步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之间的加法计算; 2.能够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 3.能够熟练运用减法计算两位数之间的差值。 教学重点: 1.加法运算; 2.进位和退位的概念; 3.减法运算。 教学准备: 1.教材:培智五年级数学教材全册; 2.板书:加法、进位和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知 1.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例如:36+14=50。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相加的两个个位数相加结果大于9,应该如何计算。例如:28+17=?的过程。 Step 2:探究进位和退位

1.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加法运算,其中个位数相加于10以上。例如:47+38=?。 2.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计算这样的加法运算。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发现 个位数相加结果大于9需要向十位数进1 3.引导学生总结进位的规律和方法,并在黑板上进行记录。 Step 3:巩固加法运算 1.布置一些加法运算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答题,然后互相检查答案。 3.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Step 4:引入减法运算 1.提问学生如何计算24和37的差值,引导学生思考减法运算的方法。 2.引导学生分析退位的概念和方法,例如:37-24=13 Step 5:巩固减法运算 1.布置一些减法运算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答题,然后互相检查答案。 3.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Step 6:小结 1.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包括加法运算、进位和退位、减法 运算。 2.与学生一起回顾已学内容,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人教版培智五年级生活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五年级生活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 1. 数的认识:整数的认识和数的读法。 2.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 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4. 乘法和除法的初步认识: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 教学重点: 1. 数的认识和数的读法。 2.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3. 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1. 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2. 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材、教具和课件。 2. 学生准备教材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数的认识和数的读法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的名称。 2. 教学新知:教师通过示范和解释,教授整数的认识和数的读法。 3. 练习巩固: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读出数字并写出对应的汉字。 第二课:加法和减法的运算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加法和减法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运算的结果。 2. 教学新知:教师通过示范和解释,教授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 练习巩固:教师出示一些加法和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计算出结果。 第三课: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运算的结果。 2. 教学新知:教师通过示范和解释,教授两位数的加法和减

法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3. 练习巩固:教师出示一些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计算出结果。 第四课:乘法和除法的初步认识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乘法和除法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运算的结果。 2. 教学新知:教师通过示范和解释,教授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 3. 练习巩固:教师出示一些乘法和除法的题目,让学生计算出结果。 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师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和互相评价,评价自己和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1.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2.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培智第十七册经济全册教学设计

培智第十七册经济全册教学设计 一、目标 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以及掌握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 经济学的定义和特点 - 供求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 -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2. 市场经济体制 - 价格机制和资源配置

- 企业与市场竞争 - 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合法性3. 经济增长和发展 -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 经济发展的目标与路径选择4. 经济全球化 -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与特点 -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 - 跨国公司和全球化 5. 经济政策与调控 - 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与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教学方法 本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1. 授课讲解:通过系统的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概念;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进行经济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互动:运用提问、讨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 4. 实践操作: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市场等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经济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估 为了评估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升,教学过程中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主动性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和项目:布置相关作业和项目,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期中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核心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 为了辅助教学和学生研究,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1.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提供经济学相关的教科书和参考书籍,供学生研究和参考; 2.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图表和案例分析等; 3. 实践活动资源:组织实地考察、模拟市场等实践活动所需的资源和材料。 六、教学安排 根据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本教学设计拟定如下教学安排:

培智实用数学七册教案(16—30课时)

培智实用数学七册教案(16—30课时) 11-20的认识 本节课我们将研究有关单数和双数的知识。在开始讲解之前,让我们先进行一个找朋友的游戏,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在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双成对的同学和孤单的同学,这就是单数和双数的概念。单数是指1、3、5、7、9、11、13、15、17、19,而双数是指2、4、6、8、10、12、14、16、18、20. 让学生们用数字卡片贴在相应的数字下面,以区分单数和双数。最后,我们进行一些巩固练,如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数字,或进行连线游戏等。 生:下面的小棒少。 师:所以16要比17小。 4、出示比较符号。 师:当我们要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我们可以用这个符号。这个符号是什么? 生:大于、小于、等于。 师:对,这个符号就是大于、小于、等于。大于的符号是什么?

生。 师:小于的符号是什么? 生:<。 师:等于的符号是什么? 生:=。 三、练。 1、出示图片。 师:请你们用比较符号比较一下这两个数的大小。 出示不同的图片,让学生用比较符号比较大小。) 2、出示数字。 师:请你们用比较符号比较一下这两个数的大小。 出示不同的数字,让学生用比较符号比较大小。) 四、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如何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学会了用比较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五、作业。 书本12页1、2题。 老师引导学生将数字11—20按顺序填写到相应的格子里。) 6、比较大小。

老师出示两个数字,引导学生用比较符号将它们比较大小。) 三、练7—8题。 7、填空。 老师出示一些数字,引导学生填写相应的数字。) 8、写出比它小的数。 老师出示一个数字,引导学生写出比它小的数。) 四、巩固练。 1、出示课件。 老师出示数字图片,引导学生一个一个比出数字的大小。) 2、将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老师引导学生把数字11—2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填写到相 应的格子里。) 五、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数字11—20的认识和比较大小,通过练,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巩固数字的认识和比较大小的技能。 六、作业。 书本13页1—4题。 教学反思:

培智数学第七册教案

培智数学第七册教案 教案标题:培智数学第七册教案 教案目标: 1. 确保学生掌握培智数学第七册的核心概念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沟通技巧。 教学内容: 本教案将涵盖培智数学第七册的以下主题: 1. 分数与小数 2. 线段和角 3. 平行线与相交线 4. 三角形 5. 四边形 6. 圆 7. 数据与图表 教学步骤: 1. 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 - 引入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主题,并与学生讨论相关的实际应用。 - 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 - 介绍本节课的主要概念和技能。 - 通过示范和解释,向学生展示如何解决相关问题。

-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关键概念和技能。 3. 小组合作学习(20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解决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 -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分享思路和解决方法。 - 教师在小组中进行指导和监督,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深化与拓展(15分钟) - 提出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更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技巧。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同学一起讨论解决方法。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回顾学生在小组活动和深化拓展中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和建议。 -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持续提高数学能力。 教学资源: 1. 培智数学第七册教材和练习册。 2. 相关的教学投影或白板。 3. 学生小组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评估方式: 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册和作业。 3. 设计一些小测验或考试,测试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案建议和指导:

培智四年级上册生活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才能目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才能。 3、情感目的: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局部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学习纸“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内容——小数的性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师:请拿出你的学习纸把第一题完成。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拟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

培智数学16册全册教学设计

十六册数学教材说明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1、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五个单元:温度(气温、体温);小数的认识与加减法,包括小数的读法、小数的写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法、小数的减法;商品的价格比较,包括价格比较、价格计算、价格估算;认识账单,总复习。 2、本册教学重点: (1)认识体温和气温;(2)认识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的大小;会用计算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3)能比较商品的价格;能估算商品的价格;(4)认识常见的账单。 3、教学难点: (1)认读天气预报中的气温,能比较气温的高低; (2)认识小数的意义,能读写小数,并能进行计算; (3)能比较两件商品的价格,判断贵与便宜; (4)能对商品价格进行估算; (5)能根据电费账单和燃气费账单正确支付费用,知道找零。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温度的含义,结合实际认识体温和气温;知道摄氏度“ºC”是温度单位;能正确认读天气预报中的气温;能正确读出电子体温计上显示的数字; 2、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在计算器上正确按出算式中的小数和运算符号,并进行计算。

3、能比较两件商品的价格,判断贵与便宜;能计算两件或三件商品的总价,会解决找零问题;能求出两件或三件商品其中一件商品的价格,能运用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对商品价格进行估算。 第一单元温度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温度的含义,结合实际情况认识体温、气温; 2、知道“ºC”是温度单位; 3、能正确认读天气预报中的气温,能根据气温的数值大小比较气温的高低; 4、能正确读出电子体温计上显示的数字,知道37ºC是正常体温。 第一课气温(共2课时) 第1课时认识气温 教学要求: 1、认识气温。知道气温是表示室外冷热程度的一个名词,并通过数值的大小来表示冷热程度。 2、比较一下最近一段时间的气温,通过体温感知,知道气温高低在人体上出现的反应。 3、读儿歌,让学生体会四季的气温变化,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智第十七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直线和曲线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直和弯曲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习得知识。 5、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习惯。 教学准备: 1、细铁丝,长度约20厘米,每个学生两根,其中一根平直,另一根折成弯曲的。 2、塑料筐两个。 活动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儿歌——毛线 毛线真厉害,曲直变得快。 拉开一条线,松手几道弯。 2、让学生试一试 二、展示讲解 1、教师同时出示铁线两根,其中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曲的。让学生仔细观察,问学生:这两根铁丝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说出:“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3、教师告诉学生:直的那一根,我们叫做直线(型)的;弯曲的那一根

我们叫做曲线(型)的。 4、教师在黑板上面几条直线和曲线,边讲边画。 5、给每个学生直的和弯的铁线各一根,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放在桌边比一比,感知直线和曲线的差别。 6、启发学生说出:“这一根是直的,这一根是曲线(型的)。” 7、让学生把铁线分别放在两个筐里。 三、小节: 儿歌——直线和曲线 直线和曲线,真的好判断 直线一道光,曲线几道弯 四、练一练 找出相应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②③ ④ ⑤⑥ 直线曲线 五、课后延伸 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在上下学图中看到的直线或曲线,返校后与同学进行交流。

六、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学生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学生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 直线和曲线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直线的画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画直线,加深对直线这一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理解直线的特征; 2、通过学画直线,锻炼学生手部协调能力精细动作能力; 3、通过练习,掌握画直线的方法。 教学准备:直尺或其他如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读儿歌——直线与曲线 直线和曲线,真的好判断 直线一道光,曲线几道弯

上海卢湾区培智第十七册

实用语文教学参考资料 (试用本) 第十七册 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教材编写组

目录 一、保护水资源 (2) 二、保护环境 (6) 三、成语故事 (8) 四、学做点心 (11) 五、旅游与休闲 (14) 六、交通与生活 (17) 七、中国伟人 (20) 八、编织 (25)

第一单元保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亲、蜜、哺、音、格、飘、闻、陆、续、解”,并正确书写。 学习多音字:行(háng行列、xíng行人)。 2、初步认读词语:港口、吊车、巍然、矗立、汽笛、快艇、川流不息、 仿佛、疾飞、海鸥、蛟龙、隧道、五彩缤纷、目睹、流淌、悲伤、歌谣、幽香、蝌蚪、忧伤、清澈、浊流、螃蟹、垂钓、污水、臭水沟、过滤。 3、掌握词语:母亲、甜蜜、哺育、声音、风格、勤劳、打扮、美不胜收、 繁华、变化、倾诉、飘飘扬扬、难闻、陆续、解决、桃花、柳织、自由自在、划船、天长日久、呼救、子孙、爱护。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5、知道我们家乡的母亲河——黄浦江上那繁忙的景象和江边那美丽的景 象,了解家乡上海那巨大的变化,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知道把污水、杂物扔到小溪里会使溪水受到污染。教育学生为了我们生存的地球,为了子孙后代,要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建议: 1、听说训练。 (1)“家乡的母亲河”一文,听老师读第一小节的两句句子,让学生说出中国有条河,她的名字叫什么?上海的母亲河是什么?听老师读第四小节,请好的同学概括地说出夜晚黄浦江边的美丽景象。这样既培养听、说的能力,还培养学生一定的语言概括能力。还能请好同学说说省略号会省掉些什么,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差的同学教师可以一句一句分开来问,要求学生回答。 (2)“桃花溪的倾诉”一文,听老师读“每当燕子飞回来的时候,我身边的柳枝绿了,桃花红了,蝴蝶跳起了舞蹈,蜜蜂唱起了歌谣。微风一拂,桃花雨便飘飘摇摇地落到身上,把一潭清水染得五彩缤纷,幽香不散。”,让学生说出什么时候,每当燕子飞回来的时候,桃花溪边怎么样?好的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