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东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中东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王泰
摘要:二战后,中东经历了民族解放独立运动和社会革命,现代化进程向全面化、纵深化方向发展,地区经济合作和区域化逐渐加强,中东地缘政治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巴以冲突持续不断,中东问题呈现出复杂化、长期化趋势。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和扩散在国际意识形态及国际政治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形成所谓“文明冲突”六个趋势与特征。
关键词:中东;历史特征;历史趋势
在二战后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中东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进入21 世纪,回顾和总结战后50 多年中东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战后中东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深刻了解和把握未来中东局势发展的走向。
一、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独立运动和社会革命是中东国家战后进入历史发展新阶段的基本前提。
二战以人类文明惨遭亘古未有之厄运为代价摧毁了殖民主义世界体系,斯塔夫里亚诺斯说:“1945 年后的20 年间,民族主义和社会革命的武装斗争摧毁了那些仅在几年前还似乎是牢不可破、永久不衰的欧洲大帝国。”[1 ]中东人民摆脱奴役,争取独立、自由和幸福的希望之火被重新点燃,各国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成为战后初期中东历史发展的亮点。
40 年代前,中东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主要有埃及、沙特、伊拉克、北也门、阿曼、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仅占中东国家的1/3。二战中,法国为得到叙利亚、黎巴嫩的支持被迫同意结束委任统治,允许两国独立,从而揭开中东人民脱离殖民主义体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序幕。40 年代,黎、叙、约先后脱离法、英统治独立。与此同时,世界惟一的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也于1948 年5 月14 日建立,犹太民族从此走上复兴之路。
50 年代,利比亚、苏丹、摩洛哥、突尼斯独立。从社会革命的角度而言,伊朗、埃及和伊拉克3 国影响巨大,其中又以埃及为最。1951 年,伊朗国会通过了石油国有化法案,组成了以摩萨台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政府。摩萨台实施石油国有化政策,打击了外部势力尤其是英国在伊朗的石油利益,挽救伊朗经济;对内实施较激进的改革措施,因遭到英、美的联合抵制以及国内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20 年之后(1973 年)伊朗终于实现了石油国有化的目标。1952 年7 月23 日,埃及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成功,推翻了法鲁克王朝,1953 年埃及宣布成立共和国。1956 年,纳赛尔当选为埃及共和国总统。埃及人民为实现经济独立掀起规模浩大的国有化浪潮,其中,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影响巨大;纳赛尔总统还领导埃及人民进行了震惊世界的抗击英、法、以三国入侵的苏伊士运河战争,并取得胜利。埃及的七月革命和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迎来了1960 年的“非洲年”。[2 ]1958 年7 月14 日,卡塞姆发动政变,推翻了伊拉克费萨尔国王的统治,宣布建立伊拉克共和国,成立了以卡塞姆为首的包括众多政党和左翼人士组成的新政府。新政府在内政外交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适应了伊拉克的社会需求,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在当时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影响很大。
60 年代,塞浦路斯、科威特、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先后建立起了独立民族国家,其中阿尔及利亚的反法民族解放运动最为著名。早在1954 年10 月,阿尔及利亚爆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武装起义就,1958年9 月,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在开罗成立,经过长达7 年的抗争,于1961 年7 月 3 日宣告阿尔及利亚独立,结束了法国130 多年的殖民统治。这场运动是二战后中东北非地区持续时间较长,斗争强度和规模较大的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斗争,对中东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70 年代,巴林、卡塔
尔、阿联酋也宣布脱离英国独立。至此,中东的民族独立运动基本完成。需要指出的是,1988 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阿尔及尔宣布建国并且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欢迎,到该年底,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已达90 个[3]。但巴勒斯坦大片领土仍被以色列占领,巴人合法的民族权利问题并未解决,故一直是困扰整个地区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现代化进程向全面化、纵深化方向发展是战后中东国家历史发展的实际内容和主要成就。
如果说二战前,中东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民族解放和自由独立,那么战后,当民族解放和自由独立的任务基本完成之后,从近代以来一直时断时续的现代化进程便逐渐上升为中东社会变革的主流趋势。中东的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入发展的新时期,可谓真正的“历史性的转折”[4]。二战后初期,整个中东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40%居民营养不良,30%的人忍饥挨饿,许多国家的文盲占总人口90%以上。但是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70 年代初西方殖民主义者被最终逐出中东以后,中东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今,中东已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发展成为以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为主的地区之一。
在经济建设方面,中东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经济结构得到初步改善,出口能力明显增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东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1995 年,埃及、土耳其、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阿曼等10 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约是1965 年的28 倍。
[5]截至2000 年,中东20 国(不包括塞浦路斯、巴勒斯坦和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达到18279 亿美元。经济增长率大多维持在2~3%,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北非国家增长率甚至达到5%以上。长期以来,中东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单一,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为此,各国政府十分重视现代工业,尽可能建立较完善的本国民族工业体系,以石油能源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使这一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现在中东各国经济仍然存在着很大差异,特别是产油国和非产油国的经济差别明显,加上人口的急剧增加(中东是世界上人口数量增加最快、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平均达到2.46%),使得经济增长的成就和增长的人口相抵消。
中东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的情况相比,今日中东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其社会面貌和物质生活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以前落后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截至2000 年,除苏丹(930 美元)和也门(740 美元)外,中东多数国家人均国民收入都已超过2000 美元,超过1 万美元的有科威特、以色列、阿联酋、卡塔尔和巴林。随着对教育的重视和大量投资,中东国家的成人识字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平均已经达到70%,义务教育年龄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从5 岁到16 岁不等,不少国家还实行免费教育。从占有资讯方面来看,中东每35 人拥有一部电话,每8.7 人拥有一台电视,每1000 人拥有90 份报纸。此外,在城市化、饮食结构、价值观念、妇女地位、社会娱乐等各个方面,中东国家的社会变化都是相当大的[6]。现代化的巨大成就不仅成为战后中东历史进步的标志,也是推动它继续向前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三、中东国家的民主政治在逐步推进。
20 世纪初至70 年代前,中东国家在政治生活中盛行的依然是个人权威、家族政治和一党制。从70 年代以来,中东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变革,出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趋势。现在宪政选举、议会制、政治协商制、多党制等形式已在埃及基本建立。伊朗虽是伊斯兰神权共和制国家,但在整体和形式上设立了总统和总理,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1983 年,长期一党执政的土耳其开始允许更多政党活动,重申所有公民均有权从事政治活动。冷战结束后,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将政治民主化向全球推广,掀起所谓第三波民主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