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的情境创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有效的情境创设
发表时间:2012-11-05T10:09:26.967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9月总第96期供稿作者:陈燕[导读] 目前,广大数学教师非常重视创设情境,但在情境的创设中走入了一些误区。陈燕江苏省泰兴市蒋华小学225400 摘要:目前,广大数学教师非常重视创设情境,但在情境的创设中走入了一些误区。情境创设应遵循目标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探究性
原则、科学性原则,紧扣目标,创设有效情境,激发探究兴趣,探寻知识本质,感悟思想方法,体验应用之乐,促进学生发展。关键词:有效情境误区遵循原则紧扣目标创设情境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是当前新课改的热点问题,而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则是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与方法的同时,培养数学思维,体验数学情感。
一、数学课堂情境创设走入的误区
目前,数学教师非常重视情境创设,常常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着力创设各种情境来组织教学,但情境创设要注意哪些问题?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有些模糊,从而走入了“创设情境”的误区。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市级数学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课前,老师播放了《西游记》的片断动画,截取的是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双方各显神通、大展变术……学生兴趣盎然,时间足有八分钟。
从这个情境创设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课堂教学在情境创设中走进的误区:一是片面追求新颖有趣,创设的情境偏离甚至游离教学目标,情境与目标之间有些牵强;二是高耗低效,创设的情境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缺乏时效性。
二、创设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教学目标始终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缩,情境的创设只是手段,体验其中的数学才是目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从课本内容出发,准确理解编写意图,恰当组织素材,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具体的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学效率。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要实现一定的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思想方法、数学思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
2.启发性原则。“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教学情境创设要达到的目标。
3.探究性原则。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舍弃过于花哨的情境,创设值得探究而又适合学生探究的数学情境,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科学性原则。数学是一门严密而抽象的科学,其表达形式的规范性是有目共睹的。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一定要寓庄于谐,尽量使语言准确,谨慎处理好生动形象与严密准确的矛盾,切不可信口譬喻,以致影响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的语言能力的形成。
三、紧扣目标,创设有效情境
1.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问题创设成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教师创设了一个充满趣味的“猴妈妈分饼”的故事(课件呈现):一天,猴妈妈要把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她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大猴子一份。二猴子看见了,嚷着说:“1份太少了,我要2份。”于是,猴妈妈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份,给了二猴子2份。三猴子一看,急着说:“我要3份!”猴妈妈听了,便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份,给了三猴子3份……师:猴妈妈这样分公平吗?如果四猴子要4份,猴妈妈该怎样分呢?
由此,引导学生绕有兴趣地展开数学思考,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精神愉快,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2.创设情境,探寻知识的本质。创设的教学情境不仅是学生达成目标的手段,还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平台。
下面是一位老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找规律——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中的一个片断。
教学每次框出2个数,在学生框数操作后,教师指名演示框的过程。
师:他是怎样框数的?
生:是依次向右平移的,一共平移了8次。
师(指屏幕上的数表):想一想,为什么只向右平移8次?
生:一共10格,开始已框到第2格,还有8格没有涂色,一共向右平移8次。
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方框向右平移的过程,每平移一格,就将新框的格子涂上底色,并配以推进的声音。
(板书:2,8。)师:为什么得到了9个不同的和?
生:因为没平移之前就框住了2个数,得到一个和。后来红框每向右平移一格,就又得到一个不同的和,所以一共得到9个不同的和。(板书:9) ……
教师创设了操作和演示情境,充分发挥情境的支撑功能,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有效地探寻理解了知识的实质。
3.创设情境,感悟思想方法。许多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都是以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支撑,因此,有必要通过反思,引导学生体会研究问题采用的思想和方法。例如:在教学完梯形面积公式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梯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结合学生回答,师同时课件演示变化过程。生思考:两种面积的发现过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概括提炼出“面对新问题,联想旧知识,寻找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揭示知识规律,获取新知”的探究方法和“运用转化”的策略。这里教师创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反思规律,感悟数学方法和思想。
4.创设情境,体验应用之乐。新知后创设有效的应用情境,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能够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应用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放暑假了,小明想让爸爸妈妈一起带他到公园玩。可爸妈休息日不同,他们从7月1日起同时上班,爸爸连续上3天休息一天,妈妈连续上5天休息一天,请你帮他想一下,在7月的最早哪天他可以和爸妈一起出去玩?
有效的数学情境定能引发学习兴趣,激其主动探究,促进学生发展。