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庸小说的宗教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金庸小说的宗教情怀
金庸是著名的华人作家,他的武侠小说中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哲理思想,而金庸本人在写武侠小说的时候也同样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宗教和哲理思维来思考人生和主人公的命运。本文试图从金庸小说中的宗教情结入手,分析金庸贯穿在小说中对中国传统的宗教和哲学思维的思考。自从金庸在1955年创作《书剑恩仇录》至1972年写完《鹿鼎记》为止,他总共创作了14
部武侠小说(不包括短篇小说《越女剑》)。在近50年中,这14部武侠小说一直在华人世界流行不衰,并且是通过小说、漫画、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媒体流行开来。进入90年代以后,金庸小说更因互联网技术的面世而上了网,使全球懂得中文的网民得以“一睹尊容”,其流行面之广、其影响力之大,令人叹为观止。金庸小说,深入民间,为人所熟悉。其能吸引不同层面的读者通宵达旦,挑灯夜读,除技巧纯熟,情节动人外,也于人信仰终极关怀之所在,有所启迪,而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使人既手不释卷,也津津乐道。如果说有水的地方一定有华人,那么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这句话并非是金庸小说爱好者的夸夸其谈,而是铁一般的事实①。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最主要的哲理思想是儒家、道家和佛学禅宗,儒家的学说是为人处世的东西,强调的是我们做人的准则。儒家可细分为经学和理学,经学重书本,讲章句训诂;理学重心性,讲义理修养,讲礼仪、伦常。道家的主要概念是属于哲学范畴,充分反映了古人对人类世界观宇宙观的智慧结晶。道家中最突出的有无相生、相对、转换等,这些都是最明显的哲学思想。老子中不但讲哲学思想,也在讲治国之道,道家为人处世的思想在老子中也有论述,和儒家有极大区别,一个讲求无为道,一个讲求人道,后来的道教把它神化成宗教,把哲学变成了经书教条。佛学是宗教哲学,宗教与哲学本有相通之处,也着重精神的修养,但宗教与哲学最大的分别是它要求信仰,这在对哲学必须解答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可以清楚看到。我们谈论最多的佛教派别是中国化的禅宗。中华文化有一个特质,那就是融合,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互相借用是一明证,宋开始的三教合一观点又是一明证,这样我们接触
到这三家的思想时往往已是很多要点已经互补长短,并且“三教合流”后的思想成为许多中国人和中国文人的基本意识原则。
中国的文化人无论在生活上、思想上,他们的潜意识中自然或不自然的接受并体现着这些思想。几千年来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就是十年寒窗苦读,一朝经济天下,青史留名,然后退隐山林(也就是笑傲江湖)。所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种浪漫的理想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人几千年的梦。读书人用儒家入世,用道家出世。金庸是一个中国传统的文化人,他在不断批判修正正统儒家观念的同时,思想上也透露出这种梦想,在小说中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种传统文化的血脉,并在他的小说中不断地去实践着这个梦想。而陈家洛、袁承志、郭靖、张无忌、萧峰、令狐冲等人物都正是金庸这个梦想在他小说中的体现的过程。
一、金庸的儒家思想的体现和失败
金庸的宗教思想实质上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的。开始是采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哲学来塑造他的梦想。在对儒家彻底失望后,金庸开始人生哲学的探索之旅。中国传统的哲学是道家、儒家和由印度传入而被本土化的释家,也就是佛教。
金庸的首部侠作《书剑恩仇录》亦称《书剑江山》。从名字上看充满了儒生的诗卷气,而其中的主人公陈家洛更是十足的儒生气质, 主人公陈家洛无论是对待对霍青桐和香香公主的爱情,还是在对待反清的事业上面都是优柔寡断,无法取舍,以至于最后造成了爱人的枉死,事业的功败垂成。正是秀才造反,十年难成;秀才恋爱,误人误己!其中虽提到道家之“庄子”,更从庄子的《逍遥游》中领悟了高超的武功,但从陈家洛所领悟的角度来看,也仅是从儒生对庄子文章的角度欣赏其神思华美、虚灵缥缈而已,并未入门。如此十足儒生气的主人公,在其后作品中再未出现。其后的《碧血剑》、《飞狐外传》、《雪山飞狐》系列,一直到《射雕英雄传》之前,都是儒家思想为主导的阶段,不过是从小儒到大儒,从文彩飞扬的小儒生如陈家洛,到近乎文盲的朱家、郭解之流的大侠客胡一刀、苗人凤、胡斐,其间小说主题包含较多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忠义思想,尤其是陈家洛在《书剑恩仇录》里仅仅是为了汉人的江山而反清,如在第十一回“高塔入云盟九鼎,快招如电显双鹰”中陈家洛对乾隆道:“正是,做
汉人的皇帝,不是满清的皇帝。”正明明白白体现了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碧血剑》中李岩对李自成的失望和尽忠义之死,尤其是在第二十回“空负安邦志,遂吟去国行”中李岩叫道:“大家坐下,我自有主张,万岁爷待我不薄,‘造反’二字,万万不可提起。”然后从容自尽的一段,虽然能够给读者以感动,但其中的思想却比较狭隘,没有脱离儒家的忠孝节义和家国思想。由于金庸本人此时所遵循的武侠的思路是来自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中那些春秋战国时期和汉朝的侠客②。因此在小说中打下了深深的儒家侠客的烙印。
二、金庸的道家思想的体现
从《射雕英雄传》开始,金庸已由儒入道。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对道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将天下第一神功《九阴真经》和天下第一高手王重阳都定位于道家,并对宋朝时期的道家作了深刻细致的研究。其实,这很自然,因为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唯一的一种与儒家对立却又比儒家历史悠久并曾经辉煌过的哲学理论。在金庸没有在儒家思想中寻找到自己的思想通路,而他又必须寻找到一个新的思想通路。由于小说的目的是表现人和社会中的人,因此由文人而哲学化的人,都很难抛弃“人性”或“人”,因为他们毕生都是在写人,人的转变;人性,共同的人性。但是,道家的哲学的要是要摒弃人的个性,而找到万物的通性。这是作为文人的金庸所难以接受的。所以,金庸并没有在小说中全盘体现道家的思想,只是采用了道家向往的自由自然的生活的隐士态度,例如,追求自由自在的令狐冲,苟且生存的狄云等人物。因为,隐士的行为中包含有老子小国寡民,无为以治天下的思想。
《射雕英雄传》是以《九阴真经》为主线索的,道家崇尚阴柔之道,九为极数,故《九阴真经》是至阴之道,道家之学。《九阴真经》的起句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③此句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道”章,《道德经》为道家内练之学的根本经典,《九阴真经》可能即指《道德经》,《九阴真经》的作者姓黄名裳字元吉,此名出自《易经》中“坤”卦中的爻辞,指阴柔顺美之意。而清代四川富顺之内炼大师亦姓黄名裳字元吉,其弟子所编之《乐育堂语录》⑥可证其修为见地颇高,《九阴真经》亦可能直接指此人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